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导读: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
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
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
’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
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
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
《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
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
”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卫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卫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卫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盛名的改革之一,它出自于西周朝商鞅公,于公元前548年实施,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是指商鞅公为了改变西周朝廉价、多余的劳动力制度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调整租地制度。
鞅公发起议案,将西周服役制度改为租地制度,也就是地主以土地的租金代替服役。
这使得贵族的地盘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及时调整了土地租赁的分配,同时也有利于当时下层社会的发展。
二是实行庄田制。
鞅公把庄田分为两类:一是官田,由国家所有,国家对庄稼产量有专门的定额要求;另一种是私田,由君王以军饷和官庄分发给贵族。
这个制度能够提高农民们的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是制定劳动分工。
鞅公颁布了《九分宝鉴》,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对社会劳动的分工和薪酬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个制度使得社会劳动分工更加有序,建立了劳动市场,劳动力的流通性也得到了改善。
四是调整财产分配。
鞅公提出“宪刑均分”的观念,分给贵族财产,不再以旧制“宪官分受”,使得封建贵族的财产聚集问题得到了缓解。
商鞅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调整租地制度、实行庄田制、制定劳动分工和调整财产分配的改革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度,使地主和农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服役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其次,商鞅变法实行了社会劳动分工,形成了新的封建社会劳动市场,使得国家更有效地控制社会劳动力。
此外,鞅公变法实行财产分配平等权,消除了财产聚集的现象,降低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农民的利益。
商鞅变法在古老的中国政治秩序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农民的低俸,财产聚集的不公平问题,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并为后来发展埋下了伟大的种子。
商鞅变法的历史概念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变革,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以其出色的改革成果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而闻名于世。
商鞅(公元前389年-前338年),名昭,字任痌,韩国人。
他曾在齐国效力,后被秦穆公请到秦国担任宰相。
商鞅变法发生在他担任秦国宰相的时期,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秦国的国力,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并实现国家的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天下,行仁义,廉洁自守,以法制天下”。
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取决于其领土和资源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国家制度的健全和政治体制的优越。
为此,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军事、农业、财政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首先,商鞅变法推行了法治的理念。
他提出“法者治国之维,不可废也”,主张依法行政,统一法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法律体系。
商鞅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废除了封建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和农业户籍制度。
这些举措消除了贵族的压迫,并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商鞅还在军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他增加了秦国军队的编制,改革了军事组织和训练制度,提高了秦军的作战效能。
商鞅推行军功爵位制,使得军事工作得到了更好的激励和奖励。
这些改革让秦国的军队成为了中国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还在财政领域进行了改革。
他建议实行均税制,统一税收制度,废除了过去各国各种繁杂的税收制度,使秦国财政管理更加统一和高效。
商鞅还推行了货币制度的改革,制定了金银铜币的规格和比例,提高了货币的通用性和流通性。
商鞅变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阻力,但其改革成果却是显著的。
商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使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的政治思想和改革措施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
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
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
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
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点想像⼒⽐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是⽆限,它包含了⼀切,推动着进步,是⼈类进化的源泉。
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1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制崩溃、封建制确⽴的过渡时期,在这⼀时期,铁制农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导致奴⾪主的⼟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对⽴的阶级的产⽣。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改⾰,发展封建经济,建⽴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制⽡解、⼟地私有制产⽣和赋税改⾰,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才,变法图强。
2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到农业⽣产中、实⾏统⼀的税租制度等改⾰⽅略。
1第⼀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第⼀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颁布实⾏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私⽃,颁布按军功赏赐的⼆⼗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产粮⾷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个体⼩家庭制度。
扩⼤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和军事实⼒的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商鞅创造的改革统治政策,它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法律变法之一,是以礼制为基础,以改革中央机构为基础实施统治,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推进实施制度改革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重新规则司属机构,实施新的礼仪制度,实行新的税收制度,采取新的军事策略。
其中,重新规则司属机构是商鞅变法的核心,商鞅建议实行“整朝改制”的政策,意指把司部的职权职责分散给各部门,属下司马掌握一个部门,应用古代的文官制在官吏制度上加强统一,使每个部门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减少了老百姓对当权者的抗议和反抗。
实行新的礼仪制度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实现权力分离的方面,还体现在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商鞅认为,只有实行新的礼仪制度,才能恢复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
比如,实行“准绳制”,即君臣之间要有规定,君臣之间互相服从,君臣之间必须遵守准绳制度,这样才能为那个时代带来公平、安宁和公正,从而帮助当权者建立和维护实用和公正的政治秩序。
实行新的税收制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商鞅变法旨在实行一种“公分制”的税收制度。
这种税收制度的宗旨是保证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平对待,把税收的负担分配给每一个阶层,从而让上层政府给下层政府更多的资源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外,这种税收制度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社会变得繁荣昌盛,从而让老百姓安定地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最后,商鞅建议实施新的军事策略,即实行“攻坚战略”,其宗旨是以军队和军事技术的强大来实现政治目的。
他通过建立军队,加强政治控制,实现国家安全,增加政治权威,从而实现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重塑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促进了我国社会安定稳定,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为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商鞅变法内容简单概括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 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即贵族世袭官职和爵位的制度。
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普通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2. 实行郡县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和县。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奖励军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根据军功大小给予爵位和土地等奖励。
这一政策鼓励了民众参军,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4.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耕织,对工商业则采取抑制政策。
