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吐鲁番地区之历史沿革及地名来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吐鲁番地区概况吐鲁番地区概况吐鲁番额敏塔吐鲁番,又称“火州”,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陆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全地区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共有2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
总人口60万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7%;非农业人口16.8万人,农业人口43.2万人。
简介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
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
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69,713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
地区的管理机构-行政公署设在吐鲁番市,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人口吐鲁番地区各县(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区划名称面积(公里2)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吐鲁番地区67,562.91 589,609吐鲁番市13,589.22 263,184鄯善县38,281.46 214,865托克逊县15,692.23 111,560各民族占总人口比例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末。
全区常住人口622679人,人口密度8.90人/km2。
民族人口比例维吾尔族385,546 70.01%汉族128,313 23.3%回族35,140 6.38%哈萨克族321 0.06%土家族274 0.05%满族254 0.04%蒙古族158 0.03%土族154 0.03%藏族105 0.02%苗族98 0.02%壮族88 0.02%东乡族79 0.01%其他201 0.04%行政区划下辖1县级市,2县。
县级市:吐鲁番市;县:鄯善县、托克逊县。
吐鲁番酒泉城的历史及今地考*张永兵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出现“酒泉”这一城市名称,并非甘肃省之酒泉城,其为吐鲁番历史时期所存在的一座城市。
该城建设应与北凉残余势力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在盆地建“大凉”政权有关。
高昌王国建立后,在阚、张、马朝不见酒泉城的记载,当与阚氏立国后撤消其行政建制有关。
根据出土文书,酒泉县在高昌王国重行恢复建县的时间也比较晚。
入唐以后,酒泉被改为“酒泉里”,归属柳中县高宁乡管辖,也是唐代柳中县供给长行坊禾草的基地之一。
2002年,在鄯善县洋海下村出土了一批文书,经释读研究,其记载与酒泉城有关;通过文物工作者的实地调查,学界确定了唐代吐鲁番酒泉城的准确位置。
关键词酒泉吐鲁番出土文书洋海下村说起“酒泉城”,很多人容易联想到甘肃省的酒泉城,殊不知在吐鲁番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酒泉城。
阿斯塔那42号所出《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中载有“城东卅里酒泉辛渠”;“城东廿里酒泉辛渠”;“城东廿里酒泉璅渠”;“城南廿里酒泉璅渠”,①证实了唐代西州在高昌古城东南曾有过“酒泉”这一地名。
吐鲁番历史上出现酒泉这一地名,应与北凉残余势力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在盆地建“大凉”政权有关。
据陈国灿先生研究,承平八年(450)以后的沮渠大凉政权建制是三郡九县,即高昌郡,田地郡,交河郡,在其田地郡,下辖田地县,白艻县、酒泉县。
之所以新设置酒泉县,很有可能被安置在此地居住的居民,原来自于甘肃酒泉郡,故而保留其故籍名称。
②郑炳林认为之所以有酒泉县,是由于“北凉残部以酒泉西迁的人建立的侨治县”③。
王素补充说:“沮渠无讳曾封酒泉王,设置此县,纪念意义明显大于安置侨民的意义”④。
吐鲁番文献中酒泉城地名出现最早者,见于吐鲁番出土的甘露元年《譬喻经·出广演品·出地狱品题记》,此记云:*课题项目:吐鲁番学研究院课题“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项目批准号:TX2012—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是在课题主持人陈国灿先生指导下完成的。
吐鲁番概况导游词吐鲁番概况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吐鲁番,在我这篇导游词中,我将为您介绍这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
吐鲁番地理位置吐鲁番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新疆的一个地级市。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盆地之一。
吐鲁番历史吐鲁番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西汉时期,吐鲁番就是西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公元1世纪,吐鲁番成为汉朝西域都护府的首府。
在唐代,吐鲁番成为了安西四镇之一,是西域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商业城市。
除此之外,吐鲁番还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吐鲁番景点吐鲁番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
1. 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西北50公里处,地貌奇特,是由黄褐色的黏土和沙砾组成的。
这座山因天气炎热,中午阳光直接照射,地面上的气温高达60℃以上,故而得名火焰山。
此外,火焰山还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牧民的活耕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2. 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品、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中包括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物、衣饰、金银器等。
3. 葡萄沟葡萄沟是吐鲁番的一个旅游胜景区,因盛产葡萄而得名。
这里四季温暖,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是个非常适合休闲和度假的好地方。
