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 格式:pdf
- 大小:366.27 KB
- 文档页数:66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第⼆章⽐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认为使国家富强的⽅法应该是尽量使出⼝⼤于进⼝。
2、绝对优势:如果⼀国相对于另⼀国在某种商品的⽣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种商品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就可以就可以通过专门⽣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其中⼀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较优势原理:如果⼀国⽣产⼀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本国具有⽐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4、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商品⽣产中的劳动量5、⽣产可能性曲线:指⼀国采⽤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其所有资源⽣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4、(1) 机会成本理论: ⼀种商品的成本就是为了有⾜够的资源多⽣产1 个单位该商品( X)所必须放弃的另⼀种商品总量( Y) 。
(2)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较优势原理的理解:⼀国⽣产两种商品,机会成本较低的那种商品具有⽐较优势;⽽另⼀种商品具有⽐较劣势).→⼜称“⽐较成本原理”(左边是美国,右边是英国)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1、机会成本递增:⼀国多⽣产⼀种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种商品以释放刚好⾜够的资源。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产可能曲线成为⼀条凹向远点的曲线,⽽不是⼀条直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和国际2成产可能性曲线2、边际转换率:指⼀国每多⽣产⼀单位X必须放弃⽣产Y的数量3、机会成本递增的是由于⽣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1)不是同质的(2)在所以商品的⽣产中,⽣产要素的⽐例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4、社会⽆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5、边际替代率:⼀国为保持在原来的⽆差异曲线上,多消费⼀单位X⽽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6、孤⽴均衡:在不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当⼀国达到其⽣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的社会⽆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在社会⽆差异曲线和⽣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在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可或缺,下面将结合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流通。
国际贸易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资本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的生产技术都不如其他国家,只要它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技术相对较好,它就应当专门生产该种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他产品。
这样,各国都有所专长,相互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2.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国能以较少的劳动时间生产一种产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益处在于各国分工合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3.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不能仅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上。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两国某一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仍可能使双方都从参与贸易中获得利益。
4.资本理论资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在使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上存在着的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密集,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密集。
资本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资本的跨国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或调整贸易收支而实施的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保护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种。
1.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指一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关税、配额、进口禁止、出口补贴等。
保护主义政策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但是也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际分工难以实现。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绝对优势:指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相对于另一国有绝对的劣势),仍有可能产生互利贸易。
(通过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东西,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劳动均占一个固定的比重2.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额外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固定的机会成本:当1.生产资源或要素可完全替代或者在两种商品中各要素比例固定2.同一要素的所有单位是具有同等质量时,会产生固定的机会成本。
相对商品价格: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是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X对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 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由在孤立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定分工所得:详见P62交易所得:详见P62第四章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贸易条件:指的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劳动比例较高。
(或说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另一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资本比例较高。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1章略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The more gold a nation had,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 was.”●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
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
●贸易的性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2.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贸易基础——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国在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那么该国具有该产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贸易模式: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用来交换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贸易所得: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出增加,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贸易的性质:正和博弈(可以双赢)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更有效率(绝对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小麦来交换英国的布匹;英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更有效率,可以专业化生产布匹,来交换美国的小麦。
如果美国用6蒲式耳的小麦来交换英国6码布匹,结果会怎样?3.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大卫.李嘉图●贸易基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英国将各自生产什么产品? 美国和英国产品交换的比率如何确定?只有当两国间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各自国内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时,互惠贸易才能发生。
国际交换比率与该国国内交换比率相差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大,反之越小。
只要两国工资率之比介于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两国产品就存在绝对价格差异,就有了贸易基础。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2.1 复习笔记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诞生于17~18世纪。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当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当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
二、绝对优势原理1.绝对优势原理的内容绝对优势原理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较低(或有绝对劣势)时,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这样,资源可以被最有效地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增长。
这种增长可用来测度两国专门化生产所产生的收益,这种收益通过国际贸易在两国间进行分配。
2.绝对优势原理的政策主张亚当·斯密认为,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倡导自由放任,即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活动。
自由贸易会使世界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使世界福利最大化。
3.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性绝对优势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
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无法用绝对优势解释。
三、比较优势原理1.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由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可能有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2.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外当一国在两种商品上的绝对劣势与另一国相同时,两国将均无比较优势,因而两国之间不会有互惠贸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