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管理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3号--进出境支植物检疫封识、标志管理办法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封识、标志管理办法》已于1997年12月23日经农业部部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刘江1998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封识、标志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封识、标志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动植物检疫机关实施检疫和检疫监督管理时,在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及其运输工具、装载容器、包装物上,以及在生产、加工、存放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场所加施的封识和标志。
第三条国家动植物检疫局统一管理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封识、标志,负责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封识、标志的制订、印制、发XXX发放工作。
第四条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在管辖范围内负责封识、标志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对封识、标志的使用情况实行登记核销制度。
第二章封识的使用和管理第五条动植物检疫封识应加施在运载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运输工具、装载容器和包装物上,以及生产、加工、存放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场所。
第六条有下列情况的,可以加施动植物检疫封识:(一)因口岸条件限制等原因,由动植物检疫机关决定运往指定地点检疫的;(二)已经进境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检疫,而运往指定地点生产、加工、存放,由到达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监管的;(三)不符合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待处理的;(四)经检疫不合格等待作退回、销毁、除害、换货等处理的;(五)进境的船舶、飞机、火车配载的自用动植物、动植物产品,经检疫发现有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或者发现有危险性病虫害的;(六)装载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过境的;(七)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政府动植物检疫机关有要求或者双边检疫协定(含检疫协议,备忘录等)有规定的;(八)其他因检疫需要施封的。
濒危物种进出口贸易管制规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维护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又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
但是,由于被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利润所吸引,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到的破坏也是巨大的,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造成了很多物种的灭绝或濒危,而过度、无限制的野生动植物贸易,又使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长地的破坏雪上加霜。
为规范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打击野生动植物的走私活动,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1973年许多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我国是缔约成员国),要求各缔约国按照CITES公约规定警醒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一起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木目的。
我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国,资1981年4月8日CITES公约对我国生效以来,我国政府在国家林业部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金福口管理办公室(简称“国家濒危办”),代表我国政府履行CITES公约,并在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22个办事处。
勇士加快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立法,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实施的进出口管理。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市场的永续利用性。
该公约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可归类成三项附录,附录一的物种为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的动植物,明白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交易;附录二的物种则为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的物种,若仍面临贸易压力,族群量继续降低,则将其升级入附录一。
附录三是各国视其国内需要,区域性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
第15届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3月13-25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对《公约》附录I和附录II做出若干修订,并调整了一些物种的标准命名。
濒危物种进出口贸易管制规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维护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又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
但是,由于被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利润所吸引,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到的破坏也是巨大的,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造成了很多物种的灭绝或濒危,而过度、无限制的野生动植物贸易,又使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长地的破坏雪上加霜。
为规范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打击野生动植物的走私活动,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1973年许多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我国是缔约成员国),要求各缔约国按照CITES公约规定警醒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一起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木目的。
我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国,资1981年4月8日CITES公约对我国生效以来,我国政府在国家林业部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金福口管理办公室(简称“国家濒危办”),代表我国政府履行CITES公约,并在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22个办事处。
勇士加快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立法,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实施的进出口管理。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市场的永续利用性。
该公约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可归类成三项附录,附录一的物种为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的动植物,明白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交易;附录二的物种则为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的物种,若仍面临贸易压力,族群量继续降低,则将其升级入附录一。
