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系(分院)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2013年6月制

摘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但是市场经济还不完备,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特有的不稳定性。全新的经营环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银行风险管理。而在银行风险中,信用风险一直处于首当其冲的地位,经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中处于尤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需要首先关注的风险。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方式阶段,对信用风险的度量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必要研究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学习其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挺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以此促进我国银行业的稳步发展。

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风险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态势,以提出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优化方案,从而找到能使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最优化对策。本文包括6个部分,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概述;对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对论文的结论及未来展望。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对策

2

ABSTRACT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broken, but the market economy is not complete, with a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peculiar instability.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business objectives to commercial banks brought an unavoidable serious problem - banks'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ank's risk, the credit risk has been in the position of the brunt, the study found that credit risk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ris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at we need to focus first on risk.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dustry, China's banking sect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s still stuck in the traditional way stage, a measure of credit risk has just start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ethods, learning its advanced risk management thinking, pricey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the paper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were analyzed, compared to the advanced internation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current problems optimization program, which allows commercial banks to find the optima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This article includes six parts, topics research background meaning and purpose;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a basic overview; international advance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nd future prospect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resent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目录

第1章引言 (6)

1.1 选题背景 (6)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6)

1.3 研究思路 (6)

第2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8)

2.1 信用风险基本概念 (8)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8)

2.3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8)

2.3.1 专家制度法 (9)

2.3.2 财务比率评级法 (9)

2.3.3 信用评分方法 (9)

第3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10)

3.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0)

3.1.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10)

3.1.2 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 (11)

3.1.3 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 (11)

3.2 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 (13)

3.3 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 (14)

3.4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14)

第4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6)

4.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16)

4.1.1 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16)

4.1.2 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 (16)

4.1.3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 (17)

4.1.4 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 (17)

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18)

4.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18)

4.2.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18)

4.2.3 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18)

4.2.4 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19)

4.2.5 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19)

第5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20)

5.1 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20)

5.2 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20)

5.3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20)

5.4 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20)

第6章结论与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4

致谢 (24)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信用风险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好风险,一直是一个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颇费精力,不得不时时刻刻认真对付的事。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风险,不平等竞争的风险等等。在特定时期,由于信用风险形成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和资本充足率偏低造成的不能足额拨备准备金问题,已成为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足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货币危机、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1.2研究目标和意义

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基础的阐述,以加深我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了解和理解,更准确的理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披露并与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简单的对比,从中找出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潜在的不和问题,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参考性的对策和改进方法。希望通过分析找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使信用风险得到更好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是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而这也导致了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的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中的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1.3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对商业银行营运中存在的风险的概述,

6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的描述,使读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同时本文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情况找出差距。本文是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分析、对比、总结,并概括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不断完善并完成的。首先,简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其次,对比了国际上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找到不足得到启示。然后,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总结、对比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第2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2.1信用风险基本概念

风险(Risk)是市场经济中被广泛使用的名词,风险定义是:指引起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有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以期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正是由于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即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债权人经营带来的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可能性。因此,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本文持第三种观点。

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客观性,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传染性,因为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而可能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可控性,可以通过控制使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一般会交替出现。

2.2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风险管理是指机构或个人运用各种金融或其他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消除风险或减少损失的经济性活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对银行经营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风险,以最小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观点,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动态评估。监测中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具体到我国的情况,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保证金融资产的质量。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保证,由于银行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呆账数量上升,因此必须用风险管理加以保障;第二,防范信用风险,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做好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三,稳定社会。由于银行的经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信用风险发生之后,必然会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经济运转,因此只有将稳定社会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确保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2.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回避、防范、转移或保留吸收),其中信用评估是基础和关键。信用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

8

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专家判断法和贷款评级法,包括财务比率评级法和信用评分法。

