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秦汉时间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经历了许多演变和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秦汉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
在秦汉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因此,农业工具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的秦汉时期,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耕地的工具主要是木制的犁和锄头,收割的工具主要是手工镰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铁制的农具。
铁制农具相比于木制农具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在秦汉时期,铁制农具逐渐取代了木制农具,成为了主要的农业工具。
除了农业工具之外,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铁制的锤子、钳子等工具进行金属加工,制作出更加精致的器物。
陶器、瓷器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工具进行制作。
在交通运输方面,秦汉时期的工具也经历了一定的改变。
人们
开始使用轮式车辆进行货物的运输,这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同时,船舶的建造技术也得到了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
的船只进行海上贸易。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过程。
农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的不
断改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一时期的工具
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劳动力的不断进步,也为后世的科技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一、夏朝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1]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
《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
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
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
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
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
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
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
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1]二、西周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农具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农具时期:这一时期最早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石斧、石铲、石锄等工具进行农耕。
这些工具简单粗糙,主要是由石头等自然材料制成,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用于开垦土地、收割、松土等基础农活。
2.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逐渐替代了石制农具,成为主要的农具材料。
这个时期的农具种类增多,包括犁、耙、铲、镰、锄等,这些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 汉代至隋唐时期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农具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加精细和复杂的工具,如犁壁、播种器、收割器等。
同时,牛耕逐渐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创新: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出现了新的犁、耙、锄等工具,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收割、脱粒、灌溉等特定任务的工具。
5.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兴起: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主流。
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取代了传统的农具。
总的来说,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从最开始的简单自然材料工具到现代的现代化机械,农具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具的种类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农具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制和木制的农具进行耕种和收割;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普及;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农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出现了许多专门用于收割、脱粒、灌溉等特定任务的工具。
然而,尽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已经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但传统农具仍然在某些地区被使用。
这是因为传统农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地和环境条件。
此外,一些传统农具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当地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农具,如木制的耒耜和石制的斧头、凿子等,用于翻土、耕地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简单的农具逐渐被更加复杂和高效的农具所取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如铁制的犁、铧、铲、镰等,这些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牛耕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
秦汉时期,农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农具,如曲辕犁、耧车、翻车等。
曲辕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耕地工具,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耧车则是一种用于播种和施肥的工具;翻车则是一种用于灌溉的工具。
这些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灌溉能力。
唐宋时期,农具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新的农具,如水转筒车、风力水车等。
这些农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灌溉能力。
明清时期,农具的发展逐渐完备,各种农具的种类和用途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不断
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从简单的木制、石制农具到复杂的铁制农具,再到现代化的机械农具,不断发展和进步。
这些农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农具的那些事儿。
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的祖先种地可不容易,没有那么多好用的工具。
最开始,他们只能用手或者简单的木棍在地上挖呀挖,种点儿粮食。
后来呢,有了耒耜。
耒耜就像是一个有弯弯尖头的木棒,可以用来松土、挖坑,这可比单纯用手强多啦。
再往后,出现了犁。
犁这个家伙可厉害啦,能把土地翻得更深,让庄稼长得更好。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个叫小李的农民,以前用耒耜种地,累得要命,收成还不好。
后来有了犁,他轻轻松松就把地耕好了,粮食也丰收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了水车。
水车能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庄稼们“咕噜咕噜”喝着水,多开心呀。
还有播种用的耧车,能让种子播得又匀又快。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更加复杂和高效的农具,像多锭纺纱车、风力水车等等。
