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振动式物理治疗仪在术后肺2
- 格式:pptx
- 大小:9.33 MB
- 文档页数:35
机械振动排痰体疗仪一、适用范围:协助术后、体弱患者增强排除呼吸系统痰液等分泌物的能力,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状况,预防、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二、禁忌症:1、出血部位;2、气胸、胸壁疾病;3、肺部血栓;4、肺出血及咯血;5、房颤、室颤;6、急性心梗;7、不能耐受振动的病人。
三、医用原理:体外振动排痰机是根据物理定向叩击原理设计的,其治疗头通过纯机械振动的方式,可对人体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综合治疗力(由垂直力及水平力合成)。
其中一种为垂直于体表的治疗力,它对人体产生的叩击、震颤作用可使呼吸道粘膜表面粘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使其变小变松。
另一种为平行于体表的水平治疗力,他对人体产生的定向挤推、震颤作用可使支气管中已被液化的粘液按定向挤推方向逐步排出体外(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每分钟20-30CPS的使用频率和人体组织的自然频率相近,能很好的传导到肺深部组织,作用于深部细小气道,可以有效的排出细小气道中的痰液。
四、主要功能:1、促进分泌物及痰液的排除:振动排痰机的振叩作用广泛作用于中小气道,促进浆液细胞分泌,稀释痰液,降低分泌物粘稠度,利于移动,振动还能松弛、击碎、脱落分泌物,加强纤毛摆动,加速分泌物向大气道中移动,排除痰液,改善肺通气。
2、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振动排痰机低频振动很好地符合人体固有频率,所以能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舒张,增加呼吸道通性,改善肺通气状况。
3、消除水肿,减轻阻塞:振动排痰机的振叩作用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淋巴回流,消除水肿,减轻阻塞,减少分泌物,使肺通气阻力减小。
4、提高血氧浓度:痰液及分泌物的顺畅排除使氧供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通畅,血氧浓度提高,另外,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气体交换增加,血氧浓度也会提高。
5、可改善呼吸音:分泌物排除,支气管舒张,肺部的干湿啰音及哮鸣音、痰鸣音可减轻,经一次或多次治疗后即可显现这种效果。
五、治疗时间的选择:大多数病人治疗5—10分钟。
振动排痰机对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振动排痰机对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揭阳市人民医院内二科ICU,广东揭阳,522000) 陈美珊,黄泽宽,孙淑銮[摘要]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机在肺部感染患者排痰中的作用及总结护理要点。
方法2008年8月-2009年10月对17例肺部感染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治疗,并给予配合护理。
结果患者排痰治疗有效率为100.0%。
结论振动排痰机通过物理的方式有效解决患者痰液积聚,避免人工手法由于力度不均匀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舒服感,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振动排痰机;肺部感染;排痰;护理近年来,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1]。
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日益加重的院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问题。
致使肺部感染发病率增高[2]。
肺部感染导致患者痰液增多,如未及时排除可引起痰液积聚在气道而影响肺通气,使肺部感染经久不愈,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护士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气道护理管理。
排痰是气道护理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措施[3]。
笔者2008年8月-2009年10月对本科室17例肺部感染引起的痰液积聚患者,采用振动排痰机辅助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09年10月本科室收治的肺部感染引起痰液积聚需给予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治疗的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51—92岁,平均(69.4±4.8)岁;疾病类型:4例颅脑外伤,4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心血管疾病,1例食管中段恶性肿瘤,1例肺性脑病,以上病例均合并肺部感染,其余4例为单纯肺部感染;4例建立人工气道;排痰情况:3例为无力咳嗽给予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1次,12例给予振动排痰每天2次。
2例给予振动排痰每天3次。
1.2方法选择在餐前2h或餐后2h为患者进行治疗:调节治疗仪转速为20-60/s(第1次应用宜从低转速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加快转速,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给予患者取侧卧位,根据x线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一手握叩击手柄,一手按紧叩击头,使叩击头与皮肤接触紧密,从下向上,从外到内,由周围到中央向肺门匀速移动叩击头,遍布整个肺野,避开胃及心脏;操作时间每次为10-15min。
机械排痰法与拍背排痰法在促进先心患儿术后排痰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排痰法与拍背排痰法在改善先心患儿术后肺不张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不张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儿术后接受拍背排痰,对照组患儿术后采用机器拍背,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同拍背方式改善术后肺不张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肺不张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62.50%)(P<0.05);观察组满意度(92.50%)高于对照组(70.00%)(P<0.05)。
结论:机器排痰可改善先心术后患儿肺不张效果,增加排痰量,改善患儿血氧饱和度,提升护士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拍背排痰;机械排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发育期发育不理想而导致的,病理主要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
