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近代)
- 格式:ppt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80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分期与发展一、前近代教育史前近代教育史是指从清朝以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史。
这段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是教育体制以私塾及官办学校为主,以科举制度为主要考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育思想。
1、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指以民间教师为主要从事者,以家庭费用支付学费的教育形式。
私塾教育的发展,使民间教师的职业得以繁荣,也使民间教育得到了发展。
私塾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2、官办学校官办学校是指以政府或官方机构为主要经费支付者,以政府官员为主要教师的教育形式。
官办学校的发展,使政府机构及官员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官办教育得到了发展。
官办学校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学质量取决于政府的投入。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以科举考试为主要考试形式,以科举官员为主要招录对象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使政府机构及官员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教育及考试得到了发展。
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考试内容以文史为主,考试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考试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考试质量取决于政府的投入。
4、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礼、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以文史为主,教育方法以讲授为主,教育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的教育史。
这段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是教育体制以公办学校为主,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教育制度,以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教育思想。
1、公办学校公办学校是指以政府或官方机构为主要经费支付者,以政府官员为主要教师的教育形式。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老腆,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庄周。
道家鄙视和否定社会生活,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萧遥,阐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道家认为人的最佳状态即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而是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的质朴状态。
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异化,摧残人的天性,背弃自然。
教育应是一个将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人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教育中要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2)“逍遥”的人格理想道家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名”、物我两忘的逍遥人格。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提倡怀疑,不仅仅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更怀疑“圣人”教条。
庄周指出“六经”是前人社会活动的成果,限制今天的脚步。
中国近代教育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
自传教士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的第一所学校)后,继之又在五个通商口岸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由沿海的通商口岸向内地延伸,具统计,1860-1875年,教会学校总数约800所,学生约20000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350所,学生约6000人,其余均为天主教会开设。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宗教、外语、西学、儒家经典。
教会学校的性质: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是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表现。
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有30余所,其主要类型包括:1)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广东实学馆及广东水陆师学堂等;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是指中国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教育发展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西方模式的引入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摈弃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
2.教育体制改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期,中国开始接受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
3.教育范围扩大
在近代中国,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开始推广公立学校教育。
同时,也开始在乡村建立小学,使乡村儿童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4.教育内容变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近代中国则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始在教育中引入现代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西方模式的引入、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范围扩大和教育内容变革。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教育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
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
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
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
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
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
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
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
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
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
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指涉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各种史料、文献和资料。
近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前后,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多重危机,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改变困境。
为了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教育史料。
近代教育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和制度等。
因此,收集和整理这些与教育有关的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和分析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教育史资料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官方文件、历史记录、期刊杂志、教科书、教育报纸、学校档案等。
这些资料中包含了近代教育的政策制定、教育机构的创建和改革、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开始推行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建设的图纸和照片、学生和教师的档案、教育会议的记录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过程,以及其中的亮点和问题。
收集和整理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
同时,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历史资料转化为数字化
的信息形式,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总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了解近代教育历史的宝贵资源,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教学计划: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目标•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史的背景、发展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能够分析现代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和讨论,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概念;2.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交流思想;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教育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进行深入讨论;4.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教育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5.观摩访谈:安排学生观摩现代教育实践,并进行访谈和反思。