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益民煤矿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编制:

审批:

矿长:

日期:

第—章 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

第一节概况

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井地理坐标:

东经:110°17′45″~110°23′38″

北纬: 39°20′10″~39°23′36″

井田东西长约,南北宽约,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

1、交通

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

4、构造

一、区域构造

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

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

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大雨或暴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的4~5倍。风季主要集中在4-5月和10-11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大深度。

本井田冲沟比较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大的沟谷,区内谷沟常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短暂洪流。

6、开采技术条件

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服务年限17a。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4-2、5-2、6-2号煤层。4-2号煤已于2016年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号煤层。矿井分为1个水平,水平布置在5-2煤层,5-2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

第二节 5201工作面情况

5201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

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米,平均米,设计采高米。

1、煤层、顶板、底板

5-2煤层顶、底板,多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的成果,从抗压强度评价岩石软硬程度:泥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于软弱岩石,粉砂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在40~60MPa 之间,多数为50MPa,属于半坚硬岩石,胶结不好的砂岩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软弱岩层。胶结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介于40~60 MPa,属半坚硬岩石。从泥岩、粉砂岩、砂岩软硬程度看,该矿区煤层顶底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

2、地质构造情况

根据实揭地质资料及5-2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分析,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底板起伏变化小,不存在断层等地质构造。

3、开采煤层覆岩岩性

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资料,在本区范围内分布有三迭系上统延长组,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和第四系地层。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的五个岩性段,仅残留一、二、三和四岩性段的一部分,残留厚度平均为。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

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砂岩中黑云母含量较高且普遍绿泥石化。厚度~, 平均。

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

该组为核实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沟谷两侧。遭受风化剥蚀等地质因素影响,残缺不全,仅残留一、二、三、四岩性段的一部分。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灰色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厚度~, 平均。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⑴第一岩段(J1-2y1):该岩段从延安组底界到Ⅵ-l煤层顶界,厚度~, 平均,岩性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含Ⅵ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I-1、VI-2、VI-3,其中VI-1、VI-2煤层可采。

⑵第二岩段(J1-2y2):该岩段从Ⅵ煤组顶界至V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粉砂岩,夹中、细粒砂岩,含V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l、V-2、V-3,其中V-l、V-2煤层可采。

⑶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从V煤组顶界至Ⅳ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含Ⅳ煤组2层,煤层编号分别为Ⅳ-2、Ⅳ-3,其中Ⅳ-2煤层可采。

⑷第四岩段(J1-2y4):该岩段从Ⅳ煤组顶界到Ⅲ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含Ⅲ煤组,煤层编号一层,即Ⅲ-2煤层,不可采。

⑸第五岩段(J1-2y5):该岩段从Ⅲ煤组顶界至延安组顶界,由于后期剥蚀,零星分布于矿区周围,厚度0~28.71m,平均。其岩性中下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上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具大型交错层理。Ⅱ煤组在本区范围内已被剥蚀。

3、第三系上新统(N2)

该组地层广泛出露于井田,主要岩性上部为土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含砾,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岩、砂砾岩,砾石成分为石英、长石,胶结差。厚度0~ m,平均。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全新统(Q4)

全区广泛分布,阶地堆积和冲积、洪积物、风成沙、细沙,本组厚度一般0~,平均

第三节 5201工作面地面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1、观测线的设计

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观测点结构

图观测点结构

观测点采用木桩上钉钢钉制作而成,埋深400mm。露出地面100mm.。

3、观测站联测方法和日常观测工作包括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观测站在设置10-15天后,进行观测。

(1)连接测量

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地形情况,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用敷设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用5秒导线测量。

(2)全面测量

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的全面测量必须独立进行两次,其时间间隔不超过5-7天,在整个活跃期内,其间隔时间按T=H/6c(c为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计算。

(3)巡视测量

在走向观测线上采空区上方选择几个观测点进行定期的水准测量,当某一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进行第一次全面观测。

在进行上述各项测量工作的同时,必须记录地表、地质、采矿、及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主要是地表裂缝位置及要素,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出煤层厚度、倾角和顶板跨落情况。

对控制点的高程必须定期检查其间隔时间为一月。

地表移动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最多不超过两天。

(4)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采用全站仪观测。仪器型号为索佳STK220,全站仪测量精度:水平角

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仪器级别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

互差(″)

DJ1696

DJ28139

DJ618—24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经由路线仪器

级别

测回数倾斜角

互差

(″)

