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6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概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产量和结构等关键因素,对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分析财政政策如何通过支出和税收两大手段来影响经济总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还将研究财政政策如何通过调节结构,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评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使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面板数据模型等,来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还将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异同点和适用性。
1.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重要性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收支、税收、债务和政府支出的政策。
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效性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实施还具有收入分配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政府支出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功能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可以优化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成为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财政支出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支出的方向和用途。
如果财政支出被用于投资和公共服务领域,则财政支出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政府的教育支出、科技研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都将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财政支出过多地分配给传统服务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相对较弱。
财政支出的质量也很重要。
如果财政支出表现出极度浪费和不透明,或者过多地分配给腐败和金融寡头等特权群体,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相反,如果财政支出公正、透明、科学、合理,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将更为明显、更为可持续。
2.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来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
然而,通过对多个国家、多个时期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普适的结论:首先,教育和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
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发展的促进将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
同时,卫生支出也将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因疾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公共投资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文化设施等,会进一步推动涵盖广阔领域的高效市场经济的形成,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再次,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社会保障支出往往流向日常生活开销或福利补贴的提供,虽然可以缓解民无所依和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增长效果。
服役员工、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群体的补贴意义明显,但需要谨慎防范过多支出和不合理的负担可能给改革留下隐患。
3. 结论总之,在实证研究中,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种作用需要保持透明和持久的发展方向。
经济纵横政府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市场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何庆光(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南宁530003)摘要:文章从政府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市场化进程这一角度的影响入手,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VAR 模型,选取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和动态计量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公共投资以及经济增长这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我国的政府公共投资对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影响较经济增长更为显著。
关键词:市场化;协整分析;VAR 模型;动态计量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10)10-0122-03数市场化指数*0.4。
式中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用投资的市场0引言自我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化代表,它是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三项指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因为这三项投资的规模基本是由市场决定和投资者自主决策的,其比重大小大致可以反映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经济参数市场化指数用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代表,它是所有商品价格中非国家定价的比重。
来,市场化问题就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罗兰(2004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制度变迁。
在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尽管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步伐放慢,但随着我国积极地应对,以及4万亿资金的逐步投入,我国经济快速回暖,成为国际经济中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变量,这其中政府公共投资功不可没。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政府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对我国市场化程度这一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
2协整分析为了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传统的做法是根据选取的样本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但在建立传统的结构模型时,要求所有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s of the Public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China
作者: 朱迎春
作者机构: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税学院,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经纬
页码: 134-13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动态分析
摘要:笔者基于1978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研究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投资性支出短期内有利于
经济增长,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政府行政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会抑制经
济增长;文教科卫支出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转移性支出长期看能对经济增长产生
正效应,但贡献率较低。
因此,有必要优化公共投资性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支出效率,加
大文教科卫支出和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增长。
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在现代社会,公共支出是一个关键的经济政策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公共支出可以是政府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也可以体现在社会福利项目、军事开支等方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观点的论据和证据。
一、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支持1.凯恩斯主义观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公共支出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私人投资不足以推动经济增长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填补这一缺口,从而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期,适当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恢复。
