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俊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山东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

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一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初文:

文字学上往往把某字的最早期写法称为初文,以区别于该字的较为后起的不同写法。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集解:

1、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章句体:

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传注体:

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疏(正义):

本意“开通”。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体例。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方式唐人称为“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按古汉语36字母排列。

《词诠》:

是近人杨树达所著,这本书收字500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编排体例是按照当时通行的注音字母的次序。

声训(因声求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以词的声音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如“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现在最早的声讯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互文:

又叫“互文见义”、“互见”。是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衍文:

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字。

脱文:

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字。

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本义:

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引申义:

是与本意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意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意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源词: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叠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反义或其他关联。

析言、浑言:

是古代训诂学家对古代字书或注释中反映出来的词汇现象的一种说明,主要用来辨析同义词。混言,指一组同义词之间共同的语义;析言,指一组同义词的区别。

五经: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七音: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五音: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