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实践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西西弗书店苏格拉底的申辩在申辩开始之前,苏格拉底对陪审团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
他解释说,他并不像他的敌人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危险的人。
相反,他是一个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他的思考方法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但这并不是他的错。
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智者,但他相信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一种美德。
苏格拉底接着开始了他的申辩,他首先指出控告他的原因是他被指控破坏了雅典的价值观和引导了年轻人走向错误的道路。
然而,苏格拉底却认为这是不公正的指控。
他说,他并没有教导年轻人错误的道德观念,相反,他只是启发他们思考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他相信只有通过对话和讨论,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继续解释说,他曾经去找那些被认为是聪明人的人,试图找到一个智者。
然而,他发现这些人都自称是智者,却无法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
这让苏格拉底意识到,这些人自以为是智者,却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无知。
他相信,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们才能真正追求智慧和真理。
苏格拉底进一步解释道,他的对话方式并不是为了教导别人,而是为了激发别人思考。
他相信,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逻辑。
他相信,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对话,人们才能达到更高的智慧和真理。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还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解释说,他的智慧来自于神。
他认为自己被神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即启发人们思考和追求真理。
他相信,他的智慧不是来自于他自己,而是来自于神的启示。
在申辩的最后,苏格拉底表示自己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灵魂的转变。
他坚信,只有通过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人们才能在死后得到救赎。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的申辩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辩护,更是为了传达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他的思考方式和对话方式启发了无数人,成为了后世哲学家的楷模。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他对控告的回应,也是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的体现。
苏格拉底的申辩最好的版本《苏格拉底的申辩:探究真理之路》1. 引言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形式的探讨,试图揭示真理和道德价值的一种经典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的申辩,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共享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2. 申辩的本质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申辩的本质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质疑。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质疑和对话的方式来寻求真理,而非武断地下结论。
这种开放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使得申辩成为了一种寻求真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辩论或辩驳。
3. 申辩的目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旨在激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审视。
通过对话和讨论,他试图引导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从而激发内心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向往。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4. 申辩的方法苏格拉底的申辩方法主要包括提问、反问和辩证的方式。
他善于通过善于引导对话和提出问题,使得对方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和矛盾,从而达到启发对方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挖掘真理,更能够促进对话双方的思维深入。
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注重以“知识之美”的方式启发人们思考,而非仅仅在表面上争辩。
