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自行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自行车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
3. 理解自行车的应用方法和保养要点。
4. 培养对自行车的热爱和保养认识。
二、导学内容:1. 自行车的历史和发展:自行车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起源于19世纪初的欧洲。
最早的自行车是由德国人卡尔·德雷塞发明的“脚踏车”,后来逐渐演变为摩登自行车的雏形。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的创新,自行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 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自行车主要由车架、车轮、座椅、踏板、链条、刹车、变速器等部件组成。
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起到支持和毗连其他部件的作用;车轮是自行车的动力来源,通过踏板和链条传递人力给车轮,使自行车前进;刹车是自行车的安全装置,能够控制自行车的速度和停车。
3. 自行车的应用方法和保养要点:应用自行车时,应注意骑行安全,恪守交通规则,保持车辆稳定,避免发生意外。
在平时保养方面,应定期清洁自行车,检查螺丝、轴承等部件是否松动,润滑链条和刹车线,及时更换磨损的零部件,保持自行车的良好状态。
四、导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自行车的历史和发展。
2. 分组讨论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展示给全班同砚。
3. 在校园内进行自行车骑行体验活动,体会骑行的乐趣和健康益处。
4. 组织自行车保养小组,进修如何清洁、润滑和维护自行车,实践保养技巧。
五、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自行车的历史、组成部分和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自行车的热爱和保养认识,提高了交通安全认识和动手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自行车,珍爱环境,享受骑行的快乐和健康。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相关词汇的拼音读音。
2. 培养学生对自行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基本部件的拼音:车架、轮胎、刹车、变速器、链条、脚踏板等。
2. 自行车运动相关的拼音:骑行、刹车、变速、转弯、起步等。
3. 自行车文化相关的拼音:自行车比赛、自行车旅游、自行车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自行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自行车基本部件的拼音,如:车架(chē jià)、轮胎(tái lún)、刹车(shǐ chē)等。
(2)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自行车部件,加深印象。
(3)教师讲解自行车运动相关的拼音,如:骑行(qí xíng)、刹车(shǐ chē)、变速(biàn zhòng)等。
(4)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行车比赛、自行车旅游等文化知识。
3. 练习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音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自行车知识问答,检验学习效果。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用所学拼音描述自己骑自行车的经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基本部件的拼音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自行车运动、自行车文化方面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
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我的自行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自行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行车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自行车运动的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行车使用经验,对自行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自行车的内部结构和运动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自行车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2.教学难点:自行车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自行车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解自行车,观察自行车的内部结构。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车的功能和运动原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自行车、自行车图片、视频资料。
2.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说出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辆自行车,亲自动手拆解自行车,观察自行车的内部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自行车各部分的功能和运动原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原理和维修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基本知识:自行车的发展史、种类、构造、原理等。
2. 自行车骑行技巧:起步、加速、转弯、刹车等。
3. 自行车维修与保养:故障诊断、零件更换、日常保养等。
三、教学对象1. 初中生、高中生。
2. 对自行车运动感兴趣的学生。
3. 想要提高自行车技能的成年人。
四、教学时间1. 初级课程:8课时。
2. 中级课程:16课时。
3. 高级课程:24课时。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自行车骑行技巧和维修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骑行和维修练习。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行车运动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自行车的发展史、种类、构造和原理,让学生对自行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第二课时:讲解自行车骑行技巧,如起步、加速、转弯、刹车等,并进行现场演示。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骑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第四课时:讲解自行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如故障诊断、零件更换、日常保养等。
5. 第五课时: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维修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第六课时:讲解自行车运动中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7. 第七课时:进行自行车骑行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8. 第八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自行车骑行技巧的熟练程度。
3. 学生自行车维修与保养的能力。
4. 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自行车发展史、种类、构造、原理、骑行技巧、维修保养等。
2. 教学视频:自行车骑行技巧、维修方法等。
3. 实践器材:自行车、工具、零部件等。
小学三年级美术我设计的自行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第四单元《交通工具》中的第二节“我设计的自行车”。
详细内容包括:1. 自行车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款具有创意的自行车;3. 学习使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自行车的结构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设计方法及表现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创意的自行车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自行车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等。