2.3.1专家制度法

专家制度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是:银行信用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中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人员所掌握,由他们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在信用决策过程中,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考虑的关键要素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尽管该方法在银行的信用分析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证明它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首先,要维持这样的专家制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专门信用分析人员,必然会带来银行冗员、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其次,专家制度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这是因为专家制度所依靠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信贷人员,而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和经验多少将会直接影响该制度的实施效果;第二,专家制度与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官僚主义方式紧密相连,大大降低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第四,专家制度加剧了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第五,专家制度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时,难以确定共同遵循的标准,造成信用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2.3.2财务比率评级法

借款企业的财务危机是导致其违约的重要原因。为此,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衡量转化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衡量,建立了信用风险的财务比率评级方法,即银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对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比较分析借款人和其所处行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判定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财务比率评级方法也是国内商业银行至今仍在使用的主要信用风险分析方法。目前,商业银行侧重十运用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依靠借款企业各种财务比率与其他类似公司的相应比率进行对比来分析其信用状况。但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工具,财务比率评级方法也存在许多缺陷:首先,财务比率评级方法过多地依赖十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分析,这极有可能导致银行的短视;其次,财务比率评级方法不能够对不同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无法准确有效地确定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运用比率分析方法对同一事件的分析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分析结果,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判断能力;再次,财务比率评级方法的特点是分别分析影响信用风险的各个财务指标,通过将这些财务指标与历史时间序列进行纵向比较,与行业平均标准进行横向比较来判断信用风险的高低,它没有也无法将各个财务指标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因而不能从总体上去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

2.3.3信用评分方法

信用评分方法是用被评级对象的信用得分衡量其风险特征的大小。这一方法按照信用得分进行排序分类,划分等级,认为分在同一级别的评级对象具有相同的风险特征。

第3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各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发展中国家的风险管理则相对落后,水平有较大差异。但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本身都在试图通过实施外部监管和内部评级等方法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这一点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

3.1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美国的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框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3.1.1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甘恩·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强制执行法、社区再投资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这些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严密的法律框架的建立降低了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了美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其中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可见表3-1.

10

表3-1 美国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法一览表

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对失信者的惩戒,除了政府的相应措施以外,还主要靠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大量生产和销售信用产品,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靠整个社会对失信者的道德谴责,使人们与之交易时的有限信任;靠对失信者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传播和一定期限内的行为限制,使失信者必须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其结果,一是使不讲信用的人不能自在地、方便地在社会上生活,二是使不讲信用的人没有机会把生意做大做好。

3.1.2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

美国商业银行由银行自身、州级银行监管机构,以及由美国货币监管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组成的三大联邦级银行监管机构共同实行监管,同时外部评级机构客观、真实、及时的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变化。

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信用风险的内部监管机制是美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单独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内部全权稽核。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一般都有契合部门和稽核人员,与联邦的稽核构成内外结合。(二)重叠的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商业银行风险信用的监管实行的是重叠性、双轨制的管理方式,有联邦贺寿共同负责。联邦以及的监管机构是由货币监管局(OCC)。联邦储备体系(FRS)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机构组成。(三)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完全独立。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完全以市场为向导,其独立性表现在政府的监管执行部门不直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等进行监督。

3.1.3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得以加工制造成信用产品、销售给对信用产品有需求的特殊服务业,从而使信用服务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

值的现代服务业。该行业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目前从事信用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对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等三大类。

(1) 资本市场信用评估机构

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目前,这类公司在美国只有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Fitch)和达夫公司(Duff & Phelps)几家,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其中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由美国投资者控股,菲奇公司由法国投资者控股,这三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

(2) 商业市场信用评估机构

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是对各类大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调查评级的公司。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邓白氏集团公司(Dun & Bradstreet)最终独占鳌头,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机构,也是目前美国唯一的这类评级公司。邓白氏集团公司进行信用评估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一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按照信用风险程度的高低,该公司向需求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信用报告,如较低等级的中低风险决策信用报告,较高等级的中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和高等级的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

