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信息差的巧妙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现如今,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成为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商界,英语都是必备的。
而如何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语言水平,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而如何巧用“信息差”这一思维策略,助推英语课堂思维,将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信息差”。
信息差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现信息的接收者与信息的发送者在接收信息时,由于所面临的条件、知识、背景、经验等不同,导致了信息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而“信息差”在英语教育中,可以打破传统的“单向传递”模式,创造更多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和想象空间。
如何巧用“信息差”呢?一、以信息门户网站为媒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如今,网络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息门户网站来锻炼英语阅读能力。
比如,在阅读The New York Times时,我们可以通过它提供的网站版面,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
同时,我们还可以选择订阅该网站的英语版,将最新地信息第一时间地获取到,同时练习英语阅读能力。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获取最新的全球信息,还能加深我们对英语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用翻译工具突破语言障碍,拓展思维空间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阅读英文资料时遇到一些生词和句子难度较大,阅读进度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在线翻译器等工具,翻译出我们需要的内容,弥补自己的语言不足,同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使用有道翻译时,我们可以分析英文单词的语法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还能够以勇气和创新的精神,打破语言障碍,开创新思路。
三、利用英语语境,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当我们在英语课堂上交流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差”的思维策略,通过不同的观点来引导交谈。
即便同为学生,但由于不同的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不同,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通过探讨不同情况下英语的措辞,建立自己对于英语语言规则的认知。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信息差”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英语知识。
信息差指的是在沟通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信息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介绍三种巧用信息差的方法,助推英语课堂思维。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信息缺失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有意地遗漏一些信息,使学生在理解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推断。
在学习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只给出单词的部分信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上下文推测单词的意思。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极思考和猜测,还能提高他们的猜测技巧,加强词汇记忆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信息冲突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教师可以故意引入一些相互矛盾的信息,让学生从矛盾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方法。
在讨论英语语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两种不同的例句,每个例句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语法错误,让学生发现并修正这些错误,从而增强他们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种思维碰撞的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信息重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或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达。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要求他们根据这些词组织成一个逻辑完整的段落或故事。
通过这种信息重组的方式,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更多巧妙的“信息差”任务。
无论是利用信息缺失、信息冲突还是信息重组,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探索。
他们不仅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利用“信息差”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缺失、信息冲突和信息重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推理和创造能力。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中所存在的差异,也即个体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不对称。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差,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话题或观点,创造信息差。
通过引入一些学生不熟悉或者没有听说过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讲解一篇课文之前,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有关此课文的问题,但并不立刻给出答案,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还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创造一些信息缺失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只有部分信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进行猜测和推测,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只提供有限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想答案。
这样,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的推理和归纳,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差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或者“只有你知道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去主动查找答案。
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专长,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竞争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来争取胜利,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在解析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解读观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引入多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巧用信息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话题、创造信息缺失的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及调动多元思维等方式来利用信息差。
这样,学生将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1. 引言1.1 引入信息差的概念信息差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即某些人拥有某些信息,而其他人则没有。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差的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信息差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困难时更具挑战性和刺激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和推理,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信息差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补充信息,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信息差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教师也需要探讨信息差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鼓励教师更多地运用信息差的方法,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介绍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Information gap refers to the difference in knowledge or understanding between individuals in a given situ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tudents. By creating a situation wher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complete a task,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llectual curiosity.2. 正文2.1 如何利用信息差激发学生思维利用信息差激发学生思维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巧用“信息差”这一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信息差”的本质、应用方法以及在英语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差”概述“信息差”是由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提出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对商品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设置信息差,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缺失的信息,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信息差”在英语课堂的应用方法1. 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但是不立刻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以获取答案。
