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训诂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是()A 、《尔雅》B 、《方言》C 、《释名》D 、《说文解字》答案:C2. 成语“偷工减料”中“偷”的词义是()A 、偷窃B 、苟且C 、怠慢D 、减损答案:D3. 《水经注.江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个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 、对偶B 、并提C 、排比D 、互文答案:B4. 《经典释文》的作者是()A 、郑玄B 、杜预C 、陆德明D 、孔颖达答案:C5. 十三经注疏中,《论语集解》的作者是()A 、杜预B 、郑玄C 、王逸D 、何晏答案:D6.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张晏注:“以鹿喻帝位。
”张晏指出的修辞方式是()A 、比喻B 、比拟C 、双关D 、引用答案:C7. 《说文》:“ 日,实也。
”又:“月,阙也。
”这两条训诂所用的训诂方法是()A 、形训B 、声训C 、义训D 、观境为训答案:B8.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句中“属”的词义是()A 、属于B 、嘱托C 、连接D 、随从答案:C9. 用一个词去解释许多个同义词的方法是()A 、直训B 、同训C 、互训D 、递训答案:B10. 释词方法中,“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属于()A 、因声求义B 、以形说义C 、同义相训D 、设立界说答案:D11. 《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
”《公羊传》:“洙者何?水也。
浚之者何?深之也。
” 《公羊传》的解释说明了“浚”这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是()A 、名词用作动词B 、名词用作状语C 、动词使动用法D 、形容词使动用法答案:D12. 《说文解字》:“命,使也。
从口令。
”“命”属于()A 、象形字B 、指事字C 、会意字D 、形声字答案:C13. 下列训诂术语中,用来校勘文字的一组是()A 、之言、之为言B 、谓之、之谓C 、当作、当为D 、读曰、读为答案:C14.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训诂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B.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C. 古代汉语词汇的解释和用法D. 古代文献的校对和整理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A. 古代汉语的词义演变B. 古代汉语的词义辨析C. 古代汉语的词义引申D. 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答案:D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A. 解释B. 翻译C. 注解D. 校对答案:A4. “诂”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A. 古代的B. 传统的C. 古文的D. 古义的答案:D5.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B. 语音学研究C. 语义学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训诂学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时,可能会用到以下哪些方法?A. 词源学B. 语义场分析C. 语境分析D. 词义引申法答案:ABCD7. 训诂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参考材料?A. 古代字典B. 古代注疏C. 古代文献D. 现代汉语词典答案:ABC8. 在训诂学中,以下哪些词汇现象需要特别关注?A. 同源词B. 多义词C. 反义词D. 同音词答案:ABCD三、判断题9.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词汇,不涉及语法和句法的研究。
答案:错误10. 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用法和含义。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请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从而加深对汉语词汇演变和发展的认识。
此外,训诂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
五、论述题12. 论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含义,避免因词义误解而导致的文献解读错误。
其次,训诂学通过对古代词汇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是正确的训诂学术语?A. 形容词B. 动词C. 首字D. 病句2. 古汉语中的常见字形变化有哪几种?A. 转注、省字、罕见字B. 字义、字音、字形、字义、字义C. 繁体字D. 英文字母3.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字音B. 字形C. 名词D. 文字4.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的字形B. 文字的字义C. 文字的用法D. 文字的收录5.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A. “这个字形是怎么变化的?”B. “这个字的字义是什么?”C. “这个字的读音是怎样的?”D. “这个字怎么使用?”二、问答题1. 什么是字形转注?字形转注是指古代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某些字形发生了改变,变为另一个字的形状。
2. 简述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训诂学是研究汉字形、义、音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字引及字义正文等方面。
3. 请举例说明字义的多义性。
古代的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个意义。
例如,“明”字早期的字义是“光明”,后来又引申为“明亮”、“清楚”等含义。
4. 为什么训诂学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训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推断出古代文献的背景和作用,对于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请简述字义正文的研究方法。
字义正文是指古代文献中对某个字的详细解释。
研究字义正文时,需要综合考虑字形、字义、字音、引证等因素,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几个字义解释的比较和分析,找出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
三、解答题1. 简述字形转注的三种常见情况,并举例说明。
字形转注有三种常见情况,即形声、象形和会意。
形声是指一个字形上部分是表示字音的部分,下部分是表示字义的部分,用于表示字音和字义的字形相结合。
例如,“伞”字的字形上部分来自“散”字的声旁,下部分来自“衣”字,表示了“散”字的发音和“衣”字的义项,形成了一个新的字义:“伞”。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意义、用法及其演变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1.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学B. 音韵学C. 古代文献中的词语D. 语法结构答案:C2. 下列哪个词属于训诂学研究范畴?A. 现代汉语B. 古汉语C. 英语D. 拉丁语答案:B3. 训诂学研究的词语演变包括哪些方面?A. 词义的扩展B. 词义的缩小C. 词义的转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________,而“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解释词语的意义;解释词语的用法5. 训诂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献,恢复词语的原意三、简答题6. 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我们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提供历史依据;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7. 举例说明训诂学中“词义的扩展”和“词义的缩小”。
答案:词义的扩展:例如“江”字,原指长江,后来泛指所有河流。
词义的缩小:例如“菜”字,原指所有植物,后来专指可食用的植物。
四、论述题8. 论述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学者准确理解古籍中的词语含义,避免误解;其次,训诂学研究可以揭示词语的演变过程,为古籍的注释提供历史背景;最后,训诂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五、案例分析题9. 请分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训诂学意义。
