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2节-逻辑符号,集合及其运算(精)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一、知识导学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3.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若则),则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AB或BA;如果AB,并且AB,这时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为AB或BA.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B同时满足AB、BA,则A=B.5.补集:设A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子集A的补集,记为.6.全集:如果集合S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记作U.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 图).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疑难知识导析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中,B=易漏掉的情况.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7.在集合运算过程中要借助数轴、直角坐标平面、Venn图等将有关集合直观地表示出来.8.要注意集合与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角、几何等知识的密切联系与综合使用.9.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个数为:-1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已知集合M={y|y=x2+1,x∈R},N={y|y =x+1,x∈R},则M∩N=()A.(0,1),(1,2)B.{(0,1),(1,2)}C.{y|y=1,或y=2}D.{y|y≥1}错解:求M∩N及解方程组得或∴选B错因: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M、N分别表示函数y=x2+1(x∈R),y=x+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正解:M={y|y=x2+1,x∈R}={y|y≥1},N={y|y=x+1,x∈R}={y|y∈R}.∴M∩N={y|y≥1}∩{y|(y∈R)}={y|y≥1},∴应选D.注: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1}、{y|y=x2+1,x∈R}、{(x,y)|y=x2+1,x ∈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例2] 已知A={x|x2-3x+2=0},B={x|ax-2=0}且A∪B=A,求实数a组成的集合C.错解:由x2-3x+2=0得x=1或2.当x=1时,a=2,当x=2时,a=1.错因: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B=A.当a=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正解:∵A∪B=A ∴BA又A={x|x2-3x+2=0}={1,2}∴B=或∴C={0,1,2}[例3]已知mA,nB, 且集合A=,B=,又C=,则有:()A.m+nA B. m+nB C.m+nC D.m+n不属于A,B,C中任意一个错解:∵mA,∴m=2a,a,同理n=2a+1,aZ,∴m+n=4a+1,故选C错因是上述解法缩小了m+n的取值范围.正解:∵mA,∴设m=2a1,a1Z, 又∵n,∴n=2a2+1,a2 Z ,∴m+n=2(a1+a2)+1,而a1+a2 Z , ∴m+nB, 故选B.[例4]已知集合A={x|x2-3x-10≤0},集合B={x|p+1≤x≤2p-1}.若BA,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错解:由x2-3x-10≤0得-2≤x≤5.欲使BA,只须∴p的取值范围是-3≤p≤3.错因: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正解:①当B≠时,即p+1≤2p-1p≥2.由BA得:-2≤p+1且2p-1≤5.由-3≤p≤3.∴2≤p≤3②当B=时,即p+1>2p-1p<2.由①、②得:p≤3.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B 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例5] 已知集合A={a,a+b,a+2b},B={a,ac,ac2}.若A=B,求c的值.分析:要解决c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若a+b=ac且a+2b=ac2,消去b得:a+ac2-2ac=0,a=0时,集合B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c2-2c+1=0,即c=1,但c=1时,B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2)若a+b=ac2且a+2b=ac,消去b得:2ac2-ac-a=0,∵a≠0,∴2c2-c-1=0,即(c-1)(2c+1)=0,又c≠1,故c=-.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例6] 设A是实数集,满足若a∈A,则A,且1?A.⑴若2∈A,则A中至少还有几个元素?求出这几个元素.⑵A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请说明理由.⑶若a∈A,证明:1-∈A.⑷求证:集合A中至少含有三个不同的元素.解:⑴2∈A ? -1∈A ? ∈A ? 2∈A∴A中至少还有两个元素:-1和⑵如果A为单元素集合,则a=即=0该方程无实数解,故在实数范围内,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⑶a∈A ? ∈A ? ∈A?A,即1-∈A⑷由⑶知a∈A时,∈A,1-∈A.现在证明a,1-, 三数互不相等.①若a=,即a2-a+1=0,方程无解,∴a≠②若a=1-,即a2-a+1=0,方程无解∴a≠1-③若1-=,即a2-a+1=0,方程无解∴1-≠.综上所述,集合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元素.点评:⑷的证明中要说明三个数互不相等,否则证明欠严谨. [例7] 设集合A={|=,∈N+},集合B={|=,∈N+},试证:AB.证明:任设∈A,则==(+2)2-4(+2)+5(∈N+),∵n∈N*,∴n+2∈N*∴a∈B故①显然,1,而由B={|=,∈N+}={|=,∈N+}知1∈B,于是A≠B②由①、②得AB.点评:(1)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其基本方法是归结为判定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2)判定两集合相等,主要是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四、典型习题导练1.集合A={x|x2-3x-10≤0,x∈Z},B={x|2x2-x-6>0,x∈Z},则A∩B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A.16B.14C.15 D.322.数集{1,2,x2-3}中的x不能取的数值的集合是()A.{2,-2 } B.{-2,-}C.{±2,±} D.{,-}3.若P={y|y=x2,x∈R},Q={y|y=x2+1,x∈R},则P∩Q等于()A.P B.QC.D.不知道4.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A.P∩Q=B.P Q C.P=QD.P Q5.若集合M={},N={|≤},则MN=()A.B.C.D.6.已知集合A={x|x2+(m+2)x+1=0,x∈R},若A∩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7.(06高考全国II卷)设,函数若的解集为A,,求实数的取值范围.8.已知集合A=和B=满足A∩B=,A∩B=,I=R,求实数a,b的值.§1.2.常用逻辑用语一、知识导学1.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分别用符号“”“”“”表示.2.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3.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4.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复合命题的基本形式:p或q;p且q;非p5.四种命题的构成: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6.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是等价命题,即“若p则q”“若q 则p ”.7.反证法:欲证“若p则q”,从“非q”出发,导出矛盾,从而知“若p则非q”为假,即“若p则q”为真.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①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②pq:p是q的充要条件.9.常用的全称量词:“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对一切”“对每一个”“任给”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10.常用的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有的”、“对某个”;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二、疑难知识导析1.基本题型及其方法(1)由给定的复合命题指出它的形式及其构成;(2)给定两个简单命题能写出它们构成的复合命题,并能利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3)给定命题,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能运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判断命题的真假.注意: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不同的. (4)判断两个命题之间的充分、必要、充要关系;方法:利用定义(5)证明的充要条件是;方法:分别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6)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及步骤:反设、归谬、结论.