5. 我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理解通过研究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深刻体会到了质疑和探求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种种偏见和习惯思维的约束,而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打破这种束缚的思维范式。
通过不断地审视和质疑,我们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6. 总结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方法,其本质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质疑。
通过申辩,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真理,更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启发内心对真理的向往。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苏格拉底的申辩精神,通过质疑和探寻,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智慧。
文章完。
苏格拉底的申辩作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经典方法之一,通过对话的形式,试图探究真理和道德的价值。
申辩篇苏格拉底读后感
苏格拉底可太酷了,他站在那儿,就像个“智慧界”的超级战士,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他的嘴巴和那些一针见血的思想。
你想啊,他被人告了,罪名听起来还挺玄乎的,什么不敬神啦,腐蚀青年啦。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告你,说你有个超能力,能把年轻人变得不听大人话,还说你不尊重大家都信的东西,可实际上你啥坏事儿都没干。
苏格拉底申辩的时候,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他说自己到处找人聊天,问问题,可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啥都不懂,想搞清楚真理到底是啥。
这就像一个特别好奇的孩子,拉着大人的衣角不停地问“为啥呀,为啥呀”。
他把那些所谓的智者怼得一愣一愣的,那些智者以为自己啥都懂,可苏格拉底就像个专门戳破气球的针,一下子就把他们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伪装给戳破了。
我觉得最搞笑又特别深刻的是,他好像在说:“我就是个爱智慧的人,你们觉得我坏,其实是你们自己心虚。
”他这种坦然面对那些莫须有罪名的态度,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是搁我身上,被人这么冤枉,估计早就气得跳脚,话都说不利索了。
可是苏格拉底呢,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像是在给大家上一堂超级精彩的哲学课。
从他的申辩里,我还能感觉到一种孤独。
他就像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周围的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啊转,觉得他是个怪胎。
他追求的是真正的智慧和美德,可其他人却被一些表面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这就好比在一群只知道玩泥巴的孩子里,有一个孩子在研究星星,那些玩泥巴的孩子就觉得这个看星星的孩子不正常。
《苏格拉底的申辩》摘要:I.引言- 苏格拉底的申辩背景- 被控罪名及苏格拉底的态度II.苏格拉底的申辩- 否认腐蚀雅典青年- 否认不信神明- 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III.苏格拉底的信念与结局- 坚定信念,拒绝逃亡- 选择自尽IV.结论- 苏格拉底的影响及其申辩的意义正文:I.引言公元前399 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被指控腐蚀雅典青年、不信神明。
在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进行了著名的申辩。
尽管最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拒绝逃亡,选择喝下毒药“毒砒霜”自尽。
在这篇申辩中,苏格拉底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哲学家在面对生死时的坚定信念。
II.苏格拉底的申辩在申辩中,苏格拉底首先否认了腐蚀雅典青年的指控。
他指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并鼓励他人质疑权威,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益。
他强调,自己的言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真正的价值。
其次,苏格拉底否认不信神明的罪名。
他表示,自己信仰神明,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神明的安排。
然而,他并未将神明视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而是将神明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使得他被控不信神明。
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他强调,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开端。
他通过质疑他人的观点,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智慧、美德和真理,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III.苏格拉底的信念与结局尽管苏格拉底的申辩感人至深,但陪审团仍然以多数票判他有罪。
在判决后,苏格拉底有机会逃亡,但他选择留下来,坚守自己的信念。