答案: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的原始含义,即学习并实践;“时习之”指的是经常复习和实践;“不亦说乎”则表达了学习并实践后的愉悦感。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训诂学》试题1.以下哪部著作兼注音义。
(答案写在括号内)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疏B、笺C、音义D、释文3.XXX《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哪个历史时期?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在《陈情表》中,“而今XXX,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什么?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以下哪个词语属于XXX词汇?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在《上林赋》中,“仁频并闾”中的“仁频”来自哪种语言?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中,XXX作注的是?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XXX撰写的《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及哪一本?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谁?A、XXXB、XXXC、XXXD、焦循16.哪些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是谁?A、XXXB、XXXC、XXXD、XXX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是哪个历史时期?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XXX18.在《诗经·南周·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学问,其主要研究对象是: - A. 汉字的形态变化- B.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 C. 古代文献的解释和翻译- D. 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 A. 古代文献的校勘- B. 古代文献的注释- C. 古代文献的翻译- D. 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答案:D3. 训诂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A. 理解古代文献- B. 掌握古代汉语- C. 学习古代文化- D. 研究汉字的起源答案:A二、判断题1. 训诂学是古代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与现代汉语语言学没有直接关系。
(对/错)答案:错2.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解释,“诂”指的是翻译。
(对/错)答案:对3. 训诂学的研究仅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释,不涉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对/错)答案:错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
训诂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学科,对现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为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提供历史背景。
其次,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可以揭示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训诂学的研究还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请解释“字义训诂”和“音义训诂”的区别。
“字义训诂”是指对汉字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和研究,关注的是汉字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而“音义训诂”则是指通过研究汉字的发音来解释其意义,关注的是汉字发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训诂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字义训诂更侧重于汉字的形义关系,而音义训诂则侧重于汉字的音义关系。
四、论述题1. 论述训诂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训诂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训诂学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训诂学一、填空与单项选择:第一章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2、语言在时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古今语,在空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方言;3、“终风且暴”中,“终”义为:D、既终…且是既…又…A、始终B、长期C、最后D、既4、“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义为:C、到达A、赶上B、涉及C、到达D、及时5、“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本义及:赶上 B直接引申义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6、“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直接引申义封:国界。
本义是培土植树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7、“宿敢不封植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8、“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9、“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干”中“拂庐”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10、“蒲桃可以造酒”中“蒲桃”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12、“火爰气早来,虫螟为害”中“虫螟”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13、“宁珠除草茅以力耕手”中“草茅”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14、“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15、“匠石运斤成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16、《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B、善A、首B、善C、始D、大17、《尚书》“汝终陟元后”中“元”义:D、大元后:大王A、首B、善C、始D、大18、《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A、首B、善C、始D、大19、《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C、始A、首B、善C、始D、大20、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重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格律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1、曹植《空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中代语“零落”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2、《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忌讳造:到……去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3、张佑《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行雨:小妾追风:良马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