在术后护理中,协助拍背可帮助患儿排痰,改善肺不张,改善通气,有效清理术后呼吸道内痰液,先心患儿因体外循环术后肺部渗出,术后需要予呼吸机支持[1]。
传统的用手拍背操作简单、便捷,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护理中开始采用G2000型振动式物理治疗仪拍背器代替用用手拍背,为了对比用手拍背和机器拍背的护理对先心术后患儿肺不张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80例1岁以下先心术后肺不张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0例。
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合并重症肺炎及肺不张,②小儿先心封堵术后,③非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矫正术患儿。
观察组年龄:4.72±2.30月,性别:男性19例,女性21例,体重:5.37±2.21kg;对照组年龄:4.92±2.45月,性别:男性22例,女性18例,体重:5.68±2.23kg。
24h液体出入量,根据中心静脉压控制液体入量及补液速度,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防止容量不足或过多。
3.2.2 呼吸系统监护 高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可减少自主呼吸做功,维持适宜的动脉血气,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患者苏醒后将呼吸模式改为SIM V,潮气量为8~10m 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呼吸比为1∶15~2.0,常规给予PEEP3~5。
本组23例患者术后都给予呼吸机支持,带机时间为4h~35d,每2~3小时翻身拍背和气管内吸痰,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早期给予适量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有5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伴肾功能衰竭带机35d后死亡,其余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营养支持和呼吸道管理,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3.3.3 做好管道护理 保持胃管、胸腔引流管通畅,术后间断行胃管冲洗,持续减压,防止胸胃扩张压迫纵隔及心肺,诱发心肺并发症,定时挤压,防止阻管,严密观察引流物的性状、气味并准确记录[6]。
3.3.4 术后早期活动 行胸部手术时或手术后48h内小腿腓静脉内易形成血栓,但活动后大部分可消失[7]。
尤其老年人更易发生。
作者在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手腕、足趾和肢腕的主动活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屈、伸、指等运动,每3小时1次,每次5分钟,经常协助翻身及变换体位,多做深呼吸以助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式。
本组23例患者均无血栓形成。
术后早期活动也可以促进胸腔引流,改善呼吸状况,在拔管之前鼓励患者于床上活动,拔管之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3.3.5 吻合口瘘的护理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50%[5]。
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3~8d[8],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颈部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及患者有无倦怠、脉快、胸部疼痛等不适,如一侧呼吸音较低,应及早发现并对症处理。
本组1例术前糖尿病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胸腔吻合口瘘,经急诊行空肠上段造瘘术,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有效的脓胸引流,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瘘口逐渐缩小愈合康复出院。
G2000振动排痰机(振动式物理治疗仪)【临床作用】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效清除呼吸系统分泌物,减少细菌感染,减轻或防止肺炎、肺脓肿、肺不张等疾病发生。
2.改善肺部血液循环,预防静脉淤滞,松弛呼吸肌,改善全身肌张力,增强呼吸肌力产生咳嗽反射,有利于机体康复。
3.手术后或体弱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禁忌症】禁用:肺结核、气胸、肺肿瘤和胸壁疾病;肺脓肿和胸壁感染症状;感染部位;出血部位或可能出血部位;恶性肿瘤部位;血栓性静脉炎或淋巴管炎;心脏部位:静脉曲张;不能耐受震动的病人。
慎用(由医生决定):支气管或肺实质感染合并多痰病人;操作部位出现出血点和/瘀斑;新出现血痰;病人高度紧张;病人出现心率增加、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叩击头】1号叩击头(ф130,滑面硅橡胶叩击头):增强型,治疗用;临床可用于体位引流治疗和术后护理。
适用于体质较强或肥胖的成人。
2号叩击头(ф90,聚氨酯海绵面叩击头):标准型,治疗或护理用;临床可用于体位引流治疗和术后护理,也适用于较敏感部位的治疗。
适合体弱或对叩击敏感的成人。
3号叩击头(ф68,聚氨酯海绵面叩击头):柔和型,护理或儿童专用,适用于个别对叩击特别敏感的成人或敏感部位的治疗。
注意:使用1.2.3号叩击头时可以同时使用叩击换向头。
4号叩击头(羊角头):特定型,肋部、肩部等治疗或护理,适用于术后患者的护理治疗。
【三种智能工作程序】程序1:变频范围15-25Hz,适合体质较弱或需重点护理病人,初次治疗可选择。
用于正常的护理工作。
程序2:变频范围25-35Hz,适合体质较好或需进行治疗病人。
用于需要较强治疗力的术后护理或临床治疗。
程序3:变频范围30-45Hz,适合体质强壮病人。
用于需要超强治疗力的临床治疗。
【操作规范】目的:应用不同的叩击头叩打背部,借助振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有利于排出体外。
用物准备:振动排痰机,合适叩击头(装上一次性叩击罩),一次性鞋套、治疗单。
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疗法的效果分析【摘要】剖宫产术后是一种常见手术,但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术后疼痛、恶露过多等。
为了探讨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症状的方法,本研究引入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本文从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原理介绍开始,详细分析了其在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经过疗效分析和结果讨论后,结论认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具备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展望未来,本治疗仪有望成为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进一步探究其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以提升疗效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效果分析、并发症、临床疗效、安全性、可行性、前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剖宫产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但剖宫产产妇在术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疼痛、感染、出血等,给产妇身体恢复和乳汁分泌等方面带来困扰。
