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养生学对人体健康干预的理论性研究回顾及进展摘要】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体质不同,其养生方法也不同。
而中医养生学辩证观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进行个体化的中医预防、养生调摄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及开展四时养生等。
通过以上健康干预,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健康干预综述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 预防疾病的方法, 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
其学说科学实用, 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张湖德在《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论述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根据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陈斌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提出的中医养生学辩证观里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人必须根据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内阴阳运动变化的状况来保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绪论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康养产业在我国逐渐兴起。
康养作为一种注重健康、养生和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然而,目前我国康养产业规模还不大,发展不够成熟。
因此,通过对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研究,可以为加快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1.康养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康养概念不够成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等。
需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康养产业的发展水平。
2.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研究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研究是指通过对康养项目的市场需求、投资成本、收益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性。
通过研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不同康养项目的市场需求、投资成本、盈利模式等因素,评估康养计划建设的可行性和风险性。
四、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康养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高端消费群体对康养项目的需求较为迫切。
因此,康养项目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投资成本分析考虑到康养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配套设施等因素,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充分评估资金回报周期和投资风险。
3.盈利模式分析康养项目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门票收入、住宿食品收入、养生产品销售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建议和展望1.政府应加大对康养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康养企业的创新发展。
2.加强康养文化宣传,提升康养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3.鼓励企业在康养项目建设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健康的康养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康养计划建设可行性研究,可以为加快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康养产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万方数据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作者:金鹏
作者单位:252300,山东省阳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刊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英文刊名:Jiankang Bidu
年,卷(期):2012(8)
1.万方关于《大观本草》及其早期流传沿革考的命名 1982(06)
2.沈肖军《本草衍义》中的养生方法 2002(06)
3.黄幼群;颜正华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 1987(05)
4.于文忠《山家清供》的食疗特点 1991(03)
5.张海震;于春风浅论山家清供中菜肴中菜肴制作特点与饮食养生思想 2008(09)
6.卢多逊;李昉;尚志鈞开宝本草 1998
7.唐慎微;尚志鈞证类本草 1993
8.李时珍本草纲目 1963
9.陈衍;郑金生南宋珍惜本草三种 2007
10.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2004
11.杨守敬;张雷日本访书志 2003
12.陈直;陈可冀;李春生养老奉亲书 1988
13.陈直原;元·邹铉增寿素养老新书 2007
14.忽思慧饮膳正要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kbd-x201208729.aspx。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发表时间:2009-07-09T09:51:39.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宏(甘肃中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甘肃兰州 7 [导读]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05-03【摘要】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养生饮食养生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摄生”、“卫生”“道生”。
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1]。
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养生学包含了顺应四时、调畅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健延年防衰的方法,其中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在“协调阴阳,顾护脾肾”原则指导下的饮食养生成为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代医家也精求饮食调养之法,使中医食疗成为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
而后世之人也在这一方面研究和论述颇多。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饮食不当,可以随时引起多种疾病。
《内经》提出了“食饮有节”,“谨合五味”等饮食调养原则,包括了对饮食的质、量、时及冷热等方面的要求。
《内经》对饮食质的要求一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
《素问·生气通气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黄帝内经》养生现中的道德现初探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理论医学著作,它给我们启示的不仅是关于人体医学方面的,包括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德传承一、《黄帝内经》简介殛文献综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
《素问》的内容侧重与基本理论和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疾病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各方面内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养生观念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文化则是指引人们健康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
