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审题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378.50 KB
- 文档页数:48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利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立意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准备,是与第三单元训练主题一脉相承的。
二、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写作实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审题立意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此次审题立意需要把学生零散的审题立意知识和经验整合,使其更有条理、更系统。
三、教学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四、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审题立意非常重要。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二)一般命题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2.学生发言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并明确表格内容。
3.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依据以上表格,总结有限制条件的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明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进而确立中心思想。
(三)比喻性题目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2.学生发言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并明确表格内容。
3.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依据以上表格,总结比喻性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明确:明确题目的比喻意义,根据写作者所选定的意义为它匹配恰当的题材。
(四)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41页写作实践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支架式写作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针对本课,2022版新课标对“审题立意"的写作提出了以下要求:1.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小说单元。
单元导语中指出:“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孔乙己》、《变色龙》、《溜索》和《蒲柳人家》,选文力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人物,来反映他们所生活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这些人物里有穷困潦倒的读书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言行让人发笑的小官员(奥楚蔑洛夫),有勇敢无畏的生活中的英雄(一群马帮汉子),还有豪爽泼辣的贫苦农人(一丈青大娘以及她的家人)。
作者力图用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言行,让我们了解一段时代风貌,一份世态人情。
写作训练专题《审题立意》,也要让学生在文字中去结交多样的人物角色,感受不同的社会环境氛围和人们不同的生存样态,认识到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品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其中,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这样的写作训练专题,与我们本单元小说阅读的学习密切相关,我们要在课文的学习中,去关注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深刻的思想的,从而对自己的写作训练起到铺垫渗透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审题立意及表达能力,但整体水平待提升。
除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词句优美,内容具体,多数学生立意不新,内容较空洞,认识较肤浅,更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审题有偏差,思路打不开,立意无想法。
《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一)审题1. 审清题目:以“翻过那座山”为例,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翻过那座山“的含义。
2. 分析材料: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立意的提示。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材料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3. 注意限制:题目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体裁、字数等方面做出限制。
例如,《翻过那座山》可能要求你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二)立意1. 确定主题:根据审题,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可以是”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或者”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提炼观点:根据主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观点可以是”翻过那座山,你将看到更美的风景“,或者”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等。
3. 选择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来选择角度。
(三)主题分析1. 主题内涵:深入分析主题的内涵,理解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的内涵可能包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毅力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主题联系现实: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来阐述主题的现实意义。
3. 主题延伸:对主题进行延伸,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探讨如何培养毅力和勇气,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二、习作指导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主题、体裁等方面的提示,确保自己的写作符合题意。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应明确、独特且有深度,能够体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写作指导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单元写作目标:学会写作时审题立意写作实践要求: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后列出两三个不同的写作主题。
从上面所列的主题中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教师指导下面有四篇有关审题立意的指导文章,方便老师们备课使用,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审题立意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指导一: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
作文题大多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_____________给我留下的回忆》这个题目,“回忆”表明要写的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比较久远的事情,横线上不管填写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都要符合限制条件。
再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审题时,还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
例如《郊外踏青》这个题目,重心在“踏青”上,它提示我们可以着力渲染郊外的景象,表达游人的心情,也可以叙述踏青途中发生的事,而和踏青无关的事则应少说或不说。
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
无论是什么情形,首先要做到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同时,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势,人云亦云。
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从反面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再进行构思、写作。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写作审题立意标题解读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有真正地理解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审题立意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立意就会出现“偏题”“跑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审题立意,了解审题立意的常见方法,理解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把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文题进行审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背后的含义,准确全面地审题立意。
一、概念导入审题就是审察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二、自读教材,理解内涵和要求1.生默读教材P42的文字,总结归纳“审题”和“立意”的内涵。
预设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2.明确审题立意的要求和方法。
三、组织活动,析出要点活动一:看一看——作文题有哪些题型及共同特征?[例1]2019年山西中考作文题:花样年华,青春飞扬。
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
一人,一事,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生奠基。
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例2]2019年包头市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生命的奇观。
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缤纷的花海,绿色的平原,蕴含着博大的生命力,是大自然谱写的生命乐章。
生活赋予人的是更为多姿多彩的世界,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感受到美好。
人的生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需要去激发,真正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
不要磨损自己的生命,不要破坏奋发有为的生活,不要浪费生命的赐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审题立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审题立意的含义,学会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语文课本、教师准备的审题立意练习题;
2.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幻灯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 唱课文歌谣:让学生唱一首有关课文的歌谣,引出新课的学
习。
2. 播放录音:播放一段关于审题立意的录音,让学生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介绍
1. 教师介绍审题立意的概念:审题立意是指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2. 教师介绍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1)阅读文章,抓住文章的要点;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理解文章的内容;
(4)总结文章的主旨大意。
(三)讨论活动
1. 教师出示一篇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作教学设计审题立意学情分析:审题立意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为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作准备。
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写作实践,应基本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但可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模糊知识。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力求把学生关于审题立意的零散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使其更具条理、更系统化。
学习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基本内涵。
2.实践演练,探究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力内化,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要求与方法。
教学过程:导: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图,说说你的考场作文“长”什么样?你认为考场作文与语文分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1:我的考场作文勉强属于第一种,虽然字迹没那么工整,但写得还是很认真的。
我认为作文写得好的话,语文考试分数应该比较“好看”吧!师:嗯,那你的语文考试一般的多少分?生1:大多100分左右吧!师:哇,那你是妥妥学霸一枚呢!请坐。
我们再采访一位同学。
生2(红着脸):我上次月考的作文没写完,应该属于第二种了。
师:结果语文分数?生2(红着脸):差一点就及格了。
师:那有些遗憾,如果作文写完整了的话,我相信你及格一定没问题。
好,请坐。
同学们,可见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语文分数、甚至考试排名是否“好看”。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审题立意》的写作训练课,助力大家写出高分作文,在中考中考出“好看”的语文分。
请同学们看这张还未完成的思维导图,就是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我们将通过导学案上三项任务的研学探讨,共同提炼完善这张思维导图,达成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你们尝试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模式——“6+1”教学法,请大家看大屏幕——“6+1”教学法,是将我们的课堂学习设计为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分布,具体为导(课堂导入3分钟)、思(学生独学12分钟)、议(小组合议8分钟)、展(激情展示8分钟)、评(互评精讲8分钟)、检(反馈检验6分钟),最后的“1”是“用”,属于课后练习部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学习目标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2.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3.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写作指导审题是作文的重要步骤之一,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题目的含义、范围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核心词和写法的过程。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日含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有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对象范围、内容范围等。
如《初中生活二三事》,时间范围是初中三年,空间范围是与初中生活相关的学校、家庭等,文中主人公应该是“我”,记叙的事件应该是两三件。
二、审清“标志",确定文章的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虽然中考作文一般不限制体裁,但是文题或者材料本身是有差别的,有的题目适合记叙,有的题目则更适合议论。
审题时必须认真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文章体裁。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
一个好的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需要清晰、深刻,能引起共鸣,同时兼具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写作时,我们应深思熟虑,确保立意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兼美,使文章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品鉴。
以写作实践一为例,我们可以多变换几个角度,从中确定一个新颖、深刻,又能驾驭的角度展开论述:角度一,支持斑鸠改变叫声的观点。
可以从适应社会、提升自我、面对现实的角度出发,强调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角度二,支持猫头鹰改变环境的观点。
从坚持自我、维护个性、寻找适宜环境的角度出发,论述改变环境以保持真实自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