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北京时间201X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7.99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铺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文化时间》(201X高考江西卷)(含答案解析)(201X•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
”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
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
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
”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
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
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
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二、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福建土楼:族聚至今的“活标本”许珍北京时间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
土楼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到过永定之后,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
永定县现存土楼20000多座,南靖县则有15000多座,是土楼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永定的土楼样式,有人们所熟知的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八角形的、吊楼式的……总共有30多种。
客家土楼和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的五大民居建筑。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
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很强,作为建材干后很牢固;二来古代客家人在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起到拉伸的作用;加上墙体非常厚,普遍达到一米左右,而且,下面厚,向上慢慢减薄,从而墙体重心下移,非常稳固;此外,房屋主体是土木建筑,采用穿斗的方法,更加稳固。
一些有钱的人家,在墙体中还混合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和黏土搅拌在一起做墙体,使整个墙体非常坚固。
整个建筑又多采取圆形,有助于增强建筑的牢固性。
土楼一般有三四层楼,一百多间房间,三四十户人家,大的土楼甚至有五六百个房间,能住800人左右。
和其他经典民居不同,“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文化繁荣,相处和谐,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土楼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是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代社会和谐的物证。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说,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
单元测试(三) 建筑艺术(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运用(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学习第三单元,我们瞻.仰wēi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记念碑,参观安详、宁静、肃mù的中山陵,游览宏伟壮观、金璧辉煌的凡尔赛宫……从这些建筑中,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凝.固(níng) 瞻.仰(zhān) wēi巍峨肃mù穆(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并改正。
(2分)记改为纪璧改为碧(3)文段中的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分)缺少主语,删去“使”。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3分)(1)为将香山饭店设计好,贝聿铭不但多次到香山________地形,还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大建筑和园林。
(2)右边一块浮雕,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________解放军的情景。
(3)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________。
A.观察犒劳远眺B.观察慰劳远看C.勘察慰劳远眺 D.勘察犒劳远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3分)A.校园里,芳草如茵....就像一整块绿色毯子平铺在地面上。
B.这个画家画画水平很高,画的人物都栩栩如生....。
C.近年来,不少邻国纷纷借领土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发展,他们的做法可谓是异曲同工....。
D.李煜琪同学为我班获得“文明班级”称号做出了丰功伟绩....,全班同学都向他表示感谢。
(解析:A项中“芳草如茵”是形容草十分茂盛,像绿地毯一般舒畅而柔软,用在句中明显不当;C项中“异曲同工”是褒义词,指的是“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D项中的“丰功伟绩”指的是“伟大的功绩”,大词小用,建议换成“很大的贡献”。
)4.下列语段中只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某班级计划开展“走进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调查活动,初步搜集到了如下资料。
请根据这些资料完成4〜6题。
材料一: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左,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恫, 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
83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而纱。
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用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
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卄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摘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材料二: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髙峰。
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壁、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玉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苴背后的礼仪系统,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对同时期和更晚的龙山时代的周边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和广东的石峡文化。
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和多处石峡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与本地文化共存。
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如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询、神木石询的玉钺、玉璧,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
(共6分)【材料一】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
该遗址通过呈现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不同墓葬形式,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一系列的中国早期文明,共同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
同时,良渚文化作为距今5000年的早期国家和城市文明实例,还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提早了1000多年,比肩亚洲同期的其他大河文明。
【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
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内城的封闭式轮廓几近圆形,外城的不连贯轮廓也多呈向心的弧线段。
结合考古工作在城区不同台地上的遗存发现,基本上可以明确这是一种人为规划的,以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的一套“都城”规划形制(如下图所示)。
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
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虽然这三种都城空间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实用功能或地形选址的影响,布局形制有所变化,但作为国家的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并伴随着唐宋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明显影响了东北亚地区都城规划。
【材料三】良渚文化进入晚期以后,对黄河流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琮、璧、钺、V字形石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具备了良渚文化因素。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
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
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
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
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④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高考押题试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高考全国I 卷:2019年[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最新】北京时间201X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北京时间201X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共10分)
文段一
北京时间201X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
共46座土楼组成。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
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
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
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
另外
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
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文段二
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抗震巨堡”。
环极楼是以土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圆形土楼。
全楼4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并
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第三、四层各34间。
300年来环极楼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
3米一尺多宽。
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
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至今门口上方的土墙还留下一道20多厘米宽清晰可辨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