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37.7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以历史上昭君出塞为题材,描写了汉元帝与王昭君如泣如诉的爱情悲剧。
王昭君拥有不俗的气质、不凡的个性,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大义凌然地牺牲小我,同时,勇敢地捍卫着自己的人格,不屈地与命运做抗争。
在王昭君身上闪烁着女性独立意志的光芒,是女性追求人格的典范。
关键词:王昭君;爱情;婚姻;人格魅力[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一、王昭君的爱情汉元帝“独掌乾坤,边塞久盟”,以为“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闲暇的皇帝觉得天下太平,顿感后宫寂寞。
于是派画师毛延寿遍行天下,广选良家女入宫,图形以进。
到成都秭归县,选中如下凡仙子的王昭君。
心狠手辣,欺大压小,谄佞奸贪的毛延寿,也被这等绝世的容颜打动。
这个秭归山乡,峡水缠绕、奇峰秀石,孕育出来的姑娘,如同神女瑶姬般,“朝饮木兰之霞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难怪唐代白居易诗云“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毛延寿考虑其是庄户人家,只索黄金百两,即可选为第一,荣华富贵,指日可待。
王昭君却不和其他人一样,断然拒绝了他的“美意”。
她体恤贫寒的家境,再加上自己天生丽质,亦不需要通过贿赂来获得荣华。
这样傲岸的个性,正直的品质,颇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王昭君的无动于衷,甚至鄙夷不屑,让毛延寿心生恨意。
自古道:毛延寿属于前者,计上心来,点破美人图。
之后,王昭君别父母亲人,乘官府龙头雕花木船,经香溪,两岸已摘去果实的枝头竟又含苞绽放,桃林绵延一片,入长江,逆汉水,越秦岭,三个月后,终于到达京城,等待汉元帝的召见。
然而王昭君的“贫贱不能移”换来的却是幽幽冷客,凄凄凉夜。
做了上阳宫人,卷起珠帘,可以望见昭阳宫,却十年也未曾见到过她的君王,可望而不可即;听得管弦音乐可以寻到皇帝车矫的影子,但自己又像站在天河的织女找不到木筏载着她去找牛郎,咫尺天涯。
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一、引言昭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的一生不仅承载着个人悲欢离合,更承载着两国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历史变迁。
昭君的命运被历代文人墨客铭记,不少文学作品也以她为题材,展现了不同角度的历史虚实和文学意境。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至今仍然发人深省。
本文将从历史、意象和情感三个角度出发,全面评述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二、历史虚实的再现昭君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妻子,被王昭君被匈奴俘虏并嫁给了匈奴单于。
关于她的生平,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和故事,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在《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都有对昭君的记载,而《史记》中的《出列传》更是对她的一生做了详细的叙述。
这些历史文献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昭君这个人物更加神秘和鲜活。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昭君的形象塑造也形态各异。
有的作品将她描绘成温柔娴静的大汉公主,有的则将她描绘成坚韧不拔的女性英雄。
例如王士禛的《霍去病北伐旧事》就将昭君形象描绘得坚忍不屈、豪情万丈。
而元曲作家关汉卿的《大漠昭君》则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凄美的爱情形象。
这些作品既忠于历史,又为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神秘感。
三、意象的诗意咏叹昭君出塞作为历史题材,有着浓厚的战争和爱情元素,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战争带给人的悲壮和昭君与霍去病之间的爱情纠葛,都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元曲《大漠昭君》中,作者以昭君的形象为主线,将她对家国的思念和对霍去病的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词句中饱含了大漠的苍凉、战马的嘶鸣和昭君的孤寂,给人一种悲凉的感慨。
而在《霍去病北伐旧事》中,则表现了昭君在北伐征战中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将她的形象描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昭君出塞的意象咏叹,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物的深刻理解,也使昭君这一历史形象愈发鲜活。
四、情感的跨越与留恋昭君是两国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她的一生充满了跨越和留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画外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在王安石众多的诗歌作品中,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明妃曲》最引人关注,引起的争议也最大。
宋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在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写下了两首名字同为《明妃曲》的诗作。
然而让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这短短的两首诗作,竟然引得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巨大的争论,有的人高声唱和,赞不绝口;有的人则全面否定,大加鞭挞。