4、“将不诚必,则士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A、偏义连文B、同义连文C、偏正结构D、大名冠小名25、“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近义连文A、偏义连文B、同义连文C、偏正结构D、大名冠小名26、“忧心如惔,不敢戏谈”中“戏谈”是:B、同义连文惔:水烧A、偏义连文B、同义连文C、偏正结构D、大名冠小名27、“仲秋之月,雷乃始收”中“乃始”是:B、同义连文A、偏义连文B、同义连文C、偏正结构D、大名冠小名28、“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29、“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类型为:A、因果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0、“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文,其引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1、“关”由门闩义引申为关口义,其引申类型为:D、同作用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2、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顾返:同义连用A、顾及B、考虑C、照顾D、返回33、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游子不顾反”中“顾”义为:D、返回A、顾及B、考虑C、照顾D、返回34、《资治通鉴》“周有采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不售:卖不出去A、不明词义B、不明古音C、不识通假D、不明制度35、《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一词最早见于()。
A.《说文解字》B.《尔雅》C.《周礼》D.《论语》答案:C2.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训诂学著作?()A.《说文解字》B.《方言》C.《史记》D.《尔雅》答案:C3.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以下哪项?()A. 字词解释B. 语法分析C. 语音研究D. 修辞手法答案:D4.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
A. 训斥B. 训诫C. 训导D. 训释答案:D5.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
A. 诂训B. 诂说C. 诂解D. 诂译答案:C6.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以上都是答案:D7. 下列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8.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不包括()。
A. 理解古文B. 翻译古籍C. 编纂字典D. 创作新诗答案:D9. 训诂学中的“本义”指的是()。
A. 词的原始意义B. 词的引申意义C. 词的比喻意义D. 词的转义答案:A10. 训诂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
A. 理解古代文化B. 学习古代语言C. 传承古代知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古文字研究B. 古文献校勘C. 古文献翻译D. 古文献编纂答案:ABC2. 训诂学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
A. 帮助理解古代文学作品B. 促进古代文学创作C. 帮助校对古代文学作品D. 帮助翻译古代文学作品答案:ACD3.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些?()A. 语料库分析B. 语义场分析C. 语义演变分析D. 文化人类学分析答案:BD4.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
A. 帮助学生理解古文B.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C.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语言D.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答案:ABCD5.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包括()。
大学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语言文字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A. 现代汉语B. 古代汉语C. 外语D. 方言答案:B2. 下列哪部著作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A. 《说文解字》B. 《论语》C. 《史记》D. 《红楼梦》答案:A3. 训诂学中,“训”指的是:A. 训诫B. 训诲C. 训释D. 训练答案:C4. 训诂学中,“诂”指的是:A. 古代的解释B. 古代的翻译C. 古代的注释D. 古代的评论答案:A5. 训诂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以上都是答案:D6. 训诂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解释方法是:A. 词义解释B. 语法解释C. 语音解释D. 文化解释答案:A7. 训诂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的校勘,主要是指:A. 校对文献的版本B. 校对文献的内容C. 校对文献的格式D. 校对文献的印刷答案:B8. 训诂学研究中,对古代文献的注释,通常包括:A. 作者介绍B. 作品背景C. 词句解释D. 以上都是答案:D9. 训诂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的翻译,主要是指:A.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B. 将古文翻译成外语C. 将古文翻译成方言D. 将古文翻译成诗歌答案:A10. 训诂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的考证,主要是指:A. 考证文献的作者B. 考证文献的年代C. 考证文献的内容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训诂学研究的目的包括:A. 理解古代文献B. 传承文化遗产C. 促进语言发展D. 提高个人修养答案:A, B, C, D2. 训诂学研究中,常用的文献类型包括:A. 经书B. 史书C. 子书D. 集部答案:A, B, C, D3. 训诂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A. 文本分析B. 语义对比C. 历史考证D. 文化研究答案:A, B, C, D4. 训诂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的校对,主要涉及:A. 版本校对B. 内容校对C. 格式校对D. 印刷校对答案:A, B5. 训诂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的注释,通常关注:A. 作者背景B. 作品背景C. 词句解释D. 文化背景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是训诂学中的“义训”?A. 词义B. 词源C. 词义演变D. 词义辨析2. “训诂”一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尚书》D. 《周易》3. “训”和“诂”在训诂学中分别指什么?A. 训:解释,诂:注释B. 训:注释,诂:解释C. 训:词义,诂:词源D. 训:词源,诂:词义4. 训诂学中的“音训”是指:A. 通过音韵变化来解释词义B. 通过词义来推断音韵C. 通过音韵来推断词源D. 通过词源来推断音韵5. 下列哪个不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形训B. 音训C. 义训D. 语法分析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训诂学中的“________”是指通过字形的演变来解释词义。
7.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词义的解释。
8. 在训诂学中,“________”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文献中的用词来解释词义。
9.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词源的探究。
10.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通过音韵变化来解释词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12. 举例说明训诂学中的“义训”是如何进行的。