学生准备:彩笔、水粉、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独特的自行车,引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自行车的结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讲解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创意的自行车设计;(3)示范创作过程,讲解线条、形状和色彩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设计一款独特的自行车。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相互展示作品,交流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提出环保观念,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的结构特点;2. 创意自行车设计方法;3. 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表现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款独特的自行车。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创意新颖,色彩搭配合理。
2. 作业评价:以创意、表现力和完成度为评价标准,进行优秀作品评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交通工具,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更多有趣的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自行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我设计的自行车》这一主题,激发小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1. 让学生们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元素。
2.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能够设计出具有个性的自行车。
3. 引导学生们学会运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相互交流设计思路,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学生们能够理解自行车的设计原理,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学生们能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独特且实用的自行车,并能够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其表现出来。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教学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美术工具。
2. 教学环境:美术教室,配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教学资源:收集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和设计案例,供学生们参考。
4. 师生互动: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对自行车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为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不同设计风格的自行车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些图片可以是现代简洁的设计,也可以是复古经典的设计,甚至可以是未来科技感的自行车。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如车架、车轮、把手等,并让他们想象如果他们要设计一辆自行车,会如何设计。
二、探讨设计理念,启发思维接下来,教师将与学生一起探讨自行车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实用性(如速度、舒适度、安全性等),以及其美学元素(如颜色搭配、线条流畅等),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一辆自行车需要考虑的多个方面。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自行车的想法和喜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构思与绘制草图在了解了自行车的功能和审美后,学生开始进行设计构思。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技巧,如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使用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形状等。
《自行车的局部写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习绘画自行车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行车文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
2. 自行车各部分的特征和美感。
3. 绘画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
4. 自行车文化及环保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和美感,绘画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自行车结构的透视,绘画时的比例和细节处理。
四、教学准备:1. 自行车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的结构和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和美感,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画出自行车的局部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5. 自行车文化及环保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环保意识。
6. 课堂作业:课后完成一幅自行车局部写生作品,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和美感的认识程度。
2. 学生绘画自行车局部时的技巧和表现力。
3. 学生对自行车文化及环保知识的了解和认同。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自行车写生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绘制自行车。
2. 邀请自行车设计师或维修师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行车。
3. 举办自行车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课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生表演自行车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骑车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自行车基本操作技巧的学习。
2. 自行车团队表演的排练与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活动全身关节。
2. 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如“抓手指”、“切西瓜”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行车基本操作技巧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示范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巧,如起步、停车、转弯、刹车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自行车团队表演的排练(2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自行车团队表演方案,如“8”字形穿梭、“S”形前进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5分钟)1. 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第二课时:一、复习自行车基本操作技巧(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行车基本操作技巧的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进行小组内互相练习,提高熟练度。
二、自行车团队表演的排练与展示(2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行车团队表演的排练,对表演方案进行完善。