为什么围绕这两首诗的评价,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到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七集《说不尽的王昭君》,敬请关注。
康震: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奇怪了,这好好的,王安石写王昭君干什么呢?虽然都姓王,姓王的多了,为什么写王昭君呢?他这两首诗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题目,叫《明妃曲》。
明妃,王昭君本名叫王嫱,为什么叫明妃呢?因为到了西晋的时候,她犯了司马昭的名讳,司马昭有个昭字,王昭君有个昭字,所以就给她叫做明妃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王昭君,甚至写王昭君这个题材是历代文人都写,那能够引起王安石的兴趣的,肯定是不大寻常,所以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这王昭君到底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她才能够让王安石这个改革家、这个素有大志的年轻人写她。
汉元帝的时候,汉元帝是西汉的第八个皇帝,汉元帝的时候这王昭君就被选入宫中做了宫女,实际上就是皇上众多的小老婆中间的一个,她在宫里边待了好多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比较郁闷。
正好这个时候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呼韩邪单于来拜谒汉朝的皇帝,就提出想要和亲,就是说我要娶一个你们宫里头的宫女,或者是娶你们的公主做我老婆,以示双方和亲、团结、和平。
行啊,汉元帝就通知下面的人给他找上五个宫女,可以让他挑,就这五个里头。
呼韩邪单于辞行的时候,汉元帝专门给他举行了大型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就把这五个宫女就亮出来了,看看,其中就有王昭君。
昭君出塞读后感《昭君出塞》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讲述了昭君被迫嫁给匈奴王的故事。
这部作品通过对昭君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在逆境中的坚强和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这部作品中,昭君被迫嫁给匈奴王,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在异国他乡,她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她不仅在匈奴王宫中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赢得了匈奴王的信任和宠爱。
然而,尽管她在匈奴王宫中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她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她渴望回到中原,回到自己的故乡。
昭君在匈奴王宫中的生活虽然充满了磨难和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在匈奴王宫中,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赢得了匈奴王的信任和宠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尽管她在匈奴王宫中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她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她渴望回到中原,回到自己的故乡。
在匈奴王宫中,昭君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她不仅没有被异国他乡的环境和风俗习惯改变自己,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匈奴王的信任和宠爱。
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她渴望回到中原,回到自己的故乡,为祖国尽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昭君出塞》通过对昭君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在逆境中的坚强和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昭君的聪慧和勇敢,还表现了她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她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传奇。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像昭君一样,保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不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昭君一样,热爱祖国,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元曲《昭君出塞(昭君和番)》【出典】《汉书》卷九《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又,《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下》:“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喜,……”又,《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又,《西京杂记》也记载昭君故事,增加了画工索贿不遂而点破美人图的故事,画工毛延寿等在昭君出塞后,因此事弃市。
又,唐代变文有昭君故事,已加以想象创造,故事已具规模。
至元代,马致远著名杂剧《汉宫秋》(今存),演汉元帝与王昭君恋爱故事,对后世很有影响。
此外,关汉卿、高文秀、吴昌龄等均有演昭君故事的杂剧,并佚。
又,历代文学家多有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的作品。
【释义】王昭君为汉元帝时宫女,赐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
昭君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逝演变,并不断赋予新的思想意义,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历代诗人有不少吟咏昭君的作品,他们借昭君身世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句】①昭君路迷关塞雪,蔡琰胡笳月,往事惟心知,新恨凭谁说?(张养浩〔双调·清江引〕)以昭君与蔡琰的凄凉感情比喻自己的心事。
