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这是我的家》
- 格式:docx
- 大小:13.41 KB
- 文档页数:3
小班数学教案《这是我的家》第一章:认识我的家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家庭环境,了解家的组成部分。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家,说出家的组成部分,如:门、窗、床、桌子等。
2.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家的特点和喜好。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参观自己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的组成部分。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的特点和喜好,鼓励其他幼儿倾听和表达。
第二章:我的家庭成员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 帮助幼儿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引导幼儿说出家庭成员的称呼。
2. 邀请幼儿分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第三章:家庭成员的爱好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观察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如:爸爸喜欢踢足球,妈妈喜欢画画等。
2.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谈论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说出家庭成员的喜好。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鼓励其他幼儿倾听和表达。
第四章:家庭日常活动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家庭的日常活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观察家庭的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睡觉等。
2.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家庭日常活动。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谈论家庭日常活动,引导幼儿说出家庭成员的喜好。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鼓励其他幼儿倾听和表达。
第五章:家庭节日庆祝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家庭的节日庆祝活动,培养幼儿家庭情感。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这是我的家》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家居物品。
2.能够用数量词描述物品的数量。
3.能够将物品归类。
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说起自己家中常见的物品,例如桌子、椅子、床等。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品,引导学生辨认和分类不同的家居用品。
3.教师逐一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物品的数量。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一对”、“一组”、“一把”等。
教学重点1.辨认和分类不同的家居用品。
2.学会用数量词描述物品的数量。
教学难点将物品归类。
教学方法1.诱导式教学:引导学生说起自己家中的物品。
2.示范式教学: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模仿描述物品。
3.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类物品。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家中常见的物品。
第二步:呈现物品图片教师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观察辨认图片中的物品,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和分类。
第三步:数数教师逐一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物品的数量。
第四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讨论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游戏环节,例如让学生猜家居用品的名称。
2.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术语。
3.适当延长导入环节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总的来说,今天的数学教学环节比较顺利,学生对家居物品的认识以及数量词的掌握情况良好。
但是,仍需在教学的细节上继续完善和优化,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班数学教案《这是我的家》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的成员,知道家里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数数的能力,能够数出家里的人数。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的成员。
难点:培养幼儿数数的能力,能够数出家里的人数。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家庭成员图片、数字卡片。
2. 环境准备: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家庭成员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2. 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数出家里的人数,如1、2、3等。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家庭成员排序”游戏,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家里的人数,并强调这是我们的家。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对家庭成员的认识和数数能力。
2. 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情感表现,评价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归属感。
3. 收集幼儿在课堂中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教师通过故事讲解,让幼儿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如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互助等。
2. 组织幼儿进行“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体验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七、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人数,并画出家庭成员的图片。
2. 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反馈,根据他们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
2. 在实践活动环节,要关注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家长沟通:1. 教师与家长分享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进度。
2. 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建议,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认识家庭成员等。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进行家庭主题的数学教学,让幼儿认识家庭中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电视等。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这是我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这是我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述自己家某一房间的布局,学习正确使用上面、下面、旁边、前面、后面等方位词表述各种家具的相对位置,能发现自家与其他人家布局、安排的不同,喜欢自己的家,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这是我的家教案吧。