13. 阐述训诂学中的“音训”方法及其重要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训诂学与现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15. 以《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分析训诂学在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训诂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A4. A5. D二、填空题6. 形训7. 义训8. 比较训9. 词源训10. 音训三、简答题11.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者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揭示文献的深层含义,为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语言文字的支持。
12. 义训是通过分析词义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上下文,对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进行解释。
《训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毛诗诂训传》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说文解字》D.《尔雅》2、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A.注释工作B.纂集工作C.考证工作D.编辑工作3、魏晋隋唐时期是()A.训诂的产生期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4、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A.顾炎武B.戴震C.段玉裁D.王念孙5、《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许慎B.梅膺祚C.段玉裁D.戴震6、《墨子间诂》属于()A.传注B.章句C.义疏D.集解7、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A.《史记集解》B.《荀子集解》C.《论语集解》D.《春秋左传集解》8、《尔雅》分为()A.十九篇B.二百零九篇C.二百一十六篇D.五百四十篇9、《释名》的作者是()A.许慎B.段玉裁C.刘熙D.黄侃二、填空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
2、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的,“训”是(“”)的。
3、《毛诗诂训传笺》的作者是()。
4、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5、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6、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7、训诂材料包括:(),跟注释工作相对应;(),跟纂集工作相对应;(),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8、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的名称。
9、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等。
1、《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
3、《荀子正名这些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中成败是一个偏义合成词。
5、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析词审议、辨体明义等几种。
6、笔意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词义。
7、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8、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评议》、《诸子平议》、《古书释义举例》等。
9、句读一次、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的《公羊传 .序》。
10、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11、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12、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13、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14、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15、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文选注》。
16、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17、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氏诂训传》。
18、古人最初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23、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为反训。
24、右文说是由王子韶最早提出的。
24、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25、提出“学者改本子读之,则怡然理顺”说法的是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26、探求语源主要依据的线索是声音线索。
27、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28、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29、盗,逃也的训诂方式为推因。
30、负,背也得训诂方式为推因。
31、训诂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2、《说文》盅,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义界或准义界。
33、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34、用一句话或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的方法称为义界。
35、蓑,草雨衣也。
的训诂方式为义界。
36、考,老也。
老,考也。
训诂方法为反训。
37、段玉裁《经韵楼集》说凡文字有本,有引申假借之义焉。
王宁《训诂学》复习题《训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毛诗诂训传》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说文解字》D.《尔雅》2、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A.注释工作B.纂集工作C.考证工作D.编辑工作3、魏晋隋唐时期是()A.训诂的产生期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4、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A.顾炎武B.戴震C.段玉裁D.王念孙5、《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许慎B.梅膺祚C.段玉裁D.戴震6、《墨子间诂》属于()A.传注B.章句C.义疏D.集解7、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A.《史记集解》B.《荀子集解》C.《论语集解》D.《春秋左传集解》8、《尔雅》分为()A.十九篇B.二百零九篇C.二百一十六篇D.五百四十篇9、《释名》的作者是()A.许慎B.段玉裁C.刘熙D.黄侃二、填空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
2、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的,“训”是(“”)的。
3、《毛诗诂训传笺》的作者是()。
4、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5、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6、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7、训诂材料包括:(),跟注释工作相对应;(),跟纂集工作相对应;(),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8、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的名称。
9、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等。