在临刑前,苏格拉底对弟子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祝福,谁知道呢?但是我们已经确信做坏事是可耻的。
”最终,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 年喝下毒药“毒砒霜”自尽,享年70 岁。
IV.结论苏格拉底的申辩和信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坚信真理和正义,即使在面对生死时也毫不动摇。
苏格拉底的影响及其申辩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展现了一位哲学家的坚定信念,还在于他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道德的准则。
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首先呢,苏格拉底这人可太有意思了。
他站在那些审判他的人面前,就像一个倔强的小孩,不过是个超级有智慧的小孩。
他被指控那么多罪名,什么不敬神啦,腐化青年啦,可他呢,一点都不慌,还在那儿慢悠悠地跟人家讲道理。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在狼群里讲道理,那些审判他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老头咋这么啰嗦。
”但苏格拉底才不管呢,他就觉得真理比啥都重要,得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他在申辩的时候,那种自信和对自己思想的坚持,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好像他脑袋里有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全是关于智慧、关于道德、关于真理的各种星辰。
他就一个一个地把这些星辰拿出来,摆在那些人面前,说:“你们看,这才是对的。
”可是那些人呢,可能大多数都在想:“我们可不管你这些星星月亮的,你就是有罪。
”这就特别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遇到的情况,你觉得自己特有道理,可别人就是不理解,还觉得你是在瞎折腾。
而且啊,苏格拉底的那些问答,就像一把把小钩子,勾着我的思维跟着他走。
他问那些人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对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让我觉得思考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大道理,而是像在玩一场超级烧脑的游戏。
不过这个游戏的赌注可有点大,毕竟他最后被判处了死刑。
说到他被判处死刑,我这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他那么聪明,那么坚持真理,可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这就好像是这个世界有时候容不下那些太纯粹的东西。
他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拿着火把的人,那些在黑暗里待习惯了的人,却觉得这个火把太刺眼,要把它熄灭。
但他呢,就算知道自己要被熄灭了,还在那儿执着地举着,告诉大家:“看,这才是光明。
”。
苏格拉底的申辩【摘要】我们已经度过了生命最初的二十多个年华,我们正在步入人生中最绚烂的青年时期,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或者正在形成。
对于怎样看待自己,怎样正确的把握自己,我们却知之甚少,也从未认真踹度过。
读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蔡月华混合0801 0800000118【正文】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于公元前399年70岁时被判处死刑。
据记载,他是一个大好人,是各种美德的典范:智慧、谦逊、节制、勇敢、正义、公正守法、不贪财等等。
可是,在雅典这样一个民主制的国家里,他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呢?柏拉图的著作《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就是他在法庭上的辩词,这些辩词说明了他被判处死刑的前因后果,并且集中的表达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他说:尽管我并不以为我们人中间有谁知道什么真正美、真正好的东西,可我还是比他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
他运用了简单的逻辑证明了一个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谁是最智慧的。
首先,他让神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他更智慧了。
所以他就是当时人当中最智慧的了。
然后,出于对自己的不够智慧这一事实的自知之明,他找到了一个政界受敬仰的人士,他指出,如果神是对的,那么他就是最智慧的人,于是人们常常信奉的那些所谓的最智慧的人就不是真正最只会的人了;反之,如果人们一贯信以为真的那个政客是最智慧的,那么神就是不对的,除非神在撒谎,而神撒谎与本性不合。
这就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要么神是错的,要么人们心中认为最聪明的人不是最聪明的。
苏格拉底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我想,他是要求我们认识自己,同时客观的去看待神灵,打破习惯性的思维,不要盲目的给别人带上万能的光环。
其实,苏格拉底被控告的原因在于:亵渎旧的神灵,创立新的神;蛊惑青年,教唆他们反对他们的父亲。
本质上,哪怕是法律上,他的这些罪名都是不成立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教育学解读苏格拉底七十岁那年,被人控告,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做了著名的申辩。
一、控告的原因(一)远因1.当时社会的观感:一方面,庶民政体视为天经地义,不许人批评。
另一方面,道德、宗教及unwritten law(不成文法),不许人批评。
2.社会对苏的误会:一方面,误认为苏是智者一流。
另一方面,认为苏引进新神,从事宗教革命。