有关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文献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既有古代经典著作,也有现代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一、古代经典著作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其中包括了关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则是关于中药药材的分类、性味归经等内容,对中药材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中医药理论方面,一些学者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方面,一些学者对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药药材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中药药材,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养生之道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观念,提倡“药食同源”、“四时养生”等方法,这些理论观念和方法对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作者:金鹏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03-01【摘要】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宋代本草著作里含有大量的养生经验与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总结。
【关键词】:本草著作,养生,综述目前,对宋代本草著作的研究还比较少,大概是因为宋代本草卷帙浩繁,大部分养生资料都散在与各篇章节之中,研究起来也较为困难。
现代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立足原著,提炼学术思想;另一种是就原著中的一些养生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分析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发扬,用以指导现代人的养生实践。
本论文主要是按照第一种方法研究宋代本草养生文献。
1 关于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整体研究万方[1]主要研究了《大观本草》命名及早期流传沿革的情况,认为《大观本草》的刊行与政府无关,其易名为大观本草是与当时金方早已流行的宇文虚中跋刊的《政和本草》相区别,并非为北宋政府校刊。
对于本草养生的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尚志钧对辑复了嘉祐本草等大量本草著作,但现在尚没有专门对大观本草养生文献进行研究的报道。
沈肖军[2]主要研究了本草衍义序论中的养生方法,以寇氏“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从静养心神、珍惜元气、预防疾病三个方面论述养生方法。
黄幼群[3]认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有五个方面:一是指出了前人论述的谬误;二是补充了药物性味功用以及校验的认识;三是提出了许多生药学的辨识特征;四是主张正确认识使用丹药,反对滥服丹石药;五是推动了后世药性理论研究。
于文忠[4]主要研究了《山家清供》的食疗成就以及流派。
通过论述饭、粥、饼、馄饨、羹、菜肴、茶等七类的食疗方法,以及具有治疗、养生保健作用,指出有些食疗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体育传统养生学的论文中国养生体育的历史发展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保就是护利御害,养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也就是“天人合一”。
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十项。
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
可见,在中国的养生体系中,人的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由于它以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中国养生体育的起源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
据古籍《吕氏春秋·古乐》所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唐氏”时代“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
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
“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
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产生的先导。
长寿思想,即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并非是有些书籍文章中所说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当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其产生的物质客观条件,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促成了其产生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才有可能应时而发、应运而生。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的情况下,虽然逐渐萌发了某些萌芽状态的体育现象,但只是“自卫其生”而已(《体育之研究》语,“生”乃指生存而言,并无生命长寿之意)。
据考古学家考证那时人之平均寿命才16 岁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8—16 岁;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古希腊,当时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9 岁,且只是对城邦居民的统计。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综述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篇一【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摘要:《黄帝内经》讲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关键词: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春季养肝《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
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保持思想的清静。
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
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
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一、本文概述《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应用。
养生,作为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实践,其观念和方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中国养生观深受道家、儒家、医家等传统文化影响,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而西方养生观则更多受到古希腊哲学、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注重科学实证,强调身体锻炼和营养平衡。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方养生观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其思想源头和发展脉络。
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探讨中西方养生观在当代的应用和实践,分析其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养生观的异同点,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中西方养生观的内涵和外延,为现代养生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西方养生观的历史背景与发展中西方的养生观念,源远流长,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养生观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养生理念,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界的平衡。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养生观,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对养生之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西方的养生观念则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提出了关于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思考。