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中有些单词的拼写和发音看起来毫无规律可循?”不少学生可能会对此颇为纳闷,但是当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讨论后,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对英语产生更深入的兴趣。
2. 创设信息不对称的情境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地创设信息不对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学生并不知道的信息。
学生在尝试回答问题的也要主动去获取这些隐秘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复杂的文本材料或者图片,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比对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其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张地图,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姜竹晓英语教学,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制造信息差。
所谓“信息差”,是指甲乙双方在同一事物的认识或看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产生开口讲英语的动机。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差,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呢?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巧妙地运用感觉信息差,能使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人的感觉包括听觉、味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形式。
教学中利用人的这些感觉制造信息差,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讲英语、用英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听觉信息差,体现语言运用利用听觉制造信息差开展教学游戏活动是经常运用的教法。
这种活动容易组织、操作,学生乐于参与。
教师组织这类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听觉辨别发声者是何物或何人,以此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1.教学自我介绍,突出真实性在教学自我介绍时,可让学生回去自己录制磁带I’mthin/fat/short/tall.My hair is...My eyes are...。
在下节课时带来并放给全班学生听,让学生根据声音来辨别说话者是谁。
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突出活动的真实性,还可以让学生用假声说话,声音的改变产生了听觉信息差,让其余生辨别说话者是谁。
2.教学交通工具,增强趣味性在教学交通工具类单词时,就可以在课前录好火车、飞机、摩托车、公交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判断是哪种交通工具,并说出单词train,motorcycle,plane,minibus等。
判断过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用所学单词造如下句子:How do we go there?Shallwe go to...by...?Is this...for...?Let’s go by...,让学生进行更有趣味的语言操练。
有了信息差,学生就会有开口讲英语的愿望,努力使信息差得以弥补。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指获取不完全或不准确的信息,这种差异性在英语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如何巧用“信息差”来助推英语课堂思维。
利用“信息差”创设悬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隐藏一些信息,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推理来获取。
教师给学生看一段不完整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锻炼他们的预测能力和推理能力。
利用“信息差”创设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关主题的不完整的信息,并要求他们合作讨论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英语阅读材料的部分段落,让他们组成小组,根据所给的信息猜测全文的内容,并通过合作研究和交流来推导出正确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利用“信息差”创设挑战。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主题的不完整的信息,让他们创造性地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旅行的图片和关键词,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编写一篇完整的旅行日记或制作一个旅行计划。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差”创设反思。
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让他们回顾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让他们回答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巧用“信息差”可以助推英语课堂思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悬念、问题、挑战和反思等方式,创设不完全或不准确的信息,在学生中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指在某一方拥有某种信息,而另一方却没有这种信息的情况。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差”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
一、利用信息差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问题或情景,模糊地向学生展示一些信息,而不直接给出答案或解释。
这样有时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去寻找更多的信息,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Why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elebrate different festivals?”,而不直接给出答案。
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资料和民俗习惯,以此来找到答案。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深度。
二、利用信息差激发学生创新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时,教师可以故意留下一些信息差,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补充信息,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学习写作时,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个主题,但只给出主题的一个方面,比如“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学生需要在这个主题下展开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去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三、利用信息差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信息差也可以被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一些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信息,让他们相互交流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某个任务。
在一次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英语材料,让他们在协作中互相交流信息,最终合作完成一份英语作文。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利用信息差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拓展思维广度。
在阅读理解课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阅读材料,但只给出关于文章的整体主题,不给出具体的细节。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教学法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通过创造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交流,而从中获取所需信息的情境,来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在英语课堂中,如何巧妙地应用信息差教学法呢?第一步:教师调整思维角度不论是传统二元对抗教学法,还是现代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供学生去接受。
但是,信息差教学法需要教师转换思维,将学生的需求摆在最前面。
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达到最好的英语学习效果。
第二步:教师创造信息差信息差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信息差的制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创造出一系列让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情境。
这样,学生才有动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单词时,教师可以给出两个单词的相似点,让学生猜测这两个单词的含义,然后再给出解释来确认学生的推测。