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估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为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比观察疗效和结果,分析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在剖宫产产妇术后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是为了探讨该疗法对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具体而言,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评估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减轻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恶露过多、产褥感染等并发症方面的效果。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产妇身心恢复的影响,以及其在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和促进产后康复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照试验和数据收集,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依据,为剖宫产产妇的术后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剖宫产术后产妇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经历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手术,需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和治疗。
小儿肺炎应用雾化吸入与机械排痰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3-03-01T03:55:04.488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1期作者:胡游界[导读] 目的:探究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胡游界四川宝石花医院四川成都 610213【摘要】目的:探究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
方法:择选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64例,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者32例,行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对照组32例,行雾化吸入+人工叩击排痰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总有效率更高(P<0.05)。
结论: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小儿肺炎可取得突出效果,缩短患儿症状缓解时间。
【关键词】小儿肺炎;雾化吸入;机械排痰小儿肺炎为儿科常见病,3岁内婴幼儿为该病主要发病群体。
婴幼儿支气管、气管管腔狭窄,弹性不强,且具备丰富的黏膜血管,清除能力较,易因感染而引发水肿、充血等症状,促进分泌物分泌,造成呼吸道堵塞[1]。
对于小儿肺炎患儿,其年龄尚小,所以其用药必须谨慎,而雾化吸入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变区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物毒副作用。
同时,肺部痰液排出为小儿肺炎治疗的关键,但因患儿无法自主排痰,需借助外力展开排痰[2]。
本研究对小儿肺炎行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选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64例,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者32例,行雾化吸入+机械排痰治疗;对照组32例,行雾化吸入+人工叩击排痰治疗)。
观察组男性:女性患儿各17例、15例,年龄0.5-4(2.07±0.36)岁。
观察组男性:女性患儿各18例、14例,年龄0.5-4(2.11±0.40)岁。
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对比。
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分析杨荣【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机械振动排痰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他症状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快速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机械振动排痰;小儿肺炎;效果引言: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小儿肺炎多发于3岁以下的幼儿[1]。
这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机体适应力较差,且防御机制尚不完善,抵抗力较弱。
这类疾病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呼吸系统障碍,从而限制其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2]。
针对该种疾病,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肺炎的治疗来说,首先需要对其肺部痰液加以排除。
但是,由于患儿本身年龄较小,在沟通能力和自主能力上都存在明显的缺失,无法自行进行排痰,只能通过外力来辅助排痰[3]。
因此,临床必须要积极的寻求患儿排痰的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小儿肺炎患者运用机械振动排痰进行辅助,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中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4];(2)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5个月~36个月,平均年龄(23.41±1.02)个月;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个月~37个月,平均年龄(23.46±1.3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