②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张可久〔双调·湘妃怨〕《怀古》)小令赞扬昭君“为苍生计”而去“和番”的行为。
③来,来,来,浑一似嫁单于出塞明妃。
(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分别,以此作比喻。
④都是你个琵琶罪,少欢乐,足别离。
为你引商妇到江南,送昭君出塞北。
昭君出塞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昭君出塞,古代诗歌故事怨痛挽歌,出自汉代文学家陆机的《抑郁亭记》,早在宋朝就已被剧作家编撰成为抒情剧,已成为后世流传的文学名篇。
以下为诗歌原文及其翻译:【原文】士之子昭君出塞,窟窿深藏金玉宝。
荆山之巅九疑高,塞外烟尘土雨刀。
双亲恩重如山岳,唯有一子养花钿。
拟作长征行无,孤帆远影碧空悬。
【翻译】昭君,士之子,出塞而去,窟窿中藏着金玉宝藏。
荆山巅峰九步相隔,塞外烟尘血雨刀剑。
双亲对他的恩份之深厚,好似山岳不可动摇,他唯有一子把花钿拿来饲养。
他准备开始长征,他气定神闲,孤帆远洋,在蔚蓝的天空中悬浮。
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深刻,让人们充满感慨,感受到两亲之恩,以及古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精神。
昭君出塞的诗歌引起许多古代文学家对其的赞颂,而被不同文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写出来,可谓人人争其赏,乃古代一绝。
昭君出塞一诗,不仅刻画了昭君孝顺父母,敢于抗击大汉王朝敌人的宏大情怀,也让后代子孙赞叹这位抗击王朝敌人的英雄勇士。
昭君离开家乡,踏上远征之途,浩浩荡荡,奔走于四方,与汉朝的敌人作战,勇猛无比,以骁勇善战的精神打破了汉朝的敌人。
昭君出塞更是把中国尚民的古老传统与精神,一如既往的传承下去,与其他古老的文学作品一样,昭君出塞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们所引以为豪的文学宝库,也成为后世学者们探索古代文化多元性的文学作品。
从昭君出塞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代文学家们以其古老的技巧,以及对抗宿命的意志力和勇气,精心营造了一种古代文学情趣,而这种情趣仍在后世仍然被传承,滋养着大家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激荡。
昭君出塞的诗歌,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更是让人们倍受感动和启发,激励人们勇敢奋斗,勇于抗击困难,以自己的勇气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展现出自我价值。
古代文学家用他们笔下的精彩让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更加激动人心,更加深刻。
昭君出塞的记述,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古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血液里都充满着勇气和力量,将古老的史诗传承下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填空、选择1、北宋初年,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文集题作《小畜集》,表示有“兼济天下”之志。
散文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诗歌代表作《村行》。
2、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3、白体诗人:是北宋初年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以王禹偁成就最高。
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晚唐体”。
代表人物:“九僧”(以惠崇最为有名)、林逋、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
代表作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5、林逋号称“梅妻鹤子”,代表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西昆体衰落的原因: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立足于模仿,缺乏创新7、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的诗歌代表作《戏答元珍》。
散文代表作:①政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②记叙文:主编《新唐书》、《丰乐亭记》、《泷冈阡表》③抒情文:《醉翁亭记》④辞赋、文赋:《秋声赋》8、梅尧臣,诗风平淡,《鲁山山行》、《东溪》苏舜钦,诗风豪放,《淮中晚泊犊头》,两人并称“苏梅”。
9、王安石,散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作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坛上,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坛上,苏轼是开派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1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12、黄庭坚《寄黄几复》,黄诗被称为“山谷体”、“黄庭坚体”;13、陈师道,北宋苦吟诗人,与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代表作《别三子》、《舟中》14、陈与义,“简斋体”,著有《简斋诗集》,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爱国诗《伤春》15、曾几,爱国诗《寓居吴兴》;16、北宋后期的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的大晟词人群。
有昭君出塞典故的诗词
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王昭君》
唐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3、《游昭君墓》