葡萄沟内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山峦、河流、森林和植被。
吐鲁番特产除了美丽的景点,吐鲁番还有很多美食和特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和葡萄干。
葡萄的品种多样且独特,品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吐鲁番还出产葡萄汁、葡萄酒、葡萄酱和葡萄蜜等众多食品。
总结吐鲁番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里的旅游景点和特产多种多样,值得大家前来探索。
希望大家在吐鲁番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4. 千佛洞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西南部的莫高窟镇,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窟群。
吐鲁番的历史故事和典故哎,说到吐鲁番啊,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就像咱老家那本泛黄的族谱,每一页都藏着说不完的往事和传奇。
今儿个,咱们就一块儿聊聊吐鲁番的那些历史故事和典故,用咱老百姓的话,让这些老故事活灵活现起来。
一开头,就得提提那“火焰山”,听着名儿就热得慌,对吧?这可不是随便叫的,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热啊。
想当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走到这儿都得绕着走,生怕那火红的山体能把他们的白龙马给烤熟了。
孙悟空还跟铁扇公主借了把芭蕉扇,好家伙,那场面,简直就是神话版的“灭火英雄”。
老百姓常说:“吐鲁番的葡萄甜,火焰山的火难灭。
”这话里既有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也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不拔的赞美。
再往深了挖,吐鲁番还有个“葡萄沟”,那可是个宝地啊!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紫得发亮,甜得掉牙。
这里头还有个趣事儿,说是古时候有个聪明的维吾尔族老汉,他发现用坎儿井引来的天山雪水浇灌葡萄,不仅长得好,味道还特别甜。
于是,这葡萄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王国。
每当葡萄成熟的季节,整个吐鲁番都弥漫着醉人的果香,那叫一个“甜蜜蜜”啊!二说到人文典故,不得不提的就是“苏公塔”。
这塔啊,是清朝时期一位叫苏莱曼的维吾尔族官员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而建的。
塔身高耸入云,砖石间透着一股子古朴和庄重。
当地人常说:“登上苏公塔,心比天高。
”这不仅仅是对塔高的形容,更是对苏莱曼孝心的一种赞誉。
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拉长,站在塔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与敬仰。
三再聊聊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那可是个考古迷们的天堂。
一座座古墓静静地躺在黄沙之下,里面藏着千年的秘密和宝藏。
据说啊,有些墓里还发现了精美的壁画和陪葬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古墓还揭示了古代吐鲁番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宗教信仰,让咱们这些后人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点点滴滴。
最后啊,得说说吐鲁番的“风情万种”。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无论是维吾尔族的歌舞还是手抓饭、羊肉串,都能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和家的温暖。
吐鲁番历史沿革及风情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西域番国志》即明人陈诚《西域行程记》一书。
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
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曾炳煌所撰《吐鲁番厅乡土志》释:“吐鲁番”系“吐蕃”的谐音。
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
《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
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
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
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
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
唐末没入吐蕃。
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
元设畏吾尔都护。
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
清朝乾隆44年(公元1775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
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
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
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2000年,吐鲁番市辖2个街道、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51652人,其中:老城路街道15551人、高昌路街道26700人、七泉湖镇11979人、大河沿镇11081人、亚尔乡58068人、艾丁湖乡19328人、葡萄乡24035人、恰特卡勒乡27294人、二堡乡11453人、三堡乡13669人、胜金乡22898人、红柳河园艺场虚拟乡2837人、原种场虚拟乡2049人、交河西镇兵团221团虚拟乡4710人。
民族风情[编辑本段]吐鲁番是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刻美丽的明珠。
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
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
大漠浮沉吐魯番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吐鲁番,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这个干旱而炎热的地方,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西域明珠”。