指标差

互差

(″)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

三、四等点

DJ1

DJ2421015

100S50

一、二级导

线

DJ2211515

第二章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第一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一般规律和有关参数的确定

一、下沉动态曲线的特征

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地表移动变形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根据走向主断面观测线观测成果,绘制成动态曲线图。从动态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有如下规律。

1.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下沉盆地范围不断扩大,下沉值不断增加。

2.动态曲线为非对称型。固定开采边(开切眼)一侧较陡,工作面推进的一侧较缓和。

3.各点下沉均经历了突发性阶段和稳定性阶段。前进中各次观测下沉曲线的间距与工作面验收的间距也基本相等,这证明覆岩能很快垮落而传达到地表。

二、地表沉陷起动距(d0)

为了正确确定地面建筑物加固、维修和观测时间等,需要知道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简称起动距)。起动距主要决定于顶板的岩性(包括节理)和采空面积。一般是工作面推进(1/4~1/3)H,或采空面积达到(25~33)Hm2时,地表开始下沉,但坚硬顶板时例外。由于5201工作面地表地形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在此基础上表现为中部低而南北侧渐低之变化趋势。故地表开始下沉以观测的下沉值达到或大于10mm为标准。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移动变形图可知,当回采到20m时,开切眼附近上方地表的A5点发生29mm的下沉。故确定5201工作面的起动距为20m,此时的采掘深度为108m,故确定本观测站地表沉陷的起动距为。

三、超前影响角

为了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开始下沉的位置,需要知道开采的超前影响。一般要求工作面到开切眼的距离不小于时,按下沉10mm超前于工作面推进位置的距离L超,称为超前影响距。超前影响距也常用超前影响角表示:

由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动态曲线图,可绘制计算超前影响角如表2-1。

表2-1 5201工作面实测的超前影响角

5201工作面平均超前影响角=°,即以超前影响。超前影响和上复岩层性质,工作面推进速度以及是否重复采动有关。

四、最大下沉速度及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

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为了掌握地表下沉最剧烈的位置,需要知道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的滞后距。最大速度点滞后于工作面的距离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L滞。最大下沉滞后角用φ表示:

1. 从每次观测的下沉值可得出如下图表示的最大下沉速度变化图。从图中我们看出每次测量的最大下沉值所在测点在变化,说明地面沉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体上这种变化方向与随掘进方向一致,但中间过程也有反复。这说明地表沉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向下的沉降,还有水平方向的移动,总体分析见后。

2.由南北向观测线的动态曲线图,求得5201工作面φ角,列表2-2。

表2-2 5201工作面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

求得5201工作面滞后角φ=°。即以向后距离为最大下沉速度位置。

3.为更好地说明最大下沉速度的关系与移动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南北向主断面接近充分采动区的A31点及A32点求得最大下沉速度分别为:v wmax51=d 和v wmax52=d,而A31点和A32点的最大水平位移速度和最小水平位移速度分别为:v Umax31=d和v Umax32=d、v Umin31=d和v Umin32=d。

图2-1 A31、A32点的下沉和水平位移曲线

表2-3 A31、A32点计算结果

第二节地表移动变形和角量参数的确定

一、地表变形最大值

根据5201工作面首次和最后一次观测成果,对两条观测线进行各种移动变形计算,并绘制观测成果图,详见附图2-2、附图2-3。将各观测线的移动变形最大值列于表2-4。

表2-4 5201工作面移动变形最大值统计表

表中各种移动变形都比较小,这是本区特有的地质采矿等条件所决定的。

图2-2 东西向线地表移动变形图

图2-3 南北向线地表移动变形图

二、地表移动变形分布规律

1.走向线主剖面变形特征

因工作面推进距离原因,走向线未达到充分采动,接近于临界充分采动位置,今后根据推采进度继续进行观测分析。

2.倾向线主剖面变形特征

从倾向线的移动变形曲线上看,两者变形基本上为对称型,在两端地面下沉变化都比较平缓,但在拐点附近变化陡急。最大变形值相差也较小。从图形分布看大体符合常规。

三、地表移动稳定后的角量参数

1.移动角

利用主剖面上实测到的倾斜曲线、曲率曲线、水平变形曲线,分别求出移动盆地外边界i=3mm/m、K=×10-3/m、ε=2mm/m的点,取其中最外边一个点,将松散层移动φ方向投引到松散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上,再与采空区边界连线,则该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即为新求移动角。如矿区无松散层移动角时,一般取松散层移动角45°。在5201工作面具体条件下,如用φ=45°来求基岩移动角.所求基岩移动角均大于90°。故只能不分松散层和基岩层求综合移动角。