(3) 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

在美国,信用局或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是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目前美国有三家大的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全联公司(Trans Union)、Equifax公司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这三大信用局拥有覆盖整个北美地区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此外,美国还有数千家小型消费者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不同形式的消费者信用服务。

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全联公司等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就是向授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向雇主提供求职者的报告。与对国家和企业的评级不同,对消费者的评价是用分数来代表相关的记录内容,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后,最后给出消费者的信用得分,一般是从300到900分,分数越高,信用程度越高,反之信用程度就会越低。

对于这些商业信用机构的合理利用也将减少银行对客户的信息不足的情况,极大地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12

3.2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

新加坡发展银行董事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核定风险政策、风险限额;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报告,评估外聘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审核成本效益和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CEO下属的审计部,审核核所有的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落实进行监管、评估,发现重大疏漏须同时向CEO和董事局报告。对风险实行分类管理。

综合来看,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行四分开:首先是董事局的风险审计体系与CEO领导的业务部门分开;其次是CEO领导的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分开;再次是对CEO负责的审计部门同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分开;最后是政策委员会的各风险管理委员会与经营管理系统分开。多层次的、相互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了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高效运行。

图3-2 新加坡发展银行风险管理框架

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一个严谨的工作流程,将极大地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督促经营者审慎经营;董事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机关,能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和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和管理的目标。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并对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既有对董事会、监事会负责的有关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执行部门,也有直接对CEO 负责的风险管理部门。

3.3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金融风险程度的提高,国际活跃银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

1.内部评级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特别强调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内部评级方法己成为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方法。它是在归纳了由十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后对特定贷款进行评级。风险评级是银行揭示贷款风险的主要指标,多用十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包括指导贷款的受理、贷款组合和管理报告,呆账准备金或资本金充足性分析,利润及贷款定价分析,作为参数来建立正式的贷款组合风险管理模型等。内部评级方法的优点在十加入了外部评级机构通常不能得到的客户信息,而不要过多地依赖十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此外,内部信用评估方法与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有许多类似之处,不断精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为进一步应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估计资本充足率铺平了道路。

2.VaR,RAROC,Credit Metrics等风险度量方法。利用在险价值法(VaR)来衡量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95%或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利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将经济资本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业务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利用信贷矩阵(Credit Metrics)组合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

3.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加总,目_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兀化后银行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银行提出的一种要求。

4.资产组合调整。资产组合调整是银行吸取证券投资组合经验而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它是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对己经形成的资产组合进行科学调整,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收购兼并、信用衍生产品等等。

3.4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目前,一些活跃银行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己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己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十口常化和制度化。与

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活跃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强调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同时又十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

14

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十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口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理技术趋十计量化和模型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口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银行都非常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是风险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收集、传递和整理,还是模型管理所必需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其对IT技术的依赖性都越来越强。IT管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本身就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操作风险的一部分内容。

第4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4.1.1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划分

为4类:(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股份制商业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4)其他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法人)

2011年一季度单位:亿元、%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且仍然占主导地位,垄断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银行贷款资金用于比较固定和单一的行业,这就使信用风险程度大幅度提高。

4.1.2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

单位:亿元、%

16

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4.1.3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

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和投资,而大部分的存款和借款属于短期资金,融资的期限总体上短于运用资金的期限从而有明显的不均衡”短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银行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资产的盈利性越差,导致风险越大。

4.1.4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

自《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2004年3月1日实施以来,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的矛盾就更加突出。银行为了补充银行资本金,发行次级债,造成短期内巨额的融资方案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压力,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大部分债券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旦偏低,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大量减少,不仅使得银行的流动性差,还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银行面临着的是经营上的脆弱性和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的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侧重于报表数据,贷款方式及流程简单,监管环节薄弱,多数银行的贷款审批还是行长一人掌控制度,对企业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只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没有对外公开,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不先进;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因为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部门的信贷人员,风险评估的过程通常是信贷人员对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定期向上级汇报,这种模式跟不上实际变化的速度,不能满足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时效性;信用风险决策制度不灵活,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身兼贷前调查核实和信贷审批等多个职位,不遵循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没有起到互相监督互相补充的作用,致使出现风险漏洞时,由于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素质较差而没有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使银行受到损失。

