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608.50 KB
- 文档页数:72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科学探究学习目的: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学习记录和分析数据。
1.2 生物的特征学习目的: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1.3 生物的分类学习目的: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命名等。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活动,学习生物分类的方法。
第二章:植物和植物的生活2.1 植物的器官学习目的: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
2.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目的: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等。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3 植物的生殖学习目的: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教学内容: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实例。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植物生殖方式的讨论和实践。
第三章:动物和动物的生活3.1 动物的器官学习目的:了解动物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动物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
3.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的: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胚胎发育等。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讨论和实践。
3.3 动物的行为学习目的:了解动物的行为类型和意义。
教学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等。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性。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4.1 微生物的世界学习目的: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细胞课时一:细胞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准备- 课本-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2. 展示细胞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类型的细胞。
3. 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4. 解释细胞的功能,例如细胞膜的作用是包裹和保护细胞。
5.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
6.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延伸- 请学生自行查找并报告一种特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完成课后题第1、2、3题。
课时二:细胞的各种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 掌握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教学重点- 掌握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教学准备- 课本- 图片或模型展示细胞器教学过程1. 导入:复上节课所学的细胞基本结构。
2. 向学生展示细胞器的图片或模型,并介绍各种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如细胞质、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3. 解释细胞器的功能,例如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4. 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形态。
5.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
6.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与学生分享关于细胞器的有趣事实。
教学延伸- 请学生自行查找并报告一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完成课后题第4、5、6题。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继续编写其他课时的教案)...(继续完善其他单元和课时的教案)总结本教案包含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的全部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该课程,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覆盖细胞、遗传与进化等重要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一、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⑴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生物八年级上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方案免疫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方案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教学准备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一、人体的免疫功能1、三道防线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二、方案免疫教学后记 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2、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资料1: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答复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表达在杀灭病菌上吗?〔阻挡病原体入侵〕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答复〔腔道内外表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外表汗毛--阻挡病原体〕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1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科学探究1.1 观察与实验学习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进行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临时切片制作,观察细胞结构。
1.2 调查与分析学习如何进行生物调查,了解周围生物的多样性。
进行生物种类的调查,记录并分析结果。
第二章:生物的细胞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并进行比较。
2.2 细胞的能量转换学习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
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3.1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
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活动,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3.2 生物的保护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进行生物保护的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或社区的生物保护活动。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功能4.1 人体器官的功能学习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如心脏、肺、肝脏等。
进行人体器官功能实验,观察器官的功能表现。
4.2 人体的调节系统学习人体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进行人体调节系统的实验,观察调节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生殖与发育5.1 生物的生殖方式学习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了解其特点。
5.2 生物的发育过程学习生物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成长发育。
观察生物的发育过程,了解发育的基本规律。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六章:植物的生态环境6.1 植物的适应性学习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沙漠、水域等。
观察不同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了解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6.2 植物的生态关系学习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
观察植物的生态关系实例,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动物的生态环境7.1 动物的适应性学习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森林、草原等。
观察不同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了解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八年级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学上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简介: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单元和主题:1. 第一单元:生物科学与实践- 主题1: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 主题2: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第二单元:生物细胞- 主题1:细胞的基本单位- 主题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主题3:细胞的分裂和增殖3. 第三单元:生物遗传与进化- 主题1:遗传的基本规律- 主题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主题3:进化与适应4. 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 主题1: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主题2:动植物的适应特征和生态关系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通过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帮助其理解概念和原理;- 实验:组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观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练:安排练题和实践操作,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生物学上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教案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和作业: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测验和期末考试: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他们对整个教材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建议教师准备以下资源:- 教科书:提供八年级生物上册的教科书给学生研究使用;- 实验器材: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支持实验活动的进行;-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的超详细内容介绍,希望能帮助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设计全册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单位第一课细胞的发现课堂目标- 了解细胞的发现历程- 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培养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细胞的发现历程-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洋葱片、盐水、盛水的微型玻璃杯等- 教学素材:细胞发现的历史图片、细胞结构示意图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各种细胞,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心。
引入细胞的发现历史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细胞是什么。
2. 研究细胞的发现历程:通过课件和口头解释,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发现历史,包括胡克的树皮实验、拉伊因霍克的薄片观察等重要实验。
3.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洋葱片下的细胞。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整理研究成果:让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5. 小结:梳理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提醒学生回顾复。
课堂作业- 阅读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发现的历史。
- 完成课后题,巩固对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细胞的发现历程和进行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下次课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课细胞膜与细胞壁课堂目标- 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细胞膜透过性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透过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实验材料:鸡蛋、盐水、可乐、糖水、酸性溶液等- 教学素材: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示意图、鸡蛋渗透实验图片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一段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认知和好奇心。
2. 研究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课件和口头解释,向学生介绍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相对透过性和选择透过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