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4、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试析马致远《汉宫秋》汉元帝人物形象【摘要】马致远在《汉宫秋》中创新和改革了前代“昭君出塞”故事题材,巧妙地改动了部分史实,以汉元帝为主要叙事视角,讲述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塑造了复杂多面的汉元帝形象。
作者在对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的叙述中将自身的现实生活映射入作品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政治和生活两方面解读汉元帝的形象,从作者对汉元帝人物形象的改造分析作者在作品中的现实寄托。
【关键词】汉元帝;人物形象;改造史实;现实寄托一、汉元帝人物形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全剧四折一楔子,采用了“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并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讲述了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不得不送爱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在剧中,马致远一改前人在“昭君出塞”题材中以昭君为主要叙事视点的流风,创造性地将《汉宫秋》改为末本戏,以汉元帝为叙事主角,从汉元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视角来展开剧情。
这样别具一格的安排使汉元帝这个人物形象比起以往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而言更加突出。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是个具有多重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
政治上,他平庸无能、缺乏政治远见,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君王;生活中,他多情风流,具有和一般男人一样的通病,对待爱人他温柔体贴却缺乏担当。
可以说,元帝在剧中是个“软弱多情、没有行动力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却牵动着剧中所有情节的发展变化。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毛延寿叛逃匈奴,怂恿单于向汉朝索亲,无计可施之下昭君无奈和亲……这一系列事件都和汉元帝有莫大的关系。
一方面,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和汉元帝自身的缺陷不无关系;另一方面,这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后果的承担者也恰恰是汉元帝本人。
兼任着一个帝国的皇帝、一个家庭的家长、满朝众臣的统帅和后宫群妃的男人,汉元帝在这团复杂的身份线索中走上了《汉宫秋》的戏剧舞台,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在马致远笔下,汉元帝缺乏一个帝王应有的政治目光和决策能力。
汉宫秋取材于什么故事
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所著的《汉宫秋》,以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一国之君汉元帝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感慨,以及他对昭君的思念,寄托了自己的忧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同时揭露并鞭挞了贪生怕死、屈辱卖国的汉朝官吏;讴歌了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王昭君。
《汉宫秋》既对史实有吸收,又有所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
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王昭君故事源于西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和亲之事。
此事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不断地被世人拿来铺排演绎。
近年来对昭君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昭君故事的流变以及某一时期或某一体裁昭君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节与主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总体分析王昭君主题诗文反映历代社会文化意蕴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汉代昭君故事的主流是福音西汉焦延寿咏昭君的韵文是现存最早的咏昭君作品。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
异类既同,崇我王室";,"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①。
这两首诗比班固的《汉书》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早六七十年,最早将昭君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②。
焦延寿之所以盛赞昭君出塞之行,是因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使然。
焦延寿是与昭君同时代之人,生活于汉武帝之后的昭、宣、元、成帝年间。
当时的汉匈关系正是汉武帝武力征服匈奴之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元帝时期,由于之前武帝、宣帝对匈政策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之元帝时期匈奴内部的五单于争立造成的匈奴方面的政局不稳、力量薄弱,呼韩邪单于通过依附于汉朝并在汉朝帮助下最终统一了匈奴各部,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汉匈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状态。
《易林》中这两首咏昭君的诗,作于昭君出塞的十二年后(成帝河平四年)王昭君第二个丈夫复株累单于来朝之时。