附录三是各国视其国内需要,区域性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
第15届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3月13-25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对《公约》附录I和附录II做出若干修订,并调整了一些物种的标准命名。
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颁布单位: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已经2006年4月12日国务院第1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公约,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出口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批准进口或者出口的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依照本条例,组织陆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等方面的专家,从事有关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咨询工作。
第六条禁止进口或者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需要进口或者出口的,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务院批准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禁止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我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我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是根据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工作的需要,分别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
这两个分类目录品目号列在第1-97章完全一致,均是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结合我国进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编码:01011100 改良用野马其中,章、税(品)目、五六位数级子目号列为《协调制度》原有的编码,七八位数级子目号列为我国增加的编码。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第1章至第5章)第1章活动物本章包括所有活动物,但下列各项除外:(一)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税(品)目号0301、0306、0307)(二)培养微生物及税(品)目号3002所列其他产品。
(三)流动马戏团、动物园或其他类似巡回展出用的动物(税(品)目号9508)第2章肉及食用杂碎本章包括可供人食用的各种动物肉及食用杂碎,但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除外。
本章动物产品的加工程度仅限于鲜、冷、冻、盐腌、干制、熏制或在面上撒糖或糖水的。
若进一步加工,如经煮、蒸、烤、炸、炒等,一般就归入第16章。
第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可供直接食用、工业用(制罐头等)、产卵或观赏用。
水生无脊椎动物,均归入本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海参、海蜇、海胆等。
常见的海蜇保存制作方法有两种:即用盐腌制或用明矾腌制。
用盐腌制的归入本章,用明矾腌制的归入子目号16059010。
第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第5章其他动物产品本章包括各种未加工或仅经简单加工的各种未列名的动物产品,通常不作为食品(但某些动物肠、膀胱、胃及动物血除外)。
归入本章的产品有,未加工的人发、猪鬃、马毛、骨、角、蹄、爪、壳及供配药用的动物产品等。
本章注释对“未加工的人发”做了说明,因此如已按发根和发梢进行过整理或已经除简单洗涤之外的加工的人发应归入第67章。
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分类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为规范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及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45 号局长令),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工作规范合用于海南检验检疫局及其分支机构对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及分级分类管理工作。
海南局动植处负责:(一)统一管理全省出境竹木草制品的检疫和监督管理;(二)组织对全省申请实施分类管理的出境竹木草制品企业的审核及对外发布,并视情况对分类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三)对违反《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45 号局长令)行为需进行类别降级处理的企业进行审核并作出决定。
各分支机构负责:(一)所辖地区出境竹木草制品的检疫和监督管理;(二)所辖地区出境竹木草制品企业分类管理的申请受理、考核及推荐上报工作;(三)对厂检员的培训、考核和日常管理;(四)负责对违反45 号令行为的企业提出降级处理建议。
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境竹木草制品的企业进行评估、考核,将企业分为一类、二类、三类3 个企业类别。
一类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获得《出境竹木草制品生产企业注册登记证书》;(二)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三)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生产、加工、存放等环节的防疫措施及厂检员管理制度等;(四)配备专职的厂检员,负责生产、加工、存放等环节的防疫措施的监督、落实及产品厂检工作;(五)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防虫、防霉加工工艺,并配备与其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防虫、防霉处理设施及相关的检测仪器;(六)原料、生产加工和成品存放场所应当专用或者相互隔离,并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七)年出口批次不少于100 批;(八)检验检疫年批次合格率达99%以上。
二类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获得《出境竹木草制品生产企业注册登记证书》;(二)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三)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生产、加工、存放等环节的防疫措施及厂检员管理制度等;(四)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厂检员,负责生产、加工、存放等环节的防疫措施的监督、落实及产品厂检工作;(五)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防虫、防霉加工工艺,并配备与其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防虫、防霉处理设施及相关的检测仪器;(六)原料、生产加工和成品存放场所应当专用或者相互隔离,并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七)年出口批次不少于30 批;(八)检验检疫年批次合格率达98%以上。
附件1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管理指南本指南所称的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是指按照科学、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对产品进行风险分级,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和不同类别生产企业采取不同检验检疫管理模式,实现产品分级、企业分类、监管分层、动态调整。
一、产品分级产品风险分级是指在全面衡量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特性、贸易国别、质量历史状况、安全风险监控结果以及日常检验检疫要求和实际情况等因素,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产品风险等级。
产品风险等级按高到低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评估及分级方法参见《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风险分析指南》(附件2)。