反证法是通过证明命题的结论的反面不成立而肯定命题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是间接证法之一.注:常见关键词的否定:关键词是都是(全是)()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任意存在否定不是不都是(全是)()一个也没有至少有两个存在任意。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一节 集 合一、基础知识1.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元素互异性,即集合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元素,此性质常用于求解含参数的集合问题中. (2)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元素与集合的两种关系: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 (4)五个特定的集合及其关系图: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N 表示自然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2)真子集: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但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A B ⇔⎩⎪⎨⎪⎧A ⊆B ,A ≠B .既要说明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也要说明B 中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3)集合相等:如果A ⊆B ,并且B ⊆A ,则A =B .两集合相等:A =B ⇔⎩⎪⎨⎪⎧A ⊆B ,A ⊇B .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符合B 中元素的特性,B 中任意一个元素也符合A 中元素的特性.(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A 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0∉∅,0∉{∅},0∈{0},∅⊆{0}.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即A∩B={x|x∈A,且x∈B}.(2)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即A∪B={x|x∈A,或x∈B}.(3)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U A,即∁U A={x|x∈U,且x∉A}.求集合A的补集的前提是“A是全集U的子集”,集合A其实是给定的条件.从全集U中取出集合A的全部元素,剩下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即为∁U A.二、常用结论(1)子集的性质:A⊆A,∅⊆A,A∩B⊆A,A∩B⊆B.(2)交集的性质:A∩A=A,A∩∅=∅,A∩B=B∩A.(3)并集的性质:A∪B=B∪A,A∪B⊇A,A∪B⊇B,A∪A=A,A∪∅=∅∪A=A.(4)补集的性质:A∪∁U A=U,A∩∁U A=∅,∁U(∁U A)=A,∁A A=∅,∁A∅=A.(5)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共有2n个子集,其中有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6)等价关系:A∩B=A⇔A⊆B;A∪B=A⇔A⊇B.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基础知识1.命题的概念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一个命题要么是真命题,要么是假命题,不能模棱两可.2.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①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指:A⇒B且B A;②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是指:B⇒A且A B,在解题中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以免出现错误.(2)如果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3)如果既有p⇒q,又有q⇒p,记作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充要关系与集合的子集之间的关系设A={x|p(x)},B={x|q(x)},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②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二、常用结论1.四种命题中的等价关系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否命题等价于逆命题,所以在命题不易证明时,往往找等价命题进行证明.2.等价转化法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等价于非q是非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情况以此类推.第三节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一、基础知识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命题中的“且”“或”“非”❶叫做逻辑联结词.①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复合命题“p且q”,记作p∧q;②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复合命题“p或q”,记作p∨q;③对命题p的结论进行否定,得到复合命题“非p”,记作非p.❷❶“且”的数学含义是几个条件同时满足,“且”在集合中的解释为“交集”;“或”的数学含义是至少满足一个条件,“或”在集合中的解释为“并集”;“非”的含义是否定,“非p”只否定p的结论,“非”在集合中的解释为“补集”.❷“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1)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其条件,也否定其结论.(2)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总是相对立的,即一真一假,而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2)命题真值表:命题真假的判断口诀p∨q→见真即真,p∧q→见假即假,p与非p→真假相反.2.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3.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4.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二、常用结论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的等价关系(1)p∨q真⇔p,q至少一个真⇔(非p)∧(非q)假.(2)p∨q假⇔p,q均假⇔(非p)∧(非q)真.(3)p∧q真⇔p,q均真⇔(非p)∨(非q)假.(4)p∧q假⇔p,q至少一个假⇔(非p)∨(非q)真.。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讲集合的概念及运算1集合的基本概念(1)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3)常见集合的符号集合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 N*或N+Z Q R(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表示关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相等集合A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相同A⊆B且B⊆A⇔A=B子集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素A⊆B或B⊇A真子集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素,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是A中的元素A B或B A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A∅B(B≠∅)注意点元素互异性的应用(1)利用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找到解题的切入点.(2)在解答完毕时,注意检验集合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以确保答案正确.1.思维辨析(1){1,2,3}={2,3,1}.()(2)空集中只有一个元素0.()(3)集合{x2+x,0}中实数x可取任意值.()(4)任何集合都至少有两个子集.()(5)集合{x|y=x-1}与集合{y|y=x-1}是同一个集合.()(6)若A={0,1},B={(x,y)|y=x+1},则A⊆B.()答案(1)√(2)×(3)×(4)×(5)×(6)×2.若集合A={x∈N|x≤10},a=22,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A.{a}⊆A B.a⊆AC.{a}∈A D.a∉A答案 D解析A={x∈N|x≤10}={0,1,2,3}而a=22,∴a∉A.3.已知全集U={1,2,3,4,5,6,7},集合A={1,3,5,6},则∁U A=()A.{1,3,5,6} B.{2,3,7}C.{2,4,7} D.{2,5,7}答案 C解析由U={1,2,3,4,5,6,7},A={1,3,5,6},∴∁U A={2,4,7},故选C.4.已知集合A={x|x2-5x-6<0},B={x|2x<1},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x|2<x<3}B.{x|-1<x≤0}C.{x|0≤x<6}D.{x|x<-1}答案 C解析由x2-5x-6<0,解得-1<x<6,所以A={x|-1<x<6}.由2x<1,解得x<0,所以B={x|x<0}.