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告简易版
- 格式:docx
- 大小:56.62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物理教育中,浮力实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项目。
浮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浮力、密度、重力、压力等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和结论等方面,详细讲解初中物理浮力实验,以供参考如下:一、实验目的1、理解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发展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浮力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在液体中排除掉的液体重量相等。
2、重力原理:物体的重力等于它的质量与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积。
3、水的密度: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
三、实验过程1、准备实验器材:水池、物体、秤、注射器、水。
2、步骤一:测量物体质量。
将物体放在秤上,记录物体的重量,设为m。
3、步骤二:将物体置于注射器中,注入一定数量的水,记录此时物体的重量,设为m1。
4、步骤三:在水池中注入一定的水,记录此时的水位高度,设为h。
5、步骤四:将注射器放入水池中,记录此时的物体重量,设为m2。
6、步骤五:计算物体的浮力。
浮力=物体所排除液体的重量=m1-m27、步骤六:计算浮力和重力的比值。
比值=浮力/物体重量8、步骤七:计算物体的密度。
密度=物体质量/体积四、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个重量为100g的小球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物体质量m=100g注水前物体重量m1=101g注水后物体重量m2=98g水的密度p=1g/cm3水池水位高度h=15cm浮力=物体所排除液体的重量=m1-m2=3g比值=浮力/物体重量=3/100=0.03密度=物体质量/体积=100/(m1-m2)=33.33 g/cm3五、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得,小球的浮力为3g,和球的重力相比,很小。
这表明小球所受的浮力很微弱,轻轻松松地被水给“按”住了。
若小球的密度高于水的密度,则小球就会往下沉;若小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小球会浮在水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漂浮能力,分析影响物体漂浮能力的因素,并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二、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漂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下沉。
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分析影响物体漂浮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物体:铝块、铜块、塑料块、木块2. 液体:水、盐水、酒精3. 量筒4. 天平5. 弹簧测力计6. 细线7. 烧杯四、实验步骤1. 测量物体质量:用天平测量铝块、铜块、塑料块、木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2. 测量物体体积:将物体分别放入量筒中,观察液面变化,记录物体体积。
3. 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将物体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将物体放入水、盐水、酒精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
4. 计算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5. 分析结果:比较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分析影响物体漂浮能力的因素。
五、实验数据1. 物体质量(g):铝块:100,铜块:120,塑料块:80,木块:702. 物体体积(cm³):铝块:50,铜块:60,塑料块:40,木块:303. 弹簧测力计示数(N):铝块在水中的浮力:0.8,盐水中的浮力:1.0,酒精中的浮力:0.6;铜块在水中的浮力:0.9,盐水中的浮力:1.1,酒精中的浮力:0.7;塑料块在水中的浮力:0.7,盐水中的浮力:0.8,酒精中的浮力:0.5;木块在水中的浮力:0.6,盐水中的浮力:0.7,酒精中的浮力:0.4。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铝块、铜块、塑料块、木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均大于其在空气中的重力,说明这些物体均能在液体中漂浮。
2. 铝块、铜块、塑料块、木块在盐水中的浮力均大于其在水中的浮力,说明盐水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物体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更容易漂浮。
3. 铝块、铜块、塑料块、木块在酒精中的浮力均小于其在水中的浮力,说明酒精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物体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漂浮能力减弱。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初二物理浮力观课报告一、实验背景在学习物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涉及到浮力的概念和计算,但是仅凭理论知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浮力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来观察浮力的现象和探究其中的规律。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情况;2.探究影响物体浮力的因素;3.理解浮力的本质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步骤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首先选择几种不同的物体(例如石头、木块、塑料袋等),将它们放入已经装满水的水桶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上浮;•均匀物体在水中会悬停在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相等时的位置。
步骤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对上述实验中的物体进行改变,例如将木块改成长条形状、将塑料袋里装满空气后再放入水中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同材质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轻,则浮力越大,上浮的高度也越高;•相同体积的物体,材质密度越小,则浮力越大,上浮的高度也越高;•物体形状改变,会影响物体所受的水力或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步骤三:改变水中物体的密度我们将水桶中的水加入不同量的盐,使得水从淡盐水到饱和盐水的密度变化。
然后将相同体积的球体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水中,观察球体所受的浮力情况。
观察结果表明:•水的密度变化会影响水的浮力大小;•相同体积物体在不同密度的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不同,从而会引起物体浮沉的变化。
四、实验分析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浮沉的因素: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大小及方向;2.物体浮力的影响因素:物体的密度、体积、压强等;3.浮力的本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支持力,这个支持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和液体/气体的密度有关;4.操作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水桶和水的选择,物体的尺寸和形状等。
浮力实验报告浮力实验报告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它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分布所产生的。
浮力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深度,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本实验旨在探究浮力的原理和浮力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水槽、各种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测量尺、天平、容器、水方法:1. 准备水槽,并将其填满水;2. 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放入容器中;3. 用测量尺测量物体的体积;4. 将物体轻轻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浸没的深度;5.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选取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进行实验,包括金属块、塑料球和木块。
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物体形状和材质体积(cm³) 浸没深度(cm) 质量(g)金属块 50 30 100塑料球 20 15 50木块 40 25 80根据浸没深度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浸没深度与物体体积成正比。
体积越大,浸没深度越深。