2.资源再分配与消费刺激公共支出可以通过资源再分配,将富裕地区或阶层的财富转移到更为贫困的地区或阶层,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平衡发展。
在贫困地区增加公共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资等,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二、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中,充分利用公共资金投资于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育和研发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共支出在教育和研发领域的投资,也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提升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研发支出的增加也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公共支出需谨慎操作的观点1.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虽然公共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度依赖公共支出可能导致财政不可持续。
当国家或地区的债务水平过高时,财政风险将会增加,可能造成财政危机,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资源配置效率的考虑公共支出需要正确的资源配置,以提高投资的效率。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在全球面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经济增长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和港口,这些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流通速度,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次,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了资金的迅速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同时,货币政策的紧缩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并提高人民币对外汇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
最后,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丰富性和数量。
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增加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持,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是机械设备难以替代的,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单是在个体上的,而是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创新活动,还有利于科技创新、创新培训的发展等,进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新的技术进步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技术进步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中国的实体经济更为活跃,非常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环境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
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63-02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支出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进入21世纪,我国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新时期下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教育的投资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分析了公共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公共教育投资内生增长理论一、引言与文献综述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决定了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增加教育投资,保障在市场机制下很难实现的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因此在当代教育中,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资都是本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公共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论述。
easterly和rebelo(1993)发现公共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马拴友(2002)利用交叠世代模型分析指出在考虑税收时存在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公共教育支出规模。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公共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本文通过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公共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0-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使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是否充足,以及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努力程度的高低。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采用“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指标来度量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
因此本文中,凡涉及我国的数据均是指财政性教育经费。
二、公共教育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模型的建立本文生产函数采取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按照巴罗的模型,则相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有下面形式:yt=aktαltβ式中,yt、a、kt、lt分别是一地区某一时期人均产出水平、广义技术进步状态、物质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投入。
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李杰中国***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2摘要: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组成部分的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总量和动态生产函数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公共投资通过直接的资本形成和间接对私人投资的刺激,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公共投资 私人投资 经济增长一、政府支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在各种相关的经济理论文献中,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领域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在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处理,基本是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法或动态生产函数法。
在实证研究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一般采用“新古典学派”的总量生产函数:))(),(),(()(t G t K t L AF t Y ;其中Y 代表实际产出,A 反应技术变化的参数,L 代表就业,K 代表私人投资,G 是指政府的公共投资。
该函数在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地采用。
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多数文献是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合并在一起从而作为总投资看待的,它与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生产函数中决定产出增长的三大要素之一。
然而有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区分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重要意义,从而把公共投资从总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估计公共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尽管从理论上得到了论证,但是在实证的意义上,相关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最初的研究倾向于认同公共投资,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以及私人部门增长的积极意义。
但是后来的文献则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既包括从模型及数据使用方面提出的不同看法,也包括实证结果本身的差异。