焦延寿亲历了昭君出塞给汉匈和睦及国家的边境安定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其诗中有"昭君守国";"昭君是福";之说,把昭君看作扞卫国家的能臣良将,认为昭君出塞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守卫,是对国家的贡献,为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
③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元帝纪》《匈奴传》两章对昭君事有简要记载,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文字。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诗词千首咏王昭君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的宗室公主。
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消逝,早已默默无闻了。
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宫女王昭君却名留千古,为人们怀念不已!人们把她出生的家庭叫“昭君宅”,生长的村落叫“昭君村”,浣纱洗涤过的河流叫“香溪”,行走踱过的桥梁叫“琵琶桥”,并且多处为她树碑、建庙。
这一切一切,无不真诚地凝结着人们对昭君的敬仰,深切地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怀念!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一次富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动。
从她后来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来说,她之名留千古,是理所当然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广泛而强烈地吸引着历代文学艺术家。
他们用音乐、绘画、诗歌、词曲、变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咏唱的作品数以千计,真是“万种丹青画昭君”啊!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历代文学艺术作品的咏唱和宣扬,而使它长期流传并日益见重于后世。
古代咏唱王昭君的诗歌很多。
这些诗歌的内容如何?宣扬了什么思想?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这里打算作一简单的介绍和初步的探讨。
(一)大概王昭君去世不久,故事就已经开始流传,汉代就有以昭君出塞为内容的乐曲。
汉人为什么作这支乐曲,据《唐书·乐志》所载,为的是“怜其远嫁”。
既然是“伶其远嫁”,自然也就多“哀怨”之声。
汉代乐曲这一基调,深远地影响着后代诗人,因而“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例如南朝刘宋鲍照的《王昭君》:“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鲍诗意深格高,庚诗情重词清,各有特色。
鲍诗也好,庚诗也好,不仅仅只是“怜其远嫁”,同情其一路风霜之苦,还抒写了其思乡念国之情。
特别是庚诗的“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表达的绝非一般的感情。
落雁:昭君出塞悲壮曲(叶平)——湖北昭君故里与内蒙昭君墓游记貂蝉闭月、贵妃羞花、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这四位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盛誉的中国古代美女,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我们湖北香溪孕秀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被后人称为明妃。
明妃昭君不仅因为她曾以清新脱俗的绝世美貌征服过汉家君主;也不仅因为她曾在出塞途中骑马拨琴,悲壮的离别曲让远飞的大雁听得忘了振翅而跌落下地;更博人眼球的,是湖北兴山“昭君故里”的厅堂前,镌刻着一副“有大功于国家,以正气还天地”气壮山河的楹联。
古代四大美女中被赞誉为民族英雄者,惟昭君一人而已。
然而,历朝历代的迁客骚人,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曾吟诵过昭君出塞的哀怨悲歌。
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概括了昭君悲怆的一生,是我喜爱的咏怀昭君诗作之一。
为了瞻仰诗中所指的“青冢”,甚至不远千里,北上内蒙呼和浩特,去祭拜昭君的陵寝。
悲怨与功绩的巨大反差,为我们的昭君故里和昭君墓地之行,带来了无尽的思绪。
湖北香溪孕秀香溪河(作者摄于湖北神农架)万里长江在湖北境内有条著名的支流叫香溪河。
这条发源于神农架,长度不及百公里的河流,沿岸充盈着灵气。
丰水季节,它呈现深邃、激烈和壮阔,诞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淡水期间,它显出恬淡、温和和优雅,催生了“落雁美女”王昭君。
难怪清代文人在它的岸边留下了“香溪孕秀”的感叹句。
因为工作和旅游关系,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我曾多次乘坐长途客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蜿蜒盘旋,跟着这条钟灵毓秀的香溪河前往昭君故里。
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昭君故里为避免被三峡大坝的建设所淹没而后靠的重建。
网上的图文消息报导,若是今天前往昭君故里,再也不用像我当年那样沿着崎岖山路攀爬。
兴山县域内已经修建了一条中国最美的公路——全长10.5公里,沿途都是绿色植被、生态园林和碧波荡漾的水库。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真题(总分-3, 做题时间150分钟)单项选择题《诗经》的《颂》分为()。
SSS_SINGLE_SELA《夏颂》、《商颂》、《周颂》B《夏颂》、《商颂》、《鲁颂》C《周颂》、《鲁颂》、《商颂》D《周颂》、《鲁颂》、《秦颂》分值: 0答案:C“颂”是往事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下列史书中采用编年体的是()。
SSS_SINGLE_SEL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史记》分值: 0答案:A《左传》以《春秋》为底本,是编年体。
《鲁伸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的对象是()。