2.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相同体积条件下,浸没深度可能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根据浸没深度和物体质量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浸没深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质量越大,浸没深度越浅。
2.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相同质量条件下,浸没深度可能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浮力的原理和浮力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分布所产生的,它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在相同体积条件下,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不同。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也可能不同。
因此,浮力是一个与物体性质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本实验中,我们只选取了几种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进行浮力实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选取更多种类的物体进行实验,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
浮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浮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浮力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浸没深度之间的关系,并验证浮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的基本原理。
实验装置及材料:1. 一个透明的容器2. 一根刻度尺或直尺3. 热水4. 温度计5. 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等)6.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洁容器,确保内壁光滑无杂质。
b. 在容器一侧固定一根刻度尺或直尺,用于测量物体的浸没深度。
c. 准备一定量的热水,并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 实验操作:a. 将容器放在水平台上,并注入足够的热水,使容器底部覆盖一定的深度。
b. 选择一个物体,如木块,将其放在容器的一侧,观察它在水中的行为。
c. 测量物体的浸没深度,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d. 重复步骤b和c,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进行测量。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a. 将每个物体的浩没深度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b. 计算每个物体的浮力,使用密度公式F = ρVg (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c. 绘制浸没深度与浮力的关系图。
d.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深度越大,其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 物体的浮力与其重力大小相等,即浸没深度和浮力呈正相关。
3.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只与其浸没深度有关。
4. 实验结果验证了浮力与物体浸没深度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相等的原理。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浮力实验,我们得出了浸没深度与浮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验证了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相等的基本原理。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结语:本次浮力实验通过精确的数据记录与分析,并得出了有关浮力与物体浸没深度的定量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加深了对于浮力与重力的理解,并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浮力实验报告及过程通过浮力实验,研究液体中物体的浮力大小和浮力的原理。
实验仪器及材料:1. 液体桶2. 弹簧测力计3. 金属块4. 液体(如水)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公式为F = ρVg,其中F为浮力,ρ为液体密度,V为物体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实验过程:1. 将液体桶中倒满液体(如水),保持液面平稳。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金属块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3. 将金属块缓慢地完全浸入液体中,避免产生气泡。
4. 保持金属块静止,测量弹簧测力计示数,并记录下来。
此时示数为浮力的大小。
5. 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液体,确保仍然保持静止。
测量弹簧测力计示数,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公式F = ρVg,可以计算出不同深度(金属块部分浸入液体)下的浮力大小。
根据测得的浮力和金属块的重力,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讨论:1. 实验中是否存在误差?如何减小误差?实验中可能存在由于测量误差、液体不完全静止以及金属块表面的氧化等因素导致的误差。
为减小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保持实验环境稳定,并注意排除气泡;另外,如果金属块表面有薄层氧化物,可以尽量清理干净。
2. 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期一致?如不一致,原因是什么?根据实验原理及公式,浮力应该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相等。
所以理论上,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应该一致。
然而,实际实验中,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一些偏差。
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液体的流动性等。
3. 实验结果对浮力的认识有何帮助?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浮力的大小和浮力的原理。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浮力的存在使物体可以在液体中产生浮力,从而能够浮在液体表面上。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来求得。
4. 该实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了进一步减小误差,可以重复实验多次并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浮力的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常见例子的实践,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
2.通过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二、实验器材
带盖的空牙膏管、剪刀、两杯水、鸡蛋、一包食盐。
三、实验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四、实验过程
1.将瘪的空牙膏管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管沉下。
2.取出牙膏管,从它尾部剪开处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浮在水面上。
3.将鸡蛋放进水杯中,可以看到鸡蛋下沉。
4.在水杯中加进足够多的食盐,可看到鸡蛋从浓盐水中浮起。
5.再往浓盐水中慢慢加进适量清水,可看到鸡蛋悬浮于水杯中。
五、实验结论:
六、实验小组成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悬浮条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物体悬浮条件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在物体悬浮条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悬浮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因此,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
三、实验材料1. 透明水槽2. 铝块3. 钢块4. 玻璃块5. 钙块6. 天平7. 刻度尺8. 水温计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分别称重,并记录数据。
2. 将水槽注满水,并记录水的体积。
3. 将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分别放入水槽中,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4.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深度,并记录数据。
5. 使用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6. 重复步骤3至5,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如下:- 铝块:下沉- 钢块:下沉- 玻璃块:悬浮- 钙块:下沉2. 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深度与物体密度有关。