又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B)∩A,因为∁U B={x|x≥0},所以(∁U B)∩A={x|0≤x<6},故选C. U[考法综述]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是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一般涉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及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来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或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属于基础题.命题法1 集合的基本概念典例1 (1)已知集合A ={0,1,2},则集合B ={x -y |x ∈A ,y ∈A }中元素的个数是( )A .1B .3C .5D .9(2)若集合A ={x ∈R |ax 2-3x +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A.92B.98 C .0D .0或98 [解析] (1)当x =0,y =0,1,2时,x -y 的值分别为0,-1,-2;当x =1,y =0,1,2时,x -y 的值分别为1,0,-1;当x =2,y =0,1,2时,x -y 的值分别为2,1,0;∴B ={-2,-1,0,1,2}.∴集合B 中元素的个数是5个.(2)集合A 是方程ax 2-3x +2=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且A 中只有一个元素,所以方程ax 2-3x +2=0只有一个实数根.若a =0,则方程为-3x +2=0,解得x =23,满足条件;若a ≠0,则二次方程ax 2-3x +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Δ=(-3)2-8a =0,解得a =98,所以a =0或a =98.[答案] (1)C (2)D【解题法】 解决集合概念问题的一般思路研究一个集合,首先要看集合中的代表元素,然后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当集合用描述法表示时,注意弄清其元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命题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典例2已知集合A={x|x<-3或x>7},B={x|x<2m-1},若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2m-1≤-3,m≤-1,∴m的取值范围是(-∞,-1].[答案](-∞,-1]【解题法】利用集合关系求参数取值范围及集合相等问题(1)根据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其关键是将两集合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图帮助分析,而且常要对参数进行讨论.注意点:注意区间端点的取舍.(2)若两个集合相等,首先分析某一集合的已知元素在另一个集合中与哪一个元素相等,有几种情况,然后列方程(组)求解.1.已知集合A={1,2,3},B={2,3},则()A.A=B B.A∩B=∅C.A B D.B A答案 D解析由真子集的概念知B A,故选D.2.若集合A={x∈R|ax2+ax+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A.4 B.2C.0 D.0或4答案 A解析ax2+ax+1=0只有一个根,当a=0时方程无解,当a≠0,Δ=0时,即a2-4a=0,a=4,故选A.3.已知集合A={x|ax=1},B={x|x2-1=0},若A⊆B,则a的取值构成的集合是()A.{-1} B.{1}C.{-1,1} D.{-1,0,1}答案 D解析 B ={x |(x +1)(x -1)=0}={-1,1}.若A ⊆B ,则有以下情况:当a =0时,A =∅,满足A ⊆B ;当a ≠0时,A =⎩⎨⎧⎭⎬⎫x ⎪⎪⎪x =1a ,若A ⊆B ,则A ={-1}时,a =-1;A ={1}时,a =1;故当a =0,-1,1时满足A ⊆B .4.设集合P ={x |x >1},Q ={x |x 2-x >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P ⊆QB .Q ⊆PC .P =QD .P ∪Q =R答案 A解析 ∵Q ={x |x 2-x >0}={x |x >1或x <0}, 又P ={x |x >1},∴P ⊆Q ,故选A. 1 集合的运算及性质 名称 交集 并集 补集 符号 A ∩B A ∪B ∁U A 数学语言 A ∩B ={x |x ∈A 且x ∈B }A ∪B ={x |x ∈A 或x ∈B }∁U A ={x |x ∈U 且x ∉A } 图形运算性质A ∩B ⊆A , A ∩B ⊆B , A ∩∅=∅B ⊆A ∪B , A ⊆A ∪B , A ∪∅=AA ∪(∁U A )=U , A ∩(∁U A )=∅, ∁U (∁U A )=A2 集合间运算性质的重要结论 (1)A ∪B =A ⇔B ⊆A . (2)A ∩B =A ⇔A ⊆B . (3)A ∩B =A ∪B ⇔A =B .(4)狄摩根定律:∁U (A ∪B )=(∁U A )∩(∁U B ); ∁U (A ∩B )=(∁U A )∪(∁U B ). 注意点 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和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1.思维辨析(1){x|y=x2+1}={y|y=x2+1}={(x,y)|y=x2+1}.()(2)若{x2,1}={0,1},则x=0,1.()(3)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关系(A∩B)⊆(A∪B)恒成立.()(4)若A∩B=A∩C,则B=C.()(5)已知集合M={1,2,3,4},N={2,3},则M∩N=N.()(6)若全集U={-1,0,1,2},P={x∈Z|x2<4},则∁U P={2}.()答案(1)×(2)×(3)√(4)×(5)√(6)√2.已知集合A={x|x2-x-2≤0},集合B为整数集,则A∩B=()A.{-1,0,1,2} B.{-2,-1,0,1}C.{0,1} D.{-1,0}答案 A解析A={x|(x-2)(x+1)≤0}={x|-1≤x≤2},又B为整数集,所以A∩B={-1,0,1,2},故选A.3.已知集合A={0,1,2},集合B满足A∪B={0,1,2},则集合B 有________个.答案8解析由A∪B={0,1,2}得B⊆A,所以B是A的子集.由A中有3个元素知B有23=8个.[考法综述]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常与函数、不等式、方程等知识综合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法求交集、并集和补集典例(1)已知集合A={x|x2-2x-3≥0},B={x|-2≤x<2},则A∩B=()A.[-2,-1] B.[-1,1]C.[-1,2) D.[1,2)(2)已知全集U=R,A={x|x≤0},B={x|x≥1},则集合∁U(A∪B)=()A.{x|x≥0} B.{x|x≤1}C.{x|0≤x≤1} D.{x|0<x<1}[解析](1)由不等式x2-2x-3≥0解得x≥3或x≤-1,因此集合A={x|x≤-1或x≥3},又集合B={x|-2≤x<2},所以A∩B={x|-2≤x≤-1},故选A.(2)利用数轴分析求解.∵A={x|x≤0},B={x|x≥1},∴A∪B={x|x≤0,或x≥1}.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U(A∪B)={x|0<x<1}.[答案](1)A(2)D【解题法】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方法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抽象问题直观化.(1)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进行交、并、补的运算,常采用Venn图法解决,此时要搞清Venn图中的各部分区域表示的实际意义.(2)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进行运算,常采用数轴分析法解决,此时要注意“端点”能否取到.(3)若给定的集合是点集,常采用数形结合法求解.1.已知集合A={-2,-1,0,1,2},B={x|(x-1)(x+2)<0},则A∩B =()A.{-1,0} B.{0,1}C.{-1,0,1} D.{0,1,2}答案 A解析因为B={x|(x-1)(x+2)<0}={x|-2<x<1},A={-2,-1,0,1,2},故A∩B={-1,0}.选A.2.已知全集U={1,2,3,4,5,6,7,8},集合A={2,3,5,6},集合B={1,3,4,6,7},则集合A∩(∁U B)=()A.{2,5} B.{3,6}C.{2,5,6} D.{2,3,5,6,8}答案 A解析由已知得∁U B={2,5,8},∴A∩(∁U B)={2,5}.3.已知集合P={x|x2-2x≥0},Q={x|1<x≤2},则(∁R P)∩Q=()A.[0,1) B.(0,2]C.(1,2) D.[1,2]答案 C解析∵P={x|x≥2或x≤0},∴∁R P={x|0<x<2},∴(∁R P)∩Q=(1,2).4.若集合A={i,i2,i3,i4}(i是虚数单位),B={1,-1},则A∩B 等于()A.{-1} B.{1}C.{1,-1} D.∅答案 C解析A={i,-1,-i,1},B={1,-1},所以A∩B={1,-1},故选C.5.设集合M={x|x≥0,x∈R},N={x|x2<1,x∈R},则M∩N =()A.[0,1] B.[0,1)C.(0,1] D.(0,1)答案 B解析∵M={x|x≥0,x∈R}.N={x|x2<1,x∈R}={x|-1<x<1,x∈R}.∴M∩N={x|0≤x<1},即M∩N=[0,1).故选B.6.已知集合M={-1,0,1},N={0,1,2},则M∪N=()A.{0,1} B.{-1,0,2}C.{-1,0,1,2} D.{-1,0,1}答案 C解析M={-1,0,1},N={0,1,2},M∪N={-1,0,1,2},故选C.7.设集合A ={x ||x -1|<2},B ={y |y =2x ,x ∈[0,2]},则A ∩B =( )A .[0,2]B .(1,3)C .[1,3)D .(1,4)答案 C解析 A ={x ||x -1|<2}={x |-1<x <3},B ={y |y =2x ,x ∈[0,2]}={y |1≤y ≤4},∴A ∩B ={x |-1<x <3}∩{y |1≤y ≤4}={x |1≤x <3}.8.设全集U =R ,A ={x |y =lg (1-x )},则∁R A =( ) A .(-∞,1) B .(0,1) C .[1,+∞) D .(1,+∞)答案 C解析 ∵y =lg (1-x ),∴1-x >0,即x <1,∴∁R A ={x |x ≥1}.9.已知集合A ={x |x =2k +1,k ∈Z },B =⎩⎪⎨⎪⎧⎭⎪⎬⎪⎫x ⎪⎪⎪x +1x -3≤0,则A ∩B =( )A .[-1,3]B .{-1,3}C .{-1,1}D .{-1,1,3}答案 C解析 ∵B =⎩⎪⎨⎪⎧⎭⎪⎬⎪⎫x ⎪⎪⎪x +1x -3≤0={x |-1≤x <3},又集合A 为奇数集,∴A ∩B ={-1,1},故选C.10.已知全集U =R ,A ={x |x >1},B ={x |x 2-2x >0},则∁U (A ∪B )=( )A .