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2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 格式:doc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重点)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重难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过程(1)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提示:(1)√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C [一天中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则大气逆辐射最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下图是人类登月时穿着的厚厚航天服。
大气受热过程【教材分析】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2.综合思维: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性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3.区域认知:能用各种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地理实践力:在室外不同天气,观察大气受热状况的差异【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大气受热状况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导致全球变暖教师课件出示下列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对图中箭头描述正确的是考点二:气温及其影响因素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洋流C.纬度D.海陆位置5.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A.16B.20C.23D.27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与纬线平行,数值从低纬向北极递减,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
第5题,R地有一条闭合等温线,其数值可能是20或25;图中R地为尼日尔河的发源地,地势较高,故R地气温的值应小于20℃,选A。
答案:4.C;5.A【教材反思】1.把握教学重难点,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说明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大气的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 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原因寒潮来袭,菜农在地边燃烧秸秆的目的是什么?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及产生的原因。
【合作探究】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思归纳】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总量除受______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__________,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__________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2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热量交换和转换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用图中箭头表示是2.A.I B.II C.ⅢD.Ⅳ2.西藏日喀则地区与同纬度的重庆市相比气温低,主要是由于()①大气吸收I辐射少②大气吸收Ⅱ辐射少③地面吸收Ⅲ辐射少④地面吸收I辐射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表示地球上大气热量根本来源的是()A.③B.⑤C.⑦D.⑧4.不能吸收②箭头能量的是()A.二氧化碳B.氧气C.臭氧D.水汽5.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⑧B.②C.④D.①6.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和哪个术语有关()A.地面辐射B.散射C.反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8.利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隆河冰川近年来融化加快。
为了挽救隆河冰川,当地居民将白色防水油布“披”在了冰川上,而瑞士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主要的目的是()A.减轻暴雨冲刷B.增强大气逆辐射C.削弱太阳辐射D.塑造人工冰川景观10.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A.地表径流量增多B.蒸发量减少C.降水量增加D.地下径流量增大11.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的最佳季节分别为()A.秋季、冬季B.冬季、秋季C.夏季、冬季D.冬季、夏季读图“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A.①较弱B.②较弱C.③较弱D.④较弱13.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根本原因是()A.①增多B.②增多C.③增多D.④增多14.比较喜欢地理的小明,在10月晴朗且风力比较弱的两天内,做了一个实验:小明当天下午在一片开阔地带的草坪上放两张深色绘图纸,在每张纸上压一块石块以免纸被风吹走。
高一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课时教学设计吴宝燕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 2020 年 11月 23日课题3-2大气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 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围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部分,既说明了大气的作用,也展示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受热过程。
教材73-76页(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部分:揭示了太阳辐射是如何被大气反射(74页第一段)、散射(74页第二段、73页探究、75页活动第1题)和吸收(75页第一段)而最终到达地面的,并采用活动的方式对地面性质与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究(75页活动第2题)。
教材76-78页(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部分:展示了热量的传递“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76页1、2段)—大气还大地(76页第三段)”,77页图3-15用图示展示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环境的核心原理之一,为大气运动形成知识铺垫,且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本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课时教学目标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理解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的原理机制,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2.综合思维: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能从整体的角度形象生动的描述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3.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的不同下垫面与太阳辐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解释校园、乡村与城市等地在不同情景下的地温与气温,地膜与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等。
教学重难点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热量传递过程);2.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对近地面日温差的影响;3.与大气受热过程和环节相关的自然现象与生产生活措施。
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一课时理论依据(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3)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很难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从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入手,熟悉家乡特色,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热心的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教材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部分内容,在内容上,“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应用上,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前,已经在第一章第二节学习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在第二章第三节了解了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理解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结合实验结果和绘制地温气温的折线图,能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a、通过温室大棚实地考察、实验,联系实际理解温室大棚优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b、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深化学生“绿色生活,保护大气”的思维。
教学重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深化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思维,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亲自观测参与,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热点链接】2020年4月18日,京城天空,一道美丽的日晕出现在太阳周边。
日晕是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冰晶影响形成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民间谚语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月19日为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顾名思义“雨生百谷”。
日晕是如何产生的?提示日晕是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作用特点反射大气中的01云层和较大颗粒的02尘埃没有03选择性,04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散射05空气分子或06微小尘埃改变了太阳辐射的07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向08四面八方弥散,不能到达地面吸收09臭氧、10水汽和11二氧化碳具有12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13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14递减。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15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16短,被大气17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8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19相反。
1.判断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较弱。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2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用书P41]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
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 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表现⎩⎪⎨⎪⎧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
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表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现象⎩⎪⎨⎪⎧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判断题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 )2.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
( )3.天气晴朗时,气温日较差大。
( )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 )5.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月球表面的温度高于地球表面。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有(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7.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C8.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①离太阳近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④B.④⑤C.②③D.②⑤解析:选B。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体相同,因此太阳高度大体相同。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气温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大气中水汽、杂质多且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9.“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A.①大B.②大C.③小D.④小解析:选C。
“月夜”说明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弱,导致近地面降温剧烈,所以“苦寒”。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学生用书P43]【情景导入诱思】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农作物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剧烈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
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较晴天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晴天高,故温差较晴天小。
(4)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降温幅度减小。
(5)月球上无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照射到月球表面而急剧升温,夜晚无大气对月球保温,月球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核心考点突破】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如下图所示: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传递转化的三个过程(如上图),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具体过程热量来源图示过程过程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过程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过程Ⅲ大气还地面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现象原因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阴沉天空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作用也弱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对点跟踪训练】读图,回答1~3题。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
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A.①B.②C.③D.④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作用直接相关( )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作用有关(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是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④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D对。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地面辐射有关,与图中数字②代表的辐射作用直接相关,B对。
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与图中③代表的作用有关,C对。
答案:1.D 2.B 3.C气温及其影响因素[学生用书P44]【情景导入诱思】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说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A地昼夜温差大,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1)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冬季陆地气温低,夏季海洋气温低。
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降温快,比海洋气温低。
(3)A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
【核心考点突破】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2)海陆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3)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同高度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4)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