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心理护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和辅导,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在艾滋病患者中,常常伴随着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问题,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艾滋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负性情绪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艾滋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各种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这些负性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各种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免疫力、加重疾病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等。
负性情绪也会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二、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负性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护理干预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艾滋病治疗依赖于长期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而艾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导致药物的不规律使用或中断使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增强服药依从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四、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然而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干预的时间和频率会影响效果,长期、持续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更好。
心理护理干预的师资水平和技术水平也会影响效果,专业的心理护理团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态度也会影响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患者的合作态度和信念对于干预效果至关重要。
五、建议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服务。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遵循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文还总结了心理护理的干预策略和评估效果,以及在艾滋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整体而言,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望为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作用、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心理护理还能够促进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支持系统,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社会排斥感。
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护理在艾滋病管理中的作用,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可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治疗失败和药物耐药现象的发生。
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探讨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病情,这对患者的依从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护理和治疗。
在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常常会面临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中不良情绪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1.1 心理护理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艾滋病患者往往会面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可能是由于对疾病的恐惧、社会歧视和身体不适引起的。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护理情绪。
1.2 心理护理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艾滋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1.3 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艾滋病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用药和定期复诊,如果患者出现抵触心理和不良情绪,就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二、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1 心理护理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心理护理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和排斥,这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负性情绪以及用药依从性的临床影响。
方法:抽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6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2例。
心理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心理组和对照组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以及用药依从性。
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组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心理组的用药依从性31例(96.88%)显著低于对照组24例(75.0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用药依从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AIDS on negative emotion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6 I have received 64 AIDS patients comparing research, the nursing pla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with 32 cases respectively.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took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improvement of negative emo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esults: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P > 0.05),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medication adherence 31 cases (96.8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4 cases (75.00%), P < 0.05, sai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AIDS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AIDS patients; Negative emotions; Medication compliance艾滋病作为严重危害我国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
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和孤立,这些负面情绪会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生理治疗外,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1.1 孤独和孤立感艾滋病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孤立,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歧视和排斥。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长期隔离和特殊照顾,这使得他们更加感到自己与他人的隔阂,增加了负性情绪的发生率。
1.2 恐惧和焦虑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生死存亡的挑战,这种压力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恐惧和焦虑。
除了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患者还需要应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这使得他们的心理负担更加沉重。
1.3 自我认同和自尊问题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自尊方面的困扰,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已经被标签化和贴上了“艾滋病患者”的标签,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重大打击,从而产生负向情绪。
二、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2.1 缓解负性情绪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艾滋病患者缓解负性情绪,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方式,使患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释放,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2.2 提高服药依从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艾滋病患者建立正面的治疗信念,提高服药依从性。
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信任和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
2.3 改善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还可以帮助艾滋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缓解孤独和孤立感,提高对生活的满足度和幸福感。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摘要】本文旨在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概念和在艾滋病患者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对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部分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促进治疗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价、改善、提高、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的疾病。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往往面临着负性情绪的困扰,比如焦虑、抑郁等,同时服药依从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低服药依从性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疾病的发展进程。
本研究旨在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评价,可以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方面的效果,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包括用药规律性、药物剂量控制等方面。
3.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
4.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机制。
5. 提出相关研究结论和建议,为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引言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艾滋病患者除了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外,还需面对着种种心理及社会问题。
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心理问题1.1 抑郁情绪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生活质量下降,很多患者会感到绝望、无助和失落,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艾滋病患者面临着生命威胁,很多人担心自己的生存和家人的未来,因此会出现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接受和治疗。
由于艾滋病的高传染性和长期治疗,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导致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
1.4 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艾滋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
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不适,还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孤立,生活无法得到正常的渠道,给患者带来了重重困扰。
