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调研共87页
- 格式:ppt
- 大小:9.18 MB
- 文档页数:87
长沙市太平街改造简介
长沙市太平街改造简介
作者:李丹;魏春⾬
作者机构:湖南⼤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来源:⼭西建筑
ISSN:1009-6825
年:2008
卷:034
期:009
页码:77-78
页数:2
中图分类:TU-87
正⽂语种:chi
关键词:历史⽂化街区;保护;整改;⽂脉
摘要:介绍了长沙市太平街历史⽂化街区的基本情况、整改⽅案、改造的重点和节点的处理⽅式以及遵循的设计原则,其中整改⽅案的设计者对太平街的历史⽂脉及其景观设计等⼀系列问题作了探索性研究,发掘了太平街民族的、地域的⽂化特⾊,创作出了有新意、有内涵、有深度、有地⽅特⾊的优秀设计作品.。
长沙太平老街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探讨作者:李远林来源:《艺海》2010年第12期历史延续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与源,城市的景观设计实践,只能在保护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新,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根与源的本质,城市在丧失传统的同时,也将被现代所抛弃(郑阳《城市历史景观文脉的延续》文艺研究2006第10期)。
对历史文化街区或景观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是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话题。
历史街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地,同时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重要依据和灵魂所在。
长沙作为我国政府首批圈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平老街起到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承载着长沙的过去与未来,且还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长沙古今深厚的人文历史及灿烂的湖湘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20世纪末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加上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深受西方现代化更新理论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的传统社会环境被纷纷打破,城市的物质环境及特色风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能够反映当地人文特色、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的文化历史街区、景观及人文建筑等,被逐渐铲除,以致消失殆尽。
藉此,笔者出于关注或担忧的心情,希望在此就相关历史文化明城的历史街区的重建保护及再利用工作,进行一次有益思考或实效探讨。
一、历史街区的保护及重建再利用价值有关历史街区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且概念含义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中提出“历史城区”(hisrtric urban areas)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太平街文化调查报告寻觅老长沙的味道,不得不到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太平街来瞧一瞧。
悠悠两千年历史的长沙,经受战乱与变迁,而太平街,却保留它千年不变的情怀。
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浓厚古朴风韵的清末民初传统建筑,悠然自得纳凉的人们……一栋栋民居,隐约可见昔日风貌,却挡不住岁月的风霜。
旧时光,老物件,将那斑驳古老的时光一点点拼凑;在青瓦白墙间。
太平街座落于长沙市老城区南部,是“古老长沙”一缩影。
来到长沙的游客或者长沙本地居民作为太平街的常客,都会在挑在风和日丽的周末或者在茶余饭后来太平街享受一下老长沙的风味。
行走古街,除了能直观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封火墙、古戏台这些标志性古建筑符号所带来的古典视觉冲击之外,更多的是领略到一种历史积淀所散发的文化与韵味。
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着眼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太平街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作为长沙高校大学生,本着心忧天下的情怀,对长沙太平街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小组调研。
此次,课题小组本着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对太平街文化旅游资源做了全方位的小组调研。
小组成员有张敏。
黄妍两位同学,我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努力完成调研目标。
小组召开谈论会,交流有关太平街的各方面感想和心得,以及进一步确定我们的调研主题——太平街文化调查。
会上大家商讨了此次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一致决定此次调查遵循科学有效、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各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策略。
对太平街文化资源存量状况调查采用考察兼文案的调查法,对环境条件采用考察兼询问调查法,对客源市场采用问卷兼询问的调查法。
会上还商讨了有关调查问卷的相关事宜,一致决定组员每人草拟一份太平街文化资源调查问卷的初稿,再开会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
将之前所调查的资料全部汇集,对问卷做细致的统计和认真的分析研究,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着手完成调查报告和图件。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视觉风貌的整治与改进作者:陈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8期【摘要】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街区视觉污染严重,整体环境较差。
为改善当前视觉环境与风貌,本文从导视标识、视觉元素、公共细节等方面对视觉风貌的改良提升提出了切实的方法与途径。
提出街区视觉风貌的改进应该综合考虑街区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实现视觉风貌与商业环境、历史文脉的契合。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视觉风貌;文脉;特色【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清朝嘉庆年间,地方政府为满足货物和居民出入城需要,在长沙大西门和小西门之间新开辟一座城门,取名太平门,意指天下太平、世道昌盛,太平街街名由此而来。
街区临近湘江码头,商贾云集,老字号店铺比比皆是,是当时长沙城内最繁华的地区。
