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10.22)培训内容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10.22)培训内容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10.22)培训内容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10.22)培训内容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 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 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 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 如食欲减退, 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 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 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 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 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 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 表情淡漠, 情绪低落, 凡事都无动于衷; 有的急躁易怒, 易发脾气, 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 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 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 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 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 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 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 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 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 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 自感低人一等, 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 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 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 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 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 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 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 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 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 使身体雪上加霜, 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 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 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 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 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 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 家庭不和, 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 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

改变, 社会交往减少, 缺乏归属感, 造成心情抑郁, 遇事灰心, 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 身体日渐衰老, 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 常出现健忘, 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 刚刚手拿着的东西, 一会儿就东找西找; 出门忘记关门, 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 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 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 因此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 留恋过去,

2.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 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 她( 她) 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 有更充分的时间料理家务, 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 而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 因此心理比较满足, 情绪比较稳定, 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 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 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 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

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 很不适应。

2.2 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 当前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 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 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 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 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 社会地位不高, 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 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 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 老年人离退休后, 从社会转向家庭, 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 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 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 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 从而不但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 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 一般在离开工作岗位之

后, 都不甘于清闲。她( 她) 们渴望在有生之年, 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 所谓退而不休, 老有所为, 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 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 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她( 她) 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 或者身患多种疾病, 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显, 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从而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

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当前, 中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 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因此, 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够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 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 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 具体措施如下:

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 治疗及康复,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 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 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 可能会加得她( 她) 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 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 这样, 能够增加老

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 适当参加社交活动, 充实精神生活, 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 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 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 经常主动与她( 她) 们沟通, 帮助她( 她) 们认识自身的变化, 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 帮助她( 她) 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 使生活充满情趣, 经过各种方式帮助她( 她) 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 摆脱孤独, 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 跳舞、扭秧歌, 下棋等活动, 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 热情的关怀, 减少其精神刺激, 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 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 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 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 如自我教育法, 活动转移法, 沟通调节法, 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 除了语言交流外, 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 搀扶老人走路, 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

交流, 调整她( 她) 们郁闷的情绪。

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 亲近的人越多, 生活就越充实, 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 教育家属密切配合, 多关心体贴老人, 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 安慰开导家属, 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 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 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 促进身心健康, 延缓衰老, 丰富她( 她) 们离退休后的生活, 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 充满好奇心, 培养生活情趣, 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种美好的心表, 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 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 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 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 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白血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26T09:54:52.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张爱玲[导读] 有文献报道,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2]。 张爱玲(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江苏赣榆 222100)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317-02【摘要】本文通过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适时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帮助患者保持乐观态度,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细胞的异常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同时广泛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患者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恐俱、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心理护理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平均(38±0.5)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均经临床确诊为白血病。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交流。白病血患者在未确诊时,大多紧张焦虑,既想了解病情,又害怕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思想负担较重,并伴随着侥幸心理。一旦确诊后,就会困惧怕疼痛和死亡而感到恐惧、忧郁、紧张、情绪低落,精神错乱,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患者住院后与社会隔绝,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复杂的仪器设备,听不懂的医学术语,无疑会引起患者心理更加激烈的反应,尤其对自己疾病的变化更为关心,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并能获得好的治疗和护理,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及住院规则、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患者的恐惧表示理解并给予正面的指导。护理人员应勤巡视病房,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做到精神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注意情绪变化,对患者表示同情与理解,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给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患者一经确诊为白血病,大多数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已婚患者对今后的生活尤其是能否维持幸福的婚姻感到悲观,害怕被对方抛弃;白血病患者的病死率极高,部分白血病患者经几个化疗疗程后,临床疗效缓解较慢或者病情愈重,逐渐对化疗产生怀疑并失去信心。既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拖累亲人,表现为孤独自卑,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与人交往,甚至自暴自弃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与精神鼓励,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教育说服,以提高其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向患者介绍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新进展及通过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病例,适当条件下,可安排成功病例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让患者了解急性白血病的可治性,及疾病斗争的积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和护理上要密切配合,并解释化疗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软食,禁食辛辣,生冷,硬,带刺的食物。防止药液外渗,注意口腔清洁,根据口腔的酸碱度选择漱口液漱口,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受凉,避免剧烈活动和头部外伤。白细胞低时易发生感染,应听从医生的安排,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必要时进隔离病房,进行保护性隔离,防止继发感染。 3、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帮助患者建立持续的情感支持[1]建立患者-医护-家庭-社会的信息桥梁,开展心理护理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中要一环,是对患者的间接治疗,通过对患者家属与医护的密切配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使患者能得到系统完整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白血病患者因病程相对较长,家属难免会出现厌烦情绪,此时我们医护人员应以身作则,以细心、耐心、真诚、热情打动家属,让家属自然地融入到救治工作中来。对于家庭关系亲密的家属,我时化疗的重要性,帮助其消除负性心理,提高患者对化疗的顺从性,调动患者与们应该正确引导,不可在患者面前表现得过分难过,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使患者能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中配合治。 4、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而化疗的毒副反应以及巨额的医疗费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等,同时化疗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大,多次注射常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炎症。其生理上的不适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不良情绪的产生也随之出现或加重,再加上化疗药物的昂贵价格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的出血和感染的治疗均需相当的费用,都会加大、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情感抑郁。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从疗效与副作用两方面的利害关系说明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对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发生脱发,特别是女性患者,心理负担很重,必要时给予戴帽子或假发,使其顺利渡过治疗期的困难。由于疾病给家庭经济影响而负疚的患者,使其认识到早日康复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和支持,同时劝告家属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总之,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更多地应用积极的行为和认知应对方式,减轻负性情绪反应,主动地配合治疗以及改善生活规律,提高生活质量。有文献报道,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2]。参考文献 [1]杨莉,郑谊晶.白血病患者临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64-65. [2]周英,尤黎明.急性白血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61-462.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心理学家发现: 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 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