SSS_SINGLE_SELA苏秦B张仪C辛垣衍D冯谖分值: 0答案:C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
本文所记的是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秦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
他引喻设比,层层铺垫,直陈要害,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
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有力,反复剖析,层层深入,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齐桓晋文之事》中与孟子对话的是()。
SSS_SINGLE_SELA齐闵王B齐宣王C齐景公D齐桓公分值: 0答案:B《齐桓晋文之事》中与孟子对话的是齐宣王。
《劝学》选自()。
SSS_SINGLE_SELA《老子》B《庄子》C《孟子》D《荀子》分值: 0答案:D《劝学》选自《荀子》。
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术叶下” 出自()。
SSS_SINGLE_SELA《离骚》B《湘君》C《湘夫人》D《涉江》分值: 0答案:C《湘夫人》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 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先信任、后疏远贾谊的汉代帝王是()。
历史上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历史上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 引言
在中国文学中,昭君出塞是一个经典而富有魅力的题材。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的笔触,将昭君出塞的故事描绘得生动而动人。
本文将介绍历史上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探讨这个古老的故
事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式、主题和意义。
2.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古代历史上以昭君为主题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这
部作品由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描写了王昭君为保住汉室的利益,
勇敢地离开家园、飘洋过海,最终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陶渊明通过巧
妙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昭君的聪慧、勇敢和牺牲精神,也抒
发了作者对陷入困境的人们的同情与关怀。
3. 《昭君出塞》的主题与意义
在《昭君出塞》中,主要表现了两个主题。
一是爱国主义,即对国
家和家园的深情厚意。
昭君为了保住汉室的利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
离开亲人和家园,去与匈奴做交易。
这种为国家舍生忘死的精神,深
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作品还关注了人性的本质。
昭君在困境
中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这种人性的美好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显现。
4. 昭君出塞的中后期作品
昭君出塞这个题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唐代杜牧的《昭君怨》和宋代辛弃疾的《长沙过贾谊宅》都以昭君出塞为主题,扩展了这个古老故事的意义。
杜牧在《昭君怨》中以昭君的思念之情为线索,抒发了对亲人与故土的眷恋之情。
辛弃疾则以昭君的离故与自己离开家乡的遭遇相对应,反映了自身的困惑与无奈。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昭君出塞这一题材的深度和广度。
5. 当代昭君出塞作品的创作
在现代和当代,昭君出塞这个题材也得到了广泛的创作。
不同的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方法,丰富了这个经典题材的内涵。
杨继绳的《昭君怨》从昭君的视角展示了她被俘的过程和内心的痛苦。
而深入了解民国历史的作家,如张达明的《春春家塞》,则将昭君和当代女性的命运进行了比较,表达了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6. 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昭君出塞这个题材一直以其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吸引着文学创作者。
无论是古代的陶渊明、唐宋的诗人,还是现代的作家,都通过他们的笔触展现了昭君的聪明才智、坚韧精神和牺牲精神,抒发了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
够深刻理解和感受昭君出塞这个故事,还能从中汲取对人性、爱国主
义和勇气的启示和鼓励。
昭君出塞这一经典题材的影响力将会持久地
存在于我们的文学创作中。
7. 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我来说,昭君出塞这个题材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勇气精神非常感
人和震撼。
作者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将昭君的故事传递给我们,让我
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为国家和亲人做出的牺牲。
这个题材也提醒了我要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国家、家庭和亲情。
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
能看清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人性美好的一面。
我相信昭君出塞这个题
材将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继续发扬光大,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