二、企业分类企业分类是指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或原理运用情况、生产管理、自检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并根据日常监管等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企业类别可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类别。
各个类别企业条件要求如下:(一)一类、二类企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建立并实施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HACCP或ISO 体系认证或等效的其他体系认证并有效运行的优先考虑),能够规范有效落实自检自控;3.有严格的原辅料合格供应商评价和验收制度,供应商相对稳定;4.一类企业生产出口产品3年以上,二类企业生产出口产品2年以上或上一年度实际出口批次高于当地检验检疫分支机构辖区二类企业平均水平,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5.企业配有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从事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工作,人员资质、素质满足要求;6.出口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按规定要求实施注册/备案管理的种植/养殖类原料应来自经检验检疫部门注册/备案的原料基地;7.企业须具有完善的出厂检验检疫和召回制度。
(二)一类企业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企业能保持正常的出口生产和经营活动,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度,生产条件、生产规模、出口数量、产品质量安全居所在地区行业领先地位;2.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过去两年每年的出口检验检疫、风险监控检测合格率99%以上,检出不合格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3.出口产品连续3年未发生过查实属企业责任的质量安全事故,或未因检疫、安全、卫生、环保问题而发生退货或销毁、召回产品、索赔、境外通报等事件;4.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等级为A级;5.企业已开展出口产品风险评估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在自检自控体系中加以控制;6.通过HACCP或ISO体系认证或等效的其他体系认证并有效运行,建有检测实验室能够按生产批进行自检自控;7.已列入二类企业满1年。
农业部关于发布《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管理办法》及其采样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2.08.27•【文号】[1992]农[检疫]字第15号•【施行日期】1992.08.27•【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动植物检疫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9年第61号--关于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公告》(发布日期:2009年6月15日实施日期:2009年6月15日)废止(原因:已有新标准)农业部关于发布《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管理办法》及其采样标准的通知((1992)农(检疫)字第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渔)业厅(局)、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检疫所:现将《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管理办法》和《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要严格执行本办法和采样标准,不得擅自扩大采样标准。
因检疫特需增加采样量时,需向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申报获准后方可施行采样。
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采取样品后必须出具采样单证,一式两份,一份留本单位存查,一份交货主;货证要相符。
三、本通知自发文日期起施行。
附件:、1.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管理办法2.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标准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七日附件1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采样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做好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统一采样标准,规范样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对进出口动物及动物产品依法实施检疫,依照本规定采样。
货主或代理人应当配合做好货物移动、开启、复原和动物保存工作。
第三条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采样,必须配备采样工具和盛装样品的容器。
采样必须注意防止污染,采样后应向货主出具采样凭证。
第四条特殊情况下经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批准,可由货主或代理人采样和送样,必要时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采样复查。
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 我国是⼀个⼯业⼤国,畜牧、⽔产等养殖业在我国农业产总值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动物及其产品的对外贸易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做好出境动物及其产品检疫⼯作,是维护我国出⼝动物及其产品质量的需要,更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出境动物的报检 (⼀)报检范围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出境的动物依据规定实施检疫。
在这⾥,“动物”是批饲养、野⽣的活动物,如畜、兽、蛇、龟、蟹、贝、蚕、蜂等。
(⼆)报检时间和地点 1. 需隔离检疫的出境动物,应在出境前60天预报,隔离前7天报检; 2. 出境观赏动物,应在出境前30天到出境⼝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三)报检应提供的单据 除按规定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合同或销售确认书或信⽤证(以信⽤证⽅式结汇时提供)、发票、装箱单等相关外贸单据外,报检以下出境动物还应提供相应单证。
1. 出境观赏动物,应提供贸易合同或展出合约、产地检疫证书; 2. 输出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应有国家濒危物种进出⼝管理办公室出具的许可证; 3. 输出⾮供屠宰⽤的畜禽,应有农牧部门品种审批单; 4. 输出实验动物,应有中国⽣物⼯程开发中⼼的审批单; 5. 输出观赏鱼类,应提供养殖场出具的《出⼝观赏鱼供货证明》、养殖场或中转包装场注册登记证和委托书等; 6. 实⾏检疫监督的输出动物,须出⽰⽣产企业的输出动物检疫许可证。
⼆、出境动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的报检 (⼀)报检范围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出境的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依照规定实施检疫。
在这⾥,“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或者虽经加⼯但仍可能传播疫病的动物产品,如⽣⽪张、⽑类、⾁类、脏器、油脂、动物⽔产品、奶制品、蛋类、⾎液、精液、胚胎、⾻、蹄、⾓等。
“其他检疫物”是指动物疫苗、⾎清、诊断液、动植物性废弃物。
(⼆)报检要求 国家对⽣产出境动物产品的企业(包括加⼯⼚、屠宰⼚、冷库、仓库)实施卫⽣注册登记制度。
海关特殊物品分类标准海关特殊物品分类标准是指海关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属性、需要特别监管的物品所制定的分类标准。
这些物品通常包括危险品、管制刀具、文物、动植物及其产品等。
为了确保这些物品在进出境时得到有效监管,海关根据物品的属性、用途和风险等级等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分类标准。
一、危险品分类标准危险品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因其本身具有的危险性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物品。