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1-06-13T14:48:23.8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兰利芬[导读]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兰利芬(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1-0292-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得出结论:及早对白血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疾病的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疾病转归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使原发病加重或使患者不能由始至终地坚持而导致失败,再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尤为重要。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护理,我科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9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18—75岁,各种文化程度都有,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 心理反应 2.1焦虑、恐惧患病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不能治愈,不能支付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情绪。 2.2淡漠、抑郁多发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造成患者躯体持续不适,以致逐渐失去信心,日趋消极,表现为抑郁寡欢,食欲减退,懒言,甚至拒不理采[2]。 2.3悲观厌世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病情未见好转,自认为无药可救,或病痛难忍,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常常忧郁、叹气,心情烦躁不安。抑郁的患者由于心情的原因导致活动较少,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很多不利后果。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心理护理对策 3.1交谈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恐惧害怕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消除顾虑,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3.2倾听病人诉说,培养患者积极情绪护理人员耐心观察每一位患者,善于识别患者的心理反应,把握患者的情绪感受,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内心的恐惧,要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让患者通过宣泄使其摆脱不良的心境,减轻不良心理状况。 3.3缓解外因刺激法对于疑似病例,不轻易做出诊断,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或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适当确切。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3.4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3.4.1认知重建法是指护士可以向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进行质疑,使患者认识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放弃并重建信念系统。 3.4.2思维中断是指白血病患者常因化疗的不良反应而感到焦虑、恐惧,护士告诉患者停止这种想法,应想到现在虽有些痛苦,但化疗药物效果好,能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让患者充满希望。 3.4.3音乐疗法是指通过播放适当的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放松,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缓和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3.4.4脱敏法患者与人交往时会有自卑感、恐惧感,可先让患者与同病室病友交往,适应后再到医院内散步,最后走出医院,这样建立起的正常反应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脱敏才算成功。 3.5家属和社会系统支持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让病人感觉社会的温暖,使得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3.6排解和优化情绪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 4 结果 我科108例患者,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负性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患者情绪基本稳定,能正确认识疾病,接受治疗,大大增加了病人的完全缓减率。 5 结论 总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护理有着特殊性,在对患者的疾病采取正确治疗、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心理要及时采取措施,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患者乐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前提,使病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娟.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36(5):105—106. [2]李素霞.自体骨髓移植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3):33.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16241663.html,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作者:张乐溪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8期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老年患者护理研究的一个焦点。认真分析把握老年病人心理特征,采取正确的心 理护理,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6(c)-0149-0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日趋增长,目前我国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2岁,老年 人群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年人群的扩大,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并且多集中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癌症、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等多种慢性疾病上,对治疗和护理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对老年病人的治疗上,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通过正确的途径,可以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从心理的角度改进其生理的状态,发挥出心理对疾病的积极能动作用,改善患者整体状态,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可见,研究和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 1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1.1孤独心理 目前老年人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家庭生活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外部因素以及身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等内在因素影响,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劳而无用、毫 无自我价值等心理,这些心理严重时甚至导致一种名为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这种病 症的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 照料。 1.2焦虑心理 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其引起的原因有多种。在患病过程中原因可以依次为:患病初期。患者之前身体一直很好,突然患病打乱以往的正常生活,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使疾病带来的冲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缓解,患者想急于摆脱,但又摆脱不了,从而产生焦虑;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需要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点,生活才能快乐,身心也才能健康。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世界的纷乱,社会的变革,银色浪潮的到来,我们自身的衰老,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重新认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自撰) *千万要记住天地和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两件东西:一是我们的身体,这是越用越破旧;另一件是精神,这可以越用越好,人老可以志不老,精神可以永存。《家庭宝典》 *心理健康不是消极的,不是静态的,而是积极的,动态的,应该是有坚强的人格,顽强的毅力,能吃苦耐劳,在逆境中奋进,苦中求乐,胜不骄,败不馁。 *忧患而不悲观,成功而不狂妄,视困难为常规,以付出为快乐。