二、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2.1 缓解不良情绪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帮助他们适应疾病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通过心理疏导、支持和帮助,患者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2.2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自信,促进心理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心理调适和行为干预,患者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的影响,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质量。
2.3 促进康复艾滋病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往往能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3.1 定期评估医护人员需要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干预,避免情绪问题进一步恶化。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张平花(响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盐城 224600)【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实施对其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本县疾控中心门诊部管理并随访的98例艾滋病患者。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其基础上予心理护理干预。
对两组实施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及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
结果 实施干预前两组各评分基本无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均有所下降,服药依从性均有所提高,但是研究组患者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服药依从性提高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效果理想,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52.72.02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出现严重损害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现已成为全球卫生组织关注的公共话题[1].目前临床尚不能治愈,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受到病痛的折磨,还会受到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和排斥,因此极易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痛苦,导致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发生,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十分重要[2].本研究以98例艾滋病患者为观察主体,发现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效果优异。
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县疾控中心门诊部2018年01月~2019年05月期间管理并随访的98例艾滋病患者,分成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有男41例,女8例,年龄22~77岁,平均(42.2±18.16)岁;研究组有男41例,女8例,年龄21~75岁,平均(40.9±19.24)岁。
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方法共选择艾滋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心理护理。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30%,对照组为75.68%,两组总依从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用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标签:艾滋病;负性情绪;用药依从性;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艾滋病是重大传染病之一,是由于免疫缺陷病毒侵犯免疫系统所致,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亦可引发肿瘤,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1]。
由于本病的危害性大,预后差,有传染性,需要长期用药,加之人们对艾滋病人群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艾滋病人群多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悲观、沮丧、绝望等[2],既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导致用药依从性不佳,影响着治疗效果。
近年来笔者针对艾滋病患者,开展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现将护理效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2.9±4.1)岁,病程5个月~2.5年,平均(13.8±1.4)个月,感染途径:输血15例,性接触16例,吸毒2例,不明原因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2.8±4.4)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3.5±1.6)个月,感染途径:输血16例,性接触14例,吸毒1例,不明原因6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感染途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心理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干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结论指出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至关重要,对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未来可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影响分析、重要性、改善、方法、效果评价、提升、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目前,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给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疾病,还常常伴随着心理和社会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帮助他们改善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如何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为该群体的全面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的作用、心理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干预方法和效果评价的分析,将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提高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作者:段丽娟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目的:评估和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中心成功转介治疗的20例艾滋病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了观察组(n=10)和对照组(n=10)。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上加入心理护理进行干预。
对2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随访,对比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
结果: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
在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5-03-122-01
前言
艾滋病是一个慢性传染病,一旦感染必须终身服药,而且受到社会的歧视,对于任何一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这都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打击,可能产生严重的心里危机。
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否认、自责、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导致服药的依从性降低。
近几年来,我国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虽然国家已经对艾滋病患者实行了包括“四免一关怀”等政策,但是依旧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治疗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达到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本文正是基于此,回顾性分析了20例艾滋病患者的资料,评估和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成功转介治疗的20例艾滋病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了观察组(n=10)和对照组(n=10)。
对照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22至45岁,平均年龄为(27.58±
2.43)岁。
观察组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21至43岁,平均年龄为(26.39±2.05)岁。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无统计学上意义,具有可比性。
血液系统疾病者、肺部感染者、精神疾病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者不在观察研究范围内。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主要有健康指导、用药指导等等。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上增加了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内容为:﹝1﹞首先要尊重患者,建立与患者
的信任感,了解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兴趣爱好,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不批评患者的行为. ﹝2﹞根据患者不同的职业、文化水平以及心理反应为其制定改变危险行为的方案. ﹝3﹞鼓励患者及早治疗,为其讲解早治疗的好处.﹝4﹞预先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不能擅自停药,告知医生采取应对的措施。
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将疾病疾病知识告知患者,帮助患者对疾病知识进行了解,达到缓解其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的目的,进一步提升患者对于整体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SAS、SDS以及服药依从性进行对比。
分别采取SAS以及SDS
情况自量表对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情况评分,患者得分与其焦虑以及抑郁情况成正比。
患者依从性标准主要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以及不依从,患者完全依据医生嘱咐进行服药为完全依从,患者对药物出现一定的抗拒心理但是最终还是依旧按医嘱服药为基本依从,患者随意停止服药为不依从。
患者依从率为完全依从率以及基本依从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整合分析本文数据,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之间的对比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
在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
2.2 比较两组患者服药的依存性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存性(96.88% )优于对照组
(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传染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目前,艾滋病尚无实现完全治愈的方法,和早些年一些不好的宣传,社会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的歧视现象。
因此患者在得知自身患有艾滋病时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压力之下,患者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还会出现轻生的想法,严重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将会大大推动患者病情的恶化,不利于治疗。
所以在患者在治疗前,必须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依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达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最终目的[1]。
在本文当中,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功转介抗病毒治疗的20例艾滋病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了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在患者完成护理后,对比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后发现,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
在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
综上所述,心里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2]对艾滋病患者治疗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对其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进行缓解,提升其对于服药的依从率,有利于抗病毒治疗,存在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辉芬,白艳.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9):58+62.
[2] 李玉华,孙盈红,张宏伟.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