训诂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义训2.貌3.之为言4.推原5.读如6.谓之7.犹8.当为9.对言10,义训11,互训12,当作13.破字14.琏语二,填空题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2.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3.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除了作《毛诗笺》外,还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著作,合称《三礼注》.4.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这许多学问的综合运用.5.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__________________.6.《释名》:"沦,伦也,水之相次,有伦理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7.《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8.杜牧《闻雁》:"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賖."句中远,賖__________________,賖犹远也.9."留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又写作"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10,最早研究俗语词的专书,大概是东汉服虔的_____________ .11,《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大师_____________ 的代表作.12,汉代的训诂学家,以许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四人最著名.13,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也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4,所谓集解(或称集注),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 .15.继张相《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的《__________________》.1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三项.1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典释文》.18.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19.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20.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21.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22.清代《说文》注家中当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家为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23.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24.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_______ 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25.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26.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助字辨略》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经传释词》.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枳句:言枳树多句(曲).2.《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养.3.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的的:明确,分明.4.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党见:频见也.5.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俭:俭朴.6.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挥:挥酒.7.杜甫《秋雨叹》:"秋来未省见白日."( )省:见.8,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失:通佚,指放逸.( )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始开的花.( )10,国大乱,百姓恫恐.恫:痛也.( )11,少益耆食,和于身.少益:稍稍更加.( )12.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缓急:紧急之时.13.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排比:安排.1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5.《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皮:剥,离.16.《晏子春秋·问篇》:"公市不豫,宫室不饰."( )豫:诳.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4,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5,强自取柱,柔自取束.6,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7,唧唧复唧唧,木头当户织.8,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怨:2.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利:3.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微闻:4.盈盈公子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冉冉: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贾谊《旱云赋》)终:6.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史记·日者列传》)夸严:7.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柱:8.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唧唧:9.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楚策四》)与:10.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白居易《伤友》)苦: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刘熙2.王逸3.皇侃4.张守节5.郭象6.徐锴7.周伯琦8.郝懿行9.朱骏声10.王逸11.郑玄12.陆德明13.胡三省14.段玉裁15.孙诒让16.俞樾17.李善18.陆德明19.《玉篇》20.《广雅疏证》21.《一切经音义》六,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2,《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贵州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于以下哪部著作?A.《尔雅》B.《说文解字》C.《周礼》D.《论语》答案:A2. “训诂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古代文献B. 现代文学C. 古代诗歌D. 现代小说答案:A3. 训诂学中“训”的含义是?A. 教育B. 训斥C. 解释D. 训练答案:C4.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A. 古代B. 古代的解释C. 现代D. 现代的解释答案:B5.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文献考证B. 文学批评C. 历史研究D. 哲学分析答案:A6.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训诂学范畴?A.《说文解字》B.《释名》C.《诗经》D.《尔雅》答案:C7. 训诂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A. 理解古代文化B. 创作现代诗歌C. 研究现代小说D. 学习古代历史答案:A8. 训诂学中“训”和“诂”的关系是?A. 并列关系B. 因果关系C. 包含关系D. 对立关系答案:A9. 训诂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A. 古代文学B. 古代文献C. 古代哲学D. 古代法律答案:B10.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文献考证B. 比较研究C. 历史研究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对古代文献的________。