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背景与发展1.1 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源和背景•明清教育的特点与问题•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1.2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的四个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键事件和人物:康有为、严复、吴鞠达、马建忠等第二章:近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2.1 新学与旧学的论战•传统主义与维新主义的对立•清末新学的思想与实践2.2 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名校与民办教育的兴起2.3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教育的初期探索•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与反思第三章: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现代教育问题3.1 入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入世教育的背景与意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策略3.2 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的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改革•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与对策3.3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路径•教育科技与信息化的应用与挑战第四章:评价方式4.1 平时表现评价•准时完成预习和课堂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4.2 研究报告评价•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演讲表达和展示能力的评估4.3 期末考试评价•对关键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对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近代教育史》2.参考书目:《中国教育史纲》、《中国近代教育史》等3.网络资源:教育部官网、学术论文数据库等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2.学生研究报告的评估3.期末考试的评估4.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估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背景、发展和思潮,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现代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育机构档案教育机构档案记录了不同时期各级教育机构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情况。
例如,清代秘书学堂、礼部试局等教育机构的档案中,可以看到清朝教育制度、经费、师资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同时,还有一些民间学校的档案,可以了解到民间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二、教育报纸杂志教育报纸杂志是近代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例如,申报、民主学衡、新华日报等报纸,不仅报道了当时的教育新闻和教育改革情况,还有一些有关教材、教法、教师培训和大学课程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学术论著和著作近代教育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学术论文和著作是近代教育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例如,陈嘉庚的《嘉庚全集·教育卷》、黄炎培的《论教育》、刘师培的《讲学录》等著名的教育论著,在近代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著作反映了近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和研究,并且对于当时的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个人档案和手记个人档案和手记是研究个别历史人物和教育家的教育观、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变化的重要资料。
例如,严复的《翻译自序》、李煜东的《儒林外史》中记载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理解。
这些个人手记和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了解近代教育史、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变革以及对比现代教育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我们了解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思想和教育史的基本依据。
在研究近代教育史时,我们应该多渠道地收集、整理、评估不同形式的学术文献和档案,以期更为真实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近代部分)一、洋务教育的内容、特点及中体西用1、洋务教育的内容1)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A简介:兴办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B学堂种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C京师同文馆:最初作为外语学校设立,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1869年聘丁韪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教务;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D福建船政学堂:①介绍: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州船政局的组成部分。
福建船政局也称“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②组成: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③地位: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2)洋务留学教育:1872年留美学生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容闳倡导)三届留欧学生2、洋务教育的特点1)积极方面A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B教学内容——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C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D教学组织形式,洋务学堂普遍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2)消极方面A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还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C洋务学堂的管理具有官僚习气3)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特征,启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3、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经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2)内容:中学也称旧学,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学者必须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择西学可以补吾阙漏着用之3)影响:A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C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1、早期改良派饿教育主张:1)全面学习西学,突破民族文化本位观念2)改革科举制度,抨击但并未彻底否定,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3)建立近代学制,逐步向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转变4)倡导女子教育2、维新教育实践: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与南洋公学、经正女学(经正女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万国公报》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变革1)设立京师大学堂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4、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五育:军民国教育——寓兵于民实利主义教育——使教育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从现象世界出发而摆脱现象世界的过程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2)并举:同时进行,不可偏废2、改革北京大学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A改变学生的观念B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C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D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A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B沟通文理,废科设系C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此外,北大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观念变革及几种教育思潮1、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的变革——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
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高校与高等教育曾是民族精神源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阶
层的重要选拔场所之一。
1885年美国博物学家施氏首次将教育学概念引入中国,
它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辅导,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晚清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洋务运动在晚清时期实施了一系列大胆改革,解决了当时教育史上发展前赴后继、差距落后的难题。
这些改革包括提高对国外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协定中外学生互惠互助,促进中国知识分子改良精神、学术精神和西方新思想的普及。
其次,刘恭维主编的《教育大上》和《教育小下》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近代高等教育体系,栴檀的《中华学报》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民国时期,教育改革进入最激进的阶段。
民国政府实施了比较全面的社会和教
育改革。
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教育显著改善,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巨大发展。
学校从成型几年到上千间,修读课程进入多元化发展,从古代奠定的四书五经转向中西结合的实用性课程,教学改革也多次进行,加强学习思想应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交流与融汇,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焕然一新的发展。
不可谓不雄厚。
几百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经千辛万苦,从提高教育水
平到强化理论训练,深刻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旋律,也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中国教育的形象,促进了中国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