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七种德行
- 格式:rtf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4
水的七种品德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水有着七种品德,分别是清、甜、凉、润、滑、柔和和透明。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这七种品德。
一、清
水的清澈是其最基本的品德之一。
清澈的水意味着它没有杂质,没有异味,可以直接饮用。
这种品德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纯洁和无污染。
二、甜
甜是指水的口感,也是我们常说的“好喝”。
甜味来自于水中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钙、镁等。
这些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并能使水更加美味。
三、凉
凉爽是指冰镇或者自然流淌的水带给人们舒适感受。
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口冰镇过的水会让人感到非常舒爽。
四、润
润湿是指水能够渗透进入物体内部并使其变得湿润。
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可以用水来洗手洗脸等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工作。
五、滑
水的滑润是指它在表面上的摩擦力很小,因此可以让物体在其表面上滑动。
这种品德使得我们可以用水来润滑机器设备,减少磨损。
六、柔和
柔和是指水的酸碱度低,不会对人体造成刺激或伤害。
这种品德使得我们可以用水来洗涤衣物等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工作。
七、透明
透明是指水能够让光线穿过并显露出其中的物质。
这种品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来判断其是否干净。
总结:
以上七种品德共同构成了水的特性,也是人们选择饮用水或者使用水
进行各类工作时所关注的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保证饮用水和使用水的纯洁度和安全性,以保障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上善若水”:水有“五德”刘玉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两个成语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可以称为中华美德的最好概括。
两句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
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
成语的意思是说,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为什么呢?水滋养万物、有利于万物却与万物不争高下;自己宁愿身处于最低矮的位置。
人性都是争强好胜,不愿意甘居人下,水总是存在于人们所不愿居处的低洼地方,但是它洗涤一切,却自己洁身自好,清澈透明,故达到美好境界。
“心善渊”,是说: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道德经》中还有这样的话:“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这也是一种善,将自愧有余补充别处的不足。
水虽然能够滋润万物,自己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有如人的自谦性格。
“与善仁”是说:万物因得水而生,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是说:水内照下的影子,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是说:没有什么东西不接受它的洗涤,自清且平易也。
“事善能”,是说:水自己无定形,能方能圆,曲直随形适应。
“动善时”是说:夏开流散,冬天凝冻,适应季节而动,不失天时。
这真是个美丽的比喻。
这个比喻可以推举为汉语词汇对于人类文明的最美好贡献。
它说明了,人最美的道德应该像水一样,不管自己处于多高的地位,都应该将自己放在最谦卑的思想境遇下,修养自己的德性和知识,以达到人格的完满。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学易经必须先悟透水的七种德行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曾老在多次讲课中也多次向大众提到水的七种德行,并且希望我们好好去感悟。
第一种:“居善地”。
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人际交往中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
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第二种:“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
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第三种:“与善仁”。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第四种:“言善信”。
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
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静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第五种:“正善治”。
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处理得滋滋润润。
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
人际交往可以这样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第六种:“事善能”。
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第七种:“动善时”。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引言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为:世界上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水施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从不自恃……。
上善就是最好的,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
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而且水还总往低处流。
即做人应如水,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即具备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水具备了守拙、博大、透明、齐心、公平、坚忍、灵活的特性和品质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极为重要。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
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
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水的重要人人皆知,水是万物之源,它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为此我们探测外星球有没有生命,水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从小学的自然课,进而到中学的物理、化学课,都有对水的讲解。
特别是物理上对水的认识极为明白: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
纯净的水不易导电。
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