{x |x ≤2}B .{x |x ≥1}C .{x |0≤x ≤1}D .{x |0≤x ≤2} 答案 C解析 由x 2-2x >0得x >2或x <0,即B ={x |x <0,或x >2},∴A∪B={x|x<0,或x>1},∴∁U(A∪B)={x|0≤x≤1}.11.集合M={2,log3a},N={a,b},若M∩N={1},则M∪N=()A.{0,1,2} B.{0,1,3}C.{0,2,3} D.{1,2,3}答案 D解析因为M∩N={1},所以log3a=1,即a=3,所以b=1,即M={2,1},N={3,1},所以M∪N={1,2,3},故选D.12.已知全集U,集合A⊆B⊆U,则有()A.A∩B=B B.A∪B=AC.(∁U A)∩(∁U B)=∁U B D.(∁U A)∪(∁U B)=∁U B答案 C解析∵A⊆B⊆U,∴A∩B=A,故选项A不正确;A∪B=B,故选项B不正确;(∁U A)∩(∁U B)=∁U(A∪B)=∁U B,故选项C正确;(∁A)∪(∁U B)=∁U(A∩B)=∁U A,故选项D不正确.故选C.U13.设集合U=R,A={x|2x(x-2)<1},B={x|y=ln (1-x)},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扫一扫·听名师解题A.{x|x≥1} B.{x|1≤x<2}C.{x|0<x≤1} D.{x|x≤1}答案 B解析易知A={x|2x(x-2)<1}={x|x(x-2)<0}={x|0<x<2},B={x|y =ln (1-x)}={x|1-x>0}={x|x<1},则∁U B={x|x≥1},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A∩(∁U B)={x|1≤x<2}.创新考向以集合为载体的创新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这类问题以集合为依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其命题形式常见的有新概念、新法则、新运算、新性质等.创新例题已知集合A={(x,y)|x2+y2≤1,x,y∈Z},B={(x,y)||x|≤2,|y|≤2,x,y∈Z},定义集合A⊕B={(x1+x2,y1+y2)|(x1,y1)∈A,(x2,y2)∈B},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A.77 B.49C.45 D.30答案 C解析集合A={(x,y)|x2+y2≤1,x,y∈Z},所以集合A中有5个元素(即5个点),即图中圆内及圆上的整点.集合B={(x,y)||x|≤2,|y|≤2,x,y∈Z}中有25个元素(即25个点),即图中正方形ABCD 内及正方形ABCD上的整点.集合A⊕B={(x1+x2,y1+y2)|(x1,y1)∈A,(x2,y2)∈B}中的元素可看作正方形A1B1C1D1内及正方形A1B1C1D1上除去四个顶点外的整点,共7×7-4=45个.创新练习1.设集合S={A0,A1,A2},在S上定义运算⊕:A i⊕A j=A k,其中k为i+j被3除的余数,i,j∈{1,2,3},则使关系式(A i⊕A j)⊕A i=A0成立的有序数对(i,j)总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 C解析i=1时,j=1符合要求,i=2时,j=2符合要求;i=3时,j=3符合要求,所以使关系式(A i⊕A j)⊕A i=A0成立的有序数对(i,j)有(1,1),(2,2),(3,3),共3对.2.若集合{a,b,c,d}={1,2,3,4},且下列四个关系:①a=1;②b≠1;③c=2;④d≠4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则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a,b,c,d)的个数是________.答案 6解析因为①正确,②也正确,所以只有①正确是不可能的;若只有②正确,①③④都不正确,则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为(2,3,1,4),(3,2,1,4);若只有③正确,①②④都不正确,则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为(3,1,2,4);若只有④正确,①②③都不正确,则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为(2,1,4,3),(3,1,4,2),(4,1,3,2).综上,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的个数是6.3.设集合S n ={1,2,3,…,n },若X ⊆S n ,把X 的所有元素的乘积称为X 的容量(若X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该元素的数值即为它的容量,规定空集的容量为0).若X 的容量为奇(偶)数,则称X 为S n 的奇(偶)子集.则S 4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为________.答案 7解析 根据题意,S 4的所有奇子集为{1}、{3}、{1,3},分析可得{1}的容量为1,{3}的容量为3,{1,3}的容量为3,则其容量之和为1+3+3=7.创新指导1.准确转化:解决集合创新问题时,一定要读懂题目的本质含义,紧扣题目所给条件,结合题目要求进行恰当转化,切忌同已有概念或定义相混淆.2.方法选取:对于集合创新问题,可恰当选用特例法、筛选法、一般逻辑推理等方法,并结合集合的相关性质求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能力.已知集合A ={x |ax -1=0},B ={x |1<log 2x ≤2,x ∈N },且A ∩B =A ,则a 的所有可能值组成的集合是( )A .∅B.⎩⎨⎧⎭⎬⎫13 C.⎩⎨⎧⎭⎬⎫13,14 D.⎩⎨⎧⎭⎬⎫13,14,0 [错解][错因分析] 集合A 为方程ax -1=0的实数解构成的集合,由A ∩B =A ,知A ⊆B ,A 可以为非空集合,也可以是空集.在解题中,很容易漏掉对A =∅的讨论,导致误选C.[正解] 由A ∩B =A ,得A ⊆B .因为B ={x |1<log 2x ≤2,x ∈N }={x |2<x ≤4,x ∈N }={3,4},当A =∅时,则方程ax -1=0无实数解,所以a =0,此时显然有A ⊆B ,符合题意.当A ≠∅时,则由方程ax -1=0,得x =1a . 要使A ⊆B ,则1a =3或1a =4,即a =13或a =14.综上所述,a 的所有可能取值组成的集合是⎩⎨⎧⎭⎬⎫0,13,14.故选D. [答案] D [心得体会]………………………………………………………………………………………………时间:45分钟基础组1.[2016·武邑中学模拟]已知集合A ={0,1},B ={x |x ⊆A },则下列集合A 与B 的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A BC .B AD .A ∈B答案 D解析 因为x ⊆A ,所以B ={∅,{0},{1},{0,1}},则集合A ={0,1}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故选D.2.[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已知集合A ⊆B ,A ⊆C ,B ={0,1,2,3,5,9},C ={2,4,8,10},则A 可以是( )A .{1,2}B .{2,4}C .{4}D .{2} 答案 D解析 解法一:因为A ⊆B ,A ⊆C ,所以A ⊆(B ∩C ),故集合A 可以是{2},故选D.解法二:逐项验证,可知当A ={1,2}时,不满足A ⊆C ;同理可知当A ={2,4}和A ={4}时,不满足A ⊆B ,故选D.3.[2016·衡水中学周测]若集合A ={2,3,4},B ={x |x =m +n ,m ,n ∈A ,m ≠n },则集合B 的非空子集的个数是( )A .4B .7C .8D .15答案 B解析 解法一:因为x =m +n ,m ,n ∈A ,m ≠n ,所以B ={5,6,7},故B 的非空子集有{5},{6},{7},{5,6},{5,7},{6,7},{5,6,7},共7个.解法二:因为x =m +n ,m ,n ∈A ,m ≠n ,所以B ={5,6,7},根据公式可得集合B 的非空子集的个数是23-1=7.4.[2016·冀州中学月考]已知集合A ={x |y =lg (x -x 2)},B ={x |x 2-cx <0,c >0},若A ⊆B ,则实数c 的取值范围是( )A .(0,1]B .[1,+∞)C .(0,1)D .(1,+∞)答案 B解析 因为A ={x |y =lg (x -x 2)}={x |x -x 2>0}=(0,1),B ={x |x 2-cx <0,c >0}=(0,c ).因为A ⊆B ,画出数轴,如图所示,得c ≥1.故选B.5.[2016·武邑中学周测]设a ,b ∈R ,集合{1,a +b ,a }=⎩⎨⎧⎭⎬⎫0,b a ,b ,则b -a =( )A .1B .-1C .2D .-2答案 C解析 因为{1,a +b ,a }=⎩⎨⎧⎭⎬⎫0,b a ,b ,a ≠0,所以a +b =0,从而ba =-1,所以有a =-1,b =1,所以b -a =2,故选C.6.[2016·衡水中学月考]已知集合A =(-2,5],B =[m +1,2m -1].若B ⊆A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3,3]B .[-3,3]C .(-∞,3]D .(-∞,3)答案 C解析 当B =∅时,m +1>2m -1即m <2,B ⊆A . 当B ≠∅时,由题意可画数轴m ≥2且⎩⎪⎨⎪⎧m +1>-22m -1≤5解得2≤m ≤3.综上可知m ∈(-∞,3],故选C.7.[2016·枣强中学猜题]设集合M ={-1,0,1},N ={a ,a 2},则使M ∩N =N 成立的a 的值是( )A .1B .0C .-1D .1或-1答案 C解析 若M ∩N =N ,则N ⊆M .结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得⎩⎪⎨⎪⎧a 2=1,a =-1,所以a =-1.故选C. 8.[2016·衡水中学期中]若集合A ={x |1≤3x ≤81},B ={x |log 2(x 2-x )>1},则A ∩B =( )A .(2,4]B .[2,4]C .(-∞,0)∪(0,4]D .(-∞,-1)∪[0,4]答案 A解析 因为A ={x |1≤3x ≤81}={x |30≤3x ≤34}={x |0≤x ≤4},B ={x |log 2(x 2-x )>1}={x |x 2-x >2}={x |x <-1或x >2},所以A ∩B ={x |0≤x ≤4}∩{x |x <-1或x >2}={x |2<x ≤4}=(2,4].9.[2016·武邑中学期中]已知全集U =R ,集合M ={x |(x -1)(x +3)<0},N ={x ||x |≤1},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A .[-1,1)B .(-3,1]C .(-∞,-3)∪[-1,+∞)D .(-3,-1) 答案 D解析 由题意可知,M =(-3,1),N =[-1,1],∴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M ∩(∁U N )=(-3,-1).10.[2016·衡水中学期末]设全集U 是实数集R ,集合M ={x |x 2>2x },N ={x |log 2(x -1)≤0},则(∁U M )∩N 为( )A .