答案:解释2. 训诂学中的“诂”指的是对古代文献的________。
答案:解释3.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文献考证;比较研究4. 训诂学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化5. 训诂学的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
答案:古代文献6. 《尔雅》是训诂学中________的著作。
答案:解释词汇7. 《说文解字》是训诂学中________的著作。
答案:解释汉字8.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________。
答案:现代小说研究9.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2.貌: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的样子。
3.读如:古代注音﹑释义用语。
4.反训:训诂学术语。
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5.对文: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1.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声训_____,亦称音训________。
2.改字的术语__破字______、__易字______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
3. 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助字辨略》_______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________。
4.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_互训_______。
5.《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________的代表作。
6.对《广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__王念孙______的《广雅疏证》、又《补正》,钱大昭________的《广雅义疏》。
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3.张揖:《广雅》4.陆德明:《经典释文》5.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今存13卷。
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名族的语言。
《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与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2.《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
一、填空。
1,章炳麟著《文始》,是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的一项较全面的尝试。
2,我国的训诂学在古文献正文中,最常见的是解释词语。
3,注书叫“笺”。
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疏两类。
5,《广雅疏证》的作者是清代王念孙。
6,《故训汇纂》是收集传统故训最为完备的资料大汇编。
7,《助字辨略》为我国的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9,杂考笔记中的训诂,从汉代就已出现。
最早的一部就是后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
10,黄侃著《说文同文》,王力著《同源字典》。
11,训诂体式的四类,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12,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注疏分为补注和集注。
13,自注分类中的“自明宗旨、区分纲目”都创自司马迁。
14,义疏和经注,原来也是分行的,南北宋之间才开始合刻在一起。
15,《经籍zuan诂》由清代阮元主编。
16,《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著作。
17,《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18,声训到了晋代,又出现声旁兼表字义说。
19,《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中的“武”字是由“止、戈”变形的,“戈”中的“丿”变形成了“丶”。
20,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已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
21,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22,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又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
23,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更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
24,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
25,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26,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字句,叫做“互文”。
27,从现代辞书学角度,《说文解字》是我国辞书学最早的代表作。
28,形训的方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的。
29,丰衣足食为“裕”,小土为“尘”,一火为“灭”。
二、判断。
1,所谓驸经,就是依附于经典所做的随文释义的注疏。
2,汉人注书称作者不只郑玄一人,也不至于郑氏。
3,郑氏以后,注书称注的人渐多,“注”字已成训释的通称,而称传的却越来越少。
4,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5,《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撰。
6,在学术史上,《广雅疏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广雅》。
7,《经籍Zuàn诂》是古代训诂资料汇编。
8,《字汇》,明代梅膺祚撰。
它在汉语字典编写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使用笔画顺序检字法,开创了字典编写的新局面。
9,《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字典。
10,所谓音转,是指声母相同,韵母相异。
11,《康熙字典》在收字方面,是它那个时代(含清代)收字最多的字典,但汉字实际上不止四万多个。
12,东汉以后,用典这种修辞手段逐渐盛行。
13,古代的“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14,他人所注起源于先秦。
15,把专注附在经文各句后面,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郑玄、王弼之后才有的;二是始于马融说;三是始于刘歆说;四是始于费直说。
16,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了。
17,形训就是以形说义的方法。
18,义训就是直陈语义的方法。
19,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20,校勘之学,远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了。
21,所谓集解,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一是集各家的解说。
22,“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于某古字通”这一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
23,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境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24,通常说的补注,可以追溯到西汉。
25,章炳麟认为,古代的经传虽然当句为释,但传注和经还是分开的,并没有合成一书。
26,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如《五经正义》,则把注、疏、音义(即陆德明的《释文》)都拆散附列各句之下。
注用双行小字,紧接着经文。
音义又接着注,中间加一圆圈,以资区别。
疏也用双行小字,列在注和音义之后,中间标个疏字。
27,圣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28,观境为训,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
