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是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以及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
下面是对这三条外交方针的理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在外交
事务中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独立自主意味着中国坚决维护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拒绝任何国家干涉内政的行为。
和平
外交政策意味着中国坚定追求和平,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
决争端和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局面。
2.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这一方针强调了中国争取国际
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
国际舞台上倡导和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坚持平等对话、
相互尊重,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合作,以达到获
得国际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目标。
3.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对于全球
共同发展的承诺。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主张互利共赢,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公平和包容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机构和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
做出贡献,努力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三条外交方针体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承诺。
通过奉行这些方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多
边合作,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倡导和平外交、坚持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并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题: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1.阅读材料材料一为了起草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七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接着,宪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6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材料二五时五十五分后会。
执行主席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列欢呼,暴风雨般鼓掌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的欢呼声持续了五分钟。
请回答:(1)材料一中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伟大的文献”?你能说出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吗?2.阅读材料这个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举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五大洲12个国家的100多位政要和专家学者。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请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2)为什么这个研讨会能吸引这么多政要、专家学者?你怎样理解舒尔茨和霍克据所说的话?3.阅读材料材料一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
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难题,使会议达不成协议。
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初二历史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对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二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必备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历史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1)召开时间:1955年(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初二历史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5日,(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3)内容: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001年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北师大版八年历史下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导学案及习题答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政史地备课组时间:2012-02学习目标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3.通过对第一部《宪法》的学习,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一) 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教材2、重点:3、问题:(一)1.知道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性质。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3.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发言表现了“民主精神”。
(二)个人默学课本(8分钟)(三)小组交流(2分钟)讨论—展示—交流二、展示与质疑:展示问题⑴至(4)三、归纳与点拨四、检测与反馈: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6.下列不属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是()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坚持“一国两制”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8.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A.1953年12月B.1954年6月C.1955年4月D.1956年8月10.万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A.印度B.缅甸C.印度尼西亚D.罗马尼亚11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0年3月在北京同时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