Khan 和Reinhart (1990)在考察了24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发现私人投资比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Evan(1994)对美国48个州1970—198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Nader 和Migue(1997)通过对墨西哥投资数据的研究,发现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Fisher(1998) 的研究表明,私人部门的投资扩张存在对公共投资扩张的路径依赖。
而Munnel(1990)、Ramirez(1993,1994)的研究则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独立关系的结论。
越郎盐治(Etsuro Shioji ,2001)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公共投资的比较,认为公共投资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两国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
Aschauer (1989)通过对西方7国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认为公共投资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且公共投资大于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Barro(1990)、Easterly (1992)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考察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在影响的思路,众多学者通过一般均衡或者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政府支出分解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研究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Barro 认为生产性的政府支出包括投入到实施产权的资源,以及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活动,在明晰产权领域的政府投资是通过引起边际有效税率的降低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对生产函数直接起作用。
Devarajan (1996)推导出政府支出是导致更高经济稳态增长率的条件,政府生产性的活动被广泛认为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Vijverberg et al(1997)、Fisher et al(1998)等的研究文献特别强调公共投资扩张对私人投资效率提高产生的积极意义。
娄洪(2004)研究得出,当公共投资提供纯公共性基础设施时,能够产生内生增长,组织长期经济增长率的递减;并且长期经济增长率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只要公共投资能够提供充裕的公共基础设施,劳动力的增长就能直接提高经济增长率。
肖芸、龚六堂(2003)将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扩展到多级政府,在分权情况下讨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理论模型分析在Barro (1990)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公共投资是作为流动变量纳入宏观经济生产函数,影响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而影响内生经济增长。
本文采用Arrow 和Kutz 提出的方法,将公共投资通过直接资本形成增加资本存量,形成内生经济增长。
采用Ramsey —Cass —Koopmans 模型的基本假设,选取经济体中的代表性家庭,求其效用的最大化:⎰∞-=0))((dt e t c u U t ρ;其中c(t)是人均消费,)0(>ρ是时间偏好系数。
假设效用函数为即期效用函数形式:=))((t c u σσ---11)(1t c ,10≠>σσ且Lnc = ,1=σ设家庭的生产函数为)(k f y =,则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1()()('ρσ-=∙f t c t c ('f 是资本的边际产出) 根据假设,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则Ak y = (A f =',A>0)则==∙)()(t c t c γ))(1(ρσ-A (γ为消费的增长率) 在模型中,经济处于平衡的增长路径中,所有变量(c 、k 、y )都按照γ表示的增长率增长。
给定初始的资本存量)0(k ,则))(0()0(ρ-=A k c 。
同时假设代表性家庭提供1单位劳动投入,即1)(;0==t L n (并且,假定个人预算约束随政府征税而变化)。
在竞争性的经济中有许多相同的企业构成,选择一个代表性的企业,其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表示为:αα)()()(1t G t aK t Y -=;)(t Y 表示经济产量,)(t K 表示物质资本存量,)(t G 表示公共资本存量,则ααα)()()1()(1t G t aK t i --=;ααα)()()(1t G t K a t W -=假设政府通过征税(以所得税形式)筹集财政收入,然后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t G 、公共消费)(t Cp 、一次性转移支付)(t Tp 和投资补贴∙)(t K θ。
如果政府是平衡预算财政政策,则其预算约束为:)()()()()()()()(t T t K t G t K t Tp t Cp t G t T ϕθθ∙∙∙∙++=+++=。
ϕ等于政府税收收入用转移支付(1ϕ)和公共消费(2ϕ)比例之和)〈〈(10ϕ,∈τ所得税率(0,1)∈θ投资资补贴比,(0,1)。
则家庭的预算约束为:)()()1)](()()([)()(t Tp t K t K t i t W t K t C ++-+=+∙∙θτ 则)(*H =θτγ-+-++-+1))1)((()(Tp iK W C C U 。
最优化条件为:)1)((θγ-=C U c ;i )11(θτγργ---=∙;θτ-+-++-=∙1)1)((TpiK W C K 已知αατ)()()(1t G t aK t T -=,则αατ)()(1t G t aK -=∙)(t G +∙)(t K θ+)(t T ϕ⇒∙)(t G =αατ)()(1t G t aK -∙--)()1(t K θϕ由ααα)()()1()(1t G t aK t i --=、ααα)()()(1t G t K a t W -=和定义αατϕ)()()(11t G t aK t Tp -=,则平衡增长的经济活动可以用下列微分方程表示:))()()11)(1((11ααθταρσt G t aK C C -∙---+-= (1) ααθϕτθ)()(1)1(11111t G t aK K C K K -∙---+--= (2) )()(1)1))1(1()1(())()((11t G t C t G t K a G G θθθϕτθϕτα-+-----=-∙(3) 根据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经济稳定增长路径和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假设命题:(1)、公共投资通过直接资本形成增加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
(2)、公共资本投资可以抵减私人资本存量增加引起的边际产量下降,保证经济平稳地增长。
(3)、公共投资溢出的正效应,可引致私人投资增加,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4)、政府公共投资可能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三、实证分析(一)、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分析—直接性检验:1、平稳性和因果检验:首先,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出从1990年至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私人投资、政府公共投资以及劳动力投入量等数据:年 份GDP私人投资 (k) 政府投资 (G ) 劳动力 (L)1990 18319.5 3363.99 1368.01 101179 1991 21280.4 4511.53 1428.47 102085 199225863.76704.191612.811028571993 34500.7 11145.21 1834.79 103606 1994 46690.7 14462.61 2393.69 104334 1995 58510.5 17444.72 2855.78 104987 1996 68330.4 20102.32 3233.78 105007 1997 74894.2 21506.87 3647.33 104958 1998 79003.3 23451.29 4179.51 104769 1999 82673.1 24414.04 5061.46 104450 2000 89340.9 26875.44 5748.36 103988 2001 98592.9 30340.74 6472.56 103503 2002 107897.6 35244.6 6673.7 103021 2003 121730.3 44391.85 6912.05 102490 2004142394.254418.157933.25102181假设农村人口全部就业,对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我们采用全部的农村人口与城镇就业人数的统计口径。
从表(1)中可以发现,从1990~2004年,总的劳动力人数的波动幅度很小,平均劳动力为10.3亿,基本保持水平。
本文使用ADF 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调用Eviews 的Unit Root Test 程序,分别对私人投资(K )、公共投资(G)、劳动投入(L )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二阶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变量 ADF 检验值 检验类型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 结 论D(GDP,2) -4.963698 (c,0,2) -5.7492 -4.1961 -3.5486 平稳 D(K,2) -6.000014 (c,t,2) -5.2735 -3.9948 -3.4455 平稳 D(G ,2) -3.091746 (c,t,4) -2.8622 -1.9791 -1.6337 平稳 D(L,2)-2.417532 (c,0,0)-2.7989-1.9725-1.6307 平稳注:检验类型(c,t,k )分别代表ADF 检验中是否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同时,我们对上述四个变量(GDP 、G 、K 、L )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