4.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手段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4.2.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的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干扰,决策的效果不佳。透过国有商业银行纷繁复杂的不良资产成因,深藏其下的是体制、机制性根源。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沿袭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老套。

4.2.2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

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息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二是决策机制不完善,2000 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先后经历了从简单的“三级审批”到“审贷分离”两个阶段,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约束力,这两种模式均存在明显缺陷,这是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决策机制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如中行的“三位一体”的授额信贷决策机制的建立,但还存在决策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还不到位,商业银行仍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重视不够。4.2.3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国际先进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控制风险和创造收益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是:“2R”(Risk and Return )is the same coin。即风险和收益(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在经营管理中,割裂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风险控制,不良授信与日俱增,授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风险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具有明显的风险滞后特征,在诱人的短期利益后面潜伏着巨大的中长期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许多中长期项目贷款的失败教训证明了此点,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理念尚待确立。

18

4.2.4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设立独立的信贷审批官,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4.2.5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第5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5.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5.2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5.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5.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人为原因人造成的信用风险。

20

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对比较落后。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特别是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当前银行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信用风险管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为6.7%,不良贷款额为12009.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总额为11149.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总额为860.3亿元,比率为2.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1.5亿元,不良贷款率3.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0.6亿元,不良贷款率4.0%;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发布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额32.2亿元,不良贷款率0.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的不足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级.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风险管理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知识点:客户信用评级 ● 定义: 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价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 ● 详细描述: 一、违约: (1)定义: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即被视为违约: (2)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若债务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为逾期。 (3)未来面临同样的本息还款的要求,在期望收益相等的条件下,收益波动性高的企业更容易违约,信用风险较大。 二、违约概率: (1)定义: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2)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设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3)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 (4)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应当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限 三、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大致经历了专家

判断法、信用评分法、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专家判断法: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专家系统在分析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1、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 1)声誉:如果该借款人过去总能及时、全额地偿还本金与利息,那么他就具有良好的声誉,也就能较容易或以较低的价格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2)杠杆:借款人的杠杆或资本结构,如果贷款给杠杆比率较高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就会相应提高风险溢价。 3)收益波动性:收益波动性高的企业更容易违约,信用风险较大。 2、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对于评价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政策:对行业信用风险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3)利率水平:高利率水平表示中央银行正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3、常用的专家系统: 1)5Cs:品德、资本、还款能力、抵押、经营环境。 2)5Ps: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保障因素、企业前景因素。  (2)信用评分法 1、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对个人客户而言,可观察到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收入、资产年龄、职业以及居住地等;对法人客户而言,包括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定量与定性因素,定量主要是财务数据,定性如对行业的判断、客户在行业中的定位、企业经营管理层) 2、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信用评分模型有: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2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2.1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2.1.1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科学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和经营管理的最核心的制度保障。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十分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集中化,其中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做得最好,在内部建立了独立、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如下图所示。 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委员独立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直接听命于董事会,独立负责信用风险监控制度、信用风险转移及分散策略等的制定和管理。风险管理委员则负责操作性风险、利率风险等的管理工作。在下一个层级设置证券交易部、信贷部、基金管理部、国际业务部等职能部门,以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由此看出,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比较于非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管控银行信用风险,因此被广泛采用。

