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7
第1单元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概述教学要求熟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概念;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价值;领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能够运用实际案例具体分析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价值内涵。
教学重点幼儿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显性环境、隐性环境的概念;环境创设的价值及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环境创设的安全价值及教育价值。
课时安排本章安排理论板块6课时,实践板块4课时,共计10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幼儿园环境概述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及其规划幼儿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即教育环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也包括与幼儿园教育有关的家庭、社会,以及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它是涵盖幼儿园房舍、设备设施、空间布局及各种信息要素,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制度、观念及文化传统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教育空间范围。
幼儿园环境规划应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依据幼儿教育、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在规划建筑,制定设施、环境规划及实施建置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首先,幼儿园布局应符合当地城市(乡镇)规划和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结合人口密度、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标准,合理布点,独立设置。
其次,幼儿园环境规划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以确保保教任务的完成、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方向,严格按照园所规划的建置与设施要求,随时调整建置计划,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进行整体考虑,以保证建置工作的正确方向。
再次,幼儿园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
园所近远期设施、环境发展规划也要从园所整体出发,有重点、循序渐进地逐步实施建置规划工作。
园内绿化、美化应结合形成优美的育人环境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重要性。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话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四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民族的组成和分布以及民族区域自治。
2、初步感知不同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等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3、掌握一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会合作和分享,善于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为多彩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在自主学习中着重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和分布,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等特色文化。
2、通过学习感悟,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对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了解。
教具准备:图片、电脑、民族服饰等。
收集的民族资料。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类比研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民族团结大家庭”1、播放MTV《爱我中华》音乐,感受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情景和气氛。
(CAI课件,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氛围很愉快的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2、回答问题,引入主题。
思考看了短片你了解什么?1)刚才的歌曲唱的什么内容?2)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民族?3)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4)你知道国庆大典时的各民族代表方阵有多少人吗?为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他们渴望求知的角度出发,更能吸引他们)3、小结,引入新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国庆大典上展示了这个全家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认识和了解她吧!(二)了解中华民族的组成和民族的分布以及民族区域自治。
1、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老师介绍一下民族的资料。
(炎帝、黄帝、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四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中, 温州本土的学生多一些, 部分是外地学生。
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 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有部分学生对温州的地理地貌, 气候特点有点儿了解, 但不够透彻。
学生上课随心所欲、多动, 没有纪律观念;有的注意力不集中, 貌似安静, 实质游离等。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进行必要的教育, 及时纠正,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解温州的人情风貌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面向全体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 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营造互帮互助, 共同的良好环境。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学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为指导, 本着让中小学生了解温州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的目的, 使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
三、全册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 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领会温州人“走出去, 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学会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调查、制作等能力。
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 “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四、单元目标:1.自然地理环境(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 平原缺乏, 懂得温州山水培育了温州人的两种精神:“站得稳”的精神和“走出去”的精神, 领悟自然环境与瓯越文化形成的内在联系。
(2)认识温州气候特点:多梅雨, 多台风, 气候温湿, 时序分明, 旱涝不断, 懂得温州的天时涵养了温州人性格特征:勤劳、紧性、敬事、认真, 具有承受困难的耐性和韧劲,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御自然灾害所激发的内在创造力, 领悟由此形成的性格上的双重组合。
2023地理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三、工作要求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本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
力争能在具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6、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一、指导思想二、学情分析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四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1班基础较好,8、9、10班的基础较差。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
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
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八年级粤教版地理农业教学教案八年级粤教版地理农业教学教案篇一: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1)熟读图5. 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
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读图5.1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P3的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1)读图5.2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4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如课本图5、1所示)(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1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目标】1、能够依据实力推测区域划分的标准归纳区域特征,分析某些区域特色现象的成因。
2、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观点,动态的认识区域的变化,并为区域合理划分,提供依据,3、通过探究区域的特征和区域类型划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人力协调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以选择两种新课导入方式,第一种是课本中主题探究活动或者是第二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引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主题探究活动】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主要地域差异包括: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
又基于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以及三个自然大区各自的主导地域分异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七个自然地区。
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社区与公民单元整体备课一、单元概述1.1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社区与公民”,主要围绕社区的概念、功能、公民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社区建设等内容展开。
1.2 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认识公民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情感和意识。
1.3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两课,分别为《我们生活的社区》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认识公民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
3. 掌握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现状。
2. 学会与社区居民沟通,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
3. 学会提出社区建设的建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 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公民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
3. 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3.2 教学难点1. 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 学生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社区建设建议。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4.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社区相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区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公民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查、访问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我们生活的社区》第2课时:《我们生活的社区》第3课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第4课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1. 学生对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社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社区的含义,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和责任,学会与社区成员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单元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含义,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和责任。