现保留有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历史人文遗迹与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等老字号商铺,是长沙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除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修复改造,还引入大量餐饮、工艺、艺术店铺,以增加街区活力。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一、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视觉现状街区管理不到位,店铺招牌及标识导识牌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美观性。
整个街区店铺招牌的造型、色彩、材料、尺寸、安装位置不规范,与周围环境、街区历史文脉不融合。
调研中,一些保存下来的历史悠久的长沙老商号,其招牌造型简陋,字体多选用刺眼的黑体、隶书,太平街区的历史文脉在这硕大低廉的喷绘材质以及生硬的电脑字体前破毁殆尽(图1)。
街区处入口设置的手绘总导视图因没有定期维护,加上风吹日晒与材料的损耗,呈现日益旧破之态(图2)。
导识指示中,禁止、说明类指示牌、综合图示系统缺乏导视系统的整体规划,几乎多是临时补充添加,材料低廉,张贴杂乱(图3、图4)。
管理缺失,公共设施陈旧,环境卫生脏乱。
人流量大,小型的仿木制垃圾桶被扎眼的绿色大型塑料大桶替代(图5),沿街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太平街:长沙之韵
张媛
【期刊名称】《中国妇女》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太平街不长,全长还不到四百米,但却是长沙现存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古老韵味,也能捕捉到新时代的文艺气息。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张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互联网时代下的建筑图像传播解析——以《绘长沙·太平街》为例
2.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保护与活力复兴的探索与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长沙太平街湘绣产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4.多样性城市事件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及空间特色保护研究——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5.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历史街区公众感知分析——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一、概况长沙太平老街位于长沙市中心区域,总面积约为0.2平方公里,是长沙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太平老街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迁,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格的建筑,是长沙市保存最完整的古老街道之一。
二、历史沿革太平老街最初建于明代,当时作为长沙城的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老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繁忙的商业区域,吸引了众多商贩和客商前来贸易,形成了独特的市井风情。
三、建筑特色太平老街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建筑形式多样,有木结构的明清民居,砖石结构的庙宇、公共建筑等。
这些建筑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具有浓郁的历史氛围,展示了长沙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文化活动太平老街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端午节的龙舟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长沙市传统文化,也为当地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五、旅游价值太平老街作为长沙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游客来到太平老街,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品味到地道的湖湘美食。
此外,太平老街周边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六、提升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太平老街,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保护:太平老街的古建筑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2.活化利用:太平老街可以借鉴其他古街区的经验,开发一些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消费,提升经济效益。
3.提升配套设施:目前太平老街周边的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较为简陋,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4.加强宣传推广:太平老街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总结:长沙太平老街作为长沙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屈贾之乡太平街因了浓重的湖湘文化底蕴的原因 ,太平街的长度 ,不再是三百多米 ,而是两千年。
当你看到一条用麻石、青砖铺成的小街,尽是黛瓦粉墙 ,木构门窗 ,古朴款式的清末明初居风气格的齐整建筑时 ,你就到了太平街了。
清朝地方政府为知足货物和居民进出城需要 ,在大西门和小西门之间新开拓一座城门,取名太平门,意指天下升平、世道鼎盛 ,太平街之名也即由此而来。
在长沙市民的心目中,太平街就是老长沙的一座“活体”博物馆。
作为一条写满长沙记忆的老街 ,数百年来 ,太平街都是长沙的繁荣商业中心 ,被视为湘商风俗的传承地。
这条千年迈街 ,在历史的天空下 ,静静地任由光阴将老长沙的城市文化、商业文化、风俗文化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此刻长沙保存明清至新中国建立前的历史建筑、街巷格局和整体风采最完好的一条街。
当年依靠湘江水运的交通优势,太平街成为商品货运的集散地 ,是当时长沙城内最繁荣的地域,这里商贾云集,商脉悠久,成就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商铺 ,比如 :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洞庭春茶社等等 ;太平街也储藏着十分深沉的湖湘文化和湘楚风情 ,到现在还保存有许多文物遗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 ,如 :贾谊旧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明吉藩府西牌楼原址、清朝鲁班庙原址、辛亥革命共进会、四正社原址等等。
