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936.25 KB
- 文档页数:24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合肥董铺水库环境调查摘要: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工业和农业污染也日益加重。
而水资源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董铺水库是合肥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文章通过对合肥董铺水库的现状的介绍和对环境影响的分析,阐述了董铺水库在环境方面的利于弊。
并提出对董铺水库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董铺水库,环境,影响,保护和治理。
简介:董铺水库是全国重点防洪大型水库之一,位于合肥市西北近郊,巢湖支流南淝河上游,距市中心仅7公里,大坝座落在二环路旁,是一座以合肥城市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郊区农菜灌溉及发展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对合肥市的防洪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环境效益:由于董铺水库特殊的调蓄功能,保证了较强的净化水源能力,通过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为严格控制水库水质,1987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布实施了《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办法》,2004年公布实施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把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
同时在特别干旱时节,通过水库可及时引来上游淠史杭的优质水,四十多年来,近20次通过滁河干渠从上游淠史杭累计引水近5亿立方米,确保合肥市人民健康饮水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郊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董铺水库管理处,在重视工程管理的同时,也注重所在地环境的绿化、美化,历年来水库共栽植乔木8236株,灌木527株,绿篱995米,花卉3800株,绿化覆盖率达58.7%、绿地率51.2%。
董铺水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 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 1 对降雨量的影响(1) 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
合肥市⽔资源及其开发利⽤现状第⼀章⽔资源及其开发利⽤现状第⼀节⾃然及社会经济概况⼀、⾃然地理合肥市位居皖中,跨长江、淮河两⼤流域,环巢湖。
合肥市原辖瑶海、庐阳、蜀⼭、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政辖区总⾯积7029.48km2,其中市区总⾯积838.52km2。
2011年8⽉,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及其所辖居巢区,设⽴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同时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积增加⾄1.14万km2。
1、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岭⾃西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形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程7~92m,地形总趋势,⾃分⽔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
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的河⾕地貌,呈低⼭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
低⼭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
东部⼭区以浮槎⼭为最⾼,⾼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
西部⼭区为⼤别⼭余脉,脉络西东⾛向,绵延25km,⼭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潜⼭为最⾼。
南部为庐江县境⼤别⼭东伸余脉,⼭陡⾕深,形势险峻,⼭峰⾼程⼀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点。
江淮分⽔岭⾃⼤别⼭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潜⼭⼊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肥东县元祖⼭北侧出境。
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天河等巢湖⽀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程7~15m,淮河流域⽡埠湖洼地最低⾼程为18~20m左右。
2、⼟壤植被合肥市⼟壤以黄棕壤、⽔稻⼟两类为主要⼟壤,约占全部⼟壤的85%,其余为⽯灰(岩)⼟、紫⾊⼟、潮⼟和砂⿊⼟。
黄棕壤⼟遍及全境,成⼟母质系下蜀黄⼟;⽔稻⼟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磅冲间。
⽯灰(岩)⼟分布于江淮分⽔岭岭脊附近及低⼭残丘地带,系⽯灰岩风化物,属⾃然⼟壤。
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报告巢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和江苏省之间,是长江的支流周河的发源地,也是淮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巢湖不仅是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重要饮用水源,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近年来巢湖的水质状况却日益堪忧,多年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巢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了解巢湖的水污染状况及其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巢湖水质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巢湖的水体呈现出以下的质量问题:1. 化学污染巢湖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含量高,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其中,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超标率较高,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巨大。
2. 生物污染巢湖水质中的细菌、藻类、寄生虫等生物污染物较重,其中,青藻、蓝藻等断续爆发,给湖泊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破坏。
3. 悬浮物质巢湖水体中的悬浮物质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污、农业和养殖业废水等,这些悬浮物质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巢湖的水生态系统。
二、巢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巢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周边的工业和矿业企业向巢湖排放大量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长期积累在巢湖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城市排污周边城市向巢湖排放大量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这些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水体的生物污染和藻类爆发等问题。
3. 农业污染周边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农药和化肥,这些物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巢湖生态系统中,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化学污染。