(二)近因原告(迈雷托士、赖星、安匿托士)是政学两界人物,平日受过苏的批评,怀恨在心。
二、雅典法庭的审理程序(一)原告提出诉词(二)被告提出辩护,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281:220)(三)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的刑罚并说明理由被告提议他所愿受的刑罚并说明理由(同时,被告的亲属出来哀求从轻定罪)审判官通过投票,在两种刑罚中择其一。
(死刑)三、内容概要(一)正式辩护(二)提出刑罚后的演说(三)判死刑之后的演说文本细读:一、“雅典人啊,你们如何受我的原告们影响,我不得而知;至于我,也几乎自忘其为我,他们的话说得娓娓动听,只是没有一句真话。
他们许多假话中,最离奇的是警告你们要提防,免受我骗,因我是个可怕的演说家。
……其实我丝毫不显得善辩,除非他们以说真话为善辩。
他们若是以说真话为善辩,我还自认是演说家。
”二、“第一步,雅典人啊,我应当先对第一批原告及其伪辞进行答辩,然后再对第二批的。
在你们以前,积年累岁,已有许多对我的原告,说些毫无事实根据的假话。
……这批原告人数既多,历时又久,他们早在你们幼年最易听信流言蜚语时向你们注入这种诬告之辞。
……最荒唐的是,他们的姓名不可得而知其指,只知其中有一个喜剧作家。
凡挟妒与包藏祸心向你们宣传的人,或本身受宣传再去宣传,这些人最难对付。
既不可能传他们到此地来对质,我又不得不申辩,只是对影申辩,向无人处问话。
”三、“引起对我攻击,激起迈雷托士对我起诉的诬告之罪是什么?‘苏格拉底是无事忙的为非作恶的人,凡地下天上的一切无不钻研,能强词夺理,还把这些伎俩传授他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报告一、初读印象哎呀,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时候啊,就感觉像是在跟一个特别固执又超级有智慧的老头儿聊天似的。
苏格拉底这人啊,站在法庭上,一点都不慌,还在那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呢。
我就想啊,这人哪来的这么大勇气和底气啊。
他就那么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哪怕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
这一点就特别触动我,要是我啊,估计早都吓得腿软了,哪还能像他这样有条有理地说话呀。
二、书中内容的理解书里苏格拉底一直在强调他的使命。
他说他是神派到雅典来的一只牛虻,专门来刺激雅典这头大牛,让它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智慧。
他到处找人谈话,去质问那些所谓的智者,把那些人问得哑口无言。
他这么做可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聪明,而是真心想让大家去思考,去追求真正的智慧。
他觉得大家都太盲目自大了,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啥都不知道。
他就像一个严厉又热心的老师,想把大家从无知的泥潭里拉出来。
不过呢,这种做法肯定得罪了不少人啊,那些被他问得下不来台的人肯定恨死他了,所以才会有人告他。
三、苏格拉底的申辩方式他的申辩方式真的很特别。
他不是像我们平常人那样,为了脱罪就各种讨好法官,说自己多么多么无辜,以后一定改之类的话。
他呢,还是坚持自己的那一套哲学观点,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雅典好,是在履行神赋予他的使命。
他甚至还在法庭上说,如果雅典人判他无罪,他还会继续做他之前做的事情,继续去刺激大家去思考。
这就好像在对那些想要判他有罪的人说,你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我可不会因为你们的威胁就改变自己的原则。
这种倔强和对真理的执着,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觉得有点傻。
可是再仔细想想,如果他真的屈服了,那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他就成了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了。
四、我的感悟读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想啊,我们现在的生活里是不是也缺少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呢?我们都太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影响了,随大流,很少去深入思考一些事情的本质。
我们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害怕被孤立,所以就不敢像苏格拉底那样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苏格拉底申辩篇一、主要内容1.指责原告说假话,准备自我申辩2.批驳很久以前就肆意攻击“我”的诬陷者,并指责他们给后生灌输谰言。
3.着重批驳最近的诬陷者梅雷多、安虞多、吕贡等人,并且讲述“我”到处奔波遵照神的旨意检验智慧的每一个人。
4.在投票决定后“我”选择死刑,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原则。
5.指责给“我”判刑的人们的愚昧,对主张释放“我”的公民讲述了对死的豁达的看法。
二、论证方式1.请求与希望P20-1:“我恳切地请求你们,雅典的公民们……”“现在我也这样要求你们,这是一项正当的要求:……”P28-2:“请不要喧哗,雅典公民们,请继续做……”2.发问与逻辑推理P23-26:对梅雷多的一系列发问和批驳:27-3:“真理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职位在哪里……”3.讽刺与说理P20-1:“他们如果把说真话的人说成能说会道,我可以同意自己是个能说会道的人”P29-2:“你们想想,我要是担任公职,刚正不阿……”三、重点段落P33-2:讲述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他并不惧怕死亡,也没有把死亡当作法庭对自己的惩罚。
在苏格拉底看来,对死亡的惧怕是以不知为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亡是好还是坏,却把死亡当作最大的坏事来惧怕它。
在申辩篇的最后,苏格拉底告别雅典公民,他再一次谈到了死亡:“我去死,你们去活。
