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及自我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67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帮助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讲述虎门销烟的过程和林则徐的英勇事迹。
(2)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2、难点(1)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2)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2、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现代禁毒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禁毒吗?”(2)引出今天的主题——虎门销烟。
2、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1)在清朝时期,英国等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2)解释鸦片是什么,以及它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危害。
(3)讲述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比如白银外流、人民身体虚弱、社会动荡等。
3、讲述虎门销烟的过程(1)介绍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强调他坚决禁烟的决心。
(2)详细描述虎门销烟的具体场景,如如何收缴鸦片、如何销毁鸦片等。
(3)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壮观。
4、分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1)让学生思考虎门销烟对中国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伟大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的坚强意志。
5、联系现实,进行禁毒教育(1)让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为什么还要禁毒。
(2)强调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鼓励学生积极宣传禁毒知识,远离毒品。
6、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包括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再次强调爱国主义情感和远离毒品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给家人讲讲虎门销烟的故事。
(2)画一幅关于虎门销烟或者禁毒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来讲述历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虎门销烟事件。
(2)运用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虎门销烟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2)树立学生禁烟意识,关注公共卫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林则徐禁烟令的颁布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
(2)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虎门销烟事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虎门销烟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林则徐禁烟令的颁布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虎门销烟事件的意义。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虎门销烟事件。
(2)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禁烟意识,关注公共卫生。
(2)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虎门销烟事件,使学生了解了禁烟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禁烟意识,关注公共卫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人讲解虎门销烟事件。
2. 结合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禁烟情况,谈谈自己对禁烟的认识。
3. 搜集有关虎门销烟事件的史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手段,营造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2. 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优秀教案:《虎门销烟》设计解析教案概述:《虎门销烟》是一篇叙述我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课文,讲述了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课文《虎门销烟》。
(2)了解林则徐销烟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采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进行课堂表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林则徐销烟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林则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其人物形象。
(2)简要介绍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他的敬仰之情。
2.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林则徐销烟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学习(1)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
4.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林则徐销烟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小组分享: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林则徐销烟事件的认识。
(3)课堂表演:学生分组演绎林则徐销烟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课堂小结(2)强调林则徐销烟事件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林则徐销烟事件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生字词的学习要更加深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含山县前进小学2012~2013学年度(上)语文示范课《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执教人:张虹执教学校:东关前进小学执教时间:2012.9.277、虎门销烟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图画、投影。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导语:同学们,在一百六十八年前,发生了一件长中国人民志气,灭洋人威风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一些点位上的答案,如百姓十分兴奋,对销烟很拥护;销烟的步骤;销烟的意义等。
)3、再让学生将这些点位上的知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二、直奔主题,提纲挈领1、课文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是怎么评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勾画出来。
2、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勾画。
3、生读,出示“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4、质疑:孩子们真会读书!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称这是“壮举”?为什么说“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过渡: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
三、细读品味,探究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去勾画语句,寻找问题答案。
(学习小组内交流)。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
刚才孩子们读得认真,说得精彩。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是“壮举”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
要求:生先读相关语句,再谈体会。
(1)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虎门销烟》讲的就是1839年6月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侵略中国。
鸦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古老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使中国老百姓处在深重的灾难中。
虎门销烟的壮举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先叙述前去虎门观看的人群和林则徐坚决销毁鸦片的决心,接着描绘了销毁鸦片的过程,最后讲在林则徐等中国官员的监督下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以及虎门销烟的意义。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设计理念《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
教学中以学生的理解感悟为起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虎门销烟的壮举,体会到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课下,我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查找一些背景材料,并在第一课时观看了电影《鸦片战争》为学生学文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鸦片的销毁过程和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资源选用影像VCD资料、媒体播放、幻灯片等资源。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广州老百姓听到禁烟后的激动、兴奋地心情。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虎门销烟》教案篇一课题名称《虎门销烟》科目语文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虎门销烟》题材距离学生生活遥远,鸦片危害、英国列强的险恶用心让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自读自悟让学生初步理解清朝政府走向衰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历史事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了解20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从鸦片对我国的巨大危害中初步认识到我国近代国力衰败的部分原因。