三、应对措施巢湖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下面是我们提出的几个应对措施:1.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周边工业和矿业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管,加强治理力度,限制排放污染物。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排污的水平和质量。
(ffl《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年第6期合肥市水环境现存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刘向阳(合肥财经职业学院摘要:合肥市是一个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南:肥河、十五里河、西部巢湖等水域,合肥市水污染原因主要有水资源一定且总量不多、需求日益增大、水污染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针对合肥市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进一步提出合肥市水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合肥市;水污染;可持续发展;防治措施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这就导致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对于水环境的影响尤其严重。
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又是逐年提高的,这就需要相关政府加强改善水环境、治理水污染方面的工作。
1合肥市水环境现状1.1水系构成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包含四个县城(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四个开发区(巢湖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市是我国重点防洪城市,全市有86条水域面积超50km2的河流,有4个常年水面面积10km?湖泊,811座水库,9.58万口塘坝,1034座泵站,58处万亩以上灌溉区,25个万亩以上坏口「主要有高塘湖、巢湖、驷马山引江以及涝史杭四大重点灌溉区。
市内南部主要水域有派河、丰乐河、店埠河、南邂河、滁河、巢湖等,其中巢湖市我国五大淡水无之一,南部流域总面积为面积8824km2;北部主要水域有东邂河、瓦埠湖、庄墓河、池河、高塘湖等,流域面积达2606km叫合肥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来源于2/3來源于巢湖.1/3来源于董铺水库1.2污染现状随着合肥市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合肥市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资源甚至贫乏,同时污染状况极为严重。
市内绝大多数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排入周边水域,特别是大量污水经过十五里河、南邂河直接排除巢湖,每年流经合肥市城区的南i肥河、十五里河排入巢湖的污水就高达几十万吨,这样导致巢湖水体自净负担加重,湖区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每年夏季,湖面蓝藻爆发,水中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鱼虾类大量死亡,给周边居民生活和养殖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畜禽养殖业在水污染方面的贡献突出,2016年底,全市有192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中有300家没有配备相关污染防治设施,在禁养区内依然存在部分养殖场在经营废水治理设施有2597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776万吨/□,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252419.4李明敏安徽合肥230601)万元。
合肥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合肥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一、研究背景合肥市作为国家重点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以及水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水源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本项目将对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合肥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研究内容1)了解合肥市的水资源状况和其变化趋势;2)分析水源地保护的现状,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3)分析城镇协调发展的现状,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4)研究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5)提出解决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法。
收集和整理与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有关的地方政府文件、专业文献、经验案例等;2)数据分析法。
收集和整理合肥市水资源利用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3)实地调查法。
对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五、论文框架1)引言。
说明研究背景、条件及其意义;2)相关理论分析。
介绍与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有关的理论、经验等;3)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重点介绍合肥市水资源利用、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总结。
介绍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5)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解决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并对其进行评估。
六、预期成果1)对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总结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和做法;3)提出解决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和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的可行性建议;4)为促进合肥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合肥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与评价沈捷【摘要】文章以合肥市现有5个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以安全保障为目标,从水量和水质方面对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期刊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0)002【总页数】3页(P12-13,26)【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作者】沈捷【作者单位】合肥水文水资源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1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合肥市列入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主要是缺乏优质水。
随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启动,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1 合肥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1.1 评价依据合肥市城市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数据以2004年为基准年,依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细则》为评价依据。
其中水源地安全评价按5级评定,如表1所列。