2. 学生进行表演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游戏活动(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与自行车相关的游戏,如“自行车接力赛”、“自行车拔河”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5分钟)1. 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学评价:1. 学生自行车基本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自行车团队表演的协调性和创意性。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中班教案《自行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件2.学生能够骑自行车并掌握基本操作技巧3.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知识教学内容1.认识自行车的构件–车把–车架–车座–踏板–轮胎等2.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巧–上下自行车的方法–扶车学习–骑行学习3.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知识–自行车的正确调整–骑车的安全规则–如何正确佩戴头盔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教师播放一个有关自行车的视频,让学生对自行车产生兴趣2.教师向学生介绍自行车的构件,并让学生根据图片指出各部位的名称第二步:学习骑车操作技巧1.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正确上下自行车2.教师安排学生两人组合进行扶车学习,互相帮助掌握平衡和前进的技巧3.学生先在练习区练习骑行,掌握基本的前进和刹车技巧4.学生练习在弧形道路行驶,逐渐掌握方向控制第三步:学习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知识1.教师介绍如何正确调整自行车,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调整自己的自行车2.教师向学生讲解骑车的安全规则,并发放头盔,让学生佩戴头盔进行骑车练习3.学生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刹车和转向,避免发生危险情况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在引入部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加入互动游戏等2.在扶车学习部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安全,布置练习区时应考虑地面平整程度等因素3.在学习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知识部分,教师可以多加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以上就是幼儿园中班教案《自行车》及其反思的完整内容。
希望能对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教案:初中轻便自行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轻便自行车的特点、构造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轻便自行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重交通安全。
教学重点:1. 轻便自行车的特点和构造。
2. 轻便自行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轻便自行车的图片、视频和实物。
2. 准备一些轻便自行车的零部件,如轮胎、刹车等。
3. 准备一辆完整的轻便自行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轻便自行车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轻便自行车有什么了解?轻便自行车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轻便自行车的特点和构造(15分钟)1. 讲解轻便自行车的特点:轻便、快捷、环保等。
2. 讲解轻便自行车的构造:车架、轮胎、刹车、链条等。
三、讲解轻便自行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15分钟)1. 讲解轻便自行车的原理:力的作用、摩擦力、杠杆原理等。
2. 讲解轻便自行车的操作方法:起步、加速、刹车等。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辆轻便自行车,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起步、加速、刹车的技巧。
五、交通安全教育(10分钟)1. 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如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等。
2. 学生签署交通安全承诺书。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轻便自行车比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2. 邀请交警部门进行交通安全讲座,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轻便自行车的特点、构造和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注重交通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幼儿园大班教案《如何教孩子安全骑自行车》一、教学价值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经济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然而,儿童作为自行车的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和技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因此,教授儿童正确、安全骑自行车的技能和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安全知识;2.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能;3.了解自行车的交通规则;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三、教学区域室内或者室外均可。
四、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实物;2.安全帽;3.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牌等道路交通标志模型;4.教具、玩具等,如:小车、交通信号灯、红绿灯等。
五、教学介绍1.引导幼儿认识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安全知识;2.通过互动问答、观察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3.通过实物演示、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能;4.通过模拟场景、故事情境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自行车的交通规则。
六、教学重点1.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安全知识;2.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能。
七、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场景等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交通环境和交通规则;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能;3.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幼儿深入理解自行车的安全知识。
八、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唤起幼儿对自行车的兴趣,发现幼儿与自行车相关的生活经验;(2)展示自行车模型或实物,引导幼儿认识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1)自行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安全知识a.车架、车轮、刹车等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b.安全帽的作用和正确佩戴方法;c.自行车骑行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自行车的基本操作技能a.学习如何上下车;b.学习如何骑行和停车;c.学习如何转弯和变道。
(3)自行车的交通规则a.了解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牌等道路交通标志;b.了解行人、车辆、自行车在道路上的行驶规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的正确组装方法,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培养学生骑自行车的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认识与组装2. 自行车的骑行技巧3. 自行车安全知识4. 自行车保养与维护三、教学对象本方案适用于初学者,年龄在6-15岁之间,男女不限。
四、教学时间共计8课时,每周2课时,共4周。
五、教学地点学校操场或自行车专用场地。
六、教学工具1. 自行车若干辆2. 自行车工具包3. 安全头盔、护具等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行车的认识与组装1. 教师讲解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包括车架、前叉、后叉、轮组、链条、变速器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辆自行车和自行车工具包。
3. 教师示范自行车的组装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分组练习自行车的组装,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自行车的骑行技巧1. 教师讲解骑行姿势和基本动作,如起步、加速、转弯、刹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骑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互相交流骑行心得,分享技巧。