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
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其实对这点物理性质,虽然明白,却也有怎么也想不透的地方,比如说0℃―4℃的水是冷张热缩(而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作为无时不受益于水的社会来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对于这一点我们好像还不如先祖文人孔子和老子(其中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最有名的了)。
看来要领悟水的哲学,还是先听听这两位哲人对水的论说,受一下启发吧: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水的品德(国学收藏)
古人认为水有多种品德,即十种近乎完美的品德。
其一,因她流淌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如同自然一样有好生之德;
其二,水流必向下,随遇而安,处众人之所恶,有低调谦虚的品德,低调就容易有深的城府,这造就了山高不如水深的道理;
其三,水可圆可方,外圆内方,同时善于变化,如同君子和而不同,同流不合污;
其四,水可用来洗涤,承载一切,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具有包容的品德;
其五,水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不倒流,就是有勇的品德;
其六,水如安放就没有高低不平,这是有守法度的品德;
其七,水无论参杂多少外物,都很难改变水的本质,表明水不会隐瞒中立的观点而违心地趋附别人,有正直的品德;
其八,水无孔不入,柔性渗透而非对撞性物理破坏,可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默默无形中主张自己,润物细无声,这非常类似于春夏秋冬逐渐依次转换的自然之道;
其九,江河之水发源必自西而归宿必处东,就是立志明志;
其十,水具有惊人的力量,海啸洪水所到之处冲毁一切,堪称自然界第一力量,此谓柔中带刚。
水的这些品德,使君子遇水必观,让人观察、体会、感悟、效仿之。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引言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为:世界上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水施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从不自恃……。
上善就是最好的,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
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而且水还总往低处流。
即做人应如水,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即具备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水具备了守拙、博大、透明、齐心、公平、坚忍、灵活的特性和品质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感悟水之道--《道德经》摘要:《道德经》全书虽然仅短短五千言,但却胜义迭呈,妙语连珠。
各家对道德经的解读甚多,我反而对《道德经》所谈及的水饶有兴趣。
在老子的眼中,“水”是集中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容谦下”“、柔弱胜刚强”等美德于一身的形象。
同时老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应该具备水的所有善性,水性和人性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关键字:道德经水德行以柔克刚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中“水”的品性在老子眼中,水具有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不争的无私德行;不断地汇聚,藏垢纳污无所不容,包容世间万物;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勇往直前;水又是至柔的,但柔中有刚,而且是至刚,这些品性都最接近于“道”。
水与人类社会生活最为密切,而人的生活须臾不离的东西便是水。
水的重要性决定了古人对水的认识最早也是最深。
老子水的属性作为切入点,认知“道”的本质。
在他看来,水具有优秀的品德。
这种品德具体表现为:第一,他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与他物争名争功。
就好像寒冬腊梅的性格:“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第二是水甘于为下,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的地方。
能够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其实也是一种大智慧,在低处,我们更能看清楚生活原本的模样,我们更能明白自己的得与缺。
其次,在第六十六章老子谈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放到如今,很多人的成功,在于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弃小利而获大利”,韬光养晦,修炼自己,在时机到来之际储势待发。
总之,水的本质,是人类行为处世效法遵循的准则。
我不禁想起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门前臭水沟的水,98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随妈妈去那漳河风景区让我头晕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水如此温润的存在于每个角落,与世间万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甚至于动植物体的细胞,水都是如此丰润的存在。
所谓“七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七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老子谈人际交往的境界》人际交往有技巧的问题,有境界的问题,老子教导我们一个人要人生的成功不要单单看技巧,要看境界。
境界不是技巧。
在人际交往当中要一个智慧,智慧也有一个境界。
有人是小智慧小聪明,有人是大智慧,越是大智慧越是大智若愚。
最高的境界要完美带有一点缺失,智慧境界,所以叫大成若缺,因为好像圆成的东西你要留一下,空缺一点东西。
正因为不十全十美,不爆满,所以有一个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抬力,有一个后劲儿,全部撑满了不行。
这是智慧,这是境界。
所以说,看上去大成,但是有一点缺,看上去大盈,要带有一点空隙,然后这个作用能够永远的不必败,永远地用不完,大境界,大智慧。
老子也说过:上善若水。
老子讲了,水有七种德行,就是水有“七德”,或者叫“七善”,第一,像水那样的善于定位,在下位。
第二,像水那样的静而深,三,像水那样的善于仁和爱。
四,像水那样的善于言而有信,五,像水那样的善于无为而有为。
第六,像水那样的善于发挥能力。
第七,像水那样的善于行止有时。
这个水太聪明了,冬天来了,结冰了,我就结冰了,我不动了你看看,不动了,春天来了我就流淌了,春水流淌,多美妙啊?你看看,我看那个水桶我就翻过去,,我遇到一个阻挡我的东西我绕过去,我这个水放到圆的我是圆的,我这个水放到方里面我是方的。
上善若水——水所具有十一种的品格特质(水德)我们做人应该向水学习,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十一种特质,分别为清净、透明、恒顺、原则、谦逊、包容、调和、毅力、勇气、利生和平等。
水德(一)、清净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
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水德(二)、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