这一举措旨在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5. 统一度量衡:为了方便经济交流和税收管理,商鞅变法实行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这一举措促进了秦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稳定。
6. 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希望有所帮助!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篇1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
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
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
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
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
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
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
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
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
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
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
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
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
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
”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
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的事件商鞅变法朝代是秦,变法国君秦孝公,变法时间是公元前356年、350年。
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1商鞅变法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
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之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谈谈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的变法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一些认识:
1.集权思想:商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君权至上。
他认
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因此提出
了“权谋国家法”,即力图通过中央集权来提高国家的统治
能力和统一行动。
2.改革思想: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上。
他主张废除封建的世袭制度,推行官员选拔和晋升的功绩
制,并废除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郡县进行直接的
中央控制。
此外,商鞅还实施了土地改革和收服诸侯国的
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极权治理:商鞅提倡以法治国,但他的政策实施中也采取
了强力手段。
他通过推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严苛的刑罚,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力。
商鞅的改革手段具有强硬和
专制的倾向,为后来秦国和整个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4.经济发展思想:商鞅注重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他
提出加强农业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商鞅的改革措施
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并为秦国日后的崛
起和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商鞅的变法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商鞅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残酷和不人道的行为,引发了对他的批评和反对。
同时,商鞅变法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君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发生于战国时期秦国(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此次变法对于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包括:1. 雍州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通过改革法律体系来加强国家统治和秩序。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苛而有效的法律法规,称为雍州法。
这些法律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保证了法治的实施,并通过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提高人民的服从度。
2. 土地制度改革:秦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取消了封建制度,将土地重新划分为均等的农田,并实行了统一的耕作制度。
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产量,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军事改革:商鞅变法也深刻影响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他实行了兵役制度改革,取消了爵位的制约,允许平民入役。
他还推行了装备一致的标准化军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军事机构,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
这使得秦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几乎无敌,为秦国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
4. 货币改革:商鞅变法期间,秦国还进行了重要的货币改革。
他创造了以秦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简化了货币种类和计量单位,统一了各地的货币流通。
这一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便利性,为秦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5. 都城迁移:商鞅还推动了秦国的都城迁移,将原本位于洛阳的都城迁至咸阳,这促使了秦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转移。
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国家资源,并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统治。
6. 教育改革:商鞅变法时期,秦国还进行了重要的教育改革。
他建立了官办学校并实行普及教育,提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
这一改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为秦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涉及了法律、土地、军事、货币、都城和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改革深刻影响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的故事概括
秦孝公,商鞅变法显才能。
废井田,开阡陌,强化法刑编户口。
土地私有准买卖,奖励生产重军工。
推县制,度量衡,变法强国万年兴。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简介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明法重刑。
(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
(3)置县迁都,实行郡县制。
(4)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增强秦国实力,完成统一大业。
3、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4、作用: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变法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和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2,商鞅变法的评价二。
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教学方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元前356年,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
搬一根木头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能到如此高的奖赏,老百姓觉得太奇怪,不知其中有什么名堂,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说:那就赏50金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
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励。
通过这件事,秦国人相信这位大臣是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
同学们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
(师)对,他就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改变社会性的大变革。
历史上称这变革为商鞅变法,大家想知道变法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师)好,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动人心魄的改革年代。
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一个问题:秦孝公求贤(点图)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此时秦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大家看这幅图片反映战国时期冶铁水平的提高,为铁器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条件,当然人们用铁农具开垦土地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好,我们再看另一幅图片。
(青铜牛尊)说明它已被用来干活,同时也说明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得到推广。
所以我们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答案)(师)就在战国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秦国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学生回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落后就是挨打在这样的状况下,21岁的秦孝公即位,我们来假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孝公,你将怎么面对经济落后,军事薄弱的这种现状?(学生讨论后回答:通过变法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使秦国富强起来)这也就是秦国变法的原因(师)秦孝公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认为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天下贤才,这样就引来了当时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改革家—公孙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鞅。