三、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鸦片的巨大危害及销烟的伟大意义。
2.如何拉近历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
3. 学生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激发。
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虎门销烟》多媒体课件。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激情对话导入1.开门见山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及自我反思四年级语文教案●一、谈话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再随着课文的描述回到一百多年前,感受虎门销烟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二、精读课文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或一句话来说明。
过渡:课文说虎门销烟是“壮举”,那么“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这个伟大、有气魄的举动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下面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是一个壮举,用“—”画出来,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有什么体会?3.学习一~三自然段。
(1)谁能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壮举。
(2)学生汇报交流。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个壮举。
a.你体会到了什么?b.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过渡:可以看出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真是大快人心。
③文中还有两个词说明人多,看谁找到了。
4.学习四、五自然段(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热闹、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
那么销毁鸦片时的场面又是怎样壮观的呢?谁找到了给大家读一读。
(2)是用什么方法销烟的,分几个步骤呢?(3)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
(4)你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5)那么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动、兴奋)(6)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视频)5.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的表现怎样?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威风扫地、狼狈)三.加深感悟1.师引读: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的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放下书,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花?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据。
(观看课件)4.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5.读完后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四.总结。
虎门销烟这件事被称为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永远记住____年的6月3日。
《虎门销烟教后反思5篇》第一篇。
虎门销烟教后反思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现在。
课堂处理:1、以一点为中心,覆盖全文。
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
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你认为那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件伟大壮举。
学生勾画后,请学生说说,根据学生说到的“时间长,数量大”引导朗读第5段。
提出“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
”自然过渡到第二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前来观看这一壮举的人很多,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关心这件事。
生:这些人被鸦片害了很久,所以,他们来这看鸦片被销毁,感到快乐。
生:大家都想看看害人的鸦片被销毁的情景。
师:再看看这些人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那些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师。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
我们别慌着回答,在读读第五段,设想一下这些观看的人会想些什么。
生:来观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很高兴。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他们高兴的。
由此过渡到第四段,学生将人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师: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得兴奋。
那其他人呢。
生:外国商人很心痛,他们狠林则徐生:外国商人一定会想要害死林则徐。
师回扣刚才的问题:是呀,明知道外国商人会狠他入骨,为什么林则徐还要请他们来观看呢。
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他这样做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生。
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
师补充林则徐的经历。
“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
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8篇)《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
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是怎么销烟的?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二)交流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出示句子: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
)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及自我反思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随着课文的描述回到一百多年前,感受虎门销烟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或一句话来说明。
过渡:课文说虎门销烟是“壮举”,那么“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这个伟大、有气魄的举动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下面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是一个壮举,用“—”画出来,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3.学习一~三自然段。
(1)谁能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壮举。
(2)学生汇报交流。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个壮举。
a.你体会到了什么?
b.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过渡:可以看出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真是大快人心。
③文中还有两个词说明人多,看谁找到了。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热闹、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
那么销毁鸦片时的场面又是怎样壮观的呢?谁找到了给大家读一读。
(2)是用什么方法销烟的,分几个步骤呢?
(3)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
(4)你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5)那么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动、兴奋)
(6)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视频)
5.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的表现怎样?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威风扫地、狼狈)
三.加深感悟
1.师引读: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的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放下书,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花?
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据。
(观看课件)
4.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5.读完后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四.总结。
虎门销烟这件事被称为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永远记住1839年的6月3日。
永远记住一个人
物——林则徐。
板书:
虎门销烟长中国人志气
壮举
灭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自我反思: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
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这是一个壮举,我让他们了解鸦片是怎么制成的和它的危害及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虎门销烟的原因及它的历史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从这节课,我感觉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如在观看完
英国向中国输入的数据之后,有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我们的国家要强大,我觉得学生说得太好了,但只是对全班同学说:“给他掌声”,连我自己觉得还应该说点什么,但却没有了。
可以看出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
要做到因材施评。
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化自然就有了。
今后我一定在这方面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