第三课时:自行车安全知识1. 教师讲解骑行安全常识,如佩戴安全头盔、遵守交通规则等。
2. 学生进行安全知识问答,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课时:自行车保养与维护1. 教师讲解自行车的保养方法,如清洁、润滑、检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保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课时:骑行比赛1. 学生分组进行骑行比赛,检验所学技能。
2. 教师对比赛进行点评,总结经验。
第六课时:自行车文化知识讲座1. 教师介绍自行车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行车的认识和感受。
第七课时:自行车骑行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骑行实践活动,如骑行公园、骑行比赛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运动,培养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
第八课时: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回顾教学成果。
幼儿园大班美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自行车》含反思一、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自行车的绘画创作目标•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自行车的理解和想象。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准备工作•准备绘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当教具,如玩具自行车或图片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主题。
实施步骤1.引导幼儿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讨论自行车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2.让幼儿用颜料和画笔绘制自行车,可以根据个人的想象进行创作。
3.鼓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可以添加背景或其他元素。
4.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的作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活动名称:自行车的手工制作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让幼儿通过手工制作体验自己动手创造的乐趣。
准备工作•准备彩纸、剪刀、胶水、装饰工具等手工制作材料。
•提前准备好模板或示范作品。
实施步骤1.演示手工制作的步骤,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操作。
2.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添加个人风格或创意。
3.帮助幼儿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完成作品。
4.在完成后,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和体会。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自行车》主题的美术公开课中,我尝试结合绘画和手工制作两种方式让幼儿进行创作,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对于自行车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认真绘画和制作自己的作品。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在创作时展现了不同的表现风格,有的幼儿更加注重细节与形状,有的幼儿则更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对比。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风格。
另外,我也发现在手工制作环节,一些幼儿在跟随步骤时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这让我意识到在设计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平,避免让他们感到过于困难或沮丧。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的《自行车》主题活动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老师和幼儿都在其中获得了快乐和成长。
《自行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和思考。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交流自学生字的成果。
薄:多音字
肺字的写法。
兢字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外国人名,并说说他们和我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行车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为什么
马祁先生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就答应帮我找一份零工。
爸爸为我买了一辆旧的自行车。
马祁先生见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就答应了给我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我推着车子去送报纸,可这种做法很费劲,就把车子留在家里。
母亲把那辆旧自行车卖掉了。
圣诞节,我的客户送了我一辆新的自行车。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质疑。
三、品词析句,问题探究
“你是最出色的,”她说,“你送的报纸从来没有遗失或者延时,也从来没有弄得潮湿或者损坏过。
于是我们决定送你一辆自行车。
”我的客户们为什么要送自行车给我呢
我是怎么送报纸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师生交流:
(一)送报纸是一件苦差事
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
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1.会有什么大麻烦怎么就是个苦差事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下雨的时候:
下雪的时候:
2.朗读语段。
(二)送报纸也有有趣的时候
我天天都能看到每一个邻居,……但是对我都很友善。
我还可以看到他们养的各种各样的小狗小猫,以及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1.从中可以体会到“我”是怎么送报纸的——亲自送到每个邻居的手里。
而且是面带微笑送过去,待人乃至对小动物也很友善,心存感激。
2.想象一下他送报纸的情景。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文中的我送报纸的场景。
那么我们可不可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我的行动。
2.出示词语:兢兢业业。
要学生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词语的意思。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二、感受感人场景
1.正是由于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赢得了我的客户的喜爱,他们在圣诞夜里送给了我一个惊喜。
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夜晚。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部分,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2.指名读。
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我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我的客户的那份友善和对我的喜爱。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你是最出色的。
”
4.重点体会“我感到,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这句话的含义。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我得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感到幸福。
实际上是我感受到人只要付出诚实的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
5.写话:此时的我内心百感交集……接着往下写,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1.这篇课文很长,虽然是一篇国外的文章,但同样能触发我们的心灵,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几个人物着手,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四、练笔
改变人称复述课文。
以文章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下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