.(多媒体:介绍商鞅)这也就是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只要能达到强国。
利民。
就不必按过去的制度和规矩办事,他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赞赏。
决定接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但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能支持吗?于是孝公决定召开宫廷辩论会,让贵族大臣们围绕着应不应当废除旧制度的问题发表意见,廷议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
商鞅能驳倒那些守旧的贵族吗/课前我们班同学自查资料,自编自演了一组历史短剧“廷议变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组历史剧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宫殿,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秦国的大臣,我们现在来听听辩论的过程。
(课前查阅资料编写历史短剧的四位同学表演历史短剧:廷议变法)(师)好表演得很精彩,那么大家从辩论中可以体会出变法的必要性了因此,商鞅的这番辩论更坚定了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决心,可是获得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在很多百姓面前立了一根木头,这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讲的故事。
南门立木。
那么大家想一想?商鞅为什么这么做呢?(学生:赢取民心告诉人们他是说到做到的人)商鞅有了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是为了使秦国富强,那么商鞅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大家阅读课本。
(多媒体展示)第一条: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什么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学生回答)春秋时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称之为井田(也叫公田),诸侯对分封的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到战国之时,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出大量的茺地,这些开垦出的茺地称之为私田,.同时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让种田者交出大部分产品,自已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主就转变为得到大量私有土地的新兴地主。
而种田的奴隶的则转变为农民,奴隶身份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这样一来,新兴地主担心在土地国有制下,开垦的土地会随时被国家收取,.因此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
商鞅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颁布法令,废除土地国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大家看图片。
法令公布后,农民们正在挖开公田的界限标志,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废井田,开阡陌挖开井田界限标志从而开垦出更多的土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土地制度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又采取了重农抑商。
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措施反映出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师)农业经济发展了国家富了,怎样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呢?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它是什么意思呢?只在有军功,不管出身,按军功大小授爵,无军功者,不把你当贵族看待,结果会怎样?(看屏幕)大家想一想,它触犯了谁的利益。
(学生回答)由此可见,有军功的人可以做官,构成新兴的统治阶级,无军功的人将丧失世袭特权。
退出政治舞台。
从而引起秦国政治的深刻变化。
第四点,迁都咸阳,是因为咸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有利于秦国向东发展。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实行的世袭制,造成地方贵族权力过大,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集权,于是颁布法令,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从而悄然地取代了分封制。
大家想一想,分封制和县制想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
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对秦及以后乃至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点:进一步严明法令。
是了为实现以法治国,也是为了给变法保驾护航。
我们看法律很严酷,说明了变法的阶级局限性。
通过对法令措施的分析和理解。
大家想一想,这些法令措施废除那些旧制度?又确立了那些新制度呢?(学生回答)这些法令措施那些是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那些是属于政治方面的改革呢?因些我们能否得出这场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假想一下,现在我们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
我给你们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是得到大量私有田地的新兴阶级,第二小组是改革前拥有世袭特权的旧贵族,第三小组是农民阶级。
现在你们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讨论一下。
一会发表评论(教师现场将全班同学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各自进行讨论,教师现场到各小组进行指导)(新兴阶级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制,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
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的实力,给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的统治安定。
(奴隶主小组学生代表):我非常不满,按军功授爵让我失去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农民小组学生代表):我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让我安定的生产生活。
(师)通过三个小组发表的观点,大家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和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也就明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我们大家再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讨论一下,这些措施里你认为哪一条更为重要呢?(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现场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大家的意见不是很统一,但是每种观点的理由都很充分,这也就说明每一条变法的措施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在对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看第三个问题:秦国的变化(多媒体)大家看这段历史史料:商鞅在秦变法前后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佰,东雄诸侯:(汉书。
地理志)(商鞅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
食货)通过这段史料,大家能否总结出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或者是带给秦国的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回答)(社会安定。
经济富足,军事增强。
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变法使秦国确立了新制度,军事力量得到加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大家看。
图片,这是战国后期,秦国修筑的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这就是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的具体表现看来秦孝公的愿望得以实现了。
可是为秦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商鞅却为之付出了血的代价。
大家回过头来看,刚才我们在分析变法的内容时得知,变法措施触犯了谁的利益?(学生回答).由于这些变法措施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强烈的抵制。
在变法初期太了的老师唆使太子犯法,以阻挠新法的推行,商鞅毫不手软,严历执法。
秦孝公死后,仇恨商鞅的贵族保守派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
商鞅为变法付出了血的代价。
商鞅死了,是不是意味着变法失败了呢?(学生讨论发言)由此我们说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因为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变化。
新法在秦推行20年已深入人心。
商鞅本人也得到历史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说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在我们也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之中,我想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认识到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肯定会受到旧势力,旧世俗的阻挠和反对,可能会付出沉重代价,只要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一定会成功。
巩固小结今天我们的新课就到此结束。
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提示来总结一下本课的本容。
(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点)学生(总结)战国时期,秦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秦孝公为变法图强,任用商鞅变法,商鞅适应历史潮流,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打击奴隶贵族势力,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学习测评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测评。
(多媒体展示:学习测评)好,看来,大家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都非常好,这也得益于我们同学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阅读。