2.1.2科学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个人负责制的风险管理审批模式,分权管理的趋势日益增强。不同专业级别的人员具有不同的审批权限,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审批权限的设置和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这一审批程序和授权机制保证了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高效运作和内部的相互制约。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德意志银行的10位高级审批人员分布于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这些人员有三个主要特点:1不需要管理职员;2做出重大决定;3负责资产组合和授信政策分析、回顾。任何一笔授信业务(20亿欧元以下)有两名审批人员双签即获通过。这10名高级审批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转授权,但所有的转授权也都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在确定授权和转授权时,都要综合考虑业务品种、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业绩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总体来看,推行个人负责制利大于弊,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明确责任,避免出现共同审批无人负责的情况。 2.1.3科学的二维风险评级体系 虽然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评级体系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采用的都是科学的二维评级系统。这些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进行客户评级,而且进行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对于每个客户的风险级别的认定都是基于这两项评级的综合结果。对债项特征进行单独评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存在着诸如抵押、优先贷款等需要对特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应选择贷款本身作为评级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例,法国兴业银行评级尺度的基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其公式为: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 同时,对违约事件、时间段、损失计算方法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评级参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电费拖欠已成为困扰电网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回收当期和陈欠电费,降低不良债权,有效防范和化解电费回收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背景 1、开展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是加强电费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电费是电力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电费资金的回收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公司经营链和资金链的有效运作。如何加强电费资金的及时回收,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益,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 2、国家电网公司提倡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许多电力公司用电客户拖欠电费、违章用电、窃电现象比较严重,而各地电费回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目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的问题,给电费回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带来不少困难。国家电网公司专题召开会议,着重讨论电费回收预警处理办法,要求各电力公司及所属供电公司要将电费回收预警处理纳入日常电费管理工作,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电费回收预警分析报告制度、电费回收动态跟踪及快速反应制度,电费风险分析研究制度,以及制定预警预案及规范的处理流程。 3、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因素时刻制约着公司电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当前电力客户信用风险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从而影响到电力公司对各种信用风险因素的掌控和有效规避。电费风险一方面产生于电力公司内部电费管理过程中,另一方面产生于用电客户信用风险和外部环境的风险。由于在营销管理流程和外部环境的诸多重要节点上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制约了公司电费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信用评估是根据电力公司对用电客户信用评级的要求,在充分分析用电客户的历史缴费行为、目前信用状况及未来信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用电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估模型,对用电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价。 风险预警是根据电力公司对电费回收的要求,从用电客户、用电行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充分把握影响电费回收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科学的电费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和欠费风险预测模型,对用电行业和用电客户欠费风险做出短期预警,以便于电力公司对高危行业和高危客户进行总体控制,及时有效控制电费回收风险。 风险决策是从供电区域、用电行业、用电属性、结算方式、电价分类、信用等级、收费方式、客户价值等维度,对影响电费回收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逐层挖掘和分析,对缴费周期、预付费成数、电价政策等做出辅助决策。 上海博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解决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许多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难题,取得了理论上、方法上、应用上的创新成绩,不仅丰富了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而且实践效果也表现出很高的具体实用价值。 三、信用风险模型 BOMA T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采用我公司原始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信用风险指数模型(DDMT)、动态信用评分模型(CVMT)、欠费风险预测模型(RVMT)和电费风险决策模型(RIMT)来进行用电客户的信用评价、欠费预警和电费回收风险辅助决策。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4275815.html,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孙巧寅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9期 【摘要】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在这之后我国的银行信用卡业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各个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使用信用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当然刺激了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但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基于此种观点,对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此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引言 自从1985年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发展至今,信用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拓展自身业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信用卡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积极拓展相关业务,开展信用卡营销服务,信用卡业务产生的利润也随之逐年上升。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巨大的利润促使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也同时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由此,银行信用卡的不良发卡比率呈现上升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不断提高,为信用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在保证行业发展不受影响的同时,控制信用卡风险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成为了商业银行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此种观点,对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提高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提高对于风险的预警能力;促进部门之间团结合作,加强沟通,以期为此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种类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 (一)信用卡的信用风险 在此种风险种类下,商业银行信用卡涉及的两大主体成为了其主要来源,即银行卡使用人以及银行。首先,在信用卡行业内部,银行在收到信用卡办理申请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申请人的收入信息以及经济水平进行核查,并且对其还款能力做出一定的预估,在必要的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现状与成因分析 王斐 (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由此,信贷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取得显著的工作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显著,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风险历史现状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 王斐,男,1979年7月16日,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从风险管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限额管理、风险计量与分析、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阶段。 1.限额管理阶段 限额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风险测量技术并不成熟,因此,风险限额是一个固定数值,该数值一般由信贷专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来设定,如“5C”法、“5P”法等1。 2.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 随着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在限额管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迈入了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出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定量值,在此基础上控制风险。 3.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阶段 风险管理的更高阶段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管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商业银行逐步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管理文化,让这种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日 1“5C”要素分析法主要集中从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P”要素分析法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定稿)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处理客户信用额度评定、批准等具体工作,在维持对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降低应收账款,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风险,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信用管理制度内容 (一)收集客户信息 1、收集信息的目的:作为公司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批准信用额度的基础。 2、信息收集负责人:以事业部销售业务员为主,财务事业部为辅的多渠道方式进行。 3、具体操作: (1)事业部销售业务员应当对所有已经和将要与公司发生长期业务关系的客户情况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 (a)客户名称、法人概况、单位性质、经营业务范围; (b)注册资金、工商登记号、税务登记号; (c)银行账户、账号、资产状况; (d)近三年来公司的营运状况和经营业绩; (e)客户经销本公司产品的基本状况:年销量、类别、上年销售收入实绩、应收账款余额、回款平均天数、对接业务的配合情况; (f)当地市场的简要情况分析; (g)客户重大经济纠纷或司法案件; (h)联络方式、跟进负责人等资料;