{x |1<x <2}B .{x |1≤x ≤2}C .{x |1<x ≤2}D .{x |1≤x <2}答案 C解析 x 2>2x ⇒x >2或x <0.M ={x |x >2或x <0},log 2(x -1)≤0⇒0<x -1≤1,1<x ≤2,N ={x |1<x ≤2},(∁U M )∩N ={x |1<x ≤2},故选C.11.[2016·冀州中学猜题]已知全集U ={0,1,2,3,4},A ={1,2,3},B ={2,4},则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 .{0,2}B .{0,1,3}C .{1,3,4}D .{2,3,4}答案 C解析 集合A ∪B ={1,2,3,4},A ∩B ={2},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1,3,4}.12.[2016·武邑中学仿真]已知R 是实数集,M =⎩⎨⎧⎭⎬⎫x ⎪⎪⎪2x <1,N ={y |y =x -1+1},则N ∩(∁R M )=( )A .(1,2)B .[0,2]C .∅D .[1,2]答案 D解析 ∵2x <1,∴x -2x >0,∴x <0或x >2,∴M ={x |x <0或x >2},∴∁R M ={x |0≤x ≤2}.∵y =x -1+1,∴y ≥1,∴N ={y |y ≥1},∴N ∩(∁R M )=[1,2],故选D.能力组13.[2016·衡水中学模拟]已知集合A ={0,1},则满足条件A ∪B ={0,1,2,3}的集合B 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 D解析 由题知B 集合必须含有元素2,3,可以是{2,3},{2,1,3},{2,0,3},{2,0,1,3},共四个,故选D.14.[2016·冀州中学期中]已知集合A ={x |1≤x <5},C ={x |-a <x ≤a +3}.若C ∩A =C ,则a 的取值范围为( )A .-32<a ≤-1 B .a ≤-32 C .a ≤-1 D .a >-32 答案 C解析 因为C ∩A =C ,所以C ⊆A .①当C =∅时,满足C ⊆A ,此时-a ≥a +3, 得a ≤-32;②当C ≠∅时,要使C ⊆A ,则⎩⎪⎨⎪⎧-a <a +3,-a ≥1,a +3<5,解得-32<a ≤-1.由①②得,a ≤-1.15. [2016·衡水中学仿真]已知集合A ={x |2x 2-2x <8},B ={x |x 2+2mx -4<0},若A ∩B ={x |-1<x <1},A ∪B ={x |-4<x <3},则实数m 等于________.答案 32解析 由2x 2-2x <8,得x 2-2x <3,解得-1<x <3,所以A ={x |-1<x <3}.因为A ∩B ={x |-1<x <1},A ∪B ={x |-4<x <3},所以B ={x |-4<x <1}.由不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可得,-4,1是方程x 2+2mx-4=0的两根,所以-4+1=-2m,即-2m=-3,解得m=32.16.[2016·枣强中学预测]已知集合A={y|y=x2+2x,-2≤x≤2},B={x|x2+2x-3≤0},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a,则a∈B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2 9解析依题意,函数y=x2+2x=(x+1)2-1(-2≤x≤2)的值域是A={y|-1≤y≤8};由x2+2x-3≤0得-3≤x≤1,即B={x|-3≤x≤1},则A∩B={x|-1≤x≤1},因此所求的概率等于1-(-1) 8-(-1)=2 9.。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总结(重点)超详细单选题1、已知集合M={−1,0,1,2,3,4},N={1,3,5},P=M∩N,则P的真子集共有()A.2个B.3个C.4个D.8个答案:B分析:根据交集运算得集合P,再根据集合P中的元素个数,确定其真子集个数即可.解:∵M={−1,0,1,2,3,4},N={1,3,5}∴P={1,3},P的真子集是{1},{3},∅共3个.故选:B.2、已知集合A={1,2,3},B={(x,y)|x∈A,y∈A,|x−y∣∈A}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A.2B.4C.6D.8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利用列举法写出集合B,即可得出答案.解:因为A={1,2,3},所以B={(2,1),(3,1),(3,2),(1,2),(1,3),(2,3)},B中含6个元素.故选:C.3、若集合A={x∣|x|≤1,x∈Z},则A的子集个数为()A.3B.4C.7D.8答案:D分析:先求得集合A,然后根据子集的个数求解即可.解:A={x∥x∣≤1,x∈Z}={−1,0,1},则A的子集个数为23=8个,故选:D.4、已知集合M={x|1−a<x<2a},N=(1,4),且M⊆N,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2]B.(−∞,0]C.(−∞,13]D.[13,2]答案:C分析:按集合M 是是空集和不是空集求出a 的范围,再求其并集而得解.因M ⊆N ,而ϕ⊆N ,所以M =ϕ时,即2a ≤1−a ,则a ≤13,此时 M ≠ϕ时,M ⊆N ,则{1−a <2a 1−a ≥12a ≤4⇒{a >13a ≤0a ≤2,无解,综上得a ≤13,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3]. 故选:C5、已知集合P ={x|1<x <4},Q ={x|2<x <3},则P ∩Q =( )A .{x|1<x ≤2}B .{x|2<x <3}C .{x|3≤x <4}D .{x|1<x <4}答案:B分析:根据集合交集定义求解.P ∩Q =(1,4)∩(2,3)=(2,3)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交集概念,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题.6、已知集合S ={x ∈N|x ≤√5},T ={x ∈R|x 2=a 2},且S ∩T ={1},则S ∪T =( )A .{1,2}B .{0,1,2}C .{-1,0,1,2}D .{-1,0,1,2,3}答案:C分析:先 根据题意求出集合T ,然后根据并集的概念即可求出结果.S ={x ∈N|x ≤√5}={0,1,2},而S ∩T ={1},所以1∈T ,则a 2=1,所以T ={x ∈R|x 2=a 2}={−1,1},则S ∪T ={−1,0,1,2}故选:C.7、设集合A ={x |−2<x <4},B ={2,3,4,5},则A ∩B =( )A .{2}B .{2,3}C .{3,4}D .{2,3,4}答案:B分析:利用交集的定义可求A∩B.由题设有A∩B={2,3},故选:B .8、下列各式中关系符号运用正确的是()A.1⊆{0,1,2}B.∅⊄{0,1,2}C.∅⊆{2,0,1}D.{1}∈{0,1,2}答案:C分析:根据元素和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空集的性质判断即可.根据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是属于和不属于,所以选项A错误;根据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是包含或不包含,所以选项D错误;根据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选项B错误,故选项C正确.故选:C.多选题9、若集合A={x|x=m2+n2,m,n∈Z},则()A.1∈A B.2∈A C.3∈A D.4∈A答案:ABD解析:分别令m2+n2等于1,2,3,4,判断m,n是否为整数即可求解.对于选项A:m2+n2=1,存在m=0,n=1或m=1,n=0使得其成立,故选项A正确;对于选项B:m2+n2=2,存在m=1,n=1,使得其成立,故选项B正确;对于选项C:由m2+n2=3,可得m2≤3,n2≤3,若m2=0则n2=3可得n=±√3,n∉z,不成立;若m2=1则n2=2可得n=±√2,n∉z,不成立;若m2=3,可得n2=0,此时m=±√3,m∉z,不成立;同理交换m与n,也不成立,所以不存在m,n为整数使得m2+n2=3成立,故选项C不正确;对于选项D:m2+n2=4,此时存在m=0,n=2或m=2,n=0使得其成立,故选项D正确,故选:ABD.10、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2≤x ≤7},B ={x|m +1≤x ≤2m −1},则使A ⊆∁U B 成立的实数m 的取值范围可以是( )A .{m|6<m ≤10}B .{m|−2<m <2}C .{m|−2<m <−12}D .{m|5<m ≤8}答案:ABC分析:讨论B =∅和B ≠∅时,计算∁U B ,根据A ⊆∁U B 列不等式,解不等式求得m 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选项即可得正确选项.当B =∅时,m +1>2m −1,即m <2,此时∁U B =R ,符合题意,当B ≠∅时,m +1≤2m −1,即m ≥2,由B ={x|m +1≤x ≤2m −1}可得∁U B ={x|x <m +1或x >2m −1},因为A ⊆∁U B ,所以m +1>7或2m −1<−2,可得m >6或m <−12, 因为m ≥2,所以m >6,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 <2或m >6,所以选项ABC 正确,选项D 不正确;故选:ABC.11、“不等式x 2−x +m >0在R 上恒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m >14B .0<m <1C .m >2D .m >1 答案:CD解析:先计算已知条件的等价范围,再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因为“不等式x 2−x +m >0在R 上恒成立”,所以等价于二次方程的x 2−x +m =0判别式Δ=1−4m <0,即m >14. 所以A 选项是充要条件,A 不正确;B 选项中,m >14不可推导出0<m <1,B 不正确;C 选项中,m >2可推导m >14,且m >14不可推导m >2,故m >2是m >14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C 正确;D 选项中,m >1可推导m >14,且m >14不可推导m >1,故m >1是m >14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D 正确. 故选:CD.小提示: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4)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q 对的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12、对任意两个实数a,b ,定义min{a ,b}={a,a ≤b,b,a >b,若f (x )=2−x 2,g (x )=x 2,下列关于函数F (x )=min {f (x ),g (x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函数F (x )是偶函数B .方程F (x )=0有三个解C .