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生平及著作
- 格式:ppt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23
李杲的生平著作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姓名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别名李东垣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领域调治脾土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一、李杲简介: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
余皆由门人校定。
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四、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
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
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
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为临床所习用。
作者简介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诸医,杂药乱投,竟不知为何证而毙。
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于是以千金为贽,受业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多阐发。
他不仅重视脏腑辨证,且精于遣药制方,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
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
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
书评、序言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
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
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内容简介《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
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关于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更是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李东垣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现其学术背景及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阐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框架,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理论的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李东垣,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关注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深入探讨了其病因与病机。
病因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以及情志失调。
饮食失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化热生火。
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内热。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在病机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
脾胃升降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另一方面会使气机郁滞,进而化热生火。
脾胃内伤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热病的发展。
李东垣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内伤热病与湿邪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内伤易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脾胃内伤热病时,必须注意祛湿,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14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贵襄平关键词:李杲;脾胃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14-02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
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论》最为著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笔者试就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浅析如下:1 脾胃伤则百病生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人赖水谷之气以生,而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功能协调正常;气血亏虚,则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百病由生。
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2 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