2.边界角与裂缝角

以地表下沉为10mm的位置为边界点,与采空边界连线在煤柱一侧和水平线所成夹角便是综合边界角:而裂缝角仍指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况下,采空区上方地表最外侧的裂缝位置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3.充分采动角与最大下沉角

充分釆动角指在充分采动情况下,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平底边缘和工作面边界的连线与煤层之间在采空区内侧的夹角(ψ)。

最大下沉角(θ)指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采空区中点与地表最大下沉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下山方向的夹角。5201工作面煤层倾角α=°,缓倾斜煤层。按《三下规程》中硬覆岩公式θ=90-~ α计算,θ值在86°42/-86009/之间,故取θ≈86025/。

按上述方法求得各主断面综合移动角、综合边界角、裂缝角、充分采动角,列于表2-5。

表2-5 5201工作面地表移动参数成果表

δ

图基岩移动角的求取模型

如图2-4, 以为松散层移动线,按下式求基岩移动角δ

则(1)

式中L i—为地表i=3mm/m、K=×10-3/m、ε=2mm/m最外点到采空区边界水平距离(m)。式中:h—采空区边界上方松散层垂厚(m);H—为采空区边界基岩面到采空区底的高度(m).

对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观测条件,开切眼附近埋藏深度为105m,松散冲积层厚度取均值,则基岩厚度为80m, 实测的L i=60m, 因此基岩移动角为

由此,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基岩移动角为.如按地表无冲积层考虑,则基岩移动角为770.

3.地表移动的角量参数总结

将5201工作面按水平煤层求的各种移动角汇总并与《三下规程》和其它矿比较,列于表2-12。

5201工作面所求移动角在《三下规程》坚硬岩石范围之内。与其他矿区对比,因地质开采条件很难类同,角值有所差异,可作参考。松散层移动角介于530~64042表下沉特征

5201工作面开采的地表下沉最大值平均为1097mm,下沉系数q为;最大倾斜为i max=m;最大水平移动为U max=1445mm;最大曲率K0max=×10-3,最大水平变形为ε0max=m .

根据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可利用上述资料预计地表移动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以及时空关系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用所求得移动角合理地留设井上下各种保安煤柱,确保安全生产,也为矿山压力”边三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资料。无疑对矿区的开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为开展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测站达了预期的目的。

研究成果是在5201工作面具体地质开采条件及开采进度下取得的,在相似的条件下有实际意义,在重复采动时或开采其他煤层时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 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 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 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 (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 (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 (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 (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首先应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 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平均采深 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 ?--+=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地表沉陷区监控

地表沉陷区监控及回填管理规定小汪沟铁矿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回采初期形成的采空区已冒透地表,用岩石对地表塌陷坑进行回填。在地下矿体回采过程中,地表回填区域和回采岩移影响区域将会不断沉陷,为保证沉陷区上部作业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定,望相关人员严格遵照执行。 一、监控范围 小汪沟上位采区、下位采区已回填及岩移影响区域、腰接子露天采坑。 二、监测责任单位及主要职责 1、运输处:地面塌陷区警戒线设置;沉陷区巡查;运输道路维护;塌陷、沉陷区域排岩回填现场管理及排岩量统计。 2、动力厂:地面排水管线维护、监控线路维护、动力线路维护。 3、生产机动处:地面排水防洪系统维护 4、技术处:井下采场监测;地面沉陷范围监测;采场回采区域更新,平剖面图更新;监测孔观测;地面塌陷范围圈定;制定岩石回填要求;发布塌陷预警信息。 三、监测要求 主要检测内容有观:测孔、监测点、塌陷范围、断裂线、

采场平剖面图,监测要求如下: 1、监测孔:每周观测一次,有变动时每周观测两次,测量孔底深度及残留孔长度,描述沉陷范围动态。 2、沉陷范围及断裂线日常管理: 对塌陷范围进行巡查,发现明显变化立即通知公司相关部门,并对道路沉陷区域进行职守维护,标定回填岩量及位置。 3、塌陷范围及断裂线测绘: 塌陷区现状每月更新一次,需标明断裂线倾角、倾向、宽度、标高等参数。 4、监控点:每两周测绘一次,并随塌陷范围变化进行调整,监控数据见附表1。 监测期间如发现塌陷区域有较大或重大变化,需第一时间通知处长、主管副总经理。 5、运输处按矿岩回采空间平衡原则和已下达的排岩要求进行日常管控,月排岩量上位采区不少于2.6万m3(5.0万吨),下部采区不少于17万m3(30万吨)。 四、检查考核 如违反上述规定,视情节情况考核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100~500元。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 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 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编制: 总工: 矿长: 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概述: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 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