函数F (x )在区间[−1,1]上单调递增D .函数F (x )有4个单调区间答案:ABD分析:结合题意作出函数F (x )=min {f (x ),g (x )}的图象,进而数形结合求解即可.解:根据函数f (x )=2−x 2与g (x )=x 2,,画出函数F (x )=min {f (x ),g (x )}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函数F (x )=min {f (x ),g (x )}关于y 轴对称,所以A 项正确;函数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三个交点,所以方程F (x )=0有三个解,所以B 项正确;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增,在[−1,0]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所以C 项错误,D 项正确.故选:ABD[0,1]13、使a∈R,|a|<4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是()A.a<4B.|a|<3C.−4<a<4D.0<a<3答案:BD分析: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结合各选项一一判断即可.由|a|<4可得a的集合是(−4,4),A.由(−4,4)⊂≠(−∞,4),所以a<4是|a|<4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B.由(−3,3)⊂≠(−4,4),所以|a|<3是|a|<4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C.由(−4,4)=(−4,4),所以−4<a<4是|a|<4成立的一个充要条件;D.由(0,3)(−4,4),所以0<a<3是|a|<4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BD.填空题14、已知集合M={m|m=x|x|+y|y|+z|z|+xyz|xyz|,x、y、z为非零实数},则M的子集个数______答案:8分析:按x、y、z的正负分情况计算m值,求出集合M的元素个数即可得解.因为集合M={m|m=x|x|+y|y|+z|z|+xyz|xyz|,x、y、z为非零实数},当x、y、z都是正数时,m=4,当x、y、z都是负数时,m=-4,当x、y、z中有一个是正数,另两个是负数时,m=0,当x、y、z中有两个是正数,另一个是负数时,m=0,于是得集合M中的元素有3个,所以M的子集个数是8.所以答案是:815、设P,Q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P中含有0,2两个元素,Q中含有1,6两个元素,定义集合P+Q中的元素是a+b,其中a∈P,b∈Q,则P+Q中元素的个数是_________.答案:4分析:求得P+Q的元素,由此确定正确答案.依题意,0+1=1,0+6=6,2+1=3,2+6=8,所以P+Q共有4个元素.所以答案是:416、已知全集U=Z,定义A⊙B={x|a⋅b,a∈A,b∈B},若A={1,2,3},B={−1,0,1},则∁U(A⊙B)______.答案:{x∈Z||x|≥4}分析:利用集合运算的新定义和补集运算求解.全集U=Z,定义A⊙B={x|a⋅b,a∈A,b∈B},A={1,2,3},B={−1,0,1}所以A⊙B={−3,−2,−1,0,1,2,3},所以∁U(A⊙B)={x||x|≥4,x∈Z}.所以答案是:{x||x|≥4,x∈Z}解答题17、已知集合A={x|(x−a)(x+a+1)≤0},B={x|x≤3或x≥6}.(1)当a=4时,求A∪B;(2)当a>0时,若“x∈A”是“x∈B”的充分条件,求a的取值范围.答案:(1)A∪B={x|x≤4或x≥6};(2)(0,3].解析:(1)当a=4时,解出集合A,计算A∪B;(2)由集合法判断充要条件,转化为A⊆B,进行计算.解:(1)当a=4时,由不等式(x−4)(x+5)≤0,得−5≤x≤4,故A={x|−5≤x≤4},又B={x|x≤3或x≥6},所以A∪B={x|x≤4或x≥6}.(2)若“x∈A”是“x∈B”的充分条件,等价于A⊆B,因为a>0,由不等式(x−a)(x+a+1)≤0,得A={x|−a−1≤x≤a},又B={x|x≤3或x≥6},要使A⊆B,则a≤3或−a−1≥6,综合可得a的取值范围为(0,3].小提示:名师点评有关充要条件类问题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对应集合是p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对应集合是q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若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对应集合与q对应集合相等;(4)若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对应集合与p对应集合互不包含.18、已知M={x|2≤x≤5},N={x|a+1≤x≤2a﹣1}.(1)若M⊆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M⊇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1)a∈∅(2)a≤3分析:(1)利用M⊆N,建立不等关系即可求解;(2)利用M⊇N,建立不等关系即可求解,注意当N=∅时,也成立(1)∵M⊆N,∴{a+1≤22a−1≥5,∴a∈∅;(2)①若N=∅,即a+1>2a﹣1,解得a<2时,满足M⊇N.②若N≠∅,即a≥2时,要使M⊇N成立,则{a+1≥22a−1≤5,解得1≤a≤3,此时2≤a≤3.综上a≤3.。
1.1。
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交集和并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两个集合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重点、难点) 2.能使用维恩图、数轴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难点)1.通过理解集合交集、并集的概念,提升数学抽象的素养.2.借助维恩图培养直观想象的素养.某班有学生20人,他们的学号分别是1,2,3,…,20,有a,b两本新书,已知学号是偶数的读过新书a,学号是3的倍数的读过新书b。
问题(1)同时读了a,b两本书的有哪些同学?(2)问至少读过一本书的有哪些同学?1.交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元素(即A和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符号语言A∩B={x|x∈A,且x∈B}图形语言错误!错误!(3)A B,则A∩B=A错误!错误对于“A∩B={x|x∈A,且x∈B}”,包含以下两层意思:①A∩B中的任一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②A与B 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这就是文字定义中“所有"二字的含义,如A={1,2,3},B={2,3,4},则A∩B={2,3},而不是{2}或{3}.(2)任意两个集合并不是总有公共元素,当集合A与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A∩B=。
(3)当A=B时,A∩B=A和A∩B=B同时成立.2.并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符号语言A∪B={x|x∈A,或x∈B}图形语言用维恩图表示有以下几种情况(阴影部分即为A与B 的并集):①A B,A∪B=B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思考:(1)“x∈A或x∈B"包含哪几种情况?(2)集合A∪B的元素个数是否等于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个数和?[提示](1)“x∈A或x∈B”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x∈A,但x B;x∈B,但x A;x∈A,且x∈B。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公式、定理、结论图表)1.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2)元素与集合的两种关系: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3)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4)五个特定的集合集合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 N *或N +Z Q R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相等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A =B 子集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集合B 中的元素A ⊆B 真子集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集合B 中的元素,且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BA ⊂≠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符号表示A ∪B A ∩B 若全集为U ,则集合A 的补集为∁U A图形表示集合表示{x |x ∈A ,或x ∈B }{x |x ∈A ,且x ∈B }{x |x ∈U ,且x ∉A }4.集合的运算性质(1)A ∩A =A ,A ∩∅=∅,A ∩B =B ∩A .(2)A ∪A =A ,A ∪∅=A ,A ∪B =B ∪A .(3)A ∩(∁U A )=∅,A ∪(∁U A )=U ,∁U (∁U A )=A .5.常用结论(1)空集性质:①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即它的本身,∅⊆∅;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A ≠∅,则∅ÜA ).(2)子集个数:若有限集A 中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典例1:已知集合{}2,4,8A =,{}2,3,4,6B =,则A B ⋂的子集的个数为()A .3B .4C .7D .8【答案】B【详解】因为集合{}2,4,8A =,{}2,3,4,6B =,所以{}2,4A B = ,所以A B ⋂的子集的个数为224=个.故选B.典例2:已知集合{}2N 230A x x x =∈--≤∣,则集合A 的真子集的个数为()A .32B .31C .16D .15【答案】D 【详解】由题意得{}{}{}2N230N 130,1,2,3A x x x x x =∈--≤=∈-≤≤=∣∣,其真子集有42115-=个.故选D.(3)A ∩B =A ⇔A ⊆B ;A ∪B =A ⇔A ⊇B .