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8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争辩中的应用微专题一 遥感技术1.原理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2.主要环节目标物――→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传感器(关键装置)――→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3.特点:监测范围大、速度快、投入少。
4.应用考向一 遥感技术的原理1.(2022·广东文综)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
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 .大路 B .菜园 C .鱼塘D .果园答案 A解析题干中说明白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与地物表面温度的关系:温度高→亮度大。
因此晴天正午时刻,选项所列温度最高的地物最亮。
大路的热容量最小,升温最快,故选A ,不选B 、C 、D 。
考向二 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2.(2022·安徽文综)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 A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遥感的功能。
遥感为视力的延长,能监测耕地变化、作物分布及依据作物长势估测粮食产量等。
易错辨析 运用遥感技术监测耕地变化、反映出动态过程,表面看来好像是需要“思考、加工”、需要应用GIS 才对,其实是需要前后不同时期的遥感照片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所以需要遥感技术。
微专题二 全球定位系统1.系统组成三大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 信号接收机2.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主要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供应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4.应用考向 GPS 的定位功能1.(2022·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 技术可以( )A .猎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 .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 .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 .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答案D解析GPS具有导航、定位功能,而“猎取”是RS的主要功能,“解译”“分析”是GIS 的主要功能,所以选D。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教材外案例]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红树林、海滩【思维导图】【试题汇编】一、单选题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专家指出,为防御海啸,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题。
1.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其重要作用在于①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①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①抵挡波浪,防御海啸①调节水温,降低盐度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红树林生命力极强,涨潮时即使遭受没顶之灾,也数日不死,下列关于红树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能①红树林生长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能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土壤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海洋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1.B 红树林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可抵御海啸等自然灾害。
2.C “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故红树林生长所需能量是来自太阳能。
而生物生长的肥力主要来自土壤。
下图示意孙德尔本斯(主要位于孟加拉国)原生红树林分布图,近年来当地的红树林大量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红树林主要A.沿河流方向分布B.沿地势起伏分布C.沿潮间地带分布D.沿民居附近分布4.红树林A.根系细小B.耐旱性强C.气孔细窄D.渗透压强5.近年来当地的红树林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上升B.修建水坝C.过度砍伐D.风暴增加3.C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红树林主要位于海陆之间,孟加拉国地势低平,起伏小,海陆之间多为潮间带,故当地红树林主要沿潮间地带分布,C正确。
和河流走向不一致,红树林分布地并没有民居分布。
故选C。
4.D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
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
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耐旱性差。
故选D。
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考点37:荒漠化(1-8题,26题)考点38:水土流失(9-16题,25题)考点39: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7-24题,27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包兰铁路从包头至兰州,全长90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为防风沙采取了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据调查,图中宁夏平原南端部分地区的绿洲退化严重。
图(左)示意包兰铁路腾格里沙漠段,图(右)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部分地区绿洲退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过度灌溉,土壤盐碱化③紧邻沙漠,风沙侵蚀严重④降水较多,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关于该地相关事项表述正确的是()A.利用铁路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发展特色灌溉农业C.当地草方格沙障原料多,工程难度小,成本低D.沙障与当地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保护包兰铁路蒙古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放牧强度增大,加剧了蒙古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受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发,蒙古国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蒙两国联手实施这项计划,但难度较大。
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
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蒙古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是()A.河湖区B.荒漠草原区C.草原区D.森林区4.放牧强度增大对蒙古国牧区土壤的主要影响是()①土壤空隙变大,土质疏松②枯落物减少,土壤养分来源少③牲畜排泄物补充土壤养分④地表昼夜温差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在中蒙两国联手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中,中国发挥的主要优势有()①资金充足②邻近蒙古国荒漠,水源充足,且输水便利③科技先进④乡土树种成活率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最南面距中越边境仅10千米,99.9%的面积属于山区,曾因75.4%的土地石漠化被评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累计近1/3人口外迁,连续多年是云南省劳务输出第一县。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2.(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图左)。