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总第1课时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共89 页)目录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第七节哺乳动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五章病毒第六单元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节从种到界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 )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代表生物淡水:水螅海水: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2、水螅的结构:内胚层、外胚层、消化腔、触手、口、芽体3、腔肠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体表有刺细胞③有口无刚二、扁形动物1、代表生物独立生活:涡虫寄生生活:血吸虫、绦虫2、涡虫的结构:眼点、口、咽、肠3、扁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背腹扁平③有口无肛教学反思: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课程引入:我们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这个星球上,许许多多的生物生活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
这些生物形态各异,特点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本节课程我们将探讨水中生活的动物。
课程讲解:1、鱼类(1)鱼类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呢?呼吸系统、体表覆盖、终身生活在水中,这些都是鱼类的共同特点。
(2)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鱼类的呼吸系统。
鱼类用鳃呼吸,鳃片上布满了血管,能够高效地从水中获取氧气。
(3)鱼类的体表覆盖着鳞片和黏液,这既可以保护身体免受伤害,也可以减少水的阻力,让鱼类游动更加轻松。
(4)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水中的生活环境。
它们的皮肤能够感知水中的压力和振动,帮助它们找到食物和避开危险。
2、海洋无脊椎动物(1)除了鱼类,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无脊椎动物,比如珊瑚、海葵、海蜇等。
这些动物各有特点,我们将逐一进行探讨。
(2)珊瑚是一种色彩斑斓的生物,它是由一种叫做珊瑚虫的微小生物组成的。
珊瑚虫通过分泌钙质外壳,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珊瑚。
(3)海葵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它的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能够分泌出毒液来防御敌人。
海葵的颜色非常美丽,有红色、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
(4)海蜇是一种大型的海绵动物,它的身体柔软而且透明,外形类似于雨伞。
海蜇能够通过改变身体的形状来移动和捕食食物。
3、两栖动物(1)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中,还有一些是两栖动物。
它们既能够在水中生活,也能够到陆地上活动。
青蛙就是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
(2)青蛙的呼吸器官非常特殊,它们可以用皮肤呼吸,也可以用肺呼吸。
当青蛙在水中时,它们用皮肤呼吸;当它们离开水时,则用肺呼吸。
(3)青蛙的骨骼结构比较特殊,它们的脊椎骨是没有愈合的,因此可以灵活地转动。
青蛙的后肢特别发达,适合跳跃和游泳。
八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上册人教版(优秀6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
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单元一: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概述
- 目标:介绍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
- 探讨生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研究基本的生物分类方法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方法
- 目标: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重点: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 研究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掌握生物的分类层级结构
单元二:遗传与进化
第三课时:遗传的基本规律
- 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重点: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内容:
- 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探讨遗传变异的原因
- 理解遗传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进化的基本原理
- 目标: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重点: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内容:
- 研究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 探索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和比较解剖学
- 理解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继续撰写下一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第一节初识生物
教学目标
- 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掌握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的概念
-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质
-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 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2. 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
- 生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 生物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竞争、合作等方式相互作用
- 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适应、调节等方式相互作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2. 介绍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特点
3. 讲解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总结各组的观点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生物的作文
教学资源
- 生物图片
- PPT课件
- 板书工具
教学评估
-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 学生对生物定义和特点的准确理解
-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情况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科学探究1.1 观察与实验学习观察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1.2 收集和分析信息学习如何收集生物相关信息。
学会分析生物信息的方法。
1.3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2.1 生物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3 生物圈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学习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细胞和生物组织3.1 细胞的概念和结构学习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3.2 生物组织学习生物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生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3.3 细胞分裂和生长学习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
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对生物体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4.1 植物的生长发育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4.2 动物的生长发育学习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了解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4.3 生殖和发育学习生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了解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意义。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5.1 遗传的基本概念学习遗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了解遗传的方式和机制。
5.2 遗传规律学习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
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
5.3 生物的变异学习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和意义。
第六章:生物的适应与进化6.1 生物的适应性学习生物适应性的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和意义。
6.2 生物的进化学习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6.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第七章:生物的分类与命名7.1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学习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和系统。
7.2 生物的命名学习生物命名的国际法规和原则。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教学流程一、 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四)练习巩固(五)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蚯蚓的观察实验教学流程 一、 导入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线形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新课。
二、互动授课(一)线形动物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
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3.怎样预防蛔虫病?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找出并背诵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环节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4、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5、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6、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8、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
)(五)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并背诵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四、课堂小结,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2.教学过程的说明: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一、昆虫------蝗虫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1、形态结构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2、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两栖动物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时间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关于青蛙、蛇、蜥蜴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人类对这两类动物的保护情况。
导入:视频导入(小蝌蚪找妈妈)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什么环境下看见的?蝌蚪最终变成了什么?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两栖动物1、什么是两栖动物由导入中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思考:(1)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区别?(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
青蛙无尾,具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2)这一类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一类生物称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了,主要用肺呼吸。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多媒体提供青蛙生活的视频,学生观察,观察时思考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有绿色条纹,腹面白色,与水边的环境颜色接近,可以躲避敌害,并有利于捕食。
)(2)青蛙的皮肤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3)它的前肢和后肢各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提醒学生观察:眼睛后面的鼓膜和鼻孔。
眼睛对运动的物质特别敏感,有利于捕食昆虫。
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气体进出通道。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问:除了青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展示蟾蜍、大鲵和蝾螈三种动物的图片,并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俗称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