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28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孙子兵法》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B.《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C.《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D.《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中“穷”是“穷尽”的意思,与成语“穷追猛打”中“穷”的意思不同。
B.“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C.间,缝隙,文中代指机会,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意思相同。
D.三军,春秋时大国对军队的合称。
按周制,大的诸侯可以有三军,常称为上军、中军、下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孙武十三篇》中论述的奇特、权变、秘密、机智等用兵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的兵法著作大都比不上它。
B.在吴国外祸内患接踵而至时,苏洵认为孙武作为吴国的将帅却没有办法平息这些祸乱,这与他在书中所论相差甚远。
C.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孙武纵容子胥、伯豁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来发泄个人私愤的做法会激怒楚国,招致祸患。
D.《孙子兵法》中强调将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助手,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全,国家一定会强盛,反之则一定会衰弱。
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孺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
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
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ꞏ晋语七》)材料二 魏绛事晋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
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戎、翟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ꞏ魏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详细解答)汇编2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
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
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
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
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
克戬毕力扞御。
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
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
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
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
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
金人募生致之。
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
绍兴中,谥忠确。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的一组是()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详细解答)汇编2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
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
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
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
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
克戬毕力扞御。
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
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
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
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
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
金人募生致之。
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
绍兴中,谥忠确。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的一组是()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ꞏ卷十五》)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并序》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题)100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除臣洗马(授职)B.宠命优渥(深厚)C.门衰祚薄(福分)D.日薄西山(单薄)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A.泥而不滓B.蝉蜕于污秽C.惠王患之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亦已焉哉子亦有不利焉B.怨灵修之浩荡兮鸷鸟之不群兮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D.静言思之今我来思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蒙(继承)故业,因遗策(政策)②然后践(践行)华为城,因河为池(护城河)③秦人开关延(迎击)敌④序八州而朝(使……朝拜)同列⑤信(可靠)臣精卒陈利兵(军队)而谁何⑥才能不及(如)中人⑦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⑦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7.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劈、击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坠下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9.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C.刘夙婴疾病D.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10.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③11.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2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日:“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追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日:“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竞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123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既.出塞,出东道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D。
本题考查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级为B。
A项的“竟死”,依据“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可知,它是“一直到死”的意思。
竟,终,尽,而不是“竟然”之意。
B项的“将兵”是动宾结构。
“广之将兵”,意思是李广统率军队。
c项“曲折”显然解释错误。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意思是说,大将军卫青想上书向天子报告委曲详细的军情。
曲折,指委曲详细的军情,而不是指道路弯曲。
可见前三项的解释都不正确。
2.A。
B项的两个“会”都是正好遇上的意思,都是动词;C项的两个“既”都是副词,表示“已经”之意;D项两个“无”都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无论”。
而A项的两个“以”虽然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
前一个是“凭”“凭借”;后一个是“用”“拿”之意。
3.c。
c项的上句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据此可知“饮食与士共之”的“之”就不可能称代前文的“赏赐”,而只能是本句的“饮食”。
4.D。
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级为c。
句①为李广迷敌之计,与对部下“宽缓”无关;句②分赏赐给部下,24自然是对部下宽缓;句③说李广的爱好;句④说李广对部下的态度;句⑤是李广自责,并为校尉开脱;句⑥是写军中对李广自刎的伤痛之情。
可见答案只能是D。
5.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级为c。
D项之错在“面对处罚”这一句曲解了文意,“刀笔”,古代竹简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
因此把有关公文案卷之事叫做刀笔,后世多指写状子的事。
刀笔吏,指诉讼的官吏。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是李广自己说的话,表明他不愿面对刀笔吏,而不是无力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
6.①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②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或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能级为B。
句①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应译为“大概”;二是“尽”,是竭尽之意;三是句式,全句是动宾倒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即谓李将军。
句②翻译时应注意的是:及,到;知,熟知,译为“知道”,不准确;为,介词,后面省宾语“之”(他);尽,竭尽。
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关键处要译得明白、准确,毫不含糊。
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
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
(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成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玠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25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c。
c项“遇,,的意思是“对待”,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是“以礼善待”的意思。
2.答案为C。
A项中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意思是“被”;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来”;D项中两个“因”都是连词,意思是“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