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水德(三)、恒顺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修证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水德(四)、原则水虽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却不会变成器皿,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
同样的道理,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固体、气体或液体,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同样的,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
水德(五)、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
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和谦逊。
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
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
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水德(六)、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
包容和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
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水德(七)、调和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
譬如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和而融合为水泥。
由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和而成。
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才有可能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充满和平。
水德(八)、毅力水具备非常大的毅力,每一个滴水滴到坚毅的石头上的时候,久而久之连石头都穿透,这就是所谓的滴水穿石。
我们人类也应该有毅力,做任何事情时候,无论如何,要做到坚持,并成功为止。
上善若水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水有仁、义、智、勇四德,但水也会犯滥成灾,成为祸害。
如污水便令人头痛,难以处理;洪水更会带来灾害。
即使是女人双眼里的泪水,也不能小看他的力量。
过去的美女,一笑一泪,都能决定世界的幸福与灾害。
有人说:水清鱼难养,因为有一些小人总喜欢浑水摸鱼。
所以,有人用油与水来形容小人与君子的性格:油的滑腻浓稠是小人,水的清白恬淡就是君子;水可以使不洁的成为清洁,油则使清洁的变成不洁。
人的性格就如同水,君子和人做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人和人相交,不能成为甜如蜜,就会成为祸如水。
人要学水,水有水的原则,水可以自己流动,他也能让其他的东西随着流动;水能自己找到进路,不求于人;水遇到阻碍,他能百倍于此的打倒阻碍他的力量;洗涤污浊,更是水的特点。
“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
”这是有修养的人用水来勉励自己。
水的性格能高能下,能进不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滴可以穿石。
佛教经常用佛法来比喻“法如水”,因为水的功能可以解渴、洗涤、生长;而佛法的法水,也能洗涤吾人的罪业,真理能解除人的饥渴,有了佛法,自然界欣欣向荣,和谐相处。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
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
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
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
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
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
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
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上善若水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水有仁、义、智、勇四德,但水也会犯滥成灾,成为祸害。
如污水便令人头痛,难以处理;洪水更会带来灾害。
即使是女人双眼里的泪水,也不能小看他的力量。
过去的美女,一笑一泪,都能决定世界的幸福与灾害。
有人说:水清鱼难养,因为有一些小人总喜欢浑水摸鱼。
所以,有人用油与水来形容小人与君子的性格:油的滑腻浓稠是小人,水的清白恬淡就是君子;水可以使不洁的成为清洁,油则使清洁的变成不洁。
人的性格就如同水,君子和人做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人和人相交,不能成为甜如蜜,就会成为祸如水。
人要学水,水有水的原则,水可以自己流动,他也能让其他的东西随着流动;水能自己找到进路,不求于人;水遇到阻碍,他能百倍于此的打倒阻碍他的力量;洗涤污浊,更是水的特点。
“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
”这是有修养的人用水来勉励自己。
水的性格能高能下,能进不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滴可以穿石。
佛教经常用佛法来比喻“法如水”,因为水的功能可以解渴、洗涤、生长;而佛法的法水,也能洗涤吾人的罪业,真理能解除人的饥渴,有了佛法,自然界欣欣向荣,和谐相处。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
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
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
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
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
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
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
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水有这七种美德值得人们学习和常识中只有道家讲究上善若水不同,儒道皆重水德。
老君爷和孔子都曾说水,《论语》中孔子曾于水上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又曾感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的传人荀子则记载了更多孔子对水的感悟。
《荀子》中子贡问孔子:“我听人说君子看到了大水一定要仔细看,这是为什么啊?”孔子说:“这是因为水可以启发君子,水善于养活生命,似德;水永远往下流,随物易形有规律,似义;水波粼粼而不绝,似道;水满了就溢出,似正;渗入细微,似察;污水入大河会洁净,似善化;不论百转千回必往东流,似志。
正因如此君子见大水必观。
”荀子在儒家是很离经叛道的人物,他座下最出色的两个弟子是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历史上很多人把《荀子》中的这个记载看做是荀子自己想的,这里不论真假。
《荀子》中记载的孔子的感悟和老君爷所言甚像,综合两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君爷的原意。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你看这水多好啊!水善于利益万物不争,在大家都不喜欢的低凹处,这已像大道了!居善地,无论流水多卑下,最后总能流入汪洋,好比孔子说的水总是东流入海,但人总是讨厌卑下的地方,却不知高以下为基之理。
心善渊,渊是深的意思,如孔子所言,水深无法测量是智,心中有智好比深渊,外人不知深浅,城府深厚。
