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潭记》教学设计5篇《⼩⽯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是⼀篇语⾔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下⾯是⼩编为⼤家准备的《⼩⽯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家喜欢! 《⼩⽯潭记》教学设计篇1 ⼀、导⼊新课 唐代有⼀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组著名的⼭⽔游记,合称《永州⼋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他的《永州⼋记》之⼀的《⼩⽯潭记》。
⼆、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潭的?请⽤译⽂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林,听到了⽔声,好像⾝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我的⼼情也欢乐起来。
2、⼩⽯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整块⽯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散在⽯上,静⽌不动;忽然向远处游⾛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被⽵⼦和树⽊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家,使得⼼神凄凉,寒⽓透⾻,感到悲哀深沉。
5、课⽂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分清楚,请说说本⽂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潭——潭中景物——⼩潭源流——潭中⽓氛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潭的经过,⽤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声、⼩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潭位于⼈迹罕⾄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写环境的“寂寥⽆⼈”“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了什么写法? 明确:⽤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点上看,⽽是向前⾛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部⼭⽔风景影⽚。
发现⼩潭篁⽵—⼀⽔声——⼩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游鱼,⽤的是特写镜头。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案6篇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冽”、“坻”、“屿”、“篁”、“彻”、“怆”等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小石潭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读音、断句等。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4. 小组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 品读欣赏:选读课文中的美段佳句,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范文七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
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
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酷爱自然的情感,培育审美情趣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尝小石潭的特点2、细致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尝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 学生依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状况及文章写作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芜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受,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剧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自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课堂学习】1、复习提问依据读文请简要讲解并描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四周景物。
其次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巡游感受。
)2、导入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日,们就一同观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研讨下列问题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缘由是什么?(嘹亮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憧憬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化领悟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视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巡游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深化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①作者发觉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精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②从“伐竹”这一细微环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觉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觉了作者喜悦之高、爱好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四周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态)④(发觉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4、练习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视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作者对本次巡游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巡游依次来写的?5、反馈训练1.说明下列加框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珮环,心乐之。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下面是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4.总结拓展①总结全文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②拓展延伸:关于崔氏二小生: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③附:板书设计《小石潭记》赏思↓↓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6.文章的生活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小石潭记教案(15篇)小石潭记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引言《小石潭记》是唐代名士王羲之所留下的一篇隶书,读了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王羲之对小石潭的见闻和感慨,更能欣赏到他精湛的书法技艺。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课文之一,对于深入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文将介绍一套《小石潭记》的优质课程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能够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征。
2.能够了解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提高文化素质。
3.能够欣赏王羲之的隶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课文整体分析本部分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小石潭记》的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倾向等方面。
2.文化背景介绍本部分介绍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方面,以及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石潭记》的出处和意义,并提高文化素质。
3.隶书艺术欣赏本部分通过对王羲之的隶书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技巧,增强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课文细节分析本部分对《小石潭记》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进行分析,包括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文字表述方式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5.课堂互动和展示本部分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增强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活动1.互动问答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同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课外阅读推荐通过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3.书法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和模拟,让学生学习隶书的基本技巧和特点,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最新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板书设计(精彩6篇)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板书设计篇一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
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
