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单元检测(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生疏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宽敞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生疏到日本的先进,大批学问分子赴日留学答案A解析生疏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
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脆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假如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怀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慧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倡者应是()A.鸦片战斗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斗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学问分子答案B解析认真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提倡者主见权力来自人民,即民主政治。
中国最早提倡民主政治的是维新派。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A.开拓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拓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赐予日本巨额赔款答案C解析19世纪末,随着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资本查找投资场所,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利用“利益均沾”的原则,一并享受,因而它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
4.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争辩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格外有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精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的确是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
依次推论,19世纪末能够精确反映中国的时代问题并风行天下的大文章应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孔子改制考》D.《民报·发刊词》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留意分析材料,依据19世纪末与反映时代问题进行推论,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
5.“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学案3 戊戌变法的失败[课程标准]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与戊戌政变1.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①攻击保国会,成立“非保国会”与之对抗。
②慈禧太后发布三道谕旨,孤立光绪帝,破坏变法。
③制造舆论,毁谤康有为。
④对新政上谕,顽固派官员公然抵制,有令不行。
(2)新势力:①光绪帝招揽和擢用新人。
②惩办打击抵制和破坏新政的顽固守旧官员。
2.戊戌政变(1)导火线: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2)政变: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②“戊戌六君子”在北京遇害。
③新政宣告失败。
[重点精讲]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深度点拨]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另外,戊戌变法的过程同时夹杂着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权力争夺。
因此,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绝对不会允许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在改革中势力膨胀。
因此,戊戌政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深化探究探究点1 新旧势力的交锋材料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1.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在甲午战争之前。
【答案】 C2.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出来的,中国的民族危机最早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故选B项。
A项发生于明清之际,C项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D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 B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遗其体而求其用”,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 B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解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谈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惊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行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行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行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见,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见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分析变法失败的缘由。
(4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依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缘由。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缘由: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阅历;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脆弱性。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答案】D【解析】“议院立而下情可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表明当时的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故D正确A错在“取决于” 排除B太过绝对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2.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故选D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 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 他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从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到反对“保教”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民主、自由等观念认识的深入 C项正确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排除从宣传维新变法之日起梁启超的思想中就含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与其思想的西化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中含有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但也含有些糟粕 D项错误排除故选C4.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 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张者并没有突破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故选C6.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由“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7.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8.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A. 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 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 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故D 正确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排除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心同德”“合众志以成城” 这一思想()A. 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B. 冲破了“中体西用”的主导地位C. 标志维新派完整理论的形成D.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器物先进而在于“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B项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D项错误故选A11.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诞生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却大相径庭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 革命党人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误的是()A. 梁启超的阐释客观上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B. 章太炎更注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C. 孙中山的阐释呈现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D. 三者的阐释受到自身政治主张的影响【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承认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可知章太炎更注重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汉族血统的重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缔造的不能反映排满性质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他们的主张实质上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与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相适应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14.(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4.(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解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答案】(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解析】(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答案】(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解析】(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7.(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答案】(1)思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汉代董伸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提”和“灾异谴告”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君权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评价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客观上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灾异谴告’说得出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告” 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结合所学得出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儒家提出限制君权的出发点和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不同古代中国一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約君权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一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和同外国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得出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根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营鲁士的军事立法”得出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得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第二小问不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得出制约君权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课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完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根据所学从两国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态得出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A. 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C. 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D. 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C.2.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A. 措施未全面实施B.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C. 只变法而不变人D. 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老耄守旧之大臣”“揽权猜忌之西后”可知梁启超认为朝廷内部掌权和守旧的大臣较多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D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在维新变法中实现了该观点的措施是()A. 设议院开国会B. 废八股兴西学C. 裁撤闲散衙门D. 裁汰绿营【答案】B【解析】由材料“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可知康有为强调的是学校与知识的重要性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的4.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 B是项符合题意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A. 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B.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D. 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女学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富国、保种等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使得他的妇女教育观承载了过多的强国意识却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这正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此时尚未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女子应当相夫教子的主张说明仍受到儒学影响 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故选C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经济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 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排除D项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故选C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8.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①王韬②严复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9.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 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C. 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 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可知服装、妇女的“妻脚”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自由 A错误材料只是体现服装、妇女的“脚”等变化未涉及全盘西化 C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清内容而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D错误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变法部分触动了封建制度故选D11.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3.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答案】A【解析】严复在“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与“呼吁民众自强”方面均不是第一人、C两项(1)严复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托古改制故选 A1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师范馆512名师范生中有400多人有传统功名这说明了清末的教育改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窠臼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15.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土、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A. 奖励发明B. 废除八股C. 精简机构D. 裁减冗员【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进身之道故B正确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故C错误裁减冗员也只涉及官员故D错误故选B1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A. 中体西用的思想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出借孔子之名故B正确A项并未借助孔子的威望进行变法故排除C项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项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故排除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7.(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17.(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古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科技来回答第二小问抓住“1750~1850”时间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制度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回答【答案】(2)方案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解析】(2)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掠夺后来才获得进一步发展证明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这之前他们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3)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归纳为“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的观点任选其中一种加以说明选择“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可以从西方殖民掠夺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可以从西方出现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殖民扩张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图二圣母子图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18.(2)材料二的文学作品有何共同点?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怎样的主要诉求?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他是如何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的?【答案】(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解析】(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解析】(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答案】(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解析】(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19.(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19.(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案】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答案】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解析】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答案】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解析】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0.(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内部因素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加以概括【答案】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解析】“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今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第九章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一、选择题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
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B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解析:“184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考点阐讲】1、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一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二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
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
康有为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
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在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戊戌变法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为实现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由维新志士毅然发动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虽然它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手段,但企图实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社归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变革。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于教育、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强大,他们不仅控制着完整、严密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有传统的封建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相比之下,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就显得自身力量十分弱小,又没有勇气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向工农民众寻求力量,相反通过一个软弱且无实权的皇帝发布诏书实现“新政”。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B、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
新政之所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是由于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答案】 C2.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新政开始后,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控制了京津地区,并千方百计地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拒绝推行新法,①②④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③错误,本题选C项。
【答案】 C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谭嗣同热心于变法事业,最终也没有妥协。
材料中“所愿皆虚,一无可冀”“茫无可依”体现了他找不到变法出路的苦闷心情。
【答案】 B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解析】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D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 D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的是C 项。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中国近代史中的几次改革运动对新中国都有这重大意义,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专题测评一、选择题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98年,组织保国会。
答案:A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有C项。
答案:C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
评含解析北师大版
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B、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
新政之所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是由于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答案】C
2.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新政开始后,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控制了京津地区,并千方百计地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拒绝推行新法,①②④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
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③错误,本题选C项。
【答案】C
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谭嗣同热心于变法事业,最终也没有妥协。
材料中“所愿皆虚,一无可冀”“茫无可依”体现了他找不到变法出路的苦闷心情。
【答案】B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解析】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D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D
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的是C项。
【答案】C
6.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
B.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C.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D.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解析】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但不是最深远的历史影响。
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应是思想启蒙,故选D 项。
【答案】D
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得出强求“速变”“全变”;材料中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中的“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得出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第(2)问,由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出改革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答案】(1)原因:强求“速变”“全变”;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2)启示:改革阻力大,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930532 7744 睄36505 8E99 躙934550 86F6 蛶V33657 8379 荹28384 6EE0 滠jh25258 62AA 抪u 32849 8051 聑37760 9380 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