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
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
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
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
(1)从右图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单元质检卷(十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21江苏镇江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农业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
读图,完成1~3题。
1.该石堰梯田最可能位于()A.山西省B.江西省C.吉林省D.云南省2.推测石堰梯田所在地的环境特点为()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B.降水相对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C.荒漠分布广,畜牧业分布在山麓D.河网纵横密布,航运价值高3.关于该地农业景观所在地的正确叙述是()A.山上的森林和灌丛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B.田埂上的经济树种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C.民居多以石为建材主要原因是防潮防湿D.景观所在地的河流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2021天津三模)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河口,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岛,该岛东北沿岸面对大西洋,但周围完全被淡水包围,地势东高西低。
岛上人烟稀少,东部居民多从事水牛养殖业,水牛在运输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下图为马拉若岛周边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推测该岛东侧的植被为()A.热带雨林B.热带稀树草原C.热带荒漠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该岛居民使用水牛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A.低洼泥泞的道路B.崎岖的地形C.闷热潮湿的气候D.缺乏的劳动力(2021广东佛山模拟)镬耳屋(下图)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主要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区,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山墙而得名。
据此完成6~7题。
6.山墙的主要功能有()①遮阳②防火③挡风④防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镬耳屋内部“三间两廊”格局是由北方四合院演变而来的,其自然成因是岭南地区()A.台风频发B.气候湿热C.光照充足D.降水丰富(2021山东泰安一模)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北村,周边临广州环城高速、国道,离白云机场约5千米,距离中心城区约18千米,是城郊型村庄。
该村原为董、徐两族聚族而居,后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影响,村内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关系多元化发展,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演变明显。
单元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暗管排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
实现“旱可灌、涝能排、土壤盐分可调、地下水位可控”的目标。
暗管排碱工程的实施首先要对盐碱地进行土壤钻孔调查和地表勘察,以掌握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然后设计暗管埋设的方向、间距、管径选择和埋深。
暗管埋藏于1.5~2 m的位置,寿命可达50年之久。
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
下图为“暗管排碱原理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采用暗管排碱的主要缺点是()A.阻碍农业机械化B.表层土壤损失大C.管理维护费用高D.暗管设计要求高2.大规模铺设暗管的地区()A.地下水位抬升明显B.暗管排列很有规律C.深耕提升排碱效果D.表土变干蒸发减少3.最适宜开展暗管排碱的地区及土壤是()A.南方地区水稻土B.华北平原沙质土C.高原山区沼泽土D.东北平原黑土答案 1.D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描述,暗管铺设前需要进行大量调研再设计,为达到排碱效果,对暗管设计要求高;暗管深埋地下1.5 m以下,机械化不会影响到此深度;并不会造成表土水土流失等;寿命长达50年,说明其管理维护难度不大,维护成本不会很高。
故选D。
第2题,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深耕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渗透性,提升排碱效果;暗管排碱导致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暗管铺设需要根据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设计,并非很有规律;暗管排碱技术改良土壤盐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良灌溉条件,节约水资源,并不会导致表土变干,蒸发减少。
故选C。
第3题,华北地区盐碱化严重,沙质土空隙大,易下渗,最适宜开展灌溉排碱。
故选B。
(2019·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模拟)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及面积与人口的关系”。
据此完成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发生在()A.热带荒漠区B.热带雨林区C.热带草原区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区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②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4.C 5.B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荒漠边缘的热带草原带,故答案选C。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浙江高三学业考试)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
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甲所在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欧亚板块D.南极洲板块2.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四川若尔盖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区(如下图示意)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一带是隆起过程中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若尔盖开始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原”的激进运动,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草场不断退化、沙化。
近年来,生态恢复工程虽已开始,但仍可谓任重而道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玛曲水文站测控区在黄河天然河段中含沙量较小,主要是因为()A.大坝拦截泥沙B.地势相对较高C.该处黄河流量小D.湿地的调节作用4.推测若尔盖湿地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排水抽干湿地②全球气候变化③过度放牧④盲目开采泥炭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020·浙江绍兴市·高三月考)风沙流会对公路产生严重的威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治沙措施。
左图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工程,右图是青藏铁路沙害路段(沱沱河、错那湖路段)的石方格沙障治沙工程。
完成下面小题。