2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解形声字用皆(Xié)声。
皆声就是一个形声字中有两个声符。
30,所谓音近,指的是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三、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字典。
他按其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建一个部首。
《说文》从分析字形入手,用六书理论,把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解释文字音义,构成了一整套文字训诂系统,为训诂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2,《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字典,它的特点是:第一,上溯甲、金,下及楷书,全面清理汉字繁衍的史迹。
第二,音义密合,三段标注,显示汉语声韵发展的系统性。
第三,科学概括,合理归项,务求字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第四,加强引证,提示源流,实证字义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它不但是训诂史上形音义结合的专著,也是汉语辞书史上新的里程碑。
3,《尔雅》: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经后人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它共分十九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等。
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它的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4,《辞源》:《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以旧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编进了现代百科的词目。
新版《辞源》修订本有以下特点:其一,以古代汉语语词为基础,兼收古代名物制度多方面的知识;其二,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其三,结合疏证,重在溯源。
新版《辞源》对所收词语、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对书证做了复核,重新标明作者、篇目、卷次。
5,《广雅》:《广雅》,魏张揖撰。
《广雅》因为是为广《尔雅》而作,所以在编排上也和《尔雅》一致,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类。
为了补《尔雅》之不备,收进了《诗》、《书》、《易》等著作中的一些训诂成果,旁及汉人辞赋中的注释。
《广雅》是汉语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6,《经籍Zuàn诂》:《经籍Zuàn诂》,清代阮元主编。
它把唐以前的训诂几乎网罗无遗,其取材范围较为广泛,规模较为巨大。
《经籍Zuàn诂》按平水韵编排,它的归字原则是以所训之字归韵。
每字之下的义项,先本义或声训,次引申义,次假借义。
各义项下都标明出处。
所引故训都照录原文,不加增减改易。
所引群书,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
《经籍Zuàn诂》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四,术语解释1,谓:①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
②有时用于以侠义释广义。
③有时用来串讲句意。
2,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主要是说明被释词的语源。
先秦文献中用这两个术语,也有只释其义,与语源无关的。
3,犹:“犹”字的用法,概括起来有四种:①说明被释词和解释词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通,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某跟某差不多”,“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
②用本字释假借字。
③以今语释古语。
④也有用作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的。
4,言:言这个术语常用来串接文意,有“说明”的意思。
有时,“言”只有说的意思。
5,貌:“貌”,指事物的形状,等于说“某某的样子”。
其所解释的都是形容词或副词。
6,读破、破字、易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叫做“读破”,也称为“破字”或“易字”。
“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
“读破”就是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某、某也:这一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的意义。
被解释的词和用以解释的词是义同或义近的关系。
8,辞、词:古代训诂中把虚词叫做“刺”,或作“词”。
东汉以后又叫“语助”。
9,属、别:古代训诂中常用“属”和“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这就是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就说某是某之属;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说某是某之别。
五,简答题1,训诂体式包括哪四类?答: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合起来是四类。
四者之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2,文献正文里的训诂,从它的内容来说,有哪几个方面?答:①解释词语;②串讲句意;③说明章旨。
3,训诂学有哪些用途?答:①用于阅读古书;②用于整理古籍;③用于编纂辞书;④用于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
4,两汉训诂的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②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③出现了通释语义的著作。
5,通释语义的专著,按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答:通释语义的专著,按其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单解语义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和形音义结合的专著三类。
6,声讯的作用有哪些?答:①说明文字的通假;②探索词语的来源;③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
7,义训有哪几种?答:①同义相训;②反义相训;③设立界说;④描写形象;⑤比拟事物。
8,据境索义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根据对文推敲;②根据上下文句推敲;③根据辞例推敲;④根据修辞手段推敲;⑤根据行文条例次第推敲。
9,形训的作用有哪些?答:①求本义;②求词义系统;③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10,同义相训有哪些方式?答:①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②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许多个同义词;③有的是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④有的是几个同义词展转递训;⑤有的是用今语解释古语;⑥有的是用通语释方言;⑦有的是用常用语解释不常用语。
11,同义相训有哪些变例?答:①以狭义释广义;②以广义释狭义;③以共名释别名;④以类相逝;⑤同字相训。
六,翻译1,《水经注·河水》翻译:昆仑山在西北面……黄河水从它东北的山脚下流出。
《山海经》上说:“昆仑山在西北,黄河水从它东北角流出。
”《尔雅》上说:“黄河从昆仑山流出,颜色是白的。
(当时)它合并1700条河流,颜色变黄。
《物理论》上说:“黄河颜色黄,是由于众多河水的流入,使黄河浑浊。
”黄河流一百里就有一个小弯曲,流一千里就有一个大弯曲和一个直的河岸。
”汉代大司马史张仲功评说:“黄河水浑浊,澄清一旦水,就有六斗泥,而百姓竞相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使黄河不能顺利通过。
到了三月,春汛到了,就河堤决口,是因为河道阻塞不能流出。
禁止百姓不要再引黄河水。
”这是黄河兼有浊河的名字的原因吧。
2,翻译并说明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湘君》中的释义方法。
“划开水波像敲击冰雪”,东汉王逸注释:“斲,是砍的意思。
说自己乘船遭遇很寒冷的天气,举起他们的船桨砍斫冻结的冰,纷纷溅起如堆积的冰雪,是说自己辛苦。
”姜亮夫校注:“此种说法很浅薄,既然需要砍冰才能行驶舟船,又怎么能采摘辟荔、采摘芙蓉呢?这是比喻词,不是写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