(4)(∁U A )∩(∁U B )=∁U (A ∪B ),(∁U A )∪(∁U B )=∁U (A ∩B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q且q⇏p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q且q⇒pp是q的充要条件p⇔q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q且q⇏p7.充分、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设p,q成立的对象构成的集合分别为A,B.(1)p是q的充分条件⇔A⊆B,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ÜB;(2)p是q的必要条件⇔B⊆A,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ÜA;(3)p是q的充要条件⇔A=B.8.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量词名称常见量词符号表示全称量词所有、一切、任意、全部、每一个等∀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某些等∃9.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10.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知识记忆小口诀>集合平时很常用,数学概念有不同,理解集合并不难,三个要素是关键,元素确定和互译,还有无序要牢记,空集不论空不空,总有子集在其中,集合用图很方便,子交并补很明显.<解题方法与技巧>集合基本运算的方法技巧:(1)当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时,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进行运算,也可借助Venn图运算;(2)当集合是用不等式表示时,可运用数轴求解.对于端点处的取舍,可以单独检验.集合常与不等式,基本函数结合,常见逻辑用语常与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数列,线性规划等结合.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根据p⇒q,q⇒p进行判断.(2)集合法:根据使p,q成立的对象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一般表现在参数问题的求解上.解题时需注意:(1)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2)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尤其是利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时,不等式是否能够取等号决定端点值的取舍,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漏解或增解的现象.(3)数学定义都是充要条件.。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方法必备知识·探新知基础知识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__一一列举__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以此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思考1:用列举法可以表示无限集吗?提示:可以.但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具有明显的规律,并且表示时要把元素间的规律呈现清楚,如正整数集N+可表示为{1,2,3,4,5,6,…}.2.描述法(1)特征性质: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x)称为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2)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为描述法):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表示为__{x|p(x)}__.(3)集合__{x|p(x)}__中所有在另一个集合I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I|p(x)}.思考2: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列举法描述法一般形式{a1,a2,a3,…,a n}{x∈I|p(x)}适用范围有限集或规律性较强的无限集有限集、无限集均可特点直观、明了抽象、概括3.区间及其表示(1)一般__区间__的表示.设a,b∈R,且a<b,规定如下: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a≤x≤b}闭区间[a,b]{x|a<x<b}开区间(a,b)半开半{x|a≤x<b}[a,b)闭区间半开半(a,b]{x|a<x≤b}闭区间(2)特殊区间的表示.定义R{x|x≥a}{x|x>a}{x|x≤a}{x|x<a}符号(-∞,+∞)[a,+∞)(a,+∞)(-∞,a](-∞,a)思考3:区间与数集有何关系?提示:(1)联系:区间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数集(连续的)的符号表示,是集合的另一种表达形式;(2)区别:不连续的数集不能用区间表示,如整数集、自然数集等;(3)区间与区间之间可以用集合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运算.基础自测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N*|x-3≤2}为( D )A.{0,1,2,3,4} B.{0,1,2,3,4,5}C.{1,2,3,4} D.{1,2,3,4,5}解析:集合{x∈N*|x-3≤2}={x∈N*|x≤5}的元素为小于等于5的全部正整数,则{x∈N*|x-3≤2}={x∈N*|x≤5}={1,2,3,4,5}.2.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C )A.{(x,y)|xy>0} B.{(x,y)|xy≥0}C.{(x,y)|x>0且y>0} D.{(x,y)|x>0或y>0}解析:第一象限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大于0,所以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y)|x>0且y>0}.3.能被2整除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可表示为__{x|x=2n,n∈N*}__.4.下列集合:①{1,2,2};②R={全体实数};③{3,5};④不等式x-5>0的解集为{x-5>0}.其中,集合表示方法正确的是__③__(填序号).5.(1){x |-1≤x ≤2)}可用区间表示为__[-1,2]__; (2){x |1<x ≤3}可用区间表示为__(1,3]__; (3){x |x >2}可用区间表示为__(2,+∞)__; (4){x |x ≤-2}可用区间表示为__(-∞,-2]__.关键能力·攻重难类型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典例剖析__■典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36与60的公约数构成的集合;(2)方程(x -4)2(x -2)=0的根构成的集合;(3)一次函数y =x -1与y =-23x +43的图像的交点构成的集合.思路探究:(1)要明确公约数的含义;(2)注意4是重根;(3)要写成点集形式. 解析:(1)36与60的公约数有1,2,3,4,6,12,所求集合可表示为{1,2,3,4,6,12}. (2)方程(x -4)2(x -2)=0的根是4,2,所求集合可表示为{2,4}.(3)方程y =x -1与y =-23x +43可分别化为x -y =1与2x +3y =4,则方程组⎩⎪⎨⎪⎧x -y =1,2x +3y =4的解是⎩⎪⎨⎪⎧x =75,y =25,所求集合可表示为{(75,25)}.归纳提升: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三个步骤 (1)求出集合的元素.(2)把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且相同元素只能列举一次. (3)用花括号括起来.2.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的关注点(1)用列举法书写集合时,先应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如本题(4)是点集,而非数集.集合的所有元素用有序数对表示,并用“{}”括起来,元素间用分隔号“,”.(2)元素不重复,元素无顺序,所以本题(1)中,{1,1,2}为错误表示.又如集合{1,2,3,4}与{2,1,4,3}表示同一集合.┃┃对点训练__■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所有小于10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式子|a |a +|b |b(a ≠0,b ≠0)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解析:(1)满足条件的数有3,5,7,所以所求集合为{3,5,7}. (2)因为a ≠0,b ≠0,所以a 与b 可能同号也可能异号, 所以①当a >0,b >0时,|a |a +|b |b=2;②当a <0,b <0时,|a |a +|b |b=-2;③当a >0,b <0或a <0,b >0时,|a |a +|b |b=0.故所有的值组成的集合为{-2,0,2}. 类型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典例剖析__■典例2 用描述法表示以下集合:(1)所有不小于2,且不大于20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二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 (3)使y =2-xx有意义的实数x 组成的集合;(4)200以内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5)方程x 2-5x -6=0的解组成的集合.思路探究: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关键要先弄清元素的属性是什么,再给出其满足的性质,注意不要漏掉类似“x ∈N ”等条件.解析:(1)集合可表示为{x ∈R |2≤x ≤20}.(2)第二象限内的点(x ,y )满足x <0,且y >0,故集合可表示为{(x ,y )|x <0且y >0}.(3)要使该式有意义,需有⎩⎪⎨⎪⎧2-x ≥0,x ≠0,解得x ≤2,且x ≠0.故此集合可表示为{x |x ≤2,且x ≠0}. (4){x |x =2k +1,x <200,k ∈N }. (5){x |x 2-5x -6=0}.