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一)读一读1、学生齐读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二)译一译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小石潭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小石潭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自然景观吗?你觉得自然景观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小石潭的话题,例如:小石潭的生态环境、小石潭的保护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凤尾蕨的作用以及养殖方法中国有丰富的凤尾蕨资源,它们虽然没有鲜艳夺目的花与果实,然而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叶形、叶姿和青翠碧绿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植物有什么样的作用?接下来为大家带来凤尾蕨的作用、养殖方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凤尾蕨的作用食用价值凤尾蕨是一种由许多营养物质的植物,在这方面,是很多蔬菜也比不上的。
凤尾蕨的嫩叶是可以吃的,有多种做法。
根也具有很多的食用价值,它含有特殊的高级淀粉,可以制作蕨粉,营养丰富,并具有某些保健作用。
药用价值凤尾蕨的药用价值很大,它全草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泻的功效,并可以强筋活络。
在民间,凤尾蕨多用于治痢疾,止泻。
凤尾蕨可以煎汤内服,研磨或者捣汁饮用,也可以外敷,有多种药方。
此外,凤尾蕨也可以用作青草茶的原料。
观赏价值凤尾蕨生长还是很旺盛的,细细柔柔酒店叶子,盆栽看起来干净清爽,十足的小清新的萌物。
凤尾蕨的盆栽可以用来点缀书桌,窗台,阳台和茶几等处,也可以放在客厅、书房做悬挂式盆栽。
在园林应用当中,凤尾蕨一般是做耐阴的地被植物,或者是布置在假山,水池和墙角。
清新的叶子还可以剪下来插花,衬托花朵。
我国有着丰富的凤尾蕨资源,虽然它没有美丽的花朵和饱满的果实,但是那纤巧的叶形以及那让人难忘的一抹绿色,使人赏心悦目的造型,都让凤尾蕨在观赏植物当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凤尾蕨的养殖方法盆土凤尾蕨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但是以肥沃并排水性较好的土壤为佳,土壤最好是含钙质较多土壤。
盆栽可以选用保水性强的塑料花盆,并使用泥炭土和园土混合的基质,在盆底可以垫上碎砖块做排水层。
光照和湿度管理凤尾蕨是喜欢半阴环境的,要避免阳光直射,以散射光为佳。
而凤尾蕨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不耐干燥,需要经常喷水来保持湿度。
光照过强会使凤尾蕨的叶片萎缩发蔫,而湿度不够会导致凤尾蕨叶片枯黄。
因此要做好光照和湿度的管理。
温度要求凤尾蕨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要求生长温度在16℃到28℃之间,越冬温度不能低于5℃,需要保温养护,放在温暖的室内。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6篇)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
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想:多读。
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
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六、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二、预习检查: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为屿y为嵁kān佁然y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三、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2疏通文意: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言悟意统,无名小潭绽芳华——《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小石潭记》是一篇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换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
要想教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文体特征,明了作家风格与创作背景,深入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主旨,挖掘语言表达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这一篇”的特质,切准“这一篇”文言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据此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好“这一篇”。
教学目标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文言字词含义,实现准确翻译;2.理清游踪脉络,明确写景与抒情的线索,借助助读材料,感受作者内心从“乐”到“悲”的过渡转变,探究“忧”的深层意蕴,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3.学会体悟古代名人文士的山水情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激励性导入教师引入:咱们刚刚进来的时候,了解到大家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吧?那我们回忆一下,在七年级上学期,咱们学过哪些文言文?(《狼》、《世说新语》、《诫子书》、《论语十二章》)。
我们目前学习的最长的文言文是蒲松龄的《狼》,今天大家再尝试学习一篇长一点的,好不好?文言文生僻字多,篇幅又长,是不是学习起来有点难?老师今天告诉大家一种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两个字,那就是不怕。
解决不怕最有效的策略那就是一个字,读。
反复地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
一、读其韵1.读准字音入文“言”肌理要求:自由诵读。
请你大声地,热烈地诵读课文,多读几次。
请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1)生僻字:篁.竹huáng 清冽.liè为坻. chí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 yǐ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 幽邃. suì(2)多音字:差.互cī差.不多chà差.别chā出差.chāi翠蔓.wàn 蔓.延màn 蔓.菁mán悄.怆qiǎo 静悄.悄qiāo(授课建议:联系已学过的内容串起字词知识:独坐幽篁.里,独怆.然而涕下)2.读准停顿,入文“言”之味(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
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白卓
设计思路:我所设计的教案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做到读通文章,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鉴于这一目标,我在网上下载了《小石潭记》的朗读,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作者柳宗元的常识背景,以便学生初步领会其感情。
字词句疏通这一块,考虑到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所以先让学生思考常见文言文知识考察点,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这一块答案老师可帮助他们归纳。
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就有了把手,知道向哪个方向发展,效果应该较好。
第二课时,学生在掌握了文意的基础上,主要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和学生一起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采用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结合进行。
教学案设计:第一课时
小石潭记柳宗元
【点拨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读通文章;
2.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任务探究】
背景链接:柳宗元参加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自学质疑
1.柳宗元代文学家,字,世称。
我们七年级学过他的作品《》2.利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隔篁.竹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佁.然不动往来翕.忽
俶.尔远逝犬牙差.互悄.怆幽邃.寂寥.龚.古恕.己
3.疏通文意
4结合语境,解释画线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⑹俶尔远逝
⑺潭中鱼可.百许头⑻以.其境过清
5.翻译下列句子: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合作探究
归纳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
提示:
1)通假字:下见小潭“见”通“现”
2)一词多义: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与“而”,表承接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全石以为底“以”:把
3)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
4)词类活用: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
【限时作业】20分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篁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为.坻,为.屿()明灭可.见()卷石底以.出()乃记之.而去()以.其境过清()心乐之.()3.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古今异义4分
乃记之而去(古:;今:)
小生(古:;今:)
4.翻译句子: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柳宗元
【点拨导学】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任务探究】
自学质疑
1.文中写了哪些景?找出相关语句。
2.文中哪些句子抒了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拔: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3.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荚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用了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的描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美景。
【限时作业】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