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27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最多:壮族和满族,超过1000万人以上民族最少:一万人一下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地区特点: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2、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3、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渔业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渔猎采集)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农奴制,原始公社制,保甲制度,盟旗制度,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川滇贵保存着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的一般特征:概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
民族自然体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民族类型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的程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及发展中的民族。
第一单元民族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地域)----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 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
(2)共同生活方式(经济生活)* 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的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 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 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 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4)共同文化* 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 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同* 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统一民族的自觉地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 地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民族识别的含义: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到1979年,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1民族人口的特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12.4亿多人。
汉族11.3亿多,91.59%;其余1亿多人。
相对于汉族人口较少,所以习惯于称其为“少数民族”。
人口1000万以上:壮族,满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3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外,内蒙古--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制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成立后,当前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春秋战国——先秦夷夏观。
秦汉以后,清末——华夷观。
坚守“内诸侯而外夷狄”,提出了一系列“严夷夏之防”的民族政策。
5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彝体渊源(族源)等。
(2)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6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
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阶段形态的变化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宗教最终也会自行消亡。
7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也有些民族虽然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但信仰的宗教不同。
1.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2.内蒙古的(白云鄂博铁矿)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基地之一包钢的原料基地,也被称为“稀土之乡3.我国正在开采的五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就有四个——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煤矿4.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5.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到民族,这是古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6.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归结为两个基本原因(民族差异)(阶级剥削和压迫)7.在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8.民族问题和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是构成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10.自治机关行驶法定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民族自治地方与一般地方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先建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先建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
12.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种类很多、约有(80种左右)13.少数民族的语言按照谱系分类法,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五个语系。
最广泛用的是汉藏语系,最少用的是南岛语系,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民族只有高山族。
14.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个大小民族,交错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民族在亚洲,四分之一的民族分布在非洲,其余四分之一的民族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16.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全部内容,集中的贯彻在这三个理论成果之中17.(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人民人口最多的自治区18.新中国成立前两年建立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先建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19.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个民族在生产、饮食、起居、服饰、娱乐、节庆礼仪、婚姻、丧葬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本民族内通过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性的喜好、风气、习俗、禁忌等20.民族风俗习惯显著共同点:1、民族性2、传统性3、群众性4、地域性5、变异性选择题:1.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具有以下的显著特点:1、继承和发展性2、科学与完整性3、针对性和批判性2.构成民族的六要素: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可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常态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民族的跳跃式发展)4.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5.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6.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载入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被确定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7.各民族平等是(首要原则)各民族团结是(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根本原则)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要素:(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利)9.自治机关行驶法定的自治权是民族自治的核心,是民族自治地方与一般地方相区别的根本标志10.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是继承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后,创立的又一个在民族自治地方内,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人口占多数的汉族(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团结合作的典范11.在世界性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12.《古兰经》和《圣训》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13.基督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作为基本经典,统称为《圣经》14.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本土宗教”之称)—老子15.全真道也叫全真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16.个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具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利,这三个基本要素17.壮族人口最多,达1600多万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18.民族分布:(回族)分布最广名词解释:1.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指各民族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2.民族和谐:是指民族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民族间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