表1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指数及标准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指数及标准1 2 3 4 5工程供水能力/(%) ≥95 ≥90 ≥80 ≥70 <70水量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 ≥97 ≥95 ≥90 ≥85 <85地下水开采率/(%) <85 ≤100 ≤115 ≤130 >130水质水质状况指数 1 2 3 4 51.2 饮用水评价方法(1)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方法。
主要是①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评价。
城市现状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状况用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率评价,分别用指数1、2、3、4、5表示,缺水率分别对应于≤5%、≤10%、≤20%、≤30%、>30%。
②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评价。
水质安全评价以水质状况指数作为评判结果。
其中水质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如下:河流型和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状况指数=0.3×一般污染物指数+0.7×有毒污染物指数; 湖库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指数=0.2×一般污染物指数+0.5×有毒污染物指数+0.3×富营养化指数得到的指数要四舍五入。
安徽合肥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作者:孙跃刘中刚侯香梦周迅来源:《华东地质》2019年第01期摘要:对合肥地区浅层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类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Ⅰ类水、Ⅱ类水和Ⅲ类水)占59.3%,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資源(Ⅳ类水)占30.5%,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10.2%。
在地下水评价指标中,挥发性有机指标较好,毒性重金属指标和半挥发性有机指标次之,无机毒理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差。
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硫酸盐和钠+钾等无机组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化学组分主要为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砷、铝、碘、氯化物等无机组分和苯并(a)芘等有机组分。
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原因主要为城市和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农村农药、化肥使用及生活垃圾污染。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地下水质量评价;合肥地区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71(2019)01-074-07地下水是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合肥地区生活用水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开采程度低,利用前景广阔。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地区水资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作为补充和后备应急水源的地下水显得尤其重要,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袁陈敏等[1]对合肥市区浅层地下水受洗衣粉和细菌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旧城区井水均受阴离子合成洗涤剂(LAS)、氯化物和细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储茵[2]对合肥市浅层地下水受硝酸盐氮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张留喜等[3]、操基玉等[4]对合肥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肥西县、肥东县和长丰县浅层地下水已被细菌等微生物污染。
以上研究仅对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单一地下水组分进行污染调查,缺乏对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的系统研究。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图文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摘要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
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
预计到2021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
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言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
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
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 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合肥市城市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设想第一篇:合肥市城市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设想合肥市城市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设想摘要:本文首先对合肥市水源现状基本情况及合肥市原水工程现状进行介绍,提出了水源保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需水量预测进行评价,并对合肥市周边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合肥市未来水源保障设想。
关键词:供水;水源;评价合肥市水源现状1.1 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及评价1.1.1 基本情况董铺水库位于南淝河上游,城市西北部,径流面积207.5km2,总库容量2.42亿m3,常年蓄水6000~7000万m3。
大房郢水库径流面积184km2,总库容量1.84亿m3,常年蓄水5000~6000万m3。
保证率95%时,董铺水库可供水量0.331亿m3,大房郢水库可供水量0.294亿m3,两座水库合计可供水量0.625亿m3。
董铺、大房郢水库是合肥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根据水库2005~2009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董铺、大房郢水库目前水质为Ⅱ~Ⅲ类,个别采样点有部分测次会出现Ⅳ类,超标项目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
1.1.2 水源评价董铺、大房郢水库周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需加强库区周边保护。
董铺、大房郢水库受来水面积和库容限制,可供水量不足,需从上游引水方可满足目前城市供水需求。
1.2 巢湖水源及评价1.2.1 基本情况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大湖,水域分属巢湖市和合肥市,是一个半封闭型湖泊。
湖泊面积780km2,湖面东西长61.7km,南北宽20.8km,平均宽15.1km,最窄处约7.5km。
湖底平坦,高程约5-6m,最低4.61m。
多年平均蓄水位8.42m,相应库容21亿m3,洪水位12m时总库容为48.1亿m3。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37亿m3。
通过凤凰颈站闸与长江沟通,供水保证率较高。
巢湖目前以农业用水为主,是巢湖灌区的主要水源。