海关将危险品分为九大类,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
针对不同类别的危险品,海关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运输要求,以确保其安全进出境。
二、管制刀具分类标准管制刀具是指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及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尖刀。
海关将管制刀具列为禁止进出境物品,除非持有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明,否则不得携带或邮寄进出境。
三、文物分类标准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物、古董、艺术品等。
海关将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两类。
珍贵文物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和国家二级文物,其进出口需持有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明。
一般文物的进出口则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标准动植物及其产品是指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植物(包括种子、苗木等)及其制品(包括皮革制品、木制品等)。
这些物品的进出口需符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针对不同类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海关制定了相应的检验检疫措施和监管要求,以确保其安全卫生和质量。
五、其他特殊物品分类标准除了上述四类特殊物品外,海关还针对一些其他具有特殊属性的物品制定了分类标准。
如:医药品需符合相关进口标准和要求,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化妆品需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食品需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确保产品的卫生和质量等。
出境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指南.第一篇:出境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指南.出境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指南一、报检要求(一)如实、完整地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
(二)提供合同或协议,有特殊检验检疫要求的,要在报检单上注明。
(三)企业自检报告。
(四)要求出具《熏蒸/消毒证书》的,要出具熏蒸单位的熏蒸结果记录。
二、检验检疫要求(一)货证相符。
(二)不得改换已检验检疫合格的货物。
(三)检验检疫机构依据以下内容实施检验检疫:1.与输入国或地区政府签定的双边检验检疫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
2.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
3.合同、信用证中的植物检疫条款,除按条款要求作针对性检疫外,并要遵守输入国家(或地区)官方的有关检疫规定(PQIR)。
4.合同或信用证未定明具体的检疫条款,应参照输入国家(或地区)的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单和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单等有关规定(PQIR)实施检疫。
5.国家或地区入境植物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或强制性检验要求。
6.合同或信用证定明的检验检疫要求。
三、结果评定及出证(一)检疫合格的,出具《出境货物通关单》或《出境货物换证凭单》。
(二)政府间双边植物检验检疫协定、协议和备忘录或输入国要求,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出具格式1-1《检验证书》、2-1《卫生证书》、5-1《植物检疫证书》。
(三)实施检疫处理的货物,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货主或其代理的申请提出处理意见,并依据检疫处理的有关规程,对检疫处理实施监督。
经认可的检疫处理合格后,出具格式7-1《熏蒸/消毒证书》或格式5-1《植物检疫证书》。
(四)检疫发现不符合出境规定的货物,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通知货主或代理人分别做加工整理、检疫处理,经复检合格后方可出境;对检验检疫不合格又无有效方法除害处理的,不准出境。
第二篇:出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出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一、定义及范围出境动物产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国外或港澳特区输出未经加工或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有害生物,危害农牧渔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体健康的来自动物的皮张类、毛类、骨蹄角、明胶、蚕茧、饲料用乳清粉、鱼粉、骨粉、肉粉、肉骨粉、血粉、油脂以及未列出的动物源性饲料及添加剂、动物源性中药材以及动物源性复合肥等非食用性动物产品。
第九节动、植物及其产品一、定义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植物是指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及其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等。
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其他检疫物是指动物疫苗、血清、诊断液、动植物性废弃物等。
二、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一)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二)动植物疫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三)动物尸体;(四)土壤。
三、检疫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进出口应接受检疫的范围包括:(一)动物: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二)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三)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及其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等;(四)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五)动物疫苗、血清、诊断液、动植物性废弃物等。
四、管理规定(一)携带、邮寄植物种子、种苗以及其繁殖材料进境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携带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以外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进境的,在进境时向海关申报并接受口岸动物检疫机关检疫。
携带动物进境的,必须持有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检疫证书等证件。
(二)携带、邮寄禁止进出境名录所列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进境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
(三)邮寄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以外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进境的,由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在国际邮件互换局实施检疫,必要时可以取回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检疫,未经检疫不得运递。
(四)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经检疫或者除害处理合格后放行;经检疫不合格又无有效方法作除害处理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并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
我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的基本结构
1.大类:大类是海关对商品的最高分类单位,共分为21个大类。
每
个大类按照功能、用途、性质等方面将商品进行分类,包括食品、烟草、
纺织品、电子、化工等大类。
2.中类:中类是对大类进行进一步分类的单位,共分为98个中类。