活动目标:1.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述自己家某一房间的布局,学习正确使用上面、下面、旁边、前面、后面等方位词表述各种家具的相对位置。
2.能发现自家与其他人家布局、安排的不同,喜欢自己的家。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画册》(第一册4页)2.事先将活动要求告知家长,请家长引导孩子了解自家各个房间的名称、用途、家具布局及简单理由。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家,喜欢家里的东西,那我现在请宝宝们来看一看X老师的家,看看X老师的家里都有哪些东西,看看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2.老师介绍自己家客厅的布局图,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
出示布局图,向幼儿进行介绍并提问:这是老师家客厅的图,来看看客厅里有些什么,他们在什么位置上呢?老师先一一介绍,然后引导幼儿说出窗户下面有沙发,沙发上面有玩具小熊,墙上有一幅画和一个钟,沙发前面是电视机柜,柜子上面有电视机,柜子旁边有一盆绿色植物等。
3.教师请幼儿再次简单说出客厅里的东西及布局,巩固幼儿对方位的认识。
师:看完了X老师家的客厅,现在我请你们把自己家客厅的东西贴在图上,然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家的东西都是怎样放的。
4.学习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布局,再现一个自己的家。
(1)请幼儿使用操作卡片来再现或者设计自己家的某个房间布局。
提醒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说自己的设计。
(2)相互交流,请幼儿介绍自己家的布局。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这是我的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孩子们熟悉的家园为背景,引导他们认识和了解家的成员以及家的功能。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家的温馨,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家庭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小班孩子们能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的功能,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家庭成员,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 让孩子们了解家的功能,如睡觉、吃饭、玩耍等。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的功能。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庭成员图片、家的功能图片、家庭成员手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歌曲《我的家》,让孩子们回忆家的场景,激发他们对家的热爱。
2. 认识家庭成员:展示家庭成员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如爸爸、妈妈等。
3. 了解家的功能:展示家的功能图片,让孩子们说出家的功能,如睡觉、吃饭等。
4.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庭成员手偶,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完成家的功能任务,如做饭、打扫卫生等。
5. 表达与交流: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让他们表达对家的喜爱之情。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的功能。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完成,以此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相信孩子们在数学领域的认知和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我选择了以家园为主题的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
这是我的家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学会用数字表达物品的数量。
2.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计数板、数字卡片、玩具动物、计算器等。
2. 教材准备:孩子熟悉的故事书。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1. 导入活动:故事时间选择一个孩子熟悉的故事书,如《三只小猪》,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听故事,并领会故事中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等。
2. 数字认识活动:数字卡片游戏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从1到10的数字卡片,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每个数字,并数一数卡片上有几个小点,帮助他们认识和记忆每个数字的数量。
3. 数量比较活动:找出最多和最少教师将一些玩具动物放在桌子上,并让孩子们观察这些动物的数量。
然后,教师会问孩子们哪一种动物最多,哪一种动物最少,并让孩子们用手指指出来。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孩子们学会观察和比较物体的数量。
4. 数字运算活动:加减运算使用计数板和数字卡片,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例如,将两个数字卡片放在计数板上,请孩子们用手指指出卡片上的数字,然后在计数板上模拟加法或减法运算的过程。
5. 数量排列活动:数数游戏在教室中,教师可以放置一些小球或者积木,要求孩子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然后,让孩子们用手指指着每一个物体,并说出它们的数量,加强孩子们对顺序和数量的理解。
6. 结束活动:计算器游戏教师分发计算器给每个孩子,并让他们玩一下计算器上的数字。
教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请按下数字7和3,看看显示什么数字?”或者“请按下数字9,然后按下数字6,看看显示什么数字?”借助计算器的使用,巩固孩子们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使用这个家庭小班数学教案,孩子们既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学习,也可以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故事时间和游戏活动,孩子们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这个教案结构简单明了,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小班儿童的认知特点。
写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这是我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的报告,600字小班数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和使用“大小”及“在…之前/之后”这类数字基础概念。
2. 了解和认识数字,通过视觉比较大小与注意力分配来实现数字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内容:我们将让幼儿将数字卡片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并将数字卡片放在在纸上完成简单的数学题目。
2. 道具:纸张、数字符号卡片、铅笔。
三、教学方法本次活动我们将采用多媒体和理解性教学方法,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让孩子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理解“大小”及“在…之前/之后”这类数字基础概念,引导孩子们运用视觉比较大小,通过注意力分配来实现简单的数学操作。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和介绍数字卡片1. 我们将介绍和出示数字卡片。
2. 用语言让孩子们有较好的感知,如果数字“一”比数字“五”小,可以说“一”比“五”小,“五”位于“一”之后。
第二步:让孩子们把数字卡片由小到大排列1. 让孩子们把数字卡片由小到大排列,要求他们把数字卡片放在纸上,由小到大排列起来。
2. 在排列的过程中,要重复的介绍和引导,如果数字“一”比数字“五”小,可以说“一”比“五”小,“五”位于“一”之后。
