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 刺客列传小说by墨锦萧《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句、义,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情节,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会辩证分析,提高自主解读文本能力。
【学习重点】1.探讨“荆轲是一位最接近成功的刺客”的原因;2.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学习难点】1.深刻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意义;2.树立大英雄观。
学习方法:自主评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唐朝骆宾王写过一首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其中的“壮士”就是荆轲。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载荆轲其人其事的《刺客列传》。
(板书:《刺客列传》司马迁)二、检查预习师:同学们昨天预习了吗?(生答:预习了)大家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老师很高兴。
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课件)1.重点字义:(1)吾曩者目摄之(2)欲批其逆鳞哉(3)乃造焉(4)臣海内之王者2.重点词义:(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2)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3)愿大王少假借之(4)然其为人沉深好书3.重点句义:(1)会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2)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3)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生回答、翻译)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准确,学习文言文要从掌握重点的字义词义句义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观点,假以时日,大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提高。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5名刺客。
单是写荆轲就用了三千多字,正如清代郭嵩涛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
随着秦王不断扩张秦国的版图,秦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愈来愈深,想杀他的人很多,可是都没有成功。
其中,荆轲是一位最接近成功的刺客。
请同学们从荆轲的个人素质、事前准备两个方面,前后四人一组,在课文中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
-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发展。
-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刺客列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刺客列传》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故事背景是怎样的?- 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事件有哪些?4. 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梳理故事脉络。
5. 角色扮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体验人物心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故事情节。
2. 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3. 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创作一个与《刺客列传》相关的小故事。
- 设计一个以《刺客列传》为主题的手抄报。
5. 展示交流-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情况。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小故事和手抄报的创意和制作水平。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评价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刺客列传》的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对正义、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探讨作品中表现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写作方法:(1)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通过实例,讲解并练习写作中的描写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刺客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2)对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刺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完成《刺客列传》的阅读理解作业;(2)根据写作方法的学习,进行写作练习。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刺客列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刺客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刺客的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正义观和责任感。
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刺客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刺客精神进行现代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刺客形象和精神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4、比较法将《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刺客形象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刺客的影视片段,如《荆轲刺秦王》,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刺客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创作背景,重点介绍《刺客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四)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五)分析刺客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刺客的语句,分析其言行举止,概括刺客的形象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刺客的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刺客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六)比较阅读1、展示其他文学作品中刺客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的异同。
课程类型: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对象:大学本科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刺客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刺客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对刺客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刺客列传》全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刺客吗?在中国古代,刺客文化有着怎样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刺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读《大学刺客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阅读感受。
4.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忠、孝、节、义等品质。
三、分析探讨1. 教师提问: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刺客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道德等多个角度思考刺客行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大学刺客列传》,我们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认识到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道德等因素。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刺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刺客列传》的读书笔记,总结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2. 收集有关古代刺客文化的资料,进行小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刺客文化的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刺客列传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自读积累,夯实文言基础。
2、精彩赏读,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3、分析评价,培养自主解读意识。
重点难点:1、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方法:在自读、选择性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讨论或辩论。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自读积累,夯实文言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多媒体放映图片,以骆宾王的诗歌导入新课: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二、整体感知课文1、交流课前预习成果,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①依据作者记叙事件的顺序,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②划出疑难词句,力求自行解决,遗留问题小组讨论。
问题解决方案:1、投影,正音正字:暴虎冯河暴戾恣睢骨髓自刎揕其匈变徵戮没泾渭分明濡缕矐偏袒扼捥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2、讨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的遗留问题)。
教师补充点拨:第1节:①先:先人,祖先。
②徙:迁移。
第2节:①说:劝说,说服。
②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野王不只是支属,卫元君也在内。