吐鲁番是中国最早人类活动遗址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留下了商朝时期的城址、海子仓、泾阳王墓、麟德宝塔等重要文化遗迹,这些都是吐鲁番地区千百年来文明发展的见证。
在历史文化上,吐鲁番以其多元化的宗教文化而闻名,这里佛、道、伊、汉等各式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一直是吐鲁番的特色之一。
不仅有著名的千佛洞、黑城子清真寺等宗教建筑,还有许多文字的碑石、经书、佛塔等珍贵文物。
吐鲁番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是中国内陆地区最炎热干旱的地方之一,因此也被誉为“火焰之城”。
整个吐鲁番地区几乎没有雨水,而主要依靠塔里木河水源的灌溉才能维持耕作。
这里的气温在夏季可达到50℃以上,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因此人们多在地下室生活。
尽管吐鲁番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千百年来,人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利用水源进行灌溉农业,开辟了一片绿洲。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酿造出了丰厚的农业文化,让人切身体会到人类与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
在吐鲁番的大漠和绿洲中,生活着勤劳智慧的吐尔逊人。
他们以种植葡萄、夏布、石榴等农作物为生,以养马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还从事手工艺制作,如吐尔逊地毯、葡萄酒和葡萄干等,这些都是吐尔逊人辛勤劳作的结晶。
吐鲁番还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当地人喜欢跳舞、唱歌、讲故事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吐鲁番的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示了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如今,吐鲁番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踪迹,体验大漠风情,还是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吐鲁番都能给人无限的惊喜。
大漠浮沉,吐鲁番是一个独特的城市。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古代,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和沧桑。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够领略到大漠浩瀚的壮丽。
新疆吐鲁番导游词新疆吐鲁番导游词精选篇1各位游客: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
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
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新疆吐鲁番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吐鲁番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
地名系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汉为车师前王地,晋置高昌郡,唐置西州,宋为高昌回鹘王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设吐鲁番直隶厅,1984年设市。
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多共生、综合利用价值大、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等特点。
吐鲁番以盛产葡萄著称,有500多个品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
这里还是新疆重要产棉区之一,生产的长绒棉具有纤维长、细、强的特点,为纺高支纱和特种纺织工业的原料,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1.苏公塔●苏公塔坐落在吐鲁番市区东南,建于1778年,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纪念父亲额敏和卓而兴建的,所以又称额敏塔。
塔旁的礼拜寺规模庞大,可容纳1000多人,建筑和布局与苏公塔配置得当。
塔的入口开在寺内的东南角,进入寺内方可登塔。
●葡萄沟●葡萄沟距吐鲁番市东北约15千米,位于火焰山西边的一个峡谷中。
这个峡谷长约10千米,宽为500米,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的山乡。
这里居住着维、汉、回三个民族。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常在葡萄架下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2.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在吐鲁番西面两条古河床交汇处的土洲上,又称雅尔湖古城。
6世纪时,高昌在这里建立交河郡城。
现在的遗迹,主要是唐代及其后的建筑。
交河故城北靠30米高的悬崖,没有城墙,天险自成,城内各区分布着寺庙、民居、佛塔。
故城房屋都是用泥土建造,不用砖石,也极少用木料。
元末明初时,由于政治中心转移,这座城也就荒废了,但因气候干燥少雨,所以成为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3.高昌故城●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东约40千米的高昌故城,有1500余年历史,曾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现在的高昌故城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部分。
外城西南角有一座较大的寺庙遗址,保存得相当完整。
在它的附近,曾发现过绿琉璃瓦残片和绘有图案的房屋基石,可见当年的宫室和庙宇的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试论吐鲁番地区之历史沿革及地名来源
作者:邢立涛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
摘要:吐鲁番地区西汉时为车师前王庭地,东晋时前凉政权在其地设高昌郡,唐代称为西州,曾一度作为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