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地测科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目录 一、科室岗位责任制 1、地测科岗位责任制 2、地测科业务保安制度 3、地测科长岗位责任制 4、生产安全联系制度 5、地测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制度 6、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仪器、设备、工具保管使用制度 8、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的审批制度 二、地质水文人员岗位责任制 9、地质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0、水文地质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1、地质技师岗位责任制 12、地质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3、水文地质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4、地质技术员岗位责任制 15、探厚煤工岗位责任制 16、地质工岗位责任制 三、测量人员岗位责任制 17、测量高级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8、测量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9、测量技师岗位责任制 20、测量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21、测量技术员岗位责任制 22、测工岗位责任制 23、绘图员岗位责任制 24、储量治理员岗位责任制

一、科室岗位责任制 1、地测科岗位责任制 (1)负责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矿山测量及开采工程地质、瓦斯地质工作的观测、资料收集、整理、编图与研究,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有关资料、报告、地质讲明书,保证矿井水平和采区的正常接替。 (2)负责编写矿井防治水打算,进行年度、月水文地质预报,负责研究和查明矿井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协助采区解决阻碍生产建设中的疑难问题。 (3)负责全矿井上下测量治理工作,搞好矿井操纵系统测量、地

形图测绘以及全矿性的工程测量工作,经常审查中腰线的标定正确性。 (4)组织开展地表和岩移观测工作,审查新取得各种参数和煤柱留设的正确性,提供三下压煤、村庄搬迁的技术资料。 (5)按照矿产资源法和测量规程规定,搞好煤炭资源储量治理工作,负责统计、上报工作,掌握矿井月、季、年的各类储量动态及变化情况,参与储量报损,办理储量注销。 (6)负责“三量”治理,对各种台帐如实上报,表、图对比,每季、年要有总结,对矿井内小煤窑要经常检查并及时上图,有问题及时反映。 (7)参加矿年度生产打算和远景进展规划编制,负责填绘采掘工程交换图和地测图的编制和上报。 (8)按地测标准抓好达标升级,对各种规程和细则要经常学习,严格执行。 (9)组织地测人员学习先进技术,经常协助教育部门进行人员培训和同工种业务竞赛。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部门:地测科 2016-1-1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 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 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 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 编制: 总工: 矿长: 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 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

一、.................................................. 前言1 二、............................................ 工作面概况 1 三、.............................................. 基本要求 2 四、............................................ 建立观测网 3 1、建立观测基准点: (3)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 3、设置观测点线: (4)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 五、.............................................. 施工标准 5 六、.............................................. 观测工作 6 七、.................................. 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8 八、............................................ 成果的提交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 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部门:地测科 2016-1-1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 编制: 总工: 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矿长:

目录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0 一、前言 0 二、工作面概况 0 三、基本要求 (1) 四、建立观测网 (2) 1、建立观测基准点: (2)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 3、设置观测点线: (3)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 五、施工标准 (4) 六、观测工作 (6)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

八、成果的提交 (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 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煤层倾角平均为1°。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五沟煤矿 2008年4月

前言 为了获得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沟煤矿决定建立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五沟煤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013首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013工作面倾向长1000m,走向宽150m,面积约15万m2,平均采深为385m,平均倾角10o,该工作面10煤层厚度在0~5.5m之间,平均3.1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本区有“四含”水,其中四含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渗透性差,补给条件较差,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而与上覆一、二、三含水层无直接水力联系。该工作面老顶为泥岩、粉细砂岩,岩性和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工作面外段为中厚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为6.4~10m;中段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一般厚度为3.7m;里段直接顶板则为深灰色~灰黑色块状泥岩,含炭质,厚度为2.5m。直接底板岩性变化不大,岩性为粉、细砂岩或粉细砂岩互层。上部松散层厚度为270m左右。

地测科管理制度

编号:SY-AQ-0111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地测科管理制度 Management system of Geological Survey Department

