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的基本功能

A.细胞膜的功能:1 保持细胞内物质成分的稳定;2 允许某些物质选择地通过;

3 接受各种物理、化学性刺激,产生生物电;

4 跨膜信息传递功能

B.液态镶嵌模型: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C.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D.被动转运:细胞在不耗能的情况下,把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转运至低浓度侧的过程。

所需能量来自浓度差。

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⒈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如:除O2 、CO2、NO、CO、N2等气体,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二)异化扩散

1.经载体易化扩散

(1)转运机制:变构学说(2)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经通道易化扩散

(1)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2)转运方向:顺电化学梯度

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①速度极快;(可达每秒106 ~ 108个离子) ②具有明显的离子选择性;

③门控(gating)特性:通道“闸门(gate)”可受某些因素的调控而开闭。

门控通道的种类:

1)电压门控通道——受膜两侧电位差变化来控制开闭的通道。

2)化学门控通道——化学物质影响和控制其开、关的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受膜两侧的机械力学因素变化来控制开闭的通道。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介导主动转运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如:钠-钾泵、钙泵;质子泵(H+泵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建立和保持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低钠、高钾),从而主要导致下列生理意义:

①胞内高钾,为代谢提供必需条件。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体积。

③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转运,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动力。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物质逆差转运(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势能贮备(主要是钠泵活动形成的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

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顺逆差细胞是否耗能

单纯扩散脂小分子顺差不

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分子顺差不

经通道易化扩散带电离子顺差不

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逆差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等逆差靠他物势能差

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无关细胞主动活动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②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③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物质控制:递质、激素等

主要分布:肌细胞的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

后膜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

作用:使所在细胞膜上产生电位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电压门控通道

主要分布:神经轴突、骨骼肌、心肌细胞的一般细胞膜上。

作用:产生动作电位

3. 机械门控通道

机械刺激通过某种机制使机械感受器细胞膜上的通道开放,产生感受器电位。

例:听觉毛细胞、肌梭等

各种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特点:(1)速度相对较快(2)对外界作用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念: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静息膜电位值接近K+的平衡电位。

RP的形成机制:

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形成基本条件

⑴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

⑵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⑶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

2.形成机制

⑴离子驱散的动力:膜两侧浓度差

⑵离子扩散的阻力:膜两侧电位差

⑶当驱动力=阻力:RP

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K+] i的差值决定EK,

∴[K+]o ↑→EK↓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Na+-K+泵的活动水平

(一)、细胞的AP

1.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②可传播性。③非衰减式传导

阈电位:使快钠通道大量激活,形成膜的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的再生性循环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

兴奋:静息—活动

兴奋性:产生AP的能力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分期兴奋性与AP对应关系机制

绝对不应期降至零锋电位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渐恢复负后电位前期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正常负后电位后期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正常正后电位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局部反应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电位。

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衰减性电紧张方式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

总结

●心室射血和充盈的基本过程

●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 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主

动脉(肺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射血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 主动脉(肺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

压↓↓< 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充盈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 HR75次/分每搏输出量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60%

●2、每分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心输出量每分钟每侧心室射出的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