*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心身有益的学习和思考,如阅读历史、名人格言、处世箴言或观察自然。------培根 *让每天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事事。要主宰生活,不要被生活所主宰。要懂得生活的艺术才能有艺术的生活。 *物物而勿物于物。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 *一分为二,过忧不及。 *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105岁的陈椿 *物质的匮乏和丰富都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备受折磨:过去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匮乏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来维持运转;未来的社会我们称之为过剩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贮存的能量无处发泄。

*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温暖的家庭,买不到真挚的友情,买不到舒畅的心情。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有一位哲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则会叹息杯子里已失去了半杯水。一个人倘若老是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面,那么,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他,缠住他。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0-31T15:01:06.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赵富华[导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赵富华(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 545006)【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护理越来 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尤其对于身患绝症的患者尤为重要。白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为恐惧心理: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当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时紧张、焦虑、恐惧、惊慌失措,甚至变得暴躁易怒。【关键词】心理护理神经衰弱症候群心理特征根据国外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欧洲和北美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人口。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人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尤其对于身患绝症的患者尤为重要。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不良情绪症状,使其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白血病患者76例,均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7分)随机分为2组,心理护理组(38例),对照组(38例),2组在性别、年纪、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判定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之前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2],作为初评。心理护理一个月,出院前再为患者作上述评定,作为末评。除此之外,心理护理组再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做法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及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护士要关心、爱护和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表明自己的想法,减轻心理压力。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病程进展、化疗方案、预后等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 1.2.2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针对存在的抑郁问题给予指导、支持及建议。 1.2.3安全防护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倍关怀,避免患者独处,争取家属的支持,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细心照顾,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消除悲哀、孤独感、无价值感及被遗弃感[1]。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经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化评分经过一个月治疗护理后评分均降低,而心理护理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x-±s) 注:P<0.01。 3 讨论 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其特点表现为:怀疑和侥幸、焦虑和恐惧、退化和依赖、悲观和绝望。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因此,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和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压力、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目的在于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孤独感等消极心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疾病做斗争,帮助患者适应社会角色和生活坏境。 3.1护士的言语、行为、态度均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医德及文化修养,具有同情心,对患者的异常行为不讥讽、不嘲笑,不使用对患者可能导致不良刺激的语言,善于从患者的言行中观察病情变化。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使用美好的语言感染患者,提高患者的情绪[1]。 3.2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环境舒适,适当的活动,以调动患者的情绪,焕发对生活的热爱。 3.3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治疗操作前,向患者讲明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建立药物—心理—疗效的良性循环。对病人的不适感受表示同情和理解,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有利于情绪的改变,尽量满足病人合理要求。 3.4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患者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少,在接触时要以耐心缓慢的非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起患者对外界的注意,同时,利用治疗性沟通技巧协助患者表达其想法。 3.5调动情绪,阻断负性思考白血病患者面对复杂的现实活动常对自己或事情保持负性的看法,这是不自觉地,尤其是病情基本控制、认知能力初步恢复后更易产生。担心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学习;担心得不到家庭及社会的接纳;担心疾病复发等。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合理的疏导,极易再度导致情绪低落而发生自杀、自伤。此时,护士可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增加正向看法,减少负性评价,增加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3.6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技巧告知患者压力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需要以适当的方法为自己减压,保持身心健康。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告知家属要为患者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协助患者改善处理问题的方式,增加社交技巧。参考文献 [1]倪爱珍.《中国民康》.2007,2. [2]崔金虹.《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2.

