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34
1.2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第1课时)【基础检测】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等。
2. 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3.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 .使用前要观察它的,,。
4.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做,读数时一般要估读到。
5.测量结果由和两部分组成。
6.测得的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可以减小误差,但(填“能”或“不能”)消灭误差。
【变式练习】1.在下面物体后面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①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②一本英文字典的厚度是 3.5 ;③一枚壹元硬币的直径是 2.50 ;④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4 ;⑤一层楼的高度约为;⑥正常步行一步的距离约为。
2. 6.4km=_______m1.82m=_____cm87μm=______cm1.7×106nm=______m3.如图,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估计值为;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为了。
4.如图所示,小明使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请你写出你对小明使用的刻度尺的观察结果:零刻线;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的量程是。
②小明测量物体的长度为 cm。
③为了减小测量物体长度的误差,你认为小明下一步的操作是:。
5. 下列长度接近1dm的是()A.指甲的长度B. 圆珠笔芯的长度C.手掌的宽度D. 课桌的高度6. 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刻线必须紧贴被测物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最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D.记录时,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7.体育课上,为了测量投掷铅球的距离,应选用()A.三角板B. 1.5m的皮尺C.200㎝的钢卷尺D. 15m的皮尺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B.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选择精确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寄语】课堂是知识的超市,展示是生命的狂欢。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换算。
2.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能进行简单测量。
3.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长度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节的难点。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1、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写出你的一种测量方法:………………………………………………………………………………,如果请一高一矮的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结果相同吗?。
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必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下图是其它常用单位及单位换算。
3.单位换算: 70Km=……………………………………mm 90nm=……………………………………m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目标二测量长度3、常用的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4、使用带有刻度的测量工具时,都要先做到“三观察...”:(一)观察零刻线(请用红色笔在下图标出);(二)观察量程:即测量工具一次所能测量的范围,下图刻度尺的的量称为………………………;(三)观察分度值:即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下图刻度尺的的分度值为………………………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方法点拨:记住“四个对”)①选对:根据测量要求,会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放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边沿对齐,有刻度的一侧与被测物体的边沿对其。
(记住“两个对齐”)③读对: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对: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三者缺一不可。
准确值=格数×分度值,估计值是不满一格而估计出来的值。
如右图,A尺准确值为18×1cm=18cm,估计值为0.3cm,结果为18.3cm。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第一课时测量长度【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4.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3.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3.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2,完成以下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知识点二长度测量与刻度尺的使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13,完成以下问题: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合作探究】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74.9 mm,其中74 mm是准确值,0.9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3.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长度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长(cm)宽(cm)厚(cm)答:(1)(2)测量课本的长时应放正刻度尺,使零刻度线对齐课本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课本并保持平行.(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按以上步骤测量课本的宽和厚.【教师点拨】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4.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的长度.【跟进训练】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3.80cm.知识点二误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合作探究】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答: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答: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何不同?答: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活动:测量身高和腰围和同学用三角板、盒尺相互测量身高、腰围.按所给的表格记录测量结果.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身高/m腰围/m,有时偏小,为减小因读数产生的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这样会更接近真实值.【教师点拨】1.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跟进训练】下列情况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B)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不均匀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尺面垂直D.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案:1.2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工具和方法,以及测量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具体内容包括:1. 测量的概念:测量是获取物体属性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和计算来确定物体的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
2. 测量工具:介绍刻度尺、天平、秒表等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3. 测量方法:介绍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等效测量等方法。
4. 测量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测量是实验探究的基础,准确的测量结果有助于发现和验证物理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测量的概念、工具和方法,知道测量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天平、秒表等基本测量工具,能熟练进行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等效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测量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测量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方法的选用和实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刻度尺、天平、秒表、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课桌、黑板等,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长度、高度等属性。
2. 讲解测量概念:介绍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展示刻度尺、天平、秒表等测量工具,讲解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进行现场演示。
4. 讲解测量方法:介绍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等效测量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高度等属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测量相关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概念、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方便学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