这样就形成了信息差,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疑问和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英语。
第三步: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在创造出信息差的情境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播放录音,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学生需要靠自己听取录音来获取所需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反复听录音,自我纠错,从而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第四步:评价和反馈在应用信息差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定期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优劣,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对未来的学习做出更好的规划。
总结:信息差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在英语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信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语言水平和思维方式,这导致了信息的不一致性和不完整性。
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差,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差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悬念”或者“盲点”,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
在讲解一个词汇或者语法知识点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缺漏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这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推理能力。
信息差可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学生之间存在信息差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会互相交流和探讨,寻找共同的理解和答案。
在小组讨论或者合作项目中,学生们可以共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相互帮助和纠正,从而提升整个小组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信息差还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有意制造信息的偏差或者矛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阅读文章或者讲述故事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和辩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选择和判断。
通过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学知识。
巧妙地利用信息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综合和应用的思考。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英语课堂的思维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差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鲜明的思维崛起,在语言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
什么是信息差?信息差来源于经济学,它是指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在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一种差异或者失衡现象。
在教育领域,信息差则指的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具有难度或者不确定性的信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动力。
如何使用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上,信息差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应用:1.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比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听取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差。
可以从课堂上进行组织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表述、阐述观察所得到的信息。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促进英语口语的提高,更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英语对应的思维框架。
2. 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正是信息差产生的时候。
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逐步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进一步熟悉英语知识,建立英语的思维模式。
3. 运用拓展性思维的策略拓展性思维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的思维模式。
在英语课堂上,有一些特殊的阅读或模拟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通过阅读相关技术、概念或语言材料,比如读一篇涉及到专业术语的文章,或是参加英语竞赛,学生之间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达到了信息差的目的。
信息差的优势信息差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结果,都可以推动他们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深入探究,从而建立起对英语知识的深刻理解。
2.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英语学习中充斥着大量的抽象概念,比如语法、词汇、文化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常常难以理解。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人们交流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从同一信息中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知识和个性都不同,因此会导致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课堂上,巧妙地利用信息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信息差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应用。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完一段录音后,分别记录下自己听到的重点内容和细节。
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记录会出现差异,进而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并讨论听力材料中的细节。
又比如,在阅读时耳听八方可以让学生们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多义词汇,比如“球”,可以是篮球、足球、高尔夫球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此外,信息差也可以在口语练习中得到应用。
老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扮演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时交流概念、意见和信息,从而形成讨论的主题。
由于每位学生所分配的角色和任务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同,从而可以促进交流、批判性思考和探讨。
除了以上例子,信息差还可以在写作中得到应用。
让学生完成小组作业时,可以让不同组的学生写作文本,然后将他们的文章交换,并在学生之间展开阅读和修订。
此时,差异性会被放大,因为学生们使用的词汇、语法、风格和结构不同,从而能够互相促进思维和学习。
总之,巧妙地利用信息差可以帮助英语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它应用到课堂中。
当然,如何使用信息差和如何平衡其应用与实际教学需要,还需要教师谨慎把握。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接收者所拥有的信息不足以完全理解或解决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差的原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地运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
一、通过引发问题建立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发问题来建立信息差,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限的信息,然后询问学生关于这个信息的更多细节或者引发更多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被激发出更多的好奇心,积极思考并寻找答案。
也会促使学生去积极搜寻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设计情境引发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来引发信息差。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情景,然后要求他们用英语来描述这个情景。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需要主动去探索和表达,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填补信息差。
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差异化的素材创造信息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差异化的素材来创造信息差。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他们所了解的不同的英语材料,如一篇新闻报道、一篇短文或者一个听力材料。
通过与平时所接触的内容有所差异的素材,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主动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四、鼓励合作解决信息差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解决信息差。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某个英语问题,或者一起完成某个任务。