他们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罗马时期,养生观念进一步发展,如盖伦(Galen)等医学家提出了关于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养生建议。
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养生观念受到了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养生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方的养生观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关于养生保健的调查报告关于养生保健的调查报告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育生长,保持和提高体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乃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养生保健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而且中国人历来注重中草药进补及食补。
将美味佳肴与养生治病相结合,使人们在饮食中达到养生和康体保健的同时,也在治疗中得到美食的享用。
自古中医中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中记载:“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与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南朝名医陶弘景说:“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部位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
”《黄帝内经》载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气以味”。
“味”即食物。
“五味入口,藏入肠胃,味有所藏,以气养之。
”则是阐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消费也逐年攀升。
据资料显示,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疗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并且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
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保健食品已经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
保健食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常见的保健产品多为补钙、补血、补微量元素的,它们为保健食品的传统领域,也是保健食品企业争相涉足的重点类别。
“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后盲目的跟从社会的潮流。
这股保健食品热的兴起,不仅让商家赚得盆钵皆满,更让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选择上都是有错误或不健全的理解。
而且,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而设计的,再有科学组方配伍而成。
由于组方不同,原理不同,甚至配伍剂量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工艺剂型不同均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目前的现状、问题及结论参考文献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是指利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健康管理、预防疾病和康复调养等服务的医疗健康领域。
以下是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现状、问题和结论的阐述,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1.现状: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药的保健价值,积极参与中医药养生保健活动。
政府也逐渐重视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
2.问题:尽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统一标准: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人才短缺:缺乏专业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人才,影响了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监管不够严格:部分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和低质量服务。
3.结论:为了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统一标准:制定和落实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可控。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水平。
•加强监管管理:完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公众的权益和安全。
以下是相关参考文献供您进一步了解:1.王双成, 杨颖.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2):265-268.2.张纪芳, 王学瑶.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研究述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12): 101-103.3.刘彦佳, 陈雪琴.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6):73-76.4.葛淑涵, 郑玉芬, 郭晓莉.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9(2): 232-234.这些参考文献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近代养生食谱文献综述
近代养生食谱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综述。
本文将从营养均衡、草药调理、有机食品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对近代养生食谱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养生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营养均衡是近代养生食谱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消费者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健康。
很多研究表明,养生食谱应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适量的鱼肉等,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草药调理在养生食谱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药的智慧源远流长,很多草药被用于调理身体的功能。
一些研究指出,养生食谱中添加一些具有草药功效的食材,如黄芪、枸杞子、当归等,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体质。
近年来,有机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一些研究表明,有机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同时还能减少对人体的潜在有害物质暴露。
因此,在近代养生食谱中引入有机食品可以更好地保护健康。
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近代养生食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减少盐、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适量多餐少食,避免过度饮食和零食等,都是养生食谱中的重要建议。
研究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许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等。
综上所述,近代养生食谱研究的文献多方面探讨了营养均衡、草药调理、有机食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这些研究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养生饮食建议,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启航队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新世纪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活动舞台。
这个舞台是绚烂的,不过在荣耀的背后也承载了这个时代赋予人们身心的疲惫。
健康问题开始成为困扰这个群体的社会现象。
沉重的责任之下,疾病、心理压力接踵而至,成为人类难以挥别的阴影。