1.2.2 水源评价巢湖水资源丰富,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随季节而变化。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第1期!"市再生翊用的*+战-研究支"#1,()2(1.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7)摘要:再生水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之一。
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合肥市再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结合合肥市再生水利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战略矩阵,针对性提出再生水利用的推广策略,为当地推动再生水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再生水;节水;SWOT分析;合肥市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指出,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毫州等城市为重点缺水城市。
合肥属于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并存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500m2,不足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2。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用水量的需求。
节流开源并举是解决合肥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2009年合肥市节水型点,2013年试点全,被授予''全国节水型:建设示范区”号,的节水和经。
除“节流”,“开源”是国重的节水工。
国家发、水利部于20194合发了国节水》6指出缺水地区水、水等规水安全利用6利用水、水等用于和62020缺水城市水利用20%。
合地合肥市水利用的S、W、O和T6出化推进水利用的6增供水量6是解合肥水资源的约进水资源利用的有途径。
1研究区域概况合肥于安徽省部6是安徽省省64(肥东、肥、长丰、庐江)1市(巢湖市)、4区、庐阳、、6并有合肥开发区、合肥经济开发区、合肥合开发区、合肥湖经济开发区等四大开发区。
市域面积1.14万km2,常住人口808.7万,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9409.4亿元,财政收入1432.38亿元。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坐八百里巢湖,是国首批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合肥市水生态环境定量分析smba2009312 陈伟合肥市属淮河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目前巢湖依然是合肥自来水的水源地,一般情况下,每天有2/3的原水来自董铺水库,另外1/3来自巢湖。
合肥水资源总量看上去比较丰富,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水质性缺水严重的城市。
尽管上有董铺水库,下有巢湖,但面对长期得不到改善的水污染状况,人们薄弱的节水意识等客观因素,省城供水状况日益严峻,每年都需巨资买水。
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污染严重,全湖平均水质属中度富营养状态,水质为重度污染,2009年略有好转,但形势依旧严峻。
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市区域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正确评价和判断合肥市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而相应制定与其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合肥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越发显得重要。
一、合肥市生态环境基本情况1、合肥市生态环境概况合肥市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我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合肥市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辖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全市总人口448万人区域内耕地面积308.5万亩,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无霜期短,光热充足,宜于农业生产,社会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
工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区域内曾经碧波荡漾的巢湖、瓦埠湖、高塘湖等水域在抚育了人类千百年,与人类共同步入文明时代后,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今天的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流域,河流干涸,水体污染,湿地萎缩等现象非常严重。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默默品尝自己酿造的苦果:水生态危机。
合肥市是安徽省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
水环境较为脆弱。
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保障了防洪安全,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大为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已大大超过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已恶化到十分危险的境地。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摘要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
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
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
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言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
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
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 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 合肥将迎来更为重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 按照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城市规划, 合肥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随着洛阳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资源开发程度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对水资源的评价及其研究就显得愈加必要。
1合肥市概况合肥市辖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114万亩,占10.5%;林地37万亩,占3.4%;其他用地521万亩,占47.8%。
合肥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
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
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
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
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
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4.5万亩,库容量2.45亿立方米。
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
水利库容5.1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立方米。
合肥市1956~2010年系列共55年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109.5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12.89亿m3,极值比为8.5。