从地理上看,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它东与哈密地区毗邻,是连接西域与河西走廊的交通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本文对其地历史沿革,地名渊源给以梳理,以期揭示该地区的丰富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吐鲁番;历史沿革;地名来源
一、吐鲁番地区历史沿革
吐鲁番在《史记·大宛列传》里称姑师。
西汉时期,是车师前王庭地。
《汉书·西域传》讲:“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西汉在这里设置了屯田的戊己二校尉。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以后,戊己校尉的驻地由交河城迁到高昌壁。
戊己校尉的设置一直延续到东晋。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张骏的前凉政权在这里置高昌郡,并设田地县。
高昌郡隶属于沙州(敦煌)。
这就是新疆郡县制的开端,全疆没有比高昌郡和田地县再早的郡县。
继前凉之后,以武威、张掖为中心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后凉、北凉都承袭了高昌郡的建置,并派驻太守。
阚爽为高昌郡太守时,被北凉王族沮渠无讳攻袭。
沮渠无讳取代阚爽的职位。
沮渠无讳死后,又传位于其弟安周。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高昌郡被柔然攻灭。
柔然以阚伯周为高昌王。
从此,高昌郡为高昌国所代替,王治还在今高昌故城。
高昌国先后经历了阚、张、马、鞠四姓王朝。
为什么叫高昌呢?《魏书》言:其地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
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
”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命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兵攻灭高昌国,同年在高昌王城设置西州(初称西昌州)。
州下设五县:高昌县,即以高昌故城为中心,天宝元年改为前庭县,县与州同治;柳中县,今鄯善鲁克沁一带;交河县,即交河故城;天山县,即今托克逊县;蒲昌县,即今鄯善县。
唐朝于设置西州的同年,在西州治所设置了领辖东自龟兹西达波斯的22个都督府和118个州的安西大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护府迁到龟兹,永徽元年(650年)复撤回西州,显庆三年(658年)再次搬迁龟兹(此后一直在龟兹)。
这以后西州则改为西州都督府。
军事方面,唐朝又于开元二年置天山军于州境,天宝元年(742年)再次改为交河郡;到了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西州的原建置。
贞元六年(790年),西州被吐蕃占领。
咸通七年(866年),回鹘首领仆固俊自北庭攻取西州,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
高昌回鹘先后臣属于宋、辽、西辽。
维吾尔人把它们的王称为亦都护,也始于这一时期。
蒙古成吉思汗西征到这里之后,高昌回鹘最早表示臣服,因此被承认和保留了亦都护王治,并从这一时期开始把回鹘叫畏兀儿,渐接近于维吾尔(uyqur)这个族名的拼音。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在这里设置了和州(哈喇和卓)宣慰司,隶属于别失八里行尚书省。
元末,在万户达鲁花赤官职统辖之下,这里被分成三个行政管理区域:柳城(鲁克沁)、火州(二堡)和吐鲁番,这是吐鲁番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
到了明朝,开始将这里叫火州地(或者叫哈喇火州),这主要是指现在的二堡,当地突厥语名称叫哈喇和卓。
如明史记载:“火州,又名哈喇,在柳城西七十里,土鲁番东三十里。
”这个地理方位是很清楚的。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到明朝后期,吐鲁番这一名称代替了火州。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鄯善设置了辟展办事大臣及同知,隶属甘肃布政司。
并在不同时期建设有六城:辟展(今鄯善城)、广安城(吐鲁番)、鲁克沁、色更木(今胜金)、哈喇和卓、托克逊。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将辟展办事大臣改为吐鲁番领队大臣,行政中心移到了吐鲁番。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建吐鲁番城。
光绪十二年(1886年),设置了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
吐鲁番直隶厅就是今天的吐鲁番、鄯善和托克逊三县的范围。
二、吐鲁番地区地名探索
吐鲁番是当地民族语文地名turpan的音译。
民族语文地名早就存在,古和田语文书《使河西记》里就有tturpana的记载。
而汉文的音译则是清代初期才出现的,开始译作吐尔番,后改为吐鲁番,但对吐鲁番的语言从属和含义直到现在还未进行过比较透彻的研究。
现今一般人认为吐鲁番是突厥语,而对其含义则又有各种说法。
有的说是“绿洲”、“水果多的地方”,有的说是“丰饶的土地”等。
其语言属突厥语言,因为自隋唐以后这里就是“西州回鹘”的故地,吐鲁番就是维吾尔人的家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这一地名的来源及其含义则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因为要把其含义解释为水果之乡或丰饶之地,这就不是突厥语的含义,未免牵强附会,不真实。
吐鲁番这个地名的来源,史料记载不多,但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则提出了这样的论证:“西州于晚唐为吐蕃所据,疑其时呼为吐蕃城,音转为吐鲁番耳。
近人以蒙语,回语释之,非探本也。
论唐书吐蕃传之蕃字,亦当读为潘。
吐蕃故国汉人呼为西藏,番俗不知此号,惟自呼曰图伯特或曰条拜提、曰退摆特。
欧洲人呼为替卑得。
其伯字、拜字,摆字、卑字皆蕃字转音。
亦即蕃当读潘之证也。
又按汉地志鲁国番县应劭曰音皮,师古曰土俗各有别称不依本字。
此又蕃字不必读方烦切之证也。
”这一段论证讲清了两个要点:一是说吐鲁番在唐末曾被吐蕃所占领;二是吐蕃的蕃字在古汉语中读潘,而不读番。
而吐鲁番这个地名的突厥语拼写方法正是吐尔潘(turpan)。
我们可以设想,当叫做吐蕃的民族迁徙之后,后来到达这里的民族,用已经迁走的民族的族名作为该地方的地名,并一直沿用下来,这是合乎情理的,是可能的。
民国年间吴绍璘写的《新疆概观》一书在提到吐鲁番时也说:“其地唐宋简称吐番。
”操突厥语言的民族在采用了吐蕃这个地名后,为了念起来顺口,又在吐蕃两字之间
加了谐音尔(r),变成吐尔潘(turpan)。
按照突厥语言的语音规律来讲,也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外来的地名后加上潘(pan)这个读音,纯粹的突厥语地名是很少这样拼音的。
所以《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对这个地名来源的解释是有它的道理的。
参考文献:
[1]纪大椿.新疆历史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