通过合作解决信息差,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分享。
五、利用技术手段增强信息差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信息差。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素材,增加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
信息差在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摘要:信息差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是一种学习者使用所获得的不同信息,通过指定方式的问答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学习方式。
它是新《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应用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差;英语口语;应用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40-02新《英语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的区别在于,以往的大纲都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
许多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调动他们的学生训练目标语言。
自信的学生往往能参与其中,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却不愿开口。
就算学生用目标语言说了,他们经常也只是回答了个问题,而这种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语言输出。
口语表演提供给学生一个使用目标语言在更长时间中表达的机会,这种活动也是有效的,但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要学生延长说话的长度——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写了表达的内容并且排演过,学生那种自发使用目标语言表达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学生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是尽可能流利的讲那种语言,我们学习了许多年的英语,但我们总是抱怨在与老外交流时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是一些很简单的内容。
而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
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新《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对学生提供不完整的信息,促使他们与他人互动以获取所需信息。
这种策略在英语课堂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地利用信息差的方法,助推英语课堂思维的发展。
信息差可以通过不完整的对话和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话,其中一方拥有某些信息,而另一方则缺乏这些信息。
教师可以告诉一部分学生一些事实,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知道这些事实,并要求他们在对话中主动询问和获取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来提出问题,还需要倾听他人的回答,并实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培养自信和流利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发展。
信息差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或文章,要求他们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推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或情境,要求他们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推断和构思文章。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信息差还可以通过任务型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要求他们在小组合作完成,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持有不同的信息。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每个角色持有不同的信息,需要相互交流以完成任务。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相互协作,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任务型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巧用信息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英语课堂思维的发展。
通过不完整的信息和情境,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信息差是指人们在面对某个问题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产生思维上的差异。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差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英语知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信息差助推英语课堂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主题是“旅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旅行的基本信息,如地点、时间、出行方式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按照所提供的信息组织语言,描述自己的旅行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所给的信息进行思考,并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进行表达。
由于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有限,导致每个人的表述不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教师可以设置迷题,推动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但不提供答案,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中有些单词的发音和拼写不一致?”这个问题挑战了学生对英语音标、拼写规则以及语言演变的理解,要求他们进行综合思考和研究。
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并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差的原理,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
通过提供一些有缺陷的信息或者信息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完整的信息,从而巩固已学知识,并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然后故意删除一些关键的单词或句子,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和推理,填补空缺部分。
这种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差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提供一些有争议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在讨论环保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辩论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它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真实的情景,完成交际任务。
在课堂教学任务中,信息差任务是很重要的任务类型之一,只有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地运用“信息”的传递、吸收、消化、巩固,才能达到目的。
不管教师的课堂设计多么生动、活泼有趣,如果没有信息差的存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背离了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规则。
所以,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差”。
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使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通信息的桥梁。
“信息差”的存在才能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一.“信息差”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理所谓“信息差”,就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当人们由于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希望填平这种信息的差距时,人们就有了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因此“信息差”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原因和交际活动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影响深远。
他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
两者的关系是:语言习得是核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则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
这给我们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沟”的原理与克拉申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中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及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有很多相通之处。
英语教学中信息差的巧妙运用前不久,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话语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师生语言贫乏、结构简单、问题单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输出的机会少,缺乏语言交流的欲望,并且学生的语言输出大都是机械的语言。
