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刑法篇)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0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之刑法-犯罪与犯罪构成篇(下)法律知识之刑法-犯罪与犯罪构成篇作为公基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要求学习识记。
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一、排除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抗洪抢险采取的分洪措施是紧急避险的适例。
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例题】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解析】B。
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与犯罪类型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的既遂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二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居于中途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的情形。
根据犯罪停止下来的原因等情况,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又分为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所涵盖的犯罪类型包括:预备犯罪、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刑法重要罪名解读刑法重要罪名解读一、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刑法中最严重的罪名之一,是指主观上以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为目的,并以达到这一目的为结果的行为。
故意杀人罪的成立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素,即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
主观方面,犯罪人必须具备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具有预见性和预期性,并愿意接受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客观方面,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素是指杀人行为的结果要符合法定条件。
具体来说,杀人行为应该是非法的,即没有合法的正当理由或者应当防止杀人行为发生的情况下,犯罪人仍然故意杀人。
二、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客观要件是具体的行为方式,即犯罪人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实施抢劫行为。
抢劫罪的主观方面即为犯罪人具备抢劫意图,并以实施抢劫行为为目的。
抢劫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在于抢劫罪需要在实施盗窃行为的同时使用暴力或者胁迫手段。
盗窃罪是指犯罪人以非暴力、非胁迫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三、强奸罪强奸罪是指男性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迫妇女发生性关系,或者以同样手段强奸男性、儿童的行为。
强奸罪的客观方面即为犯罪人具备实施强奸行为的行为方式,包括暴力、胁迫等手段。
强奸罪的主观方面要求犯罪人具备性侵他人的故意。
即以实施性侵行为为目的,并以达到这一目的为结果的犯罪行为。
四、贩卖毒品罪贩卖毒品罪是指个人非法出售、运输、制造、出租、传输、购买毒品的行为。
贩卖毒品罪的成立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犯罪主体、毒品、贩卖行为和数量。
犯罪主体即为个人,不包括组织或团体。
毒品包括各类禁止生产、销售、传输的毒品物品。
贩卖行为是指非法经营毒品的行为,包括出售、运输、制造、出租、传输以及购买。
数量要求则是指贩卖毒品的数量要达到法定的标准。
五、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非国家工作人员以滥用职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受贿罪的客观要件是行为方式,即以行贿和受贿为主要犯罪手段。
【公共基础知识点6000条】法律篇第三章刑法(1)222.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
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
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
”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
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答:甲与构成盗窃(既遂)的共犯223.下列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是:丁在公共场合故意复改中国国歌歌词22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叙述,错误的是:正当防卫只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而实行防卫225.行为人紧急避险时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危险造成的危害。
226.某国有企业出纳王某挪用公款10万元用于购房首付。
两个月后并没有人发现王某的违法行为。
于是王某通过销毁账目的方式,使挪用的公款难以在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
王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227.甲深夜潜人乙家盗窃,他把一幅名贵字画扔到窗外,准备一会出去再捡,丙正好从窗外路过,就捡起拿走并拒不归还。
甲的行为应定性为:构成侵占罪228.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项说法是不准确的?答: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适当根据民意判决;229.以下不属于犯罪中止构成要素的是:有犯罪结果230.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单位既可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也可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231.属人管辖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232.在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应为减刑的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与狱友和平相处的。
233.甲在某网购平台购买了两只鹅,几个月后警察找到甲,告知其购买的两只鹅均系《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特种,甲因犯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
法律基础题库(刑法)一、单项选择题1.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
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
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
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 B )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对象错误2.某甲和某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两个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
晚上,某乙因腹部疼痛能忍,未到现场。
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二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万元。
事后,某甲分30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
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D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3.下列哪种情形应当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B )A.在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故意伤害案件以后,汤某离家杳无音信B.丛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侮辱案提出控告C.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薛某说话颠三倒四,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D.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逃离居住地藏匿4.施某犯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
服刑12年后(一直未获减刑),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内的第6年,施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
根据《刑法》规定,对施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
对施某应适用何种刑罚幅度或刑种?(D )A.应在9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B.应在9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C.应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D.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5.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法律刑法实务知识点总结一、刑法基础知识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犯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在刑法实务中,对于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实务经验才能判断。
刑法基础知识包括刑法的适用、犯罪构成要件、犯罪的减轻、免除或者加重情节等方面的内容。
(一)刑法的适用刑法的适用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依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行为人予以刑事法律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适用法律的规定,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
同时,还需要考虑法律的适用时效、适用范围等因素。
(二)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构成某一犯罪的基本条件。
在刑法实务中,需要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认定,以确定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具体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动机、意图等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行为、结果等方面。
(三)减轻、免除或者加重情节减轻、免除或者加重情节是指在刑法规定的刑罚幅度之内,依法对犯罪行为人的刑罚予以普遍补偿或者特殊处理。
在刑法实务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行为人的减轻、免除或者加重情节进行认定和判断,并在判决中进行具体的裁定。
二、刑事证据刑事证据是指用来证明犯罪事实的各种事实根据,包括证人证言、物证、书证、鉴定结论等。
在刑事审判实务中,需要对刑事证据进行具体的采集、调查和审查,以确定犯罪事实是否成立,为判决提供依据。
刑事证据的证明规则、证据标准、证据保全等方面的问题,是刑事审判实务的重要内容。
(一)证据的采集证据的采集是指在刑事审判实务中,对各种证据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搜集,以确定犯罪事实是否成立。
具体包括对证人证言的询问、对物证的搜集、对书证的检查、对鉴定结论的认定等过程。
在证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证据采集的合法和有效。
(二)证据的调查证据的调查是指在刑事审判实务中,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详细的审查和核实,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法律基础刑法》PPT课件•刑法概述•犯罪构成与要件•刑事责任与刑罚目录•常见犯罪类型及案例分析•刑法修正案与司法解释•刑法学习方法与建议01刑法概述刑法的定义与性质刑法的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国家的名义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性质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具有阶级性和法律性。
刑法的阶级性体现在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为统治阶级服务;刑法的法律性则体现在其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也适用于我国公民在领域外的犯罪。
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02犯罪构成与要件犯罪构成概述犯罪构成的概念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意义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标准,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体的概念自然人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包括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要求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和刑事责任能力。
030201无罪过事件包括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要求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