密度越大的物体,悬浮深度越小。
3. 实验结果显示,水温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当水温降低时,物体悬浮深度减小;当水温升高时,物体悬浮深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物体悬浮条件的基本原理是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在物体悬浮条件中得到了验证。
3. 物体的密度和水的温度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物体的悬浮深度与其密度有关。
这是因为物体的密度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小,导致悬浮深度越小。
2. 实验结果表明,水温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这是因为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液体的密度,进而影响物体所受的浮力。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水温、物体密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建议增加实验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浮力的实验报告单浮力的实验报告单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探究浮力的产生原理以及与物体的形状、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解释。
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引起的。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一部分所受到的压力差,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一个容器、一根细线、一块小木块、一块小铁块和一块小塑料块。
2. 将容器填满液体,如水。
3. 用细线将小木块系好,确保其悬挂在容器内,并记录下小木块在空气中的质量。
4. 将小木块放入容器中,记录下小木块在液体中的浸没深度。
5. 重复步骤3和步骤4,分别测量小铁块和小塑料块在液体中的浸没深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以下数据:物体 | 悬挂质量 (g) | 浸没深度 (cm)----------------------------小木块 | 10 | 3小铁块 | 20 | 2小塑料块 | 5 | 4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浮力与物体的悬挂质量和浸没深度有关。
浮力与物体的悬挂质量成正比,即悬挂质量越大,浮力也越大。
而浮力与物体的浸没深度成反比,即浸没深度越大,浮力越小。
这是因为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而液体的重量与液体的体积成正比,也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悬挂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浸没深度成反比。
2.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液体的重量与液体的体积成正比,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法:1.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误差和实验操作误差。
为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中使用的液体可能存在温度变化,液体的密度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可以在实验中控制液体的温度,以减小误差。
实验应用:浮力的实验结果对于许多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浮力消失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浮力消失的现象及原因,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
而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创造条件使浮力消失,观察并分析其现象。
三、实验器材1、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2、水3、一个密度较大的金属块(如铁块)4、一个电子秤5、一块强磁铁四、实验步骤1、首先,将玻璃缸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2、用电子秤测量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量,记录下来为 G1。
3、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金属块的沉浮情况,发现金属块下沉。
4、此时,用电子秤测量金属块在水中的重量,记录下来为 G2。
可以发现 G2 小于 G1,这是因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了向上的浮力。
5、接下来,将强磁铁放在玻璃缸的外部底部,使金属块处于强磁铁的正上方。
6、缓慢移动强磁铁,逐渐增强磁场强度,观察金属块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五、实验现象随着强磁铁磁场强度的增加,金属块在水中逐渐上升,最终悬浮在水中。
继续增强磁场,金属块竟然开始上浮,直至浮出水面。
当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后,用电子秤再次测量其重量,发现此时的重量与在空气中测量的重量 G1 相等。
六、实验分析在常规情况下,金属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是因为金属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其重力大于所受到的浮力。
而当强磁铁在玻璃缸底部产生磁场时,金属块受到了磁场的吸引力。
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磁场对金属块的吸引力逐渐增大。
当磁场的吸引力与金属块的重力之和等于水对金属块的浮力时,金属块悬浮在水中。
继续增强磁场,磁场的吸引力大于水对金属块的浮力,金属块就会上浮并最终浮出水面。
在这个过程中,浮力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磁场的吸引力所抵消,从而造成了浮力“消失”的现象。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在特殊条件下浮力“消失”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浮力的大小的实验报告浮力的大小的实验报告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有关。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 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3. 探究浮力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 一个透明的容器;2. 不同大小的物体(如塑料球、木块等);3. 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容器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确保容器底部没有杂质。
2. 实验一: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质量。
a. 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a. 将容器装满水,确保水面平稳。
b. 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物体浸入水中的情况,并记录数据。
c. 重复步骤b,将不同大小的物体依次放入水中,并记录数据。
4. 实验三:测量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
a. 准备不同液体(如酒精、油等),并将其倒入容器中。
b. 重复实验二的步骤b和c,将不同大小的物体依次放入不同液体中,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不同物体的质量不同。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体积越大的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浮力越大。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密度越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越大。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 浮力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成正比,密度越大的液体或气体产生的浮力越大。
3.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有关。
体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密度越大的液体或气体产生的浮力越大。
实验应用:浮力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船只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船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从而受到了足够的浮力;气球能够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轻的气体,使得气球的体积比空气的体积大,从而受到了浮力的支持。
一、实验目的1.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二、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即: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ρ液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器材1. 小石块2. 烧杯3. 弹簧测力计4. 水5. 电子天平6. 细线四、实验步骤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