5.两地沙害严重,其沙源产生的共同原因是()A.气候干,植被稀少B.气温高,蒸发旺盛C.海拔高,降水不足D.人口多,农业发达6.关于两类不同治沙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低,但治沙效果较差B.草方格沙障可削减风力,但不能涵养水分C.石方格沙障增大摩擦力,涵养水分更有效D.石方格沙障能就地取材,使用寿命更长久7.(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一模)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俄罗斯、加拿大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教材外案例]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图)。
据此回答1~2题。
1.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A.无划分指标依据B.有明确的界线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2.“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题,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指标依据是地形特征,A错。
自然地理界线是模糊的界线,B错。
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C对。
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D错。
第2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C对,D错。
两侧自然景观分异不是巫山影响形成,A错。
两侧差异是自然景观差异,B错。
答案:1.C 2.C“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遗弃,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的影响,现又被人们重视和保护。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下图),完成3~4题。
3.与工业文明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式房屋相比,“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
最可能是因为( )A.成本高B.通风差C.面积小D.通讯好4.为延长“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下列保护措施最可行的是( )A.窑顶多种树B.石磙碾窑顶C.院内多建门D.洞内贴窗花解析:第3题,由于下沉式窑洞建在地下,与外界空气交换的渠道较少,不利于通风,所以逐渐被遗弃。
故选B。
第4题,窑顶多种树,树根会破坏窑体,不利于其经久耐用,A错。
用石磙碾窑顶,使得窑顶坚固,不易被水淹塌,B对。
院内建门和洞内贴窗花与窑洞使用寿命没有影响,C、D错。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教材外案例]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2.湿地资源问题(1)表现(2)原因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萎缩原因⎩⎪⎨⎪⎧自然原因:长江上游带来泥沙,造成泥沙沉积人为原因⎩⎪⎨⎪⎧⎭⎪⎬⎪⎫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区域人口压力大,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
(3)湿地保护措施。
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
一、综合思维——判断正误1.热带雨林对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 2.目前对热带雨林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严禁开发。
(×) 3.洞庭湖地区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 4.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的建设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二、区域认知——正确连线将下列地区的森林或湿地的保护,与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正确连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目前,许多平原地区的城市都会利用原有的水系大力兴建人工湖泊、湿地,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主要是为了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消除内涝)、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减轻污染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❶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❷……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❸。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信息提取❶内格罗河两岸植被繁茂,属于热带雨林景观❷内格罗河岸边有沼泽分布❸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❹图中显示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赤道地区,属于亚马孙河的支流教材寻因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更加突出综合判断(1)由信息❶、❹可知内格罗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流速缓慢,两岸为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生物量大,结合信息❸可知,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沼泽地带形成腐殖质,因此河水中富含腐殖质(2)结合信息❶、❷、❸、❹可知,内格罗河流域为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发展旅游观光业,如赞同,则应从旅游资源独特,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反对,则应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恶劣等角度分析理由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2)赞同。
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或不赞同。
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1)“地球之肺”雨林植被――――→光合作用固定CO 2放出O 2――→影响全球碳氧平衡(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命题视角一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的分布与生态功能(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
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
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
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命题视角二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9·四川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
据此完成4~6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甲林区 1 598.57 93.81乙林区 1 287.84 399.19丙林区568.36 126.90丁林区 2 163.77 89.42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5.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6.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4.C 5.B 6.D [第4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
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
第5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产值最高。
第6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
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例2](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❶。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❷。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