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9.2《巴西》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9.04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巴西新课程的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组织上比较复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重点第1课时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导入新课【师】课件展示巴西风情:巴西群众踢足球、跳桑巴舞的录像片断(不超过2分钟)。
【提问】这是拉丁美洲哪一个国家?(巴西)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踏着桑巴舞的节奏;粗犷、急促的桑巴舞是巴西人民喜爱的舞蹈。
足球、舞蹈均给人以美的享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国家吧!【板书】第二节巴西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
【生】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口诀记忆法: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
由上可知:在世界各国中巴西面积的位次是第五位。
【承转】通过对巴西面积、人口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巴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总结】目前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对巴西在世界各国中面积的位次的比较,让学生感知巴西在拉丁美洲地区的地位。
【承转】巴西同整个拉丁美洲一样,其开发历史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其开发历史的特点对巴西的人种构成、文化特色有直接的影响。
【板书】1.开发历史【师生】描述巴西的发展历程。
【师】课件展示(教材第82页图9.16)“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师】由于欧洲殖民者的侵入,大量黑人奴隶的到来,早期的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很多人成为了混血种人。
按照人口比例由大到小,人种构成状况是: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印第安人等。
【板书】2.人种构成【师生总结】巴西是一个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教师引申】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西文化。
【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图文资料,完成“活动”第1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教案(1)自学内容: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自学目标:1、认识巴西的民族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自学重点:1、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2、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自学过程:任务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读课本89、91页及图9.20“卞卡一家”1、巴西是面积、的国家,国土面积在世界占位。
2、阅读课本90、91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及图9.21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更充分的理解民族融合。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当地的土著居民也叫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他们是种人。
15世纪末,来自和的殖民者先后入侵,他们是种人,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奴隶贸易。
3、在巴西,由于洲白种人、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4、读课本插图9.20,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
结合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巴西,白种人占多,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
巴西是一个有大量种人的社会。
5.指导读图9.21考虑A、B、C三个图文资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种族的融合对文化有何影响?任务二:读课本90页及图9.18 “巴西的地形”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巴西的位置范围:西位于,大部分位于北纬到南纬 ;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
2、地形、河流: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广,水量的河流,也是世界第长河。
3、气候:从纬度看巴西位于带,猜一猜巴西应该有什么气候类型“巴西是国土广大的带国家”。
任务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一、知识点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探究一: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1.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邻国。
巴西位于洲部。
北邻、、、和,西界、、南接、和,东濒洋。
2.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热带国家”巴西国土面积仅次于、、、,居世界第位,人口数量仅次于、、、,居世界第位,且位居洲各国之首,从而说明巴西是一个、的国家。
3.在巴西的地形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4.总结:⑴、巴西国土主要由、两大地形区构成。
⑵、______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_________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_______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二长河。
探究二:1.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2.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读课本插图9.20,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
结合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巴西,白种人占_____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_____%,_____人占6%,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
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3.指导读图9.21,请说出A、B、C三张图中分别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图中展示的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A图的桑巴舞源于,B图的狂欢节是,C图的足球发源于。
进一步说明社会环境对民俗有重要影响。
总结: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现代拉丁美洲的人种、文化是受影响的结果。
二、知识点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探究三:1.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总结:单一生产_____产品,现代工业__________。
2.读“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⑴巴西的东南部是主要分布地区,云集着世界著名的铁矿公司。
巴西第一课时【教课要点和难点】巴西人种组成特点;经济特点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学生自己准备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教课器械:世界政区挂图、拉丁美洲地形图、录像或有关景观图片。
教课课件:“巴西在世界中的地点”、“亚马孙热带雨林”、“巴西的人口和城市散布”。
教课方案: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概略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确认巴西的地理地点;教师纠正、增补民族大熔炉学生展现有关巴西文化的景观图片,并作相教师评论、一定的缩影应解说。
发展中的工学生疏小组剖析、议论巴西经济发展的特点教师指引,出示有关资料农业大国以及“二战”前后的经济差异。
热带雨林的学生观看有关热带雨林的录像,议论怎样开参加议论,引出正确结论危机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城市化问题学生读图“巴西的人口和城市散布”,剖析教师指导,并提出这样散布巴西人口和城市的散布特点;与哪些要素有关?学生列举所在城市的“城市病”。
赐予鼓舞,并要修业生找到解决的举措【教课过程】教师:(展现“拉丁美洲挂图”)找出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学生:巴西板书:巴西一、概略(板书)学生看图“巴西在世界中的地点”思虑巴西的地理地点师生总结:纬度地点:大多数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
地理地点海陆地点:东临大西洋;陆上邻国许多(学生找出这些国家)。
相对地点:所在大洲为拉丁美洲,距离欧亚大陆较远,为“新大陆”。
教师:(增补世界人口数目和土地面积前10位的国家)巴西面积和人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别是多少?学生:第5位和第6位。
师生总结:巴西是一个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二、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板书)学生:①阅读课本图“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和阅读资料“印第。
安人和玛雅文明”。
②说出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巴西球员的血统状况(预先上网查问)③小组表演图“卞卡的一家人”,此中一名同学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血统状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章节主要介绍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巴西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巴西这样一个遥远且与我们国家有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了解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巴西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2.教学难点: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巴西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引导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学习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3.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巴西的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
4.讨论法:学生讨论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准备巴西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导法,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巴西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主要介绍了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国地理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巴西的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巴西地图、世界地图。
3.图片:巴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工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图片。
4.文字材料:关于巴西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
课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巴西的民族特点。
2、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气候的分布。
3、巴西的经济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巴西的经济特点,掌握殖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为发展国家经济不断奋斗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1.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资料
学法
教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法、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法。
板书
设计
教学过程时
间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巴西的足球、节日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巴西的文
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地进入到课题。
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授课题目: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整体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敢于展示,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巴西》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国家地理,通过前五个国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但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件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层次,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进行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学习,从而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巴西拥有大量混血种人的人口突出特征。
3)探究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及成因。
4)通过读图识记巴西位置、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全班展示等课堂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学会归纳、评价某区域的自然环境,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体性思想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培养自学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巴西拥有大量混血种人的人口突出特征。
2.教学难点:1)探究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及成因。
课题第二节巴西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目标1. 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2. 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3.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4. 能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的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5. 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6. 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7. 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8.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9. 知道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存在的危机。
10. 初步学会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1.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亚马孙热带雨。
2. 巴西工农业的特征及主要城市名称和分布地区。
难点:1.巴西工农业的特征及主要城市名称和分布地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建议与反思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巴西人民过狂欢节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巴西的地理位置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北美洲地形图,指导学生读图找到巴西,位于哪个大洲上。
2. 教师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º到南纬32º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二)巴西主要的地形区以及地形特征1. 教师展示巴西地形图指导学生读图找到大西洋、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
2.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地形类型。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2/3。
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