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与沥青》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水泥与沥青》教学设计实验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四课实验名称:观察水泥和沥青有哪些特点实验班级:五(2)班实验设计理念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这个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水泥加水干燥后的变化,二是沥青加热后及冷却后的变化。
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水准,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
教会学生准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公路”单元的第一课,本节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的过程,教材围绕水泥加水干燥后的变化,沥青加热后及冷却后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为凸显不可逆变化和可逆变化,水泥加水干燥和沥青加热及冷却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水平,不但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相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
所以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增强指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⑴.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水泥与沥青》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学习建筑中常用的水泥和沥青,并且让学生了解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水泥和沥青。
二、学习目标•知道水泥和沥青是什么;•了解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能够简单地分辨水泥和沥青;•掌握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以及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区分水泥和沥青,并且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利用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程。
2. 学习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20分钟)介绍水泥的历史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水泥对建筑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水泥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3. 区分水泥和沥青(15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解释,让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外观、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区分水泥和沥青。
4. 探究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25分钟)通过图片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常见用途,例如水泥地面、水泥墙体、沥青路面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使用水泥和沥青。
5. 小结反思(10分钟)通过问答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简单地介绍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2.学生能够区分水泥和沥青的外观、性质和用途;3.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六、教学资源•PPT课件;•学生手册。
七、教学体会与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了水泥和沥青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法。
但是在教学难点方面,仍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水泥和沥青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水泥与沥青》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水泥和沥青的特性及用途;2. 掌握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3. 比较水泥和沥青在不同工程中的优缺点。
导学内容:1. 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3. 水泥和沥青在路面、地基、水泥制品等不同工程中的应用。
导学步骤:第一步:认识水泥和沥青1. 请观看有关水泥和沥青制品的视频,了解它们的基本生产原理和特点。
2. 完成以下问题:- 水泥和沥青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生产过程有什么特点?第二步:探索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2. 完成以下问题:- 水泥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用于什么工程?- 沥青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用于什么工程?- 它们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第三步:比较水泥和沥青在不同工程中的优缺点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水泥和沥青在路面、地基、水泥制品等不同工程中的优缺点。
2. 撰写比较报告,详细介绍两者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泥和沥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它们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两者在不同工程中的优缺点时,培养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和区别。
2. 掌握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3. 能够区分水泥和沥青在不同施工环境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二、导学内容1. 水泥和沥青的定义2. 水泥和沥青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工艺3. 水泥和沥青的应用领域和特点三、导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用一则与建筑材料相关的新闻或实例,引起学生对水泥和沥青的兴趣和注意。
2. 提出问题:提问“你知道水泥和沥青有什么区别吗?它们在建筑中有什么作用?”3. 导入学习:介绍水泥和沥青的定义及主要成分,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了解水泥和沥青的生产工艺。
《水泥与沥青》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2. 掌握水泥和沥青的生产工艺和原料。
3. 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4. 能够区分水泥和沥青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水泥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2. 沥青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3. 水泥和沥青的生产工艺和原料。
4. 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途景,激发学生对这两种材料的兴趣。
第二步:进修水泥1. 讲解水泥的定义、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水泥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 分析水泥的生产工艺和原料,让学生了解水泥是如何制备出来的。
3. 展示水泥在混凝土、砌体和砂浆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水泥在建筑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第三步:进修沥青1. 讲解沥青的定义、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沥青在道路建设中的作用。
2. 分析沥青的生产工艺和原料,让学生了解沥青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3. 展示沥青在路面施工、防水工程和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第四步:比较水泥和沥青1. 让学生分组讨论水泥和沥青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材料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合理搭配和应用。
第五步:总结1. 综合讲解水泥和沥青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让学生对这两种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水泥和沥青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水泥和沥青的比较分析文章,包括定义、特点、用途、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
2. 到周边建筑工地或道路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水泥和沥青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 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建筑工程方案,确定水泥和沥青的应用比例和方式,并进行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
五、导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作业和实地考察结果,进行评判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进修和思考。
水泥与沥青-鄂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和用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意识到水泥和沥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理解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认识到其中涉及到的环保问题。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水泥和沥青?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2.水泥和沥青的用途和作用。
3.水泥的生产过程和沥青的生产过程。
4.水泥、沥青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等方式,让学生先猜一下今天所学的两种材料具体是什么。
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进入课堂。
2. 了解水泥和沥青通过诱导式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或互相讨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Q1. 什么是水泥?他是用来干什么的? Q2. 什么是沥青?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沥青相关的产品或工作? Q3. 水泥和沥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探究水泥和沥青的用途和作用老师通过PPT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水泥和沥青的用途和作用,让学生对于水泥和沥青在生活和产业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理解生产过程1.水泥的生产过程:老师带领学生观看短片或PPT,了解水泥生产的大致过程;之后,老师会将生产过程模拟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观看。
在展示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泥生产过程。
2.沥青的生产过程:同理,老师通过短片或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沥青的生产过程,并模拟实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沥青的生产过程。