支属,旁支亲属。
第3节:①目:瞪眼逼视。
②摄:通“慑”。
威慑,震慑。
•一说降服。
第5节:①筑:古代弦乐器,像琴,属于打击乐。
②沉深:深沉稳重。
第6节:①会:适逢,正赶上。
质:人质。
②稍:逐渐,一点一点地。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③见陵:被欺凌。
见,被。
陵:侵犯,欺侮第7节:①舍:使……住下来。
②寒心:提心吊胆。
③旷日弥久:时间长久。
④后交:新交,晚交。
⑤勇沉:勇敢沉着,勇气潜于内心。
第8节:①驽马:劣等马。
②明:表明,显示。
第9节:①不肖:不成材,没出息。
此谦词。
②臣:使……臣服,称臣。
③让:推辞。
## 教学目标1. 理解《刺客列传》中五位刺客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2. 掌握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通过对刺客行为的辩证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1. 五位刺客的故事梗概及人物性格特点。
2.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3. 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
##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司马迁对刺客人物的刻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刺客列传》的背景、人物、故事梗概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刺客行为进行辩证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 介绍《史记》及《刺客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概述《刺客列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 二、课文讲解1. 讲解五位刺客的故事梗概,包括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2. 分析每位刺客的人物性格特点,如曹沫的机智、专诸的忠诚、豫让的坚忍、聂政的英勇、荆轲的悲壮。
####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刺客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2. 分析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刺客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梗概。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
### 第二课时#### 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二、课文讲解1. 深入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析荆轲的人物性格和刺秦王的原因。
2. 分析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
####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
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第一篇: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刺客列传主备人:景向阳三维目标(一)知识能力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二)过程方法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3.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对文句的理解,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体会《史记》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理想。
课前预习1.利用《创新设计》译文自行疏通全文并读准字音。
2.自主学习《创新设计》p55的“知识卡片”。
3.完成《创新设计》P55-56的“预习作业”1-5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五个著名刺客介绍1.最佳上镜刺客--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
评荆轲为最上镜刺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2.最佳震撼刺客--聂氏姐弟聂政本是屠夫,当侠客实属业余爱好。
然而聂政天生是一块刺客的料,小露拳脚后便名满江湖,前来联系业务的客户络绎不绝。
某日,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诚意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
聂政婉言辞谢。
严仲子不悦:“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母亲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
”不久,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
聂政深受感动。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一)教材: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时:5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作者以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刺客列传》的作者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龙应台,并简要介绍其作品特点。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独孤九剑》,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二章《武当派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1. 复习第二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三章《射雕大侠杨康》,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四课时:1. 复习第三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四章《锦衣卫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五课时:1. 复习第四章的内容,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写作,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讲义,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作品特点。
2. 学生需要阅读《刺客列传》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中,学生对一个人物或情节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刺客列传》的其他章节。
2. 学生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魏公子列传》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刺客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重点】1 学习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
2 通过本文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那我们来认识他。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朗读课文,疏通课文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何结交。
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
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秦。
第四部分(14)荆轲刺秦王不成,壮烈牺牲。
第五部分(15——17)秦王灭燕,高渐离献身。
第六部分(18)太史公论赞。
2.梳理字词句四、对文章重点部分(荆轲刺秦王)的分析1.易水诀别(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明确: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廷刺秦王(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明确: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2)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小结: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
突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五、对荆轲形象的分析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一)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为了塑造荆轲的形象,文章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
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盾。
(二)历来其他学者对荆轲的不同评价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
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写有《咏荆轲》一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三)谈谈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这是一道开放题,所持观点能合理有据,自圆己说则可。
例如持肯定态度,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对其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三、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例如: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
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
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
直到“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
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荆轲易水一曲,名垂千古。
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行迹可疑。
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荆轲被断左股,虽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
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四、研究探讨:问题一: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探讨思路:找现象——作分析——下结论荆轲:①荆轲的“智”:a) 私见樊於期b) 顾笑秦武阳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e) 厚遗秦蒙嘉②荆轲的“勇”: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b)勇逐秦王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