地测科管理制度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矿井地质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矿井地质规程》及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技术要求,开展好矿井地质工作。 2、搞好地质资料观测、收集、整理,并按期进行分析、总结,开展好矿井生产的地质预测、预报,保质保量按时提交“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3、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图纸、资料、地质报表等。 4、根据生产需要,搞好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5、根据矿井生产及时掌握动态,按规定要求正确计算三个煤量,加强储量管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6、搞好矿区内地表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提供有关图纸资料。

7、利用微机技术进行地质资料的计算、整理、分析。 二、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测量规程》及有关规定。搞好矿井测量工作、更好的为矿井生产工作。 2、井上、井下首级测量控制网做定期检核和观测,按照矿井生产确定起算数据。 3、根据《煤矿管理规程》要求健全各种成果台帐卡片和图纸资料。 4、按设计要求,正确标定各项工程的几何关系,做到准确无误。 5、按照测量规程要求,对各类施工巷道及时下发贯通警报通知单,确保安全生产。 6、严格按岩移观测要求,做好地表岩移观测站的观测管理工作,为矿区的“三下”采煤和设计确定各类保安煤柱提供合理的地表与岩层移动变形参数。 7、对测量使用的仪器、工具、进行定期检校,做到正确使用,妥善保管。

岩石移动观测

关于岩石移动 一.岩石移动的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各生产矿山,应根据本矿山地质采矿条件,开展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观测研究工作,其目的是: 1、通过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各种测试手段(仪器观测和现场调查),及时掌握井下、地表岩层移动及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滑动征兆,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资料。 2、对矿山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地表岩层移动、变形和破坏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并验证、修改和确定岩石移动角值等参数; 3、研究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的稳定性和边坡角的经济合理性; 4、观测采空区各种不同处理方法和边坡治理工程的效果; 5、总结岩石移动观测研究工作的经验,不断改进观测方法; 岩石移滑动观测的主要手段:(如:井下、岩层内部、地表及各种专门观测站等),定期观测平面和搞成位置的变化,掌握岩石移滑动饿基本特征与规律。 岩石移动观测站饿设计,应从矿区的整体规划出发,根据矿床地质开采条件,采取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分期设置观测站。 除对观测站定期观测外,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借助简易方法(如:滑尺、垂球投点等),测量采区顶板岩石移量,倾听岩体音响,观察

裂隙、错动及坍塌等现象,并作文字描述,必须时测绘成图或拍摄照片。 第二节地下开采的岩移观测 开采缓倾斜层状矿体时,地表岩移观测线,一般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各设一条,应分别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和采空区正上方。如果回踩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米(H0为平均开采深度),可设置两条倾斜方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另一条在其相距50米以上的任一侧,但至起始开采或停采线的距离必须大于0.7 H0。 开采急倾斜矿体时,沿矿体走向的观测线以不知两条为宜,一条在主断面位置上,另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两观测线艰巨应不小于30米。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布置两条,即在采空区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 H0+100米,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垂直走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中央,其余的在两侧相距约50米,且距左右开采边界0.8 H0以上。 当矿床地质构造复杂,走向不明显,矿体厚度变化大时,可沿回采工作面主要方向不舍观测线。 当采区形状不规则,开采深度小,地表又分布重要工业设施和目的物(河流、湖泊、塘坝等)或民用建筑密布,应增加观测点密度,采用剖面线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建站方案。 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值,应尽可能采用本矿山通过岩移观测所得的各种岩石移动角值,如尚未求得时,可选用与本矿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山所求的角值,按类比法确定。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简介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 一、参数取值 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 方法取用各参数。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 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 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 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 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 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 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 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 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 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 l —工作面走向长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 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 平均采深 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 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9697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 本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矿井地质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矿井地质规程》及上级有关 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 技术要求,开展好矿井地质工作。 2、搞好地质资料观测、收集、整理,并按期进 行分析、总结,开展好矿井生产的地质预测、预报, 保质保量按时提交“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 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3、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图纸、资料、地质报表 等。 4、根据生产需要,搞好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

作。 5、根据矿井生产及时掌握动态,按规定要求正确计算三个煤量,加强储量管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6、搞好矿区内地表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提供有关图纸资料。 7、利用微机技术进行地质资料的计算、整理、分析。 二、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测量规程》及有关规定。搞好矿井测量工作、更好的为矿井生产工作。 2、井上、井下首级测量控制网做定期检核和观测,按照矿井生产确定起算数据。 3、根据《煤矿管理规程》要求健全各种成果台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益民煤矿 5201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编制: 审批: 矿长:

