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案(讲课用)
- 格式:doc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36
北伐战争教案(讲课用)章节一:北伐战争的背景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发生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2. 教学内容:(1)国内外形势: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动荡,封建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国共合作,国民党的成立,广州起义等。
3.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4. 教学时长:45分钟章节二:北伐战争的战略目标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战略目标,即推翻北洋军阀政权,统一中国。
2. 教学内容:(1)北洋军阀政权: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的统治状况。
(2)北伐战争的战略目标: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实现国家统一。
3.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4. 教学时长:45分钟章节三:北伐战争的进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进程,包括主要战役、战略部署等。
2. 教学内容:(1)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2)战略部署:北伐军的战略方针、战场划分等。
3.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4. 教学时长:45分钟章节四:北伐战争的意义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意义,包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等。
2. 教学内容:(1)北伐战争的影响: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实现国家统一。
(2)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3.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4. 教学时长:45分钟章节五: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内容:(1)英雄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朱德等。
(2)英雄事迹:北伐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如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等。
3.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4. 教学时长:45分钟章节六:北伐战争的战役详解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北伐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包括战役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1)汀泗桥战役:战役背景、战斗过程、战役影响。
(2)贺胜桥战役:战役背景、战斗过程、战役影响。
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资源】①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3. 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北伐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时期开始就陷入了腐败和无能的境地,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 国民党的崛起。
国民党作为代表中国民族利益的政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对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伐战争的进行北伐战争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伐战争的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广州起义。
1924年,广州起义爆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开始。
2. 第一次直奉战争。
国民党决定先消灭直系军阀,于1926年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国民党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3. 第二次直奉战争。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决定向北方发动进攻。
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北伐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式结束。
2. 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3.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崛起。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1. 课堂讲授:30分钟2. 图片和影像展示:20分钟3. 学生提问与解答:2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2)利用资料卡片,了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 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 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资料卡片。
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哪些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民大革命应运而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讲解北伐战争取得的成果。
(3)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北伐战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北伐战争的精神,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力量?6. 布置作业(1)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小论文。
(2)让学生绘制一幅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大战役;(3)知道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2)通过地图展示,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路线和战役;(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2)国共合作的形成2. 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大战役(1)北伐的发起和进展(2)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败北(3)南京政府的成立3. 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1)统一全国的推动(2)国共合作的破裂(3)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大战役;(3)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北伐战争的过程和战役的细节;(2)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战役、影响和意义;2. 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北伐战争;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北伐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大革命的发展;2. 提问:“什么是北伐战争?它为什么会发生?”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 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大战役;3. 讲解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互动1. 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北伐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北伐战争》教案【学生活动】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
知能演练提升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一大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开始于()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参观右图“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他们应去的地方是()A.武汉B.广州C.上海D.南京4.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个“军官学校”的特点是()A.重视军事训练B.重视政治教育C.军事政治并重D.重视军事理论5.“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6.北伐战争初期战场主要是在()A.湖南、湖北B.江西C.浙江、上海D.广州7.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A.袁世凯B.张作霖C.吴佩孚D.孙传芳8.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
这表明()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9.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工农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宁汉合流”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D.“东北易帜”10.下列对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共两党因为奋斗目标不同而结束了合作B.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公开叛变革命C.国民政府脱离群众,使北伐战争无法坚持下去D.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1.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A.清帝退位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D.“东北易帜”1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3. 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北伐战争的发展过程。
2. 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教学难点:
1. 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北伐战争相关资料。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学习(30分钟)
1. 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分析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3. 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三、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的意义及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总结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主要影响。
五、反馈(5分钟)
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指正错误,总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北伐战争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1课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三、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展示孙中山的头像,学生回答五四运动前的相关活动,引出创办的学校,回答孙中山为什么创办这所学校。
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学习合作,探究新课:(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学生自学探究黄埔军校建立的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图片认识历史人物。
展示校门对联,体会办学宗旨。
教师列举实例体会历史作用。
(国民党将领、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将领)不幸的是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因而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他——植树节。
孙中山虽然没有能够带领他培养的黄埔军校学生完成革命的任务,但他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仍然发出了对革命的呼唤。
出示图片。
共唱国民革命歌曲。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学生根据课本资料学习北伐的目的、时间、主要对象,学生回答,北伐从1926年开始。
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北伐的主要对象、兵力及割据的领土范围。