第三步:用数字卡片完成简单的数学题目1. 让孩子们用数字卡片完成简单的加减法题目,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完成题目,教会他们运用注意力分配解决问题;2. 在完成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要重复介绍“大小”及“在…之前/之后”这类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五、教学结束1. 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考察孩子的理解能力,如:“七”比“三”大还是小?“三”在“七”之前还是之后?2. 教学活动结束前,我们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感受,让他们把学习中所体会到的有趣情趣发表出来。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能够使用多媒体和理解性教学方法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时的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学习得更轻松、效果更好。
此外,根据孩子的反应,我会重复教学内容,多练习,以便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认识和说出家庭中的成员以及他们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和家庭成员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和说出家庭中的成员以及他们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到家庭中的物品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它们。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图片、卡片、家庭场景图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家庭中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成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家庭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中的成员。
2. 基本环节:(1)认识家庭成员:出示家庭成员的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和作用。
(2)观察家庭物品:出示家庭中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操作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比如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引导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和物品的作用。
4.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庭中的物品和成员,并和家长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出示图片、卡片和家庭场景图,让幼儿直观地认识家庭成员和家庭物品。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增强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3. 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动手操作,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巩固他们对家庭成员和家庭物品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出示家庭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中的成员。
2. 认识家庭成员:出示家庭成员的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和作用。
3. 观察家庭物品:出示家庭中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4. 模拟家庭场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引导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和物品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庭成员和家庭物品的认识程度。
2.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验证他们对家庭成员和家庭物品的认识。
3. 定期进行家庭作业检查,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操作活动和表达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这是我的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的组成部分,认识门、窗、墙等基本结构。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学习空间方位概念。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家的基本结构:门、窗、墙、屋顶、地面等。
2. 空间方位概念:上、下、前、后、左、右。
3. 数数练习:家庭成员的数量。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各种类型的家、家庭成员的图片。
2. 教具:小房子模型、家庭成员玩偶。
3. 活动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观察图片,找出自己喜欢的家。
2. 讲解:介绍家的基本结构,如门、窗、墙等。
3. 实践:分组进行小房子搭建活动,引导幼儿摆放门窗等结构。
4. 数数练习:数一数家庭成员的数量,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五、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自己的家,记录下家的特点。
2.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家庭成员的画作,并在画作上标注家庭成员的数量。
3. 家长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家庭物品分类,如家具、用品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家的描述和表达。
2. 评价幼儿在数数练习中的准确性及对空间方位概念的理解。
3. 搜集幼儿的作业作品,对家庭成员数量的标注和家庭特点的描述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进行家庭生活情景模拟。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家庭故事,增进亲子关系。
3. 组织幼儿参观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拓宽幼儿的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需在成人指导下进行。
2. 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 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分享和交流。
九、教学反馈1.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根据家长和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小班数学活动《这是我的家》
二、教学目标:
1.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述自己家某一房间的布局,学习正确使用上面、下面、旁边、前面、后面等方位词表述各种家具的相对位置。
2.能发现自家与其他人家布局、安排的不同,喜欢自己的家。
三、教学准备:
1.《幼儿画册》(第一册4页)课件(家)
2. 操作卡片
3.事先将活动要求告知家长,请家长引导孩子了解自家各个房间的名称、用途、家具布局及简单理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述各种家具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操作法、图片记忆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让幼儿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述自己家某一房间的布局,学习正确使用上面、下面、旁边、前面、后面等方位词表述各种家具的相对位置。
活动开始先出示两位老师的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什么家具在哪里,它的前后方位都是什么物品,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方位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完成画册相关练习,效果较好,他们能小心翼翼地将沙包、电视、桌子、鞋柜等贴纸贴到适当的位置,并学说句子:沙包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鞋柜的上面是什么,旁边是什么……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