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 格式:pdf
  • 大小:434.66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摘要: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微生物污染食品后不仅可以降低食品卫生质量,而且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与甚嚣尘上的食品中滥用添加剂的危害相比,很多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更担心的是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关健词:微生物; 安全; 微生物毒素; 致病菌.

Microbial Pollution of Food

Abstract: The microbial pollution of refers to pollution of microorganism and its toxin from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marketing. It will reduce food security level, and pose a threat to people ‘s well-being. Compared with abusing addition agen, experts of food security, as well as nutritionist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microbial pollution, which affects our everyday life. Keywords:Microorganism ; Security ; Microbial toxin ; Pathogenic bacteria .

0 引言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三类。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食品原料种植、收获、饲养、捕捞、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保存以及食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时,由于微生物具有易变异性,未来可能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1 我国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而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忽视了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事实上,我国流行的食源性疾病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原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的抽样调查显示,调查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次数为每人每年0.157次,即每6人中有1人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自2000年起,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其中对于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阪崎肠杆菌7种。

2014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显示,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并且,抽

检结果显示,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等15种产品的合格率超过95%;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7.83%;蛋及蛋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8.95%;蔬菜及其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6.76%;水果及其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7.36%。

很显然,我国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原料的种植、收获、饲养、捕捞、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保存以及食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时,微生物具有易变异的特性,未来可能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2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类型

2.1微生物污染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 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b. 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2.2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 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 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3根据微生物种类可分为:

a.细菌性污染:

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类食品污染,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所有食物中毒中最普遍、最具爆发性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具有易发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对人类健康有较的威胁。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感染型如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变形杆菌属(Proteus)引起的食物中毒。毒素型又可分为体外毒素型和体内毒素型两种。

b. 真菌性污染:

真菌在发酵食品行业应用非常广泛,但许多真菌也会产生真菌毒素,引起食品污染。尤其是20世纪60年

代发现强致癌的黄曲霉素以来,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重视。

真菌毒素不但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而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黄曲霉素、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产生的麦角碱、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产生的杂色曲霉素等。真菌毒素的毒性可以分为神经毒、肝脏毒、肾脏毒、细胞毒等。例如,黄曲霉素具有强烈的肝脏毒,可以引起肝癌。

c. 病毒性污染:

与细菌、真菌不同,病毒的繁殖离不开宿主,所以病毒往往先污染动物性食品,然后进一步通过宿主、食物等媒介进一步传播。带有病毒的水产品、患病动物的乳肉制品一般是病毒性食物中毒的起源。与细菌、真菌引起的病变相比,病毒病多难以有效治疗,更容易爆发流行。

常见食源性病毒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轮状病毒(Rotavirus)、诺瓦克病毒(Norwalk)、朊病毒(Prion)、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等。这些病毒曾经或仍在肆虐,造成许多重大的疾病事件。

3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

3.1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指标

a.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 值、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表示。菌落总数代表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数量,其卫生学意义:一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用于监督食品的清洁状态,我国许多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食品菌落总数指标,以其作为控制食品污染的容许限度;二是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期限,即利用食品中细菌数量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程度(或其新鲜度)的指标。食品细菌数量对食品卫生质量的影响比菌相更为明显,食品中细菌数量多,这会加速其腐败变质。

b.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均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卫生学意义在于:一是作为食品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