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二)判断题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8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章一、多选题(共20题,100分)1、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明( )A、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B、真理具有普遍性,价值具有特殊性C、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因素D、真理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E、真理的追求以价值为目的,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条件正确答案: ACE2、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能动性E、实践性正确答案: ABCDE3、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经验主义E、唯心主义诡辩论正确答案: ABC4、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E、检验真理的尺度正确答案: ABCD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正确答案: AB6、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正确答案: ABCD7、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们读书的书籍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正确答案: ACDE8、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正确答案: DE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正确答案: ABE1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教条主义错误D、冒进主义错误E、宿命论错误正确答案: BC1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正确答案: AD1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E、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答案: ABCDE13、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A.社会实践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伟人之言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3.反映论是( 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A.感觉 B.知觉C.概念 D.判断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D.概念、范畴、规律7.认识的本质是( C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直觉、想象D.概念、范畴、规律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科学实验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13、实践的主体是( C )A.绝对精神 B人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14、实践的客体是( C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15、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题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错误。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错误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误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错误。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
错误。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错误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错误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 错误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错误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正确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错误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错误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错误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错误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错误25.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错误2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正确27.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误: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28.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错误)29.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3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向统一的。
(正确)3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正确32.认识开始于经验。
错误55.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正确56.有些谬误不能转化成为真理。
答案:错误5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而服务的(错)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全继承(错)3. 人脑是意识的机能,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错)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错)5.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对)7.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对)8. 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对)9.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10.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11.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无关(错)13.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对)14.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15.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16. 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对)17.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18.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对)19.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20.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错)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在于是坚持反映论还是坚持先验论(错)22. 认识的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错)23. 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24. 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是唯一的(对)25.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错)26. 认识来源于实践,先有实践,再有认识。
因此,人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
(错)27.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28.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错)29.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错)30. 社会意识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错)3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错)32.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对)3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判断题按对错整理《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判断题题库对的描述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7.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8.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9.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
10.有的唯物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11.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
12.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4.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1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6.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
1、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抛弃”。
错2、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4、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对5、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错6、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
对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对8、所谓“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全部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错9、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过度虚拟化。
错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1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12、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对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政治工具的本质属性。
对14、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15、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受到财富使用价值的限制。
错16、空想社会主义于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对17、苏东剧变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谬误。
错18、类似中国这样的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完全是由革命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错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重复的过程。
错20、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对2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
对22、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反对任何改良。
错23、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对2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对25、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3.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实践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发展规律D社会存在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先验论和经验论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C唯理论和经验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8.“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10.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1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D.伟大发现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唯物史观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既坚持又发展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2、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公有制经济D.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本质的可知性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 商品输出B. 技术输出C. 资本输出D. 劳务输出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1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6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1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大学马克思主义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判断题1. 科学性、实用性、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A. 错误B. 正确2. 真理是绝对的与相对的统一,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A. 错误B. 正确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一致的。
A. 错误B. 正确4.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A. 错误B. 正确5. 联系具有无条件性。
A. 错误B. 正确6.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
A. 错误B. 正确7. 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 错误B. 正确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现实性。
A. 错误B. 正确9. 实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B. 正确10.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A. 错误B. 正确11.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A. 错误B. 正确12.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A. 错误B. 正确13. 属性表现出来,全面了解事物的属性,才能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
A. 错误B. 正确14.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A. 错误B. 正确15.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决定的,其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
A. 错误B. 正确16.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 错误B. 正确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A. 错误B. 正确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B. 正确19. 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A. 错误B. 正确20.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的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 错误B. 正确答案1.错误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
2.正确。
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的发展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3.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4.错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是一个整体过程5.错误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联结之中还有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等6. 正确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7.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8.正确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9.正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用性10.正确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LZ,这道是历史题啊,呵呵!~)11.错误(题目应该是“质和量”吧)12.正确13.正确14.正确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意15.错误16.正确17.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开放性、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4、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5、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6. 唯物主义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它注重物质享受。
7.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意识也是物质。
8、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9、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0、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11、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而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12、人人都有世界观,所以,人人都有哲学思想。
13、时间均匀的流逝,空间是一个空箱子。
14、物质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客观存在的东西。
15、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16、世界统一于存在。
17、意识也是物质18、.二元论最终会导向唯物主义。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0、.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22、世界统一于物质。
2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5、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26、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绝对等同。
27、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就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8、发展就是简单重复性的运动。
29、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0、新近出现的事物是新事物,早就存在的事物是旧事物3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2、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3、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也是同一的。
3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5、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36、否定就是和旧事物一刀两断,一笔勾销。
3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一般变化。
38、肯定中包含着否定,而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5.答案要点:错误。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答案要点:正确。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7.答案要点:错误。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
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8.答案要点:正确。
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第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第三,资本家之间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
9。
答案要点:正确。
第一,内涵不同。
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第二,量的区别。
利润率要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剥削看不见了,被模糊了。
10.答案要点:错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2.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均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表明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
7.垄断价格的出现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本输出是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
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有制的企业在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此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国家和私人联营的企业,在国家机器中也产生了专门管理生产、流通的经济职能机构,这些国有制企业、合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十分有用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一支日益壮大的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队伍,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准备好了掘墓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建设者。
正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上述作用,所以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2.答案要点:(1)金融资本是在生产集中和垄断成长过程中,银行和工业溶合生产而成的;它不是由银行支配、工业家运用的一种资本,而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互相渗透的资本。
(2)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垄断前的银行资本或工业资本。
该命题没有体现垄断这个重要的内容。
3.答案要点:(1)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
(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4.答案要点:(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一种新的集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
(2)它使企业资本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
(3)但“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
实际操纵股份公司的仍然是大资本家。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5.答案要点:(1)商品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2)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与销售,限制了资本的流动,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障碍。
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使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背离生产价格以至价值,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
(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也存在非垄断价格,竞争依然存在。
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6.答案要点:(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行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
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支出,归根结底还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减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骗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
(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股票,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
实际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
企业大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大资本家把持。
无论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7.答案要点: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8.答案要点:(1)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2)资本输出的形式。
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资本输出的实质。
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9.答案要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