由此,人们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到了以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养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怎么养生,其实自古至今一直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养生;饮食;黄帝内经;亚健康;运动一.前言养生,理解为个人的养生术,即营为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
但稍加深思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人从出生起其心灵便有意无意地追求无限,也就是永恒的喜悦,只有在精神层次中方得以脱离人、地、时空的限制,与无限意识合而为一。
[1]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随之也给人们带来了工作上、学习上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处于精神紧张、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的状况,这虽然不能说是病,但这是病前的信号,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亚健康状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些人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到了精神追求。
于是人们开始追寻养生之道。
以下从食物、运动、医学方面来阐述养生的方法。
二.主体1.在目前阶段,我国仍以植物食物为主,动物食物为辅,梁豆菜为主食,肉蛋奶为辅食,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结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民众的膳食结构尚不完美,还存在着由于动物性食品不足带来的蛋白质质量不高,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的缺点。
因此,我们营养改善的方向应保持优点,弥补不足。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促进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养生他是又涉及很多方面的,可从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达到养生的目的。
老年人的健康认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膳食营养协会认为营养教育是将信念、态度以及对食物的了解引导至行为表现的过程,使个人的行为表现合乎科学及个人的需要,并有效的利用食物来源以及表现出正确饮食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教育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活动,旨在改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饮食状况的目的。
关于营养教育的定义,Johnson(1985)将营养教育定义为在经济许可和文化背景导向下,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教会人们营养知识,使正向态度得到发展,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得以维持,并能摄取到营养的食物,以期对个人健康、幸福及生产力有所贡献[4]。
Marotz(1993)认为,简单来说,营养教育就是可能是经由高度组织而成的,可能是很简单、非正式产生的讲诉与人食品有关的任何活动。
Ba1ch(1995)指出:营养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经验,可以向人们提供选择食物的资讯和技巧,希望通过应用营养教育的知识来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其主要目的不仅是要学会营养知识,而是要使行为得到永久的改变[5]。
本研究中营养教育是指营养教育需求,也就是老年人营养教育相关课程的需求程度。
Kittler和Sucher(2004)研究表明,通过食疗预防疾病的观念目前已经被不同国籍的人所接受,越南人认为吃肝能够保肝。
菲律宾人认为应该避免同食柳橙和鲜奶,否则容易导致胃内结块。
一些老一辈的菲律宾人同印度人一样错误的认为吃槟榔可以预防蛀牙,结果却事与愿违,导致牙齿上永久的留有污渍。
根据布隆氏(bloom,1956)将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六个层次。
影响认知的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等。
Compton DM,Bachman LD,Brand D,et al(2000)研究认为,影响认知功能的最可能的两大因素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Randall & Sanjur(1981)指出一个人对食物的喜好程度可能会受营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中医养生保健也因此受到重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近年来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意识不足,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知水平较低,存在着养生知识缺乏、养生习惯不健康、对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的忽视等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意识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医养生保健在当前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主要群体之一,其身心健康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养生保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对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调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可以促进中医养生保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中医养生保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的现状,我们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重视中医养生保健,提高他们的养生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还将探讨如何整合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养生保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应用,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
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启航队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新世纪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活动舞台。
这个舞台是绚烂的,不过在荣耀的背后也承载了这个时代赋予人们身心的疲惫。
健康问题开始成为困扰这个群体的社会现象。
沉重的责任之下,疾病、心理压力接踵而至,成为人类难以挥别的阴影。
由此,人们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到了以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养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怎么养生,其实自古至今一直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养生;饮食;黄帝内经;亚健康;运动
一.前言
养生,理解为个人的养生术,即营为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
但稍加深思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人从出生起其心灵便有意无意地追求无限,也就是永恒的喜悦,只有在精神层
[1]
次中方得以脱离人、地、时空的限制,与无限意识合而为一。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随之也给人们带来了工作上、学习上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处于精神紧张、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的状况,这虽然不能说是病,但这是病前的信号,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亚健康状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些人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到了精神追求。
于是人们开始追寻养生之道。
以下从食物、运动、医学方面来阐述养生的方法。
二.主体
1.在目前阶段,我国仍以植物食物为主,动物食物为辅,梁豆菜为主食,肉蛋奶为辅食,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结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民众的膳食结构尚不完美,还存在着由于动物性食品不足带来的蛋白质质量不高,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的缺点。