(i)其他重要资料。 1 (2)业务员在调查收集上述客户资料时,必须按照当前普遍被业界接受的方式进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客户资料: 向客户内部有关业务人员咨询了解; 收集客户和媒体提供的公开经营资料; 向当地政府工商税务管理机构了解或查询; 向其他有关资信评估机构查询; 向客户的其他供货商了解其付款情况; 向客户主要产品的主要用户单位调查了解有关该客户内部管理情况; 其他合法的方法和手段; (3)业务员将调查了解到的客户信息,填写《客户信息表》后签字,并将重要的原始资料附在表后,交给部门统计员。 (4)统计员将业务员提供的客户信息表中的信息录入到“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中,进行密码保护,并将相应信息及原始资料送财务部备案。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中的信息如有变化,应及时更新。 (5)业务员,销售经理应经常与客户保持沟通,定期巡回访问客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客户的经营和资信等变化情况。 (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流程 1、事业部业务员定期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将填写准确的“客户信息表”及其附件及时反馈给销售经理。 2、由销售经理对收集的客户资料和对客户的信用分析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对收集的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鉴定后,填写《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表》,评定表中的相关指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 行经营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关注操作风险。1994年信孚银行因员工对衍生交易的说明不清楚而导致客户不断进行投诉,最后使得该行损失了1.57亿美元;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李森,在未经总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衍生品交易,并在亏损后隐瞒实际交易情况,最终造成了9.27亿英镑的损失。 随着类似事件不断被爆出,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监管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经济损失”的定义。同时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设计了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开始确立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迟,大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的比较重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涉案金额2599万元;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向某企业发放的3年期共计15亿元的贷款中,存在不合内部管理程序和借款人使用贷款违规,使得银行损失4个亿;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票据诈骗,带来损失4.325亿元。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逐渐重视这一风险,并与2005年3月22日和2007年6月1日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是我吗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不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风险管理的首位,对操作风险有所忽略,许多管理者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这首先在银行管理理念中就造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银行的高管人员由于轮换和任职年限的原因, 每一任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使银行管理文化连续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把操作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2.操作风险的数据缺乏。 在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又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特别关注,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往往会隐瞒一些损失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使监管者很难真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