2. 培养学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与社区成员和谐相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往技巧。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2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第1课时:我们生活的社区1. 学习社区的含义,理解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
2. 分析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提高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第2课时:爱护我们的社区1. 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提高学生的交往技巧。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关心社区发展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实践如何在社区中做好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社区。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社区成员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社区、服务社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对社区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2. 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课后的社区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2. 案例素材:关于社区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实例。
3. 实践活动指南:指导学生如何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课时:我们生活的社区1. 导入新课,介绍社区的概念(10分钟)2. 分析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和责任(15分钟)3. 讨论如何关心社区生活(15分钟)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5分钟)第2课时:爱护我们的社区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2. 分析社区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15分钟)3. 讨论如何积极参与社区建设(15分钟)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实践任务(5分钟)八、课后实践1. 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环保、慰问老人等。
初中地理第4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2. 七大洲的分布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教学重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2. 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难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地理》2. 地图册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分布。
2.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由哪些大洲组成?它们的位置和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经纬度、时区、地理分区等。
2. 分别介绍七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1)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等。
2) 非洲:面积第二大,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国家有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
3) 北美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
4)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
5) 欧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
6) 大洋洲:面积最小,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7) 南极洲:地理环境特殊,无定居人口。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分析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国家,介绍其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提问、互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
2. 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各大洲的位置和主要国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一、大洲和大洋
(一)人类的栖息地
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1%。
陆地:29%)因此被称为“水球”或“蓝色的星球”。
2、陆地: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是指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岛屿是指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组成了大洲。
3、七大洲从大到小排序及分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最大的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4、各洲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
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4)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
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为人类提供了空间资源(海峡、运河和港口,促进物资交流)
(2)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水循环)
(3)为人类提供渔盐资源。
(盐类和鱼类)
(4)为人类提供了矿产资源(石油和锰结核等)
(5)为人类提供了能量资源(海水运动)
(6)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珍惜独特的生物、多姿多彩的景观)
3、运河和海峡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环境
(一)地形多样
1、不同地形的特征:
2、知道世界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
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
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
3、地形特点的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4、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对河流走向的影响:
(1)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很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它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2)影响: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二)气象万千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基本特点是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气候图见课本P34)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及降水柱图(见下):
注:判读规律:①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主要看最冷月温度。
热带>15℃;亚热带0℃-15℃之间;
温带<0℃;寒带最热月<5℃。
③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④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A.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同:全年各月均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异:降水量多少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有渐变现象。
)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异: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
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异: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
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
D.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同: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异:地中海气候冬暖夏凉,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5、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2)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
(3)有时候,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气温异常升高或降低,降水异常增多或减少,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6、风光迥异: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动物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多样的地形和多种气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7、各种气候特点:
(三)众多的河湖
1、河流: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分为常年河(分布在湿润地区,水量丰富,常年不断,如尼罗河);
时令河(又称季节河,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丰水季节,形成水流,如塔里木河);人工运河(人工开凿的河流,如苏伊士运河)
2、世界主要河流特点及分布: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黄河——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刚果河——非洲第二长河,世界第二大河
3、世界主要湖泊及分布: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珠。
里海——最大的咸水湖;苏必利尔湖——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最深的湖泊;死海——海拔最低的湖泊;纳木错——海拔最高的湖泊
4、亚洲的主要河流(见P38页图)
5、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决定了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随地势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分别向东、向南、向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6、河流、湖泊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为人们提供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2)形成了平坦的平原,带来肥沃的土壤
(3)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修建水电站,还能蓄水防洪,调节气候)
(4)提供了便利的运输通道,利于发展航运
(5)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渔盐之利)
(6)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发展旅游业,供人们休闲娱乐。
三、世界大家庭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有关系。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南北美洲东部。
(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人口稀疏区: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寒、热、高、干地区)
3、不同的人种特征及分布
分布特点:三种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其次还有各人种混居区。
(注:世界各色人种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
他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
(二)语言和宗教
1、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45页教材)
①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②英语: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但现在的分布如下
(三)国家和地区
1、国家: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目前取得独立,拥有主权的近200个国家,记住面积居世界前6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地区:没有获得独立,有领土争议。
(克什米尔地区)
3、领土: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国界线:国界线是人为划分的,依山而定(如:法国与西班牙),沿河而行(如老挝与泰国),经纬线划分(如美国与加拿大)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两类国家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南北对话)
6、国家之间应该怎样加强合作与交流: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地球仪 (见教材上P53页图,经线,纬线图,半球图)
2、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见教材P54页)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