出示图片,学生根据课本完成相关内容: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北伐先锋,了解北伐的路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取得的成果;(3)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资料等,分析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运用历史地图,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路线;(3)运用史料,探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北伐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 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取得的成果;3. 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路线;2. 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教学辅助材料:北伐战争相关图表、资料、历史地图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学生分享对北伐战争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学生通过查看图表、资料,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教师运用历史地图,展示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路线;(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取得的成果;(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强调北伐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北伐战争路线图,巩固对北伐战争过程的理解;六、教学拓展1. 比较北伐战争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异同,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2. 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如国共合作、国民党统治的确立等;3. 探讨北伐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和英雄人物,如蒋介石、周恩来、朱德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目的和主要过程。
(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成果。
(3)认识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
(2)运用史料分析法,解读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相关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 北伐战争的过程:主要战役、战略战术及成果。
3. 北伐战争的重要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
4. 北伐战争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北伐战争中战略战术的应用。
(2)北伐战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北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及历史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辅助资料:北伐战争相关地图、图片、史料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主题——北伐战争。
2. 讲授背景:介绍北伐战争的国内外形势,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背景。
3. 过程讲解: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战略战术及成果。
4. 人物介绍:介绍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
5. 影响分析: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
6.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及历史价值。
7. 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北伐战争教案(讲课用)章节一:北伐战争的背景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等,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内乱频发、民众疾苦、外国列强的干涉等。
b. 北伐战争的目标: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3. 教学活动:a. 观看相关历史资料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北伐战争背景的理解。
章节二:北伐战争的发起与进展1. 导入: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和地域。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发起:国共合作,组建国民革命军。
b. 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c. 北伐战争的进展: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政府。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进展。
b.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章节三:北伐战争的影响与意义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影响: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b. 北伐战争的意义:促进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3. 教学活动:a.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北伐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b. 邀请历史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章节四: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中的杰出人物。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中的国共双方领导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等。
b. 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叶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
3. 教学活动:a. 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b. 邀请英雄人物的后代或研究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掌握北伐战争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战役。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 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3. 北伐战争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的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史料分析法: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3. 史料分析: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7. 板书设计:北伐战争原因: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过程:广州起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重要战役:略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促进国共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北伐战争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北伐战争实地考察,加深对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的感知。
2. 邀请历史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辅导。
九、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国民革命歌或者观察歌词)设问:国民革命歌曲谱写了怎样的时代主题?这场革命取得了怎样成果?其结局如何?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展示课件)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展示课件)时间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内容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北伐战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主要战役的经过及英雄人物的事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共合作,那么国共合作后,他们共同进行了哪些斗争呢?(2)学生回答:北伐战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北伐战争中的战役或英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讨论,整理研究成果,准备进行汇报。
4.课堂展示(1)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5.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看北伐战争相关视频,了解战役经过和英雄人物事迹。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7.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文,梳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报道。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了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程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了解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展示和作业完成中,表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北伐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
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战役
3. 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以及中国在晚清时期的经历
和困境。
2. 学习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辛亥
革命后国民党的崛起、北方军阀的混战、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等。
3. 学习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战役(30分钟)
分组或单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战役,
如一二九运动、广州起义、中山舰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20分钟)
引导学生就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展开讨论,如
国共合作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北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北伐战争的重要内容,并展望北伐战争对中国
历史的深远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四、教学方法
1. 针对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资料阅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和展示,加深
对北伐战争的理解和记忆。
2024年北伐战争优质课教案北伐战争教案及评课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策略、战术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教学参考资料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北伐战争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2)板书课题:北伐战争2.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1)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前的国内政治形势,如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等。
(2)讲解北伐战争的起因,如孙中山逝世、宁汉分流等。
3.讲解北伐战争的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始时间、地点,如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广州、武汉等。
(2)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3)讲解北伐战争的进展,如北伐军攻占武汉、南京等地。
4.讲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1)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国共合作、人民支持等。
(2)讲解北伐战争胜利后的影响,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等。
5.分析北伐战争的策略、战术(1)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策略,如分兵作战、重点突破等。
(2)讲解北伐战争的战术,如包围战、运动战等。
(2)讲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小论文。
2.搜集北伐战争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评课模板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教学组织严密,课堂气氛活跃。
6.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较高。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
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习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革命进程是艰巨的、曲折的。
【学情分析】从问卷调查和师生交谈中看出,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由此可知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平时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但有极少数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概括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境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表演等,认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