归纳提升: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问题1.写清楚该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即弄清代表元素是数、点还是其他形式. 2.准确说明集合中元素所满足的特征.3.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符号内,并且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符号.4.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准确,多层描述时,应准确使用“且”“或”等表示描述语句之间的关系.┃┃对点训练__■ 2.给出下列说法:①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三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y >0}; ②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为{x |x =2n +1};③集合{(x ,y )|y =1-x }与{x |y =1-x }是同一集合. 其中正确的有( A ) A .1个 B .2个 C .3个D .4个解析:①正确;②不正确,应为{x |x =2n +1,n ∈Z };③不正确,{(x ,y )|y =1-x }表示的是点集,而{x |y =1-x }表示的为数集.类型 集合与方程的综合问题 ┃┃典例剖析__■典例3 (1)若集合A ={x ∈R |ax 2+2x +1=0,a ∈R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D )A .1B .2C .0D .0或1(2)设12∈{x |x 2-ax -52=0},则集合{x }x 2-192x -a =0}中所有元素之积为__92__.思路探究:(1)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即方程ax 2+2x +1=0只有一根;(2)先求出a 的值,再求元素之积.解析:(1)当a =0时,原方程变为2x +1=0, 此时x =-12,符合题意;当a ≠0时,方程ax 2+2x +1=0为一元二次方程,Δ=4-4a =0,即a =1,原方程的解为x =-1,符合题意.故当a =0或a =1时,原方程只有一个解, 此时A 中只有一个元素. (2)因为12∈{x |x 2-ax -52=0}.所以(12)2-12a -52=0,解得a =-92,当a =-92时,方程x 2-192x +92=0的判别式Δ=(-192)2-4×92=2894>0,由x 2-192x +92=0,解得x 1=12,x 2=9,所以{x |x 2-192x +92=0}={12,9},故集合{x |x 2-192x +92=0}的所有元素的积为12×9=92.归纳提升:集合与方程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1)对于一些已知某个集合(此集合中涉及方程)中的元素个数,求参数的问题,常把集合的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解的问题.如对于方程ax 2+bx +c =0,当a =0,b ≠0时,方程有一个解;当a ≠0时,若Δ=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Δ<0,则方程无解;若Δ>0,则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集合与方程的综合问题,一般要求对方程中最高次项的系数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确定方程实数根的情况,进而求得结果.需特别注意判别式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个数的讨论中的作用.┃┃对点训练__■3.(1)已知集合A ={x |x 2-ax +b =0},若A ={2,3},求a ,b 的值.(2)若本例(1)中“只有一个元素”变为“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1)由A ={2,3}知,方程x 2-ax +b =0的两根为2,3,∴⎩⎪⎨⎪⎧4-2a +b =0,9-3a +b =0,解得⎩⎪⎨⎪⎧a =5,b =6.因此a =5,b =6.(2)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即A 中有一个或两个元素.由例题解析可知,当a =0或a =1时,A 中有一个元素;当A 中有两个元素时,Δ=4-4a >0,即a <1且a ≠0.所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时,a 的取值范围为(-∞,1].易混易错警示 对集合中的代表元素认识不到位┃┃典例剖析__■典例4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A ={y |y =-x 2+6,x ∈N ,y ∈N }; (2)B ={(x ,y )|y =-x 2+6,x ∈N ,y ∈N };(3)C ={方程组⎩⎪⎨⎪⎧x +y =3,x -y =-1,的解}.错因探究:(1)本题容易忽略集合的代表元素是y ,习惯认为是x ,误认为A ={0,1,2}.(2)本题容易忽略代表元素,把点集误认为数集,导致错误答案B ={0,6,1,5,2}.(3)本题容易对“方程组的解为有序实数对”认识不到位,导致错误答案C ={1,2}.解析:(1)因为y =-x 2+6≤6,且x ∈N ,y ∈N , 所以当x =0,1,2时,y =6,5,2,符合题意, 所以用列举法表示为A ={2,5,6}.(2)(x ,y )满足条件y =-x 2+6,x ∈N ,y ∈N ,则有⎩⎪⎨⎪⎧x =0,y =6,⎩⎪⎨⎪⎧x =1,y =5,⎩⎪⎨⎪⎧x =2,y =2,满足条件,所以用列举法表示为B ={(0,6),(1,5),(2,2)}.(3)方程组⎩⎪⎨⎪⎧x +y =3,x -y =-1的解是有序实数对,其解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 ,y ⎪⎪⎪⎩⎪⎨⎪⎧ x =1,y =2,用列举法表示为{(1,2)}. 误区警示:当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注意其表达符号(花括号、竖线),竖线前表示代表元素,竖线后为元素的特征性质.看一个集合要先弄清其代表元素是什么,再弄清元素具有的特征性质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 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 ┃┃典例剖析__■“新定义”型集合问题就是在已有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基础上,结合已学的集合知识来求解的一种新型集合问题.由于“新定义”题目形式新颖,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特别能够考查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近年来成为各类考试的热点.新定义可能以文字形式出现,也可能以数学符号或数学式子的形式出现,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准确将其转化为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求解.典例5 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y∈B}.设A={1,2},B={0,2},则集合A*B中所有元素之和为( D )A.0 B.2C.3 D.6分析:欲求A*B中所有元素之和,需先确定A*B中的元素,而要求A*B中的元素,需弄清A*B的含义.解析:∵A*B中的元素是A,B中各任取一元素相乘所得结果,∴只需把A中任意元素与B中任意元素相乘即可.∵1×0=0,1×2=2,2×0=0,2×2=4,∴A*B={0,2,4},∴所有元素之和为0+2+4=6.规律方法:(1)理解新定义.例如,本例中A*B中的元素是由A、B中任意两个元素相乘得来的.(2)运用新定义.例如,本例给出具体的A、B,求A*B.(3)不要被新符号迷惑.例如,本例中的新符号“*”,把它看成新定义的运算,就像“+”“-”“×”“÷”一样,用符号表示运算法则.课堂检测·固双基1.下列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集合的是( C )A.{x|x=2 019} B.{y|(y-2 019)2=0}C.{x=2 019} D.{2 019}解析:选项A,B,D中都只有一个元素“2019”,故它们都是相同的集合;而选项C中虽然只有一个元素,但元素是等式x=2 019,而不是实数 2 019,故此集合与其他三个集合不同.2.由大于-3且小于11的偶数所组成的集合是( D )A.{x|-3<x<11,x∈Q}B.{x|-3<x<11}C.{x|-3<x<11,x=2k,k∈N}D.{x|-3<x<11,x=2k,k∈Z}解析:选项A 表示的是所有大于-3且小于11的有理数;选项B 表示的是所有大于-3且小于11的实数;选项C 表示的集合中不含有-2这个偶数.3.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 ,y ⎪⎪⎪ ⎩⎪⎨⎪⎧⎭⎪⎬⎪⎫y =x 2y =-x 正确的是( B )A .(-1,1),(0,0)B .{(-1,1),(0,0)}C .{x =-1或0,y =1或0}D .{-1,0,1}解析:解方程组⎩⎪⎨⎪⎧y =x 2,y =-x ,得⎩⎪⎨⎪⎧x =0,y =0或⎩⎪⎨⎪⎧x =-1,y =1,所以已知集合可用列举法表示为{(-1,1),(0,0)}.4.若A ={2,3,4},B ={x |x =n -m ,m ,n ∈A ,m ≠n },则集合B 中的元素个数为__4__. 解析:当n =2,m =3时,n -m =-1; 当n =2,m =4时,n -m =-2; 当n =3,m =4时,n -m =-1; 当n =3,m =2时,n -m =1; 当n =4,m =2时,n -m =2; 当n =4,m =3时,n -m =1.所以集合B 中的元素共4个:-2,-1,1,2.5.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并指出它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由方程x 2+x -2=0的根组成的集合;(2)由直线y =-x +4上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自然数的点组成的集合; (3)不等式3x +4≥x 的解集.解析:(1)因为方程x 2+x -2=0的两根为x 1=-2,x 2=1,所以由方程x 2+x -2=0的根组成的集合为{-2,1}.有限集.(2)用描述法表示该集合为M ={(x ,y )|y =-x +4,x ∈N ,y ∈N },或用列举法表示该集合为{(0,4),(1,3),(2,2),(3,1),(4,0)}.有限集.(3)由3x +4≥x 得2x ≥-4,所以x ≥-2,所以不等式3x +4≥x 的解集是[-2,+∞).无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