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格式:doc
- 大小:22.98 KB
- 文档页数:8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指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范围。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们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和意愿的影响的。
人类只能在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试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是指它的实际存在,不论人是否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自然界包括了地球、大气、水资源、植物、动物等一切在地球上存在的事物。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例如,地球的存在决定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生命的存在,水资源的存在决定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自然界的存在,而不能通过主观意识的力量改变它的存在。
无论人类是否接受自然界的存在,它都会继续存在下去,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
自然界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是指自然界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括了物质的生成、演变和消亡,生物的进化和繁衍等。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规律所决定的。
这些规律可以是物质的物理规律、化学规律,也可以是生物的生理规律、进化规律等。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过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决定了物种的进化和分化。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进行的。
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试图理解和掌握它们。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逐步地、有限地认识自然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每一次的认识都只是对自然界的一个片面的了解。
人们的认识受到观察对象的局限性、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等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去拓展我们的认识,以更准确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名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2. 理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3. 探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2. 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3.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材料:例如水和火的实验材料、动植物的图示等;3. 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例如四季变化、植物生长等),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是偶然发生的,还是有一定规律的?为什么?步骤二:学习(15分钟)1. 介绍客观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客观性的含义。
2. 针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讲解客观规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验进行说明和证明。
步骤三: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否受人类的意识和意愿的影响?为什么?-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步骤四:总结(10分钟)1. 收集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各组的观点和理解。
2. 总结并归纳学生对自然界存在与发展客观性的认识。
步骤五:拓展(10分钟)1. 提出新的问题:在人类的活动中,有时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2.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影响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有哪些影响。
步骤六: Homework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理解,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题的短文,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
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
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的存在是基于物质的存在。
物质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基础。
所有的物体和现象都是由物质组成和形成的。
物质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实际性和稳定性,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在不断地存在和变化。
其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所决定的。
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自然界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例如,地球上的生命体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运动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再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基于自然规律的。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规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存在,不受人类主观意愿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决定了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人类的主观意愿是不能改变这些规律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
总体而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它是基于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以及自然规律的存在。
人类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而不能改变和控制它。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一,宇宙各个天体的形成是客观的。
第二、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第三,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一,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第二,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第二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的产生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而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人的主观意志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
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
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
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
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第一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一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新导航学习重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学习难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学法指导:提出论点:自然界是客观地;指出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二、前自学序号内容了解理解运用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ü2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ü3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ü1如何理解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人类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的产物,也不可能是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就是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只能自然物本身的与去有意识的利用。
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肯定并服从自的结果。
3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
三、堂互动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过程,人类是自然界。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
自然界本来就是。
2、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想一想】如何正确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利用自然物。
(2)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属性,但是并未改变。
因为,人们只有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为基础,才能产生某种愿望,也只有符合自然物客观性的意愿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再进一步来看,能不能改造某个自然物、怎样改造改造某个自然物,还要以。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
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
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
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
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
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
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
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
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
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
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
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
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
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
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
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克隆羊“阳阳”2001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
“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
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
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
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回答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
这说明,人类产生后()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
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
上述事实说明()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