我认为,造成这种课堂上交际训练“逢场作戏”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交际活动缺乏信息差,导致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界中进行,而不真实自然的交际会降低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有碍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差,否则就不能自然地完成信息的传递。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拿着一本书放在桌上问学生: What's on the desk?学生回答:There is a book.由于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桌上有一本书,交际双方的信息传递处于同一种水平,学生接受的信息只能是人为的,是死记硬背式的。
这种不具现实意义的交际,使参与者不可能“自然地”进行下去,是一种“明知故问”式的“假交际”,长此以往,交流的效果达不到,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感。
事实上,交际活动(尤其是真实性的)是有效获取语言知识的唯一手段,也就是不断填平旧的信息差,建立新信息差的交替过程。
因为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差,这样信息的发出者才能通过语言与信息的接受者发生交流,才能传输一种思想,继而信息的接受者才能形成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也就完成了信息的“真实”传递。
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为学生寻找一些信息空白,有意识地造成某种信息差,迫使参与者必须通过交际方式,才能去完成信息交换的任务,使课堂交际更具有自然交际状态下的变化多端与不可预测,使交际语言更加丰富、鲜活。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采用Guessing的形式来制造信息差。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获取信息的需要,猜的游戏就是充分利用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的特点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进行信息补差,使他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语言使用的规律,进而加以掌握运用,从而达到发展语用能力的目的。
(一)在单词教学中运用猜的游戏语用能力必须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单词学习也不例外!随着牛津教材的铺开,英语词汇量猛增,如何攻克记忆的难关?如何使单词变成有意义的交际材料?在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学习并运用单词,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
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Unit4 Buying fruits,我利用了人体感觉制造信息差,带领学生开展猜的游戏,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摸一摸,猜一猜――通过触觉产生信息差。
我拿出许多装有水果的小袋子,在每个袋子里放入不同种类的水果,神秘地问:“What are these/those?”学生通过触摸水果,顺利地回答出:“They’re apples/bananas/oranges/…”,很好的做到了“用旧词,练新句”,接着我又拿出另外三个水果袋,继续让学生猜,并且说:“这下可要难倒你们!”学生在教师的“挑逗”下,积极性高涨,注意力特别集中,在此契机下,引出本课的新授单词strawberries,grapes,lemons。
2.闻一闻,猜一猜――通过嗅觉产生信息差。
在游戏时,把学生的眼睛蒙住,把任一种水果让学生闻一闻,然后问:“What are these?”学生猜:“Are they strawberries/grapes/bananas…?”顺利地完成“用新句,练新词”。
3.尝一尝,猜一猜――通过味觉产生信息差。
在运用此游戏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品尝一些水果片,然后猜是哪种水果。
4.看一看,猜一猜――通过视觉产生信息差。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模糊的水果图片,问:“What are these/those?”如果学生猜不准,便将画面逐渐清晰再让学生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5、估一估,猜一猜――通过估量产生信息差。
当学完水果单词后,我提着一袋水果问:“How many kilos? One kilo? Two kilos? Who can guess? ”我让学生亲手提一提,掂一掂。
“About one kilo.”“About two kilos.”“About three kilos.”…大家各抒己见。
最后我把这些水果放在秤上一称,大家才知道One kilo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克。
这样不但通过说让学生记住kilo一词的发音,同时通过自己亲自估一估,对kilo这一重量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于信息的差异、答案的不确定,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不但提升了记忆兴趣,而且使记忆单词的过程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中展开,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猜的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猜错的现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感受成功。
因为“猜”不是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练习“说”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在句型教学中运用猜的游戏在句型教学中运用猜的游戏,可以将机械、被动的句型训练变得充满乐趣,学生能主动参与。
以教学牛津小学5A Unit1为例,在学习“Is there a …”的语言知识点时,我利用信息差的原理,组织学生开展猜物游戏。
首先我出示一个装有很多物品的大口袋,问学生:“What’s in my bag? Can you guess?”并引导学生用“Is there a …?”向老师提出疑问。
由于学生迫切想知道包里究竟放的是哪些物品,积极性非常高:“Is there a purse?”“Is there a little book?”“Is there an egg?”…问题五花八门,猜中的同学,老师回答:“Yes,there is.”并发个小奖品,没有猜中的老师说:“No,there isn’t.”表扬他们说的英语流利、好听,并鼓励继续猜。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练习,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神秘口袋”(课前在家里准备好),让自己的伙伴来猜“What’s in it?”。
又如Unit1F(Look, find and say)板块,这是一个“找一找,说一说”的游戏,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互相问答帮助学生掌握“How many …are there…?”的句型。
为了不使操练过于机械枯燥,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信息差原理,变“找一找,说一说”为“猜一猜,说一说”。
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只让一组学生看图,另一组学生感到很好奇,于是我说:“There is a street in the picture. And 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street. Can you guess what is in the street?”由于他们迫切想知道画面内容,便迫不及待地猜起来:“Are there any cars in the street?”“Are there any buses in the street?”…看图的一组同学作出回答;接着我又让看图的学生一组同学提出问题让未看图的一组继续猜:“How many …are there?”这样的游戏情景真实自然,在猜测过程中所用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交际活动的真实性,因为提问和猜测都是在学生迫切希望填补交际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此时学生注意的是语言所传递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在课文教学中运用猜的游戏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课本英语(Textbook English),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课本语言塞给学生,这个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把水平的信息“输入”给学生(Sender→Language→Receiver),这个过程中没有信息差,没有选择,没有反馈,学生学到的是“死”的东西,他们不能亲自去体验语言,只能被动地接受,当然也就谈不上交流了。
教师设计交际性活动时应该首先考虑怎样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从而摆脱枯燥的机械性重复训练。
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教学情景。
如牛津小学英语5A,课文内容长,难记、难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运用猜的游戏,通过不断让学生填补信息差的过程来呈现课文。
以Unit2 A new house 一课的课文学习为例,课文中通过Yang Ling与Nancy的一段问答介绍Yang Ling的新家。
在学完课文中的主要句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猜猜老师的新家”的游戏活动:“I live in a new house now. What about my house? Do you want to know?”由于出于一种真实的交际需要,学生非常自然地说出许多学过的句子:“Is it big?”“Is there a garden?”“Is it near the park?”“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your house?”“Are there any toys?”“What’s in the bedroom?”…教师在与学生问答的过程中一边引入一些新的语言知识,同时逐步呈现类似课文的情景图,随着叙述内容的不断增多,讨论的气氛愈加热烈。
由于在一种真实自然状态下交流,不知中不觉就学完了整个课文对话。
不仅那些猜对答案的同学,而且其他积极提问的、虽然没有猜对的同学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说英语的机会。
在学完课文对话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练习:Talk about your house.学生自然而然地模仿这种猜的形式进行问答交流,使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受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变得轻松自然,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枯燥感。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猜的游戏是建立在“信息差”基础上的言语交际活动,它以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情感交流的真实自然性使学生有话想说;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