这两条道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苏格拉底对待死亡如此的超脱还因为他并没有把生与死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去考虑。
在为自己申辩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还通过阿喀琉斯与他母亲的一段对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苏格拉底看来,生与死的问题不应该是人首先要考虑的,一个人应该把善恶对错放在第一位。
可以想像,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这种超然态度一定让雅典人无可奈何,他们以为用死刑的威胁就可以迫使苏格拉底放弃自己的哲学研究,苏格拉底却丝毫不为死亡所动;他们又认为死亡可以迫使苏格拉底接受刑罚的屈辱,苏格拉底却坦然接受死刑,他甚至教育雅典人道:“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考察,那就会看到很有理由希望死是一件好事。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哲学经典,它生动地展现了苏格拉底在面临审判时的崇高姿态和深刻思想,宛如一座灯塔,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智慧之光。
在思想层面,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令人深思。
他那句著名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并非是一种谦逊的姿态,而是一种对知识和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洞察。
在法庭上,他以这种姿态面对指控,展现出真正的哲学家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通过与各种人的对话来探寻智慧,发现人们往往自以为知道很多,但实际上对事物的本质缺乏深入理解。
这种对知识的反思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过程,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要不断追问和探索。
例如,在日常讨论中,我们可能会对道德、正义等概念有一些模糊的看法,但苏格拉底式的追问会让我们发现这些看法背后的矛盾和不清晰之处,从而激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
从道德角度来看,苏格拉底的申辩体现出一种坚定的道德勇气。
他拒绝向不公正的指控妥协,即使面临着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威胁。
他坚守自己的信念,认为自己所做的——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追求智慧和美德——是正确的,是对雅典城邦有益的。
这种道德勇气在面对众人的误解和权威的压迫时显得尤为珍贵。
他没有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使命,反而把审判当作一个宣扬真理的机会。
他的行为让我们思考在道德困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当社会的主流观点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是随波逐流还是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正义?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激励我们在道德的道路上保持坚定。
在对雅典城邦的影响方面,苏格拉底的申辩具有深远的意义。
尽管他被指控腐蚀青年和不信城邦的神,但实际上他是雅典城邦精神的真正守护者。
他通过与青年和市民的对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美德的追求。
他的存在促使雅典人思考城邦的价值观、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等重要问题。
他的审判和死亡也成为了雅典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发了后人对民主、自由、正义等概念的深入反思。
《苏格拉底的申辩》实践报告【内容摘要】本报告是针对《苏格拉底的申辩》做的一次小组讨论性的读书笔记和问题探讨的记录。
目的在于研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的形象,了解苏格拉底的申辩对民主政治的深远影响,感悟时代巨人的人格魅力,与哲人进行精神交流,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视角进行学习和研究,发掘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合作。
重点解决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使用的申辩方式和技巧,苏格拉底申辩的目的和对后世民主政治的深远影响,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个人追求等相关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答问题的方式,探讨性地学习研究了柏拉图的这篇经典传世著作。
【关键词】方式,目的,影响,人格魅力报告时间地点:2013年12月6日晚上7:00—9:00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筹划我们小组完成了此次的以《苏格拉底的申辩》为研究课题的实践学习活动。
从选课题到精读文章做读书笔记,从分组研究讨论到记录实践学习报告,每一个过程都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这次全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给我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视角,让我亲身参与学习实践,在实践交流中获得知识,在交流合作中达到共赢。
