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9.05 KB
- 文档页数:10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一、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古代职业学校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我国国家教育事业中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提高,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职业学校阶段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职业技能的传承主要是父子相承、师徒传授,此时没有职业学校。
但是,在汉代开始有“郡国学”、“庠”的设立,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军事专业的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
2.近代职业学校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职业学校的创建。
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劳动部职业技术教育司,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职工学校、技工学校等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壮大,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培训等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保证人才输出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教材、教师、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性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就业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不匹配的问题因为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速度变化。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3.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够高,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会因受到一些人的贬低而失去自信。
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4.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方面存在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化。
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 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 3710 所,在校生 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 ,比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特殊教育类型,在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
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互衔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3. 规范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同时,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紧密对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1. 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互衔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 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3. 就业率稳步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较为匮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研究成果】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XX厅立项资助课题《职业教育学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编号:2013WYXM0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推动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全面恢复期:1977-1984 年1977 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高等专科教育全面恢复招生,很多地方开始兴办职业大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受政策红利刺激,国有、民营均赢得快速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多发达地区,如无锡、天津等,开始尝试举办职业大学。
这一时期,不仅恢复了原有专科教育教育,还兴建了新的职业大学,为更多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同时解决了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不足问题,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官。
(二)快速发展期:1985-1994 年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1] 这标志着高职教育正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从这一时期起,高职教育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试点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1990年11月,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座谈会,全面总结我国专科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摘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首先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联系。
在新时期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的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要进一步拓展功能,纵向上要加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上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发展趋势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虽从新中国成立后就起步,但由于受“阶级斗争为纲”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发展中大起大落,尤其是“文革”期间受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
根据统计资料,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出现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巨大矛盾。
一方面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升人大学外,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劳动就业,但又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出现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亟须技术力量和人才。
为此,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
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
今后企业单位增人,应以经过职业训练的毕业生为重点。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学校、电视学校以及各种职业训练班。
”为了满足社会技能型人才的急需,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职业学校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2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农村简易学校、工业职业学校和学徒工作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体制和内容进行了初步规划。
随后,政府开始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和支持,建设了一批机电、农业、建筑等专业的职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由于职业学校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教育机构”的代表,大多数职业学校被关闭或停办。
这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丧失势头。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步恢复。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鼓励发展职业教育。
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96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并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该决定提出了发展高技能人才、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重要原则。
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这一规划纲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职业教育兴国”战略目标。
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中断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需求变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将继续发展壮大,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浅谈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溯源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指导思想,用了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问就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格局。
总体来看,伴随着基础教育从文自充斥到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正迈向现代化体系建设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明确了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教育方针。
按照《共同纲领》的要求,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统一改称技术教育。
1952年通过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实现工业化思想的指导卜,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整顿提高,改造旧教育。
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技术教育,凸显了技术立国的意图。
同时,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学习前苏联经验,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支持工业化的技工教育,从此形成了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两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总的来看,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教育落后,80%的人口为文盲,职业教育非常弱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任务是普及文化教育,扫除文自。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的比例较低,从1949年的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人数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728所、在校生人数万人;技工学校数也从1949年的3所、在校生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144所、在校生万人。
这一时期,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以工业为主的中等技术教育。
发展技术教育首先要普及文化教育,积极开展技术教育。
同时,调整、整顿职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制度,为新中国城市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寻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变迁过程,以及在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的研究特点,进而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和重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萌芽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的初步发展
这个历史时期可以限定于1840-1949年,这个历史时期既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萌芽时期,也是传统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我国当时特殊的国情与经济形势,职业教育实践形态主要是学徒制,同时也伴有部分的学校制。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其理论体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显然,在这一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的体系发展与一大批具有实干精神的教育家是分不开的。
他们对于实业救国、实业教育的倡导、论证、指导、实践,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02年,山西大学堂总督办姚文栋在“添聘普通教习文”中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论教育之形式,与国民关系最为密切者,乃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教育之两端,缺一不可。
”[1]这个表述应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职业教育的认知。
随着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开始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陆费逵先生,当时他担任《教育杂志》总编,在该杂志创刊词中,他发表了如下观点,即中国教育最需要改进的是国民教育、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其中最紧迫的乃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教人谋生的教育形式,是教人拥有一技之长的教育形态”[2]。
从这个表述可以看
出,其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做出一个基本界定,这个界定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即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学者开始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但在当时,教育研究的主流依然是普通教育,特别是在科举被废之后,对普通教育的形式、实践形态的讨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既激发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少教育先驱对职业教育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在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等人的引领下,创办了一批职业教育的学校,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涌现出一批学术成果,包括引进和翻译的国外职业教育著作和论文。
如1916年出版的,由朱景宽编写的《职业教育通论》,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职业教育的专著,后来,相继出现了朱元善翻译的《职业教育精义》(1917年)、顾树生的《外国职业教育学》(1917年)、潘文安的《职业教育ABC》(1927年)、陈表的《各国劳动教育概览》(1930年)、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1941年)等;除了这些著作以外,像陶行知、晏阳初等人还发表了多篇论述职业教育特性方面的论文。
显然,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既是对当时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结,也对当时职业教育实践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论证了职业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用今日之眼光看,依然是一部观点清晰、体系严密的学术著作[3]。
整体观之,这一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职业教育的概念、性质、作用、地位以及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方面,这些问题是职业教育理论
的基本问题,因此,在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尽管如此,这些先驱的探究对于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个时期既可以称为传统职业教育理论时期,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萌芽时期。
二、依附时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
1.对普通教育理论的依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引入中国就未能取得独立地位,在理论研究上,也是从普通教育内部脱胎而形成的,可以说职业教育理论是借鉴普通教育理论而形成的。
换言之,普通教育理论犹如“母体”,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由“母体”孕育的“子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也是完全照抄照搬苏联的,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理论依附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直到198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的研究者才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理论体系之间的差异,此时才开始尝试运用普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内涵、概念、价值、形态、地位、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究,逐渐建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4]。
这一时期的学术著作、论文也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著的《技术教育概论》、XX师范大学编著的《职业教育概论》等,较为系统地以普通教育理论为基准来阐释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2.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依附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国内学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积累严重不足,以及职业教育实践
刚从“文革”中恢复不久,因此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将目光瞄准国外,希望通过翻译和引介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当时,关于国外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丰富,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形式丰富多样。
既有翻译国外学者关于职业教育的著作,如1981年由河北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翻译的日本仓内史郎、宫地诚哉的《职业教育》,也有国内学者研究具体国家的职业教育相关论文,如王晓明发表在1985年第4期《比较教育研究》上的《谈谈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陈希莲发表在1985年第10期《人民教育》上的《西班牙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等。
第二,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
既有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介绍的,也有涉及国外职业教育管理的,还有涉及国外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更有涉及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另外,部分学者探讨了国外职业教育的课程及教法。
总之,这些研究涉及领域众多,理论性较强。
第三,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关注面较广。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对国外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学习时,基本上离不开苏联及东欧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者的视野开始从苏东转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如梁忠义、金含芬19XX年共同主编的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对西方七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及特点做出详细介绍。
在这个历史时期,研究者对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