与善仁,这里的与非是猫与狗,而是某与某东西,为给的意思。
能给善仁,什么是善仁,《尚书》中说水曰润下,水润物会自己下去,虽无私,但万物亦不敢多要。
拿帮人来说就是帮人不在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去帮人,不伤人自尊;但也不让被帮的一方生出依靠之心,不斗米恩升米仇。
言善信,《道德经》它出海说:“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用不因人而异放为信。
正善治,这里的正是通假字政,水治万物入细微,水治万物不争而无为无不为,水有公正之精神,这虽然是说管理,但也是在说为人。
试论《道德经》中“水”德思想摘要:老子《道德经》仅仅五千字,却在其中体现了非常多的哲学系想。
其中,他把水作为道德中最重要的“善”的代表,提出“上善若水”的概念。
本文从几个方面讨论了老子《道德经》中对于“上善若水”的具体阐述,以期从中总结出老子的道德标准从而为当今社会人们的自身道德修养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水德《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它文约义丰,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
它把丰富的哲学的思想、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都归结于“道”这个最高范畴。
在《道德经》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子乐于用“水”来比喻“道”的精髓和特点,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人的心灵相结合来阐释自己的人生哲学。
一、“上善若水”——“道”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也就是说,老子以水性比喻人生,认为最崇高的善人或者圣人就像水一样,具有水的所有善性,只给予不求回报,报怨以德、隐退不争、不争强好胜,而是要收敛锋芒,虚怀若谷,持有容纳百川的度量,善利万物的品格,这样才是有德行的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正是水的七中德性,这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内在要求。
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动善时),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
孔子——水有九德
孔子——水有九德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水的七种美德中华文明上许多著名文化遗产都由弘扬水的七种美德驱动:信实、声望、有耻、节操、忠信、恩爱以及平和。
这七种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也是一个孝顺和宽容的社会生活的基石。
信实是一种以实际行动表现诚实的道德标准。
据传,古时的人们在水的表面洒一些麦子,然后当里面出现泡沫,他们就知道内心是否仍然诚实,如果仍然诚实,泡沫就变得更大,如果不诚实,泡沫也就消失了。
要求人们做到诚实,也就要求他们在一切行为上保持可靠性和真实性。
声望是水美德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声望不仅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也具有社会的价值,即奉行正义,尊重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仍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声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也体现了一个人生活在古老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尊严。
有耻正源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体现着一种内在原则,即尊严、正直、守信和正义,也体现着一种外在自律,即节制、勤勉、尊重和博爱,这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且安定的社会。
节操是一种道德标准,一种行为表现,一种文化的运动,一种智慧的实践,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在传统文化中,节操是一种自律,一种方式,一种追求,它是一种衡量的标准——精神、体质上的自由,物质上的节桀和忠信是一种美德,它要求人们在一切事情上保持对他人的忠诚,要忠于老师、朋友和国家等,不背叛,不欺骗,而是真诚友善,把美好感情转化为持久的忠贞之情。
恩爱也属于水的七种美德,它表达了礼貌、尊重、宽容、宽恕以及爱心等美好义理,所有人都应该勇敢地去行动,去发现和表达本质上无比美好的恩爱之情。
最后,平和也是水美德的一部分,在水的世界里,平和的力量广泛存在,以克服激烈的冲突和能源,结成强大的力量,使周边的环境保持平和,期望一切像水一样,教会人们和平共处,充满正义和道德,彰显和平之美。
总之,水的七种美德早在中华文明诞生前就有,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它缔造了真正的中国文化,激励和引领着中国人民继续前行。
今天,中国人民在崇尚传统价值观,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的运动中,仍然存在着水的情感和精神,因为“水”一词的概念,仍旧根深蒂固大家心中,从中可以引起无限思绪。
水的七种德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
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
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
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
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
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
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
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
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
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
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
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
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当然,以上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还不是全部。
但是,不论水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
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
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
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
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
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
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
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
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
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补: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我为水命人,何不如水,确需自思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