比如说,在一个小村庄里,以前人们纺纱要花很长时间,有了多锭纺纱车后,效率大大提高,大家能织出更多漂亮的布。
同学们,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是咱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一步步发展,都是为了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咱们要记住祖先的努力和智慧,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好啦,今天关于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就讲到这里啦,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原始阶段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
石器主要是石锤、石斧、石刀等,用于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和砍断树枝。
木器主要是木耒、木犁、木镢等,用于耕作和播种。
这些农具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来说,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进步。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制成的农具,如铜耒、铜犁、铜镢等。
这些农具比原始时期的农具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更好地开垦土地和耕作。
同时,青铜时代的农具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如铜锤、铜斧、铜刀等,这些农具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用于其他方面,如建筑、制造等。
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成的农具,如铁耒、铁犁、铁镢等。
这些农具比青铜时代的农具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更好地开垦土地和耕作。
同时,铁器时代的农具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如铁锤、铁斧、铁刀等,这些农具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用于其他方面,如建筑、制造等。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阶段的石器和木器,到青铜时代的铜器,再到铁器时代的铁器,每一个阶段都是农具技术的重要进步。
这些农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古代农具发展史我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集权政府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策略,因此农业在我国古代是绝对的经济支柱。
我国古代的社会活动是紧紧的围绕农业活动而展开的,农业生产成果的充足程度是衡量一个朝代兴盛和衰亡的关键指标之一,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以生产力的提升为基础的,在我国古代生产力的提升则是以农具的变革为基础的。
我国古代的农具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简单的石制农具发展到金属农具,从单一的工具发展成为系统化,体系化的农业装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随着考古学和史学的发展,将农业工具的发展依据其自身的历程分段,探究农具的发展对时代的影响。
通常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将我国农具的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前农业生产时期的农具。
前农业生产时期时间上讲就是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在这一阶段的农具是此后发展出来的所有农具的鼻祖。
这一阶段农器的特征是简单笨重,从材质上讲主要是石器和木器和小部分的骨器;从外部的形态讲有尖形器,方形器和园形器;从其发挥的功能讲主要是刺,切割和盛放物品。
此外这一阶段也可以将用于捕猎的火和弓箭归属为农具。
这一阶段的农具发挥的生产效益较小,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是方便人们的生活。
农具的第二个阶段是原始农业发展阶段。
从时间上可以归为中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是农业工具发展最为缓慢的一个阶段。
现阶段的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开始于中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的农业发展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刀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的主要生产活动为砍伐树木,进行烧荒,然后在荒地上播种收获。
这这一阶段使用的农具主要是斧,火和原始的镰刀。
第二个阶段是耜耕,在这一阶段生产工具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且根据用途的不同出现了分类。
整地的过程之中采用石斧,石铲,石犁等工具。
收割的过程之中有了石刀,陶刀等,加工农作物的工具有磨盘,石磨棒等。
第三个阶段的农具已经发展到青铜器阶段。
从时间上看,归属于商和西周阶段。
各样犁的发展史古人最爱春天——万绿竞发,布谷声催,勤劳的庄稼人,吆喝着牲口,犁头划破了大地,播下一年的憧憬。
如今,世界各地的春耕差不太多,但在500年前,不同文明的耕作还真不大一样。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争先出。
甜蜜的太阳,捂暖了土地,劳动的季节到了。
古人最爱春天——万绿竞发,布谷声催,勤劳的庄稼人,吆喝着牲口,犁头划破了大地,播下一年的憧憬。
如今,世界各地的春耕差不太多,都是由内燃机牵拉钢犁。
但在500年前,不同文明的耕作还真不大一样。
犁,第一技术自从人类有了伺候土地的耐心,就有了犁的发明。
最早期的农民,是用木棒在土壤表面开沟,以便播种。
接下来,他们发明了手持的锄头。
直到近代,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还是用木棍和锄头来耕田。
而随着野兽被驯化成了家畜,与牲口配合使用的犁诞生了,苦活儿就转交给了牛和马。
有证据表明,5000年前,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畔可能已经用犁耕地了。
一开始是用一根Y形的木头叉子,上面两端做把手,下面刨地。
后来增加了一块挡板,把泥土推到边上去。
犁地有助于为播种准备土壤:一是可以搅上来更有营养的深层土;二是让土壤不那么硬,还增加了氧气,有利于根系伸展,而且,干土犁松了更湿润,湿土犁松了更干燥;三是把庄稼剩茬和杂草埋进土里,分解成肥料。
尤其是除杂草这个作用,在没有除草剂的古代,要抑制跟庄稼争夺资源的野生植物,就得靠犁地。
自从学会了犁地,庄稼的产量节节上升。
在古罗马或者中国宋代,一个农民可以生产出五六个人的食物。
没有犁,这是不可能的。
犁重塑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犁地是个力气活儿,十分苦重,都交给男人来干,女人则留在家里做饭和纺织。
男女分工开始形成了。
这又进一步造成了生育率的上升,开启了“人口增加—耕地增加”的循环。
犁也改变了人们的心态。
原始人不认为勤劳是一种美德,因为在狩猎和采集上投入更多辛劳,带不来太多额外收获。
但有了犁,人们发现,下多少苦功,就有多少产出(直到再也没有荒地为止)。
现代经济需要的进取心出现了。
古今农具的演变
农具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原始农业时代,由于耕作方法、耕种工具等尚未成熟,农业并不发达,人们主要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石器、木棒等简单的工具进行耕作,后来又逐步发明了最早的农具,如石斧、石刀、砍斫器、石镰等,这些都是用石、木、骨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
到了青铜时代,虽然有了青铜制品的生产,但是由于当时的需求量不大,青铜主要被用于制作武器、食器和礼器等,农具仍然以石器为主。
到了西周末年,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青铜制品。
此外,还有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木质榔头。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开始发展,铁制农具逐渐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流,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具的材料、种类和功能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农具,如犁、耙、锄头、镰刀等,这些高科技的农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总之,农具的演变历史经历了从原始的采集狩猎工具到现代高科技农具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明和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劳动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耕地面积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桔槔(汲水工具中原);芍陂(楚淮水流域);都江堰(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一一筒车(多用于南方)。