2. 在烧杯中装满水,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 收集小石块所排开的水,并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m排。
4. 根据公式G排 = m排g计算被排开水的重力。
5. 利用公式F浮 = G - F拉计算浮力。
6. 改变液体的密度或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重复以上步骤。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实验一:G = 0.05NF拉 = 0.03Nm排 = 0.005kgG排 = m排g = 0.005kg × 9.8m/s² = 0.049NF浮 = G - F拉 = 0.05N - 0.03N = 0.02N2. 实验二:将小石块浸入密度更大的液体(如盐水)中,重复步骤2-5。
G = 0.05NF拉 = 0.035Nm排 = 0.006kgG排 = m排g = 0.006kg × 9.8m/s² = 0.0588NF浮 = G - F拉 = 0.05N - 0.035N = 0.015N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液体的密度增大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也随之增大。
这与阿基米德原理相符。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这也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3. 在实验中,我们未观察到浮力与物体的重力、形状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结论1. 阿基米德原理正确,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实验名称:盐水浮鸡蛋
一、实验目的
了解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浮力大小对比
二、实验器材
玻璃杯、食盐、生鸡蛋、勺子、筷子
三、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倒入自来水(淡水),水量约为杯子容量的3/4。
2、将鸡蛋轻轻放入淡水中,鸡蛋很快沉入水底。
3、取出鸡蛋,往水里加入6大勺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在水里。
4、再将鸡蛋轻轻放入盐水中,鸡蛋没有沉入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
四、实验分析
1、物体在不同的溶液中,浮力是不一样的。
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即浮力F=mg=ρVg。
所以,当体积相等时,随着液体密度增加,物体受到的浮力也会相应增加。
2、清水密度小,所以浮力小,在清水中鸡蛋会沉入水底。
盐水密度较大,所以浮力也大,在盐水中鸡蛋会浮在水面。
五、实验结论
1、在水中加盐会使液体的密度增加,所以鸡蛋受到的浮力也会增加。
①如果盐水的密度>鸡蛋的密度,鸡蛋会上浮。
②如果盐水的密度=鸡蛋的密度,则鸡蛋悬浮在液体里。
③如果盐水的密度<鸡蛋的密度,鸡蛋会下沉。
2、沉浮的条件和比重有关系:物体的比重大于液体比重时,物体就会在液体中下沉;物体的比重小于液体比重时,它便会浮上去。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2. 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烧杯;3. 金属块;4. 水;5. 砝码;6. 量筒;7. 秒表。
四、实验步骤1. 将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记录下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2. 将烧杯装满水,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确保金属块完全浸没;3. 记录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4. 将金属块从水中取出,用秒表测量金属块在水中的浸没时间t;5. 使用量筒测量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6. 根据公式F浮 = G - F拉,计算金属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7. 根据公式G排= ρ液gV排,计算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G排;8. 对比F浮和G排的大小,分析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金属块重力G (N) | 弹簧测力计示数F拉 (N) | 浸没时间t (s) | 排开水的体积V排(cm³) | 浮力F浮 (N) | 排开水的重力G排 (N) || :----------------: | :----------------------: | :-------------: | :---------------------: | :-----------: | :-------------------: || 0.5 | 0.4 | 10 | 50 | 0.1 | 0.5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金属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为0.1N,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G排为0.5N。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原理。
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包括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即: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F浮为浮力,G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透明玻璃筒2. 鸡蛋3. 食盐4. 弹簧测力计5. 金属圆柱体6. 细线7. 烧杯8. 小石块9. 水10.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鸡蛋放入盛水的透明玻璃筒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2. 向水中逐渐加入食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浮沉变化。
3. 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4. 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物体浸入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鸡蛋浮沉情况:在清水中,鸡蛋沉入筒底;在加入食盐后的盐水中,鸡蛋逐渐浮起,直至完全浮出水面。
2. 金属圆柱体浮沉情况: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金属圆柱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3. 小石块浮沉情况:浸没在水中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小石块受到向上的浮力。
六、实验结论1.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2.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七、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误差和仪器精度限制,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 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现象不明显,如金属圆柱体和食盐的浮沉变化,可能受到实验环境、操作技巧等因素的影响。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
告简易版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
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
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步骤: 1.组成串联电路
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 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 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
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电路图电路图
观察结果:_____ 观察结果:____
_______. ______. 2.组成并联电路
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 的实物电路图.
电路图
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
a. 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
b. 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
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
果:__________
c. 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
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 [结论]
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
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 _____用电器.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 name or personal brand name can be filled in this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