每个中类按照相关特征和属性对商品进行细分,有助于更精确地划分商品。
例如,在食品大类中,中类可以包括谷物、动物产品、植物油、饮料等。
3.小类:小类是对中类进行再次细分分类的单位,共分为515个小类。
每个小类根据商品的具体特征和用途进行分类。
例如,在动物产品中,小
类可以包括肉类、禽类、奶制品等。
4.备案表:备案表用于对不同产地、品牌、规格等具体信息进行记录。
它是海关对商品的补充分类,使分类更加精确。
每个小类下可以有多个备
案表,用于标识不同的商品属性。
在这四个层次之下,我国海关还对商品进行了详细的编码。
每个分类
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用于标识该商品的分类位置。
商品的编码根据
层次分为10位、12位和14位编码,以便更全面地描述商品的属性。
通过这种结构,我国海关能够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管理。
同时,这种分类结构也为海关、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系统的商
品分类标准,方便了商品的申报、监管和查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野生动植物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006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5号公布根据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公约,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出口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批准进口或者出口的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依照本条例,组织陆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等方面的专家,从事有关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咨询工作。
第六条禁止进口或者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需要进口或者出口的,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务院批准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
附件1
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管理指南
本指南所称的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是指按照科学、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对产品进行风险分级,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和不同类别生产企业采取不同检验检疫管理模式,实现产品分级、企业分类、监管分层、动态调整。
一、产品分级
产品风险分级是指在全面衡量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特性、贸易国别、质量历史状况、安全风险监控结果以及日常检验检疫要求和实际情况等因素,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产品风险等级。
产品风险等级按高到低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评估及分级方法参见《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风险分析指南》(附件2)。
二、企业分类
企业分类是指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或原理运用情况、生产管理、自检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并根据日常监管等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企业类别可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类别。
各个类别企业条件要求如下:
(一)一类、二类企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建立并实施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HACCP或ISO 体系认证或等效的其他体系认证并有效运行的优先考虑),能够规范有效落实自检自控;
3.有严格的原辅料合格供应商评价和验收制度,供应商相对稳定;
4.一类企业生产出口产品3年以上,二类企业生产出口产品2年以上或上一年度实际出口批次高于当地检验检疫分支机构辖区二类企业平均水平,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
5.企业配有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从事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工作,人员资质、素质满足要求;
6.出口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按规定要求实施注册/备案管理的种植/养殖类原料应来自经检验检疫部门注册/备案的原料基地;
7.企业须具有完善的出厂检验检疫和召回制度。
(二)一类企业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企业能保持正常的出口生产和经营活动,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度,生产条件、生产规模、出口数量、产品质量安全居所在地区行业领先地位;
2.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过去两年每年的出口检验检疫、风险监控检测合格率99%以上,检出不合格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3.出口产品连续3年未发生过查实属企业责任的质量安全事故,或未因检疫、安全、卫生、环保问题而发生退货或销毁、召回产品、索赔、境外通报等事件;
4.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等级为A级;
5.企业已开展出口产品风险评估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在自检自控体系中加以控制;
6.通过HACCP或ISO体系认证或等效的其他体系认证并有效运行,建有检测实验室能够按生产批进行自检自控;
7.已列入二类企业满1年。
(三)二类企业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企业能保持正常的出口生产和经营活动;
2.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过去两年每年的出口检验检疫、风险监控检测合格率98%以上,检出不合格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3.出口产品1年内未发生过查实属企业责任的质量安全事故,或未因检疫、安全、卫生、环保问题而发生退货或销毁、召回产品、索赔、境外通报等事件;
4.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等级为B级以上。
(四)未列入一、二类企业全部归为三类企业。
(五)检验检疫机构根据监管情况对分类企业实施动态调整,发生违法、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立即取消一、二类资格。
各局要根据上述要素制订企业分类评审表,鼓励诚信守法、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开展自主评估,形成企业自身分类等级申请报告。
对于严重失信企业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并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抽查等措施。
各局根据企业自身等级评估情况,组成专家组开展合格评定,最终确定其分类类别。
各局可视情公布一类、二类企业名单。
“严重失信企业”的管理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信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
三、监管分层
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是根据产品风险分级和企业分类结果,对不同企业、不同风险的产品分别实施不同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
即以企业分类管理、产品风险等级为基础确定官方监管频次及出口抽检比例,再综合考虑企业诚信、原料基地、企业自检自控水平、日常监管等信息,对不同类别企业官方监管频次和不同风险产品出口抽检比例进行调整。
结合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ECIQ)应用,实现对官方监管工作进行录入,对抽检比例的设定及动态调整。
原则上对一、二类企业年度实地监管不少于1次,三类企业不少于2次。
对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各直属局可视情调整监管频次。
各类企业的各个风险等级产品的抽检比例,以及每个产品的不同风险等级的项目的抽检比例,可由直属局组织专家组经风险评估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