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⑴农作物的种植:南北朝:品种增多。
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
南方开始种茶。
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陆羽着《茶经》。
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新品种的引进: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
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
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
5、古代重要经济政策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
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
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
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
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
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
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
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
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
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
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
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多样性,古代农具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农具的改进和发展对于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制成的工具,如石犁和锄头来进行农耕。
石犁是一种用来翻土的农具,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石锄头则用来进行杂草除去和松土。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器制成的农具,如陶犁。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农具的材料也发生了改变。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农具更加坚固耐用和锋利。
青铜犁成为古代农具的重要发明之一、它相比于石犁更加轻便灵活,而且可以调整犁深度。
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田地的耕作质量。
在战国时期,古代农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出现了木制犁和铁犁。
木制犁使用木头制作,轻便灵活。
而铁犁则使用铁制作,更加坚固耐用。
这些新型的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翻土机、打栅机、扦插机、藤条制作机等各种农具,这些农具在改进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的种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唐宋时期,农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
农具开始使用钢铁材料,并且采用更复杂的机械结构。
唐代的骨轮收割机和宋代的农具收割机成为古代农具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收割机的出现,使收割工作从人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割效率和劳动强度。
明清时期,农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
出现了多种农具,如抽水机、扬晒机、石锅盖等。
这些农具的出现和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和高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农业生产的奇迹。
从最开始的简单石器到后来的青铜器、木犁和铁犁,再到秦汉时期的各种新型农具,唐宋时期的收割机和明清时期的多种农具,每一种农具都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具时期:包括手持木耒、木锄、石镐等最简单的农具,适用于狩猎、采摘和轻度的耕作。
2. 新石器时代农具:与铜器同时期,使用石刀、石耒、石磨等工具,从原始的野外耕作转入定居耕作,并开始发展灌溉、沟渠等建设。
3. 早期农业时期农具:主要采用青铜制造,有铲、刀、镰刀等工具,用于种植、收割和曲江灌溉等农业活动。
4. 铁器时代农具:铁农具的使用时间较晚,但铁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了农具的质量和效率,包括农耕初期的铁锨、铁耙,以及后来的铁铲、铁镐等。
5. 近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的引入,农具逐渐走向现代化,推出了各种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以上是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
属于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是什么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雄、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我国农耕文明最早使用的工具?大约在一万年前,先民逐渐从采集狩猎的生活转变为以农业耕作为主的定居生活。
种田需要工具,最早使用的农具很简单,就是一根削尖了头的木棍。
后来,先民为了加强掘土的力量,在尖棒的下端绑上一根横木,便于脚踏。
进一步,为了减少掘土时的俯身角度,先民将木棒的直尖改为斜尖,这就成为单尖木耒。
此外,为了提高挖掘效率,祖先将雷的单点改进为双点,称为双齿雷。
雷蕾)传说中最古老的工具是在炎帝时期。
(转动农具)(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似镐的刨土工具)(青铜铲)商代(青铜器)。
用于铲和除草的农业工具)(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脚踏犁)(犁耕)汉代。
(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国。
(翻土农具)(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
(翻土农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
(翻土农具)(耦犁)西汉。
(两牛三人一组的农田)(鐴土铁铧)秦汉时期。
(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犁錧) 战国时期。
(翻土农具)(犁鑱) 周朝。
(翻土农具)(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
(翻土农具)(銍)战国。
(翻土农具)(镰)周朝。
(除草工具)(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
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
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
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
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
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
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
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
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
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
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
在水田
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
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
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
在金代出现的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
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反映了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
此外,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