心理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理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白血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 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入组的研究对象一律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 上根据患者病情开展全阶段心理护理。遵照治疗护理计划开展干预后,对比两组 患者治疗4周后的抑郁焦虑评分、临床疗效率和诊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疗依 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性质恶劣,预后较差,对患 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逐步鼓励、引导患者坚定康复 的信念,不断促 进患者的诊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临床疗效; 白血病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威 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1]。由于该病难以治愈、死亡率较高,患者发病 后很容易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有些患者甚至会陷入绝望情绪,然而在长 期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则可能引起免疫功能抑制,这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还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此外,部分患者 还会在负面情绪影响下抵触或抗拒治疗,这会影响到正常诊疗活动的展开。为此,我院于白血病临床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100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 随即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50例患者,男 33例,女17例,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6.6±3.3岁,19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白血病,6例恶性淋巴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观察组50例患者,男 26例,女24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7.3±3.6岁,18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急性白血病,11例慢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白血病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患者具备化疗指征,可接受常规治疗。 2)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全身性、器质性疾病患者。 3)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应知情通知书。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展开全阶段心理 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开展观察和问诊,科学估计患者心理情况,分析其是否已经产 生抑郁或焦虑等,并对患者具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患者做心 理疏导,尽可能降低患者消极心理的发生率。(2)每周患者进行一次SDS、SAS评价,根据 评价结果制定不同级别的心理干预方案,有强度差别地实施心理干预。(3)行心理干预后 应当对患者及家属做疾病健康宣教,普及需要患者掌握的白血病常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信 赖护理人员,提升护理依从性,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同时可利用健康教育的形式建立良好的 医患沟通,主要是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争取患者家属的协同配合,共同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4)每次治疗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治疗情况告诉患者,使患者了解治疗节奏,一方面有利于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促进诊疗活动的 展开。(5)当患者负面情绪难以自制时,必要情况下使用镇定类药物进行干预。 1.4评价指标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浅析(非常专业)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1月14号发现的新话术点)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随之而来的老年病也越来越多。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况的特殊性,患病后的治疗和护理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感知觉减退,记忆能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向不稳定。 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大致包括对健康及经济问题的不安;由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在精神上由于兴趣范围变小而造成孤独感;对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活动性减退;对新的情景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一个人孤零零地感到寂寞;猜疑心、嫉妒心加重等。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恐惧: 多数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病,或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同时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 尤其是在他们患病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往往顾虑重重、心神不安,情绪极为不稳定,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佳、睡眠不宁和容易疲劳等不适症状。 ②悲哀、沮丧心理: 1 / 6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对象,往往由于病情迁延不愈,经济条件的优劣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抗病能力,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忧郁沮丧的负性情绪。 ③孤独心理: 多见于子女不在身边,或虽共处一室,但由于代沟,家庭成员之间共同语言少,缺乏沟通,家庭关系趋于松散。 另外,丧偶等原因也会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 以致造成这类老年患者心情沉闷、郁郁寡欢,极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疾病。 ④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自尊心增强: 人平时性格就较固执,生病后更是固执己见,情绪多不稳定,稍不如意,就会发火。 ⑤行为退化依赖心理: 这类患者一般变得被动、顺从,因此他们的情感十分脆弱,依赖性很强。 我们在对老年病人护理中体会到,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为老年病人创造宽敞、明亮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保持床铺及被褥整洁、柔软、舒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障碍物绊倒患者。 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及药物放在易取的地方,减少引起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