因此,我们营养改善的方向应保持优点,弥补不足。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促进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养生他是又涉及很多方面的,可从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
[2]
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2.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些人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到了精神追求。
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到了以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养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怎么养生,其实自古至今一直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虽是传说,而集先秦时代医学大成的《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是实实在在的事。
《内经》融贯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这就使中国养生学问开
创之初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
[3]
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出平衡饮食观
点的是我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等记载。
上述这些平衡饮食的内容,至今实用价值仍甚高。
3.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重要的是每天时时刻刻保持平常的心态,保持开心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
各位长寿国学大师虽然各有绝活,但也都是一些寻常的养生经,不是靠物质财富和怪异的养生方法所得,所以推广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所谓养生也无非是许许多多的小细节的注意罢了。
其中可概括为六大点:克制过多物欲,保持一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有一种超脱的精神(35页);不要去为一己之私而专营,而是把万事都看的很开(54页);玩幽默,玩逻辑(106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80页);游山玩水,在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净化(243页);智者澄怀养气神,仁者爱人享高寿(269页)。
[4]
身体需要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本正确的人体使用手册。
正确的观念,比昂
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5]
《人体使用手侧》这本书运用
了很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养生比作自身如何使用自己的人体来阐述养生之道。
统筹概括为一句话:拥有正确的观念,则拥有健康的人生。
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总是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
但是往往在我们拥有健康的时不知珍惜地违背身体的某些规律和需求,身体应付不了失去健康时,就去乱投医。
懂得锻炼和从不锻炼的人在20岁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分别,但30岁以后就越来越会拉大距离了,这就说明,如果你
渴望健康,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持之以恒地坚持,保护健康,增进健康,你就一定能得到健康。
统筹概括为一句话:拥有正确的观念,则拥有健康的人生。
4.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工作、学习、娱乐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力量源泉。
科学地选择实物,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问。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名族的兴衰与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有着重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膳食结构合理与否,并非个人的饮食习惯问题,而更深层次影响着这个民族。
该书在优质膳食,营养全面的膳食,应对某些疾患或功能性障碍,具有针对性的讲解。
“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6]的进食方式,不仅为许多长寿者证实是正确的,同时也是许多身体健康、头脑聪颖的学者所遵从的信条,是有益于身脑健康的进食方式。
食量虽因人而异,但就某个人来说,不宜食的过饱,早、中餐以八成饱,晚餐以七成饱为宜,吃得过饱必然加重胃肠肝胰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吸收那些神经的负担。
可以想见,如果脑内负责消化吸收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必然造成大脑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处于抑制状态,很难想象这样的人智力会是发达的。
5. 由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世俗观念而逐渐形成了各种根深蒂固、多种多样的性格。
性格不同,养生有别。
这些不同的性格,不但影响着我们对这件一切事物的看法和处世之道,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寿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6.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
家庭,生活起居环境的选择是家庭卫生保健的前提。
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应如何选择生活环境呢?第一要有空气新鲜、没有废气、噪音污染的地方;其次布置要注意整洁、美观、舒适、安全;卧室要朝南,屋内尽量不要放置杂物,即使是生活必需品也不宜放置太多,保持一定的空间感为佳;墙壁最好用浅蓝或淡绿等有利于人心理安定的颜色。
天气晴朗的白天,室内充满阳光,室内、窗台、阳台或天井可置放盆栽鲜花或观叶植物。
一个优美的家庭
环境中,阳光和植物是最重要的。
[7]
因此,一定要让我们的家充满阳光并摆放植物。
7. 喝果酒对心脏有利
据美国《科学文摘》有关研究考察报道指出,科研人员对西方18个国家死亡人员的死忙原因与饮食因素分析后发现,果酒的消耗量和心脏病死亡率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如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心脏病的死亡率最低,他们的人民喜欢喝果酒的最多、消耗量也最大。
相反美国人和芬兰人喝果酒得比较少,患心脏病的也较多。
所以凡是不喝果酒和爱喝烈性白酒的
地方,心脏病的死亡率就高,因为烈性酒不具有像果酒那样,对心脏有着保护作用。
[8]
8. 通过运动来养生
时下瑜伽可说是炙手可热,有人说瑜伽是高尚的运动,还有人说不练瑜伽就不叫运动。
可以说瑜伽是心灵的体操,是现代人休闲健身的好伙伴。
据美国《瑜伽期刊》调查估计,全球有一亿多人练习瑜伽。
[9]
在东南亚的大、中城市,
各种瑜伽教室林立街角、社区内,甚至还设有瑜伽学院,将瑜伽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在美国有1500万人练习瑜伽,四分之三的健身房设立瑜伽课程;在英国也有超过50万人学习瑜伽。
[10]
瑜伽健身的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从心理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促进心神平静,开发直观的能力,使心灵处于向往希望的健康精神状态。
瑜伽激活了身体的反应,让心跳、呼吸减缓,血压恢复正常。
[11]
三.总结
时代不同,文化背景自会发展变化,人生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等,也会有所不同。
今人看古人,一眼便可发现妍媸并存,这正是今人的进步。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容,自然也是鱼龙混杂,但就主体而言,毕竟是风光无限的长河。
但愿本文献综述能充当供人浏览风光的一叶小舟,载你一程。
四.参考文献
[1] 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M]
[2] 《中国气功四大经典·总序》[M]
[3]《中国养生文化》 [M] 仓阳卿
[4] 东方出版社《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 [M]
[5]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M]《人体使用手侧》
[6]饮食法则[Z]
[7] 沈庆法,深峥嵘. 日常养生之道[A]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8] 中一贝,刘慧懿. 食物营养与健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135
[9] 《瑜伽期刊》美国[N] 2003: 390
[10] 瑜伽研究[R]
[11] 养心瑜伽[M] 大众文艺出版社周侃谭志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