我会坚持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到学习中去。
在这次实践学习中我对时代伟人苏格拉底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民主政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我追求真知真理的决心。
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正进行一场事关其生死的申辩,由于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控告他不信奉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
虽然这场申辩最终没有能挽救苏格拉底的生命,但是在这场申辩中展开的他对于哲学生活的热爱和面对生死抉择的智慧与思考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小组围绕着苏格拉底申辩的方式,目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性讨论学习。
下面是小组讨论记录,小组成员的问题发言与见解用姓氏代表。
问题一:苏格拉底针对指控者的指控进行申辩,但反过来他的法庭证人却是他的控告者,他何以确信他自己的申辩会具有说服力?讨论:周:苏格拉底巧妙地进行了角色转换,把控告者作为自己的法庭证人,用“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不请他人做自己的证人而直接借助控诉者的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使自己的申辩更有说服力。
田:这是苏格拉底“破而不立”的辩论术。
苏格拉底擅长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小步骤,引导别人对每个小问题作出讨论,最后加以总结得出于对方原先支持的观点相悖的结论,从而使对方自己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观点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使其主动加以矫正。
从文章中苏格拉底根据麦利图斯的指责进行申辩中不难看出苏格拉底的这种辩论方式,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进行申辩,让对方陷入已经为他铺好的陷阱中,得出与他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结论,有“请君入翁”的意图哦!这种方式不仅能使自己的申辩获得大众的支持更有说服力,而且能够强有力地打击对手,,显示自己的睿智。
梅:这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技巧,将动机与结果相结合打动别人。
既能使对手在落入他设计好的陷阱后哑口无言,又能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代言,从而达到申辩的目的。
但是苏格拉底的这种辩论术有诡辩的成分,有扭曲事实掩盖事实的嫌疑。
所以我并不赞同这种辩论方式。
小组总结:这是苏格拉底独特的“破而不立’的申辩技巧,使其申辩更有说服力,同时显露出他的哲学智慧。
我们三个人答案可以互补,以田杰的见解为总流,其他两位的见解为支流,更好地解决问题。
问题二:苏格拉底申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人身自由还是一心求死获得解脱呢?讨论:田:我认为苏格拉底是为了一心求死获得解脱。
理由有3个:第一,他采取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申辩方式,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用讽刺的语气进行申辩,甚至故意激怒法官,当为自己的刑罚进行阐述时他竟说自己因为他有功于雅典该受到奖励和厚待。
在最后依照法律程序,给他两条路,简单的罚款而已,但他没有,他认为自己毫无过错,要么处死我,要么请我到政府厅用膳。
这当然出动了雅典人的底线,政府厅用膳那是要经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投票通过的,而事实上也只有一些奥运会的胜者以及民主制的创立者哈摩狄阿斯和阿利斯托斋吞的直系长子有幸在那里用膳。
而雅典人也就自然因为要求过甚而判他死罪。
第二,他拒绝交纳罚金,从容地告别亲朋好友接受死刑。
即使苏格拉底自身很贫穷交不起罚金但他的弟子朋友诸如亚里士多德等都很富裕,并且他们都愿意为他交纳罚金但被苏格拉底拒绝了。
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可见他是一心求死,拒绝了生存的希望。
第三,苏格拉底是为了舍生取义,他想要以死来唤醒雅典民众的民主意识,挽救日益危机的雅典民主政治。
苏格拉底说:“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在对自己刑罚评价时,出人意料的是,他提出自己非但无罪,而且对城邦有益,因此不仅不应受到惩罚,而且应获得在国家食堂免费吃饭的殊荣。
接着又提出,他没有钱,如果真要处罚,自己只能承担罚款一百德拉克马(大约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三个月的劳动报酬);而后又说,他的弟子柏拉图、克里托等愿意承担罚款,那就罚款三千德拉克马。
这样的态度无异于藐视甚至戏弄陪审团,结果陪审团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就是说,在此轮投票中,他不仅没能争取更多的票数,而且把原先支持他的八十名陪审员赶到了对方一边。
考虑到前一轮票数十分接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苏格拉底提出适度的刑罚比如流放,他是完全可以避免死刑的。
事实上,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已经十分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只不过苏格拉底坚持认为自己无罪,不应遭受流放的颠沛流离,而不肯接受这样的刑罚。
梅:我赞同田杰的观点。
理由有3个:第一,苏格拉底认为要通过留血才能使民众觉醒,他是追求真理的殉道者。
第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后的结果还是死,他拒绝缴纳罚金放弃求生的希望,一心求死追求真理,捍卫法律。
第三,这是苏格拉底舍生取义的体现。