日期: 第—章5201 工作面观测站概况 第一节概况 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 3 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 4-2煤层已于2016 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 煤层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井地理坐标: 东经:110° 17’ 45〃?110° 23’ 38〃 北纬:39 ° 20’ 10〃?39° 23’ 36〃 井田东西长约,南北宽约,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 1 、交通 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 4、构造

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 一般在1°左右。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 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大雨或暴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C, 最高气温C,最低气温C,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的4?5 倍。风季主要集中在4-5 月和10-11 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大深度。 本井田冲沟比较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大的沟谷,区内谷沟常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短暂洪流。 6、开采技术条件 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服务年限17a。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 4-2、5-2 、6-2 号煤层。4-2 号煤已于2016年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 号煤层。矿井分为 1 个水平, 水平布置在5-2 煤层, 5-2 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 第二节5201 工作面情况 5201 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i-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 °,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米,平均米,设计采高米。 1 、煤层、顶板、底板 5-2 煤层顶、底板,多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根据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08-12-2修订) 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地表移动参数: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值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三个临界变形值为:倾斜变形3mm/m;水平变形2mm/m;曲率变形0.2mm/m2。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平地边缘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以上各角又都分为上山、下山和走向三角。 最大下沉角: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中心区的最大下沉点至采空区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充分采动

时,在松散层不厚情况下,可依据上下山充分采动角作两直线,其交点至采空区中点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的夹角。 开采影响传播角: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下沉值与该点水平移动值的比值的反正切值。 关于最大下沉角和开采影响传播角,有些书和文章不加区分,其实从以上《规程》中的定义来看,一个通过作图得到,一个通过计算得到,二者从数值上是很可能不同的。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 下沉系数: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法线采厚在铅垂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 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比值。 主要影响角正切: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时,不用边界角、移动角和裂缝角作为预计参数而一般采用主要影响角正切作为预计参数。 注意:主要影响角与下山移动角是不同的概念。 拐点偏距:下沉曲线的几何拐点与煤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偏向采空区)。 对于以上计算参数,《规程》给出了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计算的方法。对于缺少实际观测资料的矿区,可采用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来确定地表移动计算参数(见《规程》)。《规程》还给出了煤层群条件下,如果下层煤开采的影

高速公路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XX市XX高速公路第X合同段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报告编号: XX市公路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报告日期:2012年02月16日

2.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可在报告发出后15日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请复议。 3.未经本检测单位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

XX市XX高速公路第X合同段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1、工程概况 略 2、工程地质特征 略 3、沉降及稳定性观测 3.1沉降及稳定性观测目的 由于软土地基的强度低、承载力小、压缩性高、固结时间长,所以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或高等级公路,容易发生边坡滑塌和地表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因此,软土地基路堤的施工应注意填筑过程及以后的地基变形动态,对路堤要实行施工动态监测。 软土路堤的施工动态监测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⑴可以保证路堤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 ⑵通过监测的结果能正确预测施工后沉降,使施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 ⑶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计算的依据。 3.2 监测内容 依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本次监测为沉降观测,见表3.1。 表3.1 监测项目一览表 根据评审组的要求,结合规范及施工实际情况,XX市XX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性监测的项目为地表沉降观测。下面对各种监测项目的原理、观测仪标及埋设要求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3.3 监测方案及布置 XX市XX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软土地基的地表沉降观测采用的方法是在地面上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S1、S3型水准仪,S1作二等水准测量用,主要用于观测基点和校核

基点的标高检测,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高程,观测精度优于1mm,主要用在填筑过程中观测沉降用。 (1)沉降板 表面沉降观测点由沉降板、测杆等组成,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制作,示意图参见图3.1。 图3.1 表面沉降板制作示意图 制作要求: ①沉降板几何尺寸为600mm×600mm×9mm,一般选用普通钢板。制作时中心部位安装一个螺丝,或直接焊制一个螺丝接口; ②测杆一般采用6分自来水钢管,每节长度在50cm~100cm之间,两头制成螺纹接头。 ③测杆与沉降板通过螺丝连接,并用3根Ф10mm的钢筋呈三角形固定测杆焊接牢固。测杆随路基填筑高度的变化及时接长。 (2)沉降板埋设方案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制定的埋设方案如下: ①一般观测断面间隔100~200m ②对于主路填筑路堤路段,整个断面布置5个表面沉降观测点,其中路中1点,两 路肩各1点,坡趾的基底各一个(参见图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