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循环机能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4
教资笔试——揭开“个性”的奥秘什么是“个性”呢?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常常借助于我们所学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建构在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通常总结来说就是三个点,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我们怎么做?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个性”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的结构(一)个性的调控系统1.个性的调节系统。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2.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其中,理想、信念、世界观是在外界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到青年期才逐渐形成的。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也有心理学家把个性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个性倾向性,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是自我意识,无论是何种分法,其实质内容不变。
三、个性的发展阶段(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
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在此阶段,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第四章循环机能名词解释: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P8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83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P83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
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5升,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升,即心力贮备为20~30升。
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P90心电图:用导引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P86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舒张或收缩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
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
P99思考题: 1.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P84PPT: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会使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因心室充盈不足,而心输出量下降。
②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射血分数越高。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科学,它关注于人体在运动中的机械、能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变化。
在许多方面,我们对于运动生理学还有着相当多的未知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在这一领域中产生。
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疲劳机制、训练适应以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1. 心血管系统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生理系统。
身体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使得心排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对身体内各个器官的供血量。
运动带来的心脏、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呼吸系统反应运动时,呼吸系统也会有所改变。
呼吸急促,深度增大,有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运动所带来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肉有重要作用。
3. 肌肉系统反应在运动时,肌肉系统的能量代谢会有明显的改变。
当人体发生运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进行持续收缩,这需要细胞内能量合成途径的加速,以及最终成为细胞内ATP的使用。
此外,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会增加,当乳酸积累过多时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这也就是肌肉疲劳的原因之一。
4. 神经系统反应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也会有所变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运动皮层活动增加。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从而使身体的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度增强,这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疲劳机制1. 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运动进行的逐渐抑制。
其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对于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2.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组织经过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的状态。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生理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等。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为运动训练、康复和体育竞赛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心率的增加和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心脏对运动的需氧量增加;②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压和血流量得到适当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需氧量;③血液循环的调节,通过心血管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使血液在运动中向肌肉组织和皮肤等进行分配,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肌耐力增强,动脉壁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得到保护;②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心脏肌肉增厚、室壁扩张等改变,动脉壁增厚、血管内径扩大等;③心肺适应能力增强,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肌肉纤维数量增加,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得到提高。
三、运动与呼吸系统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②吸入气量和排出气量增加,以提高肺功能的利用率;③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对气体的交换效率。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通气比例增加等;②呼吸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肋间肌、横膈膜等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加;③呼吸中枢和神经控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呼吸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1.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速度和不同动作模式的运动;②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以适应不同形式和不同负载的运动;③肌肉的代谢和适应得到改善,如糖原和脂肪的储备量增加、氧化酶和线粒体的活性增强等;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如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等。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速度素质: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单收缩: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机制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的科学学科。
通过对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原理。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一、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哪些途径。
人体获得能量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磷酸化系统、无氧系统和有氧系统。
磷酸化系统是指短时间内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来提供能量。
无氧系统是指通过糖原的无氧酵解反应来获得能量。
有氧系统则是指通过氧化葡萄糖和脂肪来获得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能够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增强心脏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的释放,进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因此,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肺容积和通气功能的增加。
运动可以增加肺容积,使得氧气更充分地进入肺泡,二氧化碳更顺畅地排出体外。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强度,提高呼吸的效率。
四、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形态的改变。
通过训练,人体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运动还可以引起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即肌肉形态的改变,比如肌肉的增长和形状的改善。
五、运动对骨骼系统的影响运动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骨量和骨质的改变。
长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负重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和骨量,预防骨质疏松。
六、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改善大脑认知功能、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并帮助放松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七、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调节血糖水平。
循环机能在教资体育笔试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通过对历年教资真题的解析发现,几乎每年都会有涉及,只是分值各不相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必须要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更清晰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对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各种题型的考察。
循环机能隶属于运动生理学范畴,它包括心血管循环以及呼吸机能等相关知识,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比如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理特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等。
由于心血管循环机能和心肌的生理特性等考察相对简单,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一)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时,由于心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
另外,骨骼肌节律性收缩的静脉泵作用和呼吸运动的加强等也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使搏出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
运动中动用心率贮备是心输出量调节的主要途径,充分动员心率贮备可使心输出量增加1.5~2倍,而动员搏出量贮备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一倍左右,故一般人剧烈运动时的心输出量约为安静时4倍左右。
长期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心率和搏出量的贮备比一般人多,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可比静息时增加7~8倍。
(二)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地分配给身体的各个器官。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
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参加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促进散热。
如人体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量接近安静时的20倍,88%的心输出量流向了运动的肌肉,心脏的血流量亦增加了5倍。
(三)血压的反应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和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因素有关。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体育生大一体育生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运动过程中机体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对于就读体育专业的大一学生来说,熟悉并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与大一体育生息息相关的运动生理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能量代谢1. 基础代谢率(BMR):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安静、饥饿状态下,机体在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2. 静息代谢率(RMR):静息代谢率是指在饱食状态下,不做任何活动时机体消耗的能量。
3. 热能当量:热能当量是指所摄入食物所产生的热量,是能量的计量单位。
4. 热效应:热效应是指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
5. 静息代谢和运动代谢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蛋白质的氧化不在运动中产生能量,而主要用于修复和生长;脂肪是能量储备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
二、运动中的心血管系统变化1. 心率:运动时,由于肌肉的需氧增加,心率会随之提高,以保证心脏泵血量的增加。
2. 血压:运动时血压会有短暂的升高,因为身体需要通过血液将氧和养分输送到肌肉组织。
3. 血液循环:运动中,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从而提高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4. 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充分供给氧气的能力,是衡量人体运动耐力的重要指标。
三、骨骼系统变化1. 骨密度: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增强骨骼的健康。
2. 关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并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3. 骨折风险:持续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降低骨折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
四、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神经适应性: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增强神经元的连接性,并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2. 抗压能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情绪状态,增强心理健康。
3. 自尊和自信:运动可以提高自尊和自信心,促进积极的自我形象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