当尊严与生命不可兼得时,宁愿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委曲求全。
周:我认为他是想要得到人身自由。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并不可怕苦难不是逃避死亡,他并不是真的想死去,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他也会去把握。
同时他拒绝缴纳罚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为一旦缴纳罚金就表明自己是有罪的,证明了指控者们为自己安插的罪名都成立了。
就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言,我看到的是在死亡面前躁动不安的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他更接近一个普通人,因而也更能表明一个完全与我们一样的人,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达到多么伟大的高度。
所以他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死。
小组总结:经过激烈讨论我们三个人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苏格拉底是想活但是必须死。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不可避免地也想活下去,但是当时的形势使得他必须做出舍生取义的选择,这也显示出他具有的超出一般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资料补充:(一)他指责雅典的论辩能法庭获胜却不能教道人如何变好或向善,因而他不会刻意修饰“辞令和名目”,不会说像他们那样“精心设计的词句”,只以自己的“说话方式”申辩,因为“演说者的德性就是说真话” 他不愿也不能取悦雅典人—民主政体。
死刑无疑也就成了对他如此这般指责的报复,苏格拉底的失败也不在于无说服力,而恰恰在于一直说刺耳的真理…… 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就不关心或者说放弃了取胜,他只在乎是否传达真理,于是选择在生死攸关的政治场合宣讲哲学——讲真话而死。
也许他可以以自己的口才与才智逃脱这次审判,然而只要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追求,“最后的审判”和“死刑”永远无法避免。
再者,雅典人知晓常识却不知“善好”,追求正义与德性的苏格拉底,对雅典人负有义务,而他陈述的哲学使命——对不完美的批判——却触动了雅典人的生活方式,雅典人必然以政治手段来维护权威……苏格拉底的省察更使得雅典最重要的人物陷入难堪,威胁了他们的政治声望,因而他们是否真的关心雅典的秩序与安全本来也就不重要了,而作为一个坚信城邦正义的公民,苏格拉底不能不遵守城邦政治与法律赋予他们的裁判生死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不能放弃省察的哲学生活,或是被流放——他不愿陷入不义的生活,而只有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才有可能使得他的哲学追求得以实践……因而苏格拉底只有为哲学而死。
而且哲学追求真理必定要突破必然局限,与人性弱点冲突,而死即局限之极致,苏格拉底必须战胜死亡,蔑视死带来的恐惧——因为他所献身的真理事业是真正正义的生活,因而也就不值得恐惧。
--------张恒哲《苏格拉底的申辩》解读。
(二)19世纪丹麦的克尔凯廓尔认为,苏氏之死是对苏氏之生的报酬;K•雅斯贝尔斯认为,苏氏之抉择死亡,使苏氏荒谬的一生具有了崇高的意义树立了真正”生存”的权威榜样。
但尼采却说,苏格拉底是”衰败的典型”,是一个”罪犯”,”并非雅典人,而是他自己给自己下毒的,他向雅典人强索毒鸠”。
现代对苏氏之死的看法仍有争议。
梯利(Frank Thilly)在其中认为,苏氏是”被诬告”了罗素认为苏氏”很象一个基督教的殉道者或者一个清教徒”。
而前苏联的学者则把苏格拉底当作反动头目来批判。
近年美国的F•斯东认为,苏格拉底破坏雅典的民主,提倡极权,故雅典人完全有理由控告苏氏,尽管处死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给雅典的民主”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重读苏格拉底之死》中对苏格拉底死的见解)问题三:苏格拉底的申辩对雅典乃至后世的民主政治有何深远的影响?讨论:梅:苏格拉底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他甘愿做一个平凡百姓,他意识到自己的敌人不是民众,而是当时的社会伦理,信仰规范等,雅典社会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他强烈的民主意识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打击。
他通过法庭申辩体现社会的弊端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故他是民主政治的牺牲者。
(我对这一问题认识还存在不足,需要完善这个问题的答案。
)周:对民主政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只是为了争夺权力,苏格拉底的申辩只是在当时震撼了民众。
当今提倡以医德治国与他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我认为有实质性的意义。
第一,他的申辩确实是起到了唤醒民众民主意识的目的。
第二,古希腊的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从古到今,我们都在追求民主。
第三,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苏格拉底的申辩显露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其一,公众的民主审判并非完全民主,它可能由于被控者的故意而为,而强化判决结果。
其二,雅典的民主审判的局限性和排他性。
其三,多数人暴政。
然而这里的从政自由不是现代意义所说的个人自由,更趋向于政治自由,在雅典实际上没有个人的言论自由。
这些弊端为后世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小组总结:我们都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