5. 环保问题在学生了解了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后,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水泥和沥青生产中的环保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环境的永续发展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和实验展示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和应用场景,同时也对两种材料在环保问题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水泥与沥青》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水泥和沥青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2.掌握水泥与沥青的生产工艺、性质及特点;3.学习水泥与沥青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实践;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水泥与沥青的定义和分类;2.水泥与沥青的生产工艺及性质;3.水泥与沥青在道路建设、建筑工程中的应用;4.水泥与沥青的实验设计与展示。
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的学习和实验设计;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水泥与沥青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水泥与沥青的实验设计与展示,培养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了解水泥与沥青1.讲解水泥与沥青的概念及分类;2.介绍水泥与沥青的生产工艺及性质。
第二阶段:水泥与沥青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介绍水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2.探讨沥青在道路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实验设计与展示1.学生分组设计水泥与沥青相关实验;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展示。
五、评价方式:1.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评价;2.实验设计及展示评价;3.考试形式评价。
六、课外拓展:1、参观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现场;2、学生自主设计水泥与沥青相关作品。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水泥与沥青的知识,掌握其生产工艺与应用特点,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将来的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工程建设的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希望本次作业设计方案能够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认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泥与沥青的特性、应用领域及制备工艺,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内容1. 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选取一种建筑材料(水泥或沥青)为研究对象。
2. 每组根据选定的建筑材料,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其组成成分、性质、用途及生产工艺。
《水泥与沥青》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3.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导学重点:1.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性质;2.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3.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导学过程:一、导入引导(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块水泥和一块沥青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和手感。
2.提问:你们知道水泥和沥青分别是什么材料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用途?3.引导学生思考水泥和沥青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水泥的基本性质及用途:水泥是一种粉状物质,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和粘土,经过高温煅烧制成。
它是建筑材料中的一种,用于混凝土、砌块等的生产。
水泥的硬化过程称为水泥凝固,是因为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物质。
2.沥青的基本性质及用途:沥青是一种黑色胶状物质,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矿物质,常用于道路铺设、防水等工程。
沥青是一种具有粘性的有机物质,可以在高温下流动,但在低温下却变得硬而脆。
3.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水泥的生产过程包括石灰石和粘土的破碎、混合、煅烧等步骤;沥青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油提炼、加工、精炼等步骤。
三、知识拓展(15分钟)1.探究水泥和沥青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水泥主要用于混凝土的制作,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和耐久性;沥青主要用于路面的铺设,道路沥青混凝土是道路工程中常用的材料,能够提高路面的耐磨性和防水性。
2.讨论水泥和沥青在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加强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知识应用(15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水泥和沥青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2.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创新的建筑或道路工程方案,充分利用水泥和沥青的特性。
五、知识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进修的内容,总结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强调环保认识,提倡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水泥与沥青-鄂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理解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3.掌握水泥和沥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水泥1.水泥的概念和种类;2.水泥的生产过程;3.水泥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沥青1.沥青的概念和种类;2.沥青的生产过程;3.沥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水泥1.1 水泥的概念和种类水泥是指一种石灰质材料,水泥通常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磷酸盐水泥等种类。
1.2 水泥的生产过程水泥的生产过程包括矿物的开采、破碎和混合等步骤,最终通过煅烧、磨细和包装等工序形成成品。
1.3 水泥在生活中的应用水泥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如混凝土、墙体、地面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同时也可以用于制造水泥砖、水泥管和水泥板等建筑材料。
2. 沥青2.1 沥青的概念和种类沥青是指一种热塑性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耐酸碱等特性,通常可以分为硬沥青和软沥青两种。
2.2 沥青的生产过程沥青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筛选、烘干、混合、熔化、加工、成品制备、包装等工序。
2.3 沥青在生活中的应用沥青广泛应用于道路和桥梁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它可以用于制造沥青混凝土、沥青砼、防水材料等。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解水泥和沥青的概念、生产过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水泥和沥青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水泥和沥青的生产过程;3.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水泥和沥青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对水泥和沥青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水泥和沥青的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以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知识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水泥与沥青》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水泥与沥青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两种材料,分别用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中。
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混凝土的制作;而沥青则是用于道路铺设和修补的材料。
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特性、用途及施工要求,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主题:水泥与沥青2. 时间安排:2周3. 内容和要求:(1)学生需要在第一周学习水泥的制作工艺、特性、用途和施工要求,包括水泥的原料、制作过程、质量标准、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等。
(2)学生需要在第二周学习沥青的特性、用途和施工要求,包括沥青的来源、生产过程、性能指标、道路铺设中的作用等。
(3)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关于水泥与沥青的比较分析报告,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水泥与沥青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水泥与沥青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水泥与沥青的优缺点比较;- 水泥与沥青的未来发展趋势。
4. 考核方式:(1)参与度: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讨论和提问情况等。
(2)报告:对学生的比较分析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水泥与沥青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综合表现:根据学生在整个作业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5.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课件、教材和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水泥与沥青的知识。
6. 其他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水泥与沥青这两种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培养他们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报告的撰写,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次作业设计中有所收获,为将来的建筑工程学习和实践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水泥和沥青作为道路建设中最常用的两种材料,其特点和用途各有不同。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水泥与沥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
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
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
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
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
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
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2.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
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
3.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