太平街素有“屈贾之乡” ,“湖湘文化的起源地”之称。
提及“屈贾之乡” ,这里不得不提起对于贾谊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 ,年青的贾谊被贬到长沙,来做长沙王的太傅。
他受不了长沙地卑湿热,凿了一口上敛下大、形状如壶的井。
听说井边从前还有贾谊坐睡过的石床,此刻无处寻找了。
他来这里有一肚子的积郁 ,想起沉在汨罗江里的屈原 ,写了《吊屈原赋》。
有一次夜长枯坐 ,一灯如萤 ,却听得扑喇喇一声 ,窗外飞进一只猫头鹰。
猫头鹰是恶鸟 ,他便作了《鹏鸟赋》 ,贾谊三十三岁故去 ,此赋竟成谶语。
若干年后 ,司马迁也到达这里 ,他在以后的著作中 ,将相同贬谪到湖南的屈原与贾谊合写成一篇文章《屈贾传记》 ,以后的人遂将屈原的像一度搬到贾太傅祠里祭祀 ,贾谊旧居所以又称作屈原贾谊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之太平街的改造与保护【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开展以及空前的城市开发建立,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严峻的新时期,保护的中心渐渐从文物建筑向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历史城市扩展,形成了由"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所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
【关键词】历史文化、改造、保护【目录】摘要、关键词、目录——————————————————1一、一、调查背景—————————————————————1二、二、调查目的—————————————————————三、调查方式及分析——————————————————1、文献调查…………………………………………………………〔1〕太平街历史………………………………………………………〔2〕太平街地理位置…………………………………………………〔3〕太平街魅力……………………………………………………2、问卷调查………………………………………………………3、现场观察………………………………………………………三、四、调查结果————————————————————四、五、针对问题的相关建议——————————附录————————————————————————一、调查背景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城,在经历了战火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之后, 虽然古城自形成以来的城址几千年没有迁移, 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 街道历史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但许多的历史名街, 诸如南正街、北正街、织机街、三公里、桔子园、走马楼、老照壁街等己经消失, 留下的仅仅是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公交站名。
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都比拟少, 而且不成规模, 几条历史街道零散地分布在老城区的四周。
而现存民居多为文夕大火消灭后重建的, 因而历史风味平淡, 建筑风貌较差, 各个年代的房屋建筑错乱交杂, 人口构造复杂, 居民生活文化贫乏。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的现状研究作者:张颖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14期摘要對于我国的许多内陆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名片。
本文主要是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其慢行空间的现状进行研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1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1.1 基地概况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沙历史城区的核心,保留了明清长沙古城街巷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
太平街历史街区用地面积29.39公顷,位于五一商圈的核心部分,周围有大量商业办公住宅及文化设施的开发。
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级都经过该街区,并且在街口主要入口处设置三个轨道交通站点包括1和2号线在五一广场的换乘站。
该街区基地西侧紧靠湘江和橘子洲风景区,景观区位条件都极其优越[1]。
1.2 地区人口及容量该地区由于是处于长沙商业核心区,万达、黄兴路带来的购物人群占比最高,但从建筑容量的角度上看,在地的居住面积占比最多。
从数据上来看,地区的角色一是满足长沙居民及游客的购物娱乐需求,另一方便要兼具对在地居民的生活关怀。
2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调研现状分析2.1 建筑性质①建筑性质:太平街历史街区周边有大量的商业办公以及沿太平街的商业;大量的居住建筑被商业办公建筑围合在历史街区内。
②历史建筑:太平街保留了较多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其中包括贾谊故居,麻石街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还有大量的老字号,同时以明清建筑为主。
2.2 公共交通①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的1号线和在建的2号线经过基地,并设有三个站点;其中五一广场站为1和2号线的换乘站,2号线建成后就将给基地带来大规模的人流;其中湘江中路站缺乏同周边地块便捷联系。
②公共巴士:基地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公交车站分布较为均匀,其中有些站点,有多条公交线靠站;太平街历史街区旅1、2、3路都经过。
2.3 道路与过街设施①道路与停车场:太平街结合周边新建高楼已建大量地下停车场,而潮宗街目前相对较少;大量地面停车场占据了公共空间,影响步行体验; 五一广场在建地下轨道交通枢纽,其中包括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
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
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
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
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1、庙宇众多。
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
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
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
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
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
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
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
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