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长系列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与全市一致,长江流域极值比为8.4,淮河流域为10.3。
合肥市城市水文研究区域及站网分布图2水资源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1988 年《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估手册》中规定“水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的来源、范围、可依赖程度和质量进行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社的“国际水文学词汇”(UNESCO/WMO,1992)将水资源评价修改为“为了利用和控制而进行的水资源的来源、范围、可靠性以及质量的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控制和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水资源学》中定义水资源评价为“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依据”。
2.1降水合肥市水资源总量的年代变化大体与降水基本一致。
各年代均值与55年系列均值相比变化不大,50年代、60年代水资源总量偏少,70年代、90年代与多年平均相当,80年代及2000~2010年水资源总量均偏多于多年均值,其中2000~2010年水资源总量偏多8.7%,长江流域偏多15.6%,淮河流域偏多7.3%。
全市平均降水量922.7mm,折合水量65.02亿m3。
比上年增加1.03%,较多年平均值减少2.81%,年降水频率为51.1%。
各行政分区年降水分布见表1、图1;四级分区年降水分布见表2、图2。
表2 2009年四级分区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表图2 2009年四级分区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全市降水年内分配不均。
虽然年初长丰县、肥东县沿江淮分水岭地区出现局部干旱,降水约为多年同期值的一半,但全市非汛期降水仍占全年的43.2%,比往年有所增加,主要是年末我市出现暴雪天气,造成11月的降水量增多,单月降水量就占非汛期总量的28.4%;汛期5~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56.8%,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今年汛期除5月以外月降水量均比多年同期值偏少,特别是9月份,仅为多年同期值的一半。
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表3、图3。
各行政区代表站逐月降水量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4。
表3 2009年全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表单位:mm图3 2009年全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全市年降水量变化范围在788~1074mm之间,降水量最大的站点是肥西县的桃溪站,年降水量为1073.6mm,年降水量最小的站点为肥西县的严店站,年降水量为788.1mm,极值比为1.36。
全市最大日降水量为87.0mm(肥西县山南站6月29日)。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见图5。
各站点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变化范围在-12.3~15.8%之间。
年降水量距平值分布见图6。
合肥市年蒸发量为616.8mm,与去年相近,较多年平均值(1972~2000年)减少26.5%。
其各月蒸发量见表4表4 2009年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各月蒸发量表单位:mm量与多年平均值图5 2009年合肥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6 2009年合肥市年降水量距平值等值线图2.2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其数量通常用河川天然径流量来表示。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的补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资源的丰枯状况。
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当地地表产流量和入境、过境水量。
对于地表产流量,在湿润地区可由新安江模型求出;在干旱地区可由超渗产流模型推求;对于入、过境水量,可由区域上下游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求得。
2.2.1地表产流量合肥市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7.49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8.2mm,比上年增加5.3mm,增幅为2.2%;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6.4mm,减幅为2.5%。
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各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58亿m3、4.15亿m3、4.96亿m3、5.80亿m3,折合径流深分别为308.0mm、215.8mm、223.9mm、280.0mm。
与上年相比,肥东县与上年相近;市城区、长丰县、肥西县分别增加了6.8mm、12.4mm、3.8mm,增幅分别为2.2%、6.1%、1.4%。
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肥西县与多年均值相近;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年径流深分别减少17.2mm、16.9mm、9.8mm,减幅分别为5.3%、7.3%、4.2%。
图7 2009年行政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径流深分别为234.5mm、223.9mm、266.6mm、223.9mm。
较上年,定凤嘉区、滁河区基本持平,王蚌南岸沿淮区、南淝河区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 4.4%、1.7%;较多年平均值均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4.8%、4.2%、1.0%、4.2%。
图8 2009年四级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2.3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
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将地下水划分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也略有不同。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用排泄量法计算,计算公式为:=+W W W 丘基侧(1)式中:W 基为山丘区基流量,可通过流量过程线的划分来获得;W 侧为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可用水量均衡法计算,计算公式为:=W W W W W W ++++田平河渗渠渗侧降补(2)式中:W 河渗为平原区河道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Q )(1)L/L W Q Q λ''-±-下河渗上区间(3)式中Q 上、Q 下、Q 区间分别为上、下游及区间流量,L ''为上下游之间的长度,L为有补给地下水作用的河段长度, 为蒸发损失系数;W为平原区渠道入渠渗渗补给量,等于渠首引水量乘以渠系渗漏补给系数;W田为平原区田间入渗补给,等于灌溉净用水量乘以田间入渗补给系数;W侧为平原区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W降补为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3.66亿m3,比上年增加了0.04亿m3。
2.4水资源总量目前对水资源总量的定义有多种,水利部门一般认为,水资源总量指在一定区域内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还包括过境水量,在数值上等于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与入、过境水量之和减去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
重复量在平原区表现为地表水的各种下渗量;山丘区的地下水量往往最终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入河道,